• 资讯
    牵牛招聘 双向众包的招聘2.0模式真的有价值? 无论招聘加入多少概念,唯一不变的还是招聘结果。目前火起来的招聘产品更多是在服务细节上,包括精简整个行业流程,透明化。   最好的招聘模式是,自身优秀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合适的岗位找到自己或者自己找到更多合适的岗位。无论内推,猎头,自荐,等各种方式。   牵牛招聘,牵牛网旗下的一款“众包2.0”概念的移动招聘软件。围绕广告传媒,游戏,IT互联网等垂直行业企业为主,提供“圈内人”招聘服务。最大特色两点:企业招聘悬赏众包,个人众酬求职。 互联网人总是爱造概念给人看不懂。这种高大上的词句一股脑往身上贴。自己能否消化都不一定。但他们应该会站出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牵牛招聘只是牵牛网旗下的一款2C端产品。牵牛招聘目前也主攻移动端。对企业客户来说,可以发布悬赏人才任务,用户通过众包给企业推荐人才。个人端,也可以悬赏求职任务,牵牛的人脉圈选择帮推荐,为个人拿到面试机会。同时他们表示:求职有人推荐会更可靠。   对猎头来说,以前靠关系搞定企业,推人拿佣金。现在猎头可以在牵牛接触到更多职位,获取更多与企业联系的机会。   一切看起来,众包2.0完成闭环。企业悬赏人才,猎头牛人接单,自荐内推相关人才,获取悬赏佣金。但这个真合适吗? 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这个模式除了猎头和 hr, 普通用户很难产生粘性去参与,普通用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推荐者去匹配海量招聘信息,猎头和 hr 目前有足够的通道获取招聘信息,而且收获比列更高。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商业逻辑有陷阱的模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招聘行业,数据挖掘还是需要继续去做,这样,人才匹配的精准度和降低招聘的线下人工成本都能得到改良。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招聘领域将会从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向社交互动方式转变。   招聘领域目前除了大而全的招聘网站,智联招聘,51job等,新兴的招聘网站目前在走三个方向,一个是去尽量简化招聘模式,让招聘变得透明,有效率。另一个是往垂直方向走,如专注互联网招聘的拉钩,内推,哪上班。第三个往中高端走,如猎头性质的猎聘网,人人猎头(有全民猎头的偏向),中高端方向走的同时又在提供招聘效率服务。而双向众包的招聘2.0模式,还得等时间去验证。   【文章来源:猎云网】  
    资讯
    2014年06月26日
  • 资讯
    阿里副总裁车品觉:大数据时代的若干新思考 我们要非常注意企业所处的状态,包括企业状态和数据状态。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对于数据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目前的阿里巴巴,业务量大,数据多而杂,所以我特别希望从数据里产生出它的价值。而对于数据比较小一点的公司,由于还没有这么多数据,所以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作者:车品觉,《决战大数据》作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 本文编辑:崔瀚文   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大数据未来将走向何妨?美好的大数据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少距离?目前实践了些什么?遇到哪些困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为此,2014年5月26日,阿里巴巴数据委员会联合阿里研究院《阿里商业评论》举办了一场大数据思想沙龙。邀请多位在商业世界数据第一线的实战领军人物,就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我们特精编了沙龙中10位专家的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不同状态的企业,对于数据的关注点不同   我们要非常注意企业所处的状态,包括企业状态和数据状态。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对于数据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目前的阿里巴巴,业务量大,数据多而杂,所以我特别希望从数据里产生出它的价值。而对于数据比较小一点的公司,由于还没有这么多数据,所以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我过去两个月不断的面试了很多人,往往我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们什么是大数据?基本上,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很多人都来自很大的公司,但是也没有得出结论。目前,很多公司的BI好像还没到大数据的阶段,而只是找到应用数据的一个方法而已。   所以,当已经有海量数据,在这个海量数据中心里面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出来,这可能是大数据。记得马总曾说过:凡是已知某种关系,运用这个关系数据计算一个东西出来,或者找出一个规律出来,这不是大数据;凡是不知道某种关系,但是刚刚找到这种关系,并且运用这种关系能产生出额外价值的时候,这就是大数据。而如果这种大数据已经找到了,它逐渐也就不是大数据了,你要再寻找跨界的其他的数据出来。当能让这个数据产生新的价值的时候,就又找到了大数据。   当数据广度足够,问题更加简单   过去,很多机构数据不够广度,所以要用很复杂的算法才能得出想要的结论。   今天,如果数据广度足够,很多时候就根本没有必要复杂计算了。例如,以前有人通过复杂的达人模型算法得出某用户是牛仔裤达人,但如果能够拿到他的微博数据,那么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该结论的。   所以,以前的数据挖掘跟今天的数据挖掘将有很大差别的。也就是说,当一家公司的使命是将来想做一个大数据公司的话,可能要准备一些一手数据。当然,公司的收购策略,或者数据战略,不是一般的产品人能去影响的。但是,当数据的材料可以影响到没有这么复杂的算法还能实现业务,你就可以这样去做。   未来,BI部门像无人看管的汽车   前一段,我们将阿里巴巴的BI 部门改名为数据技术与产品部。整个部门不叫BI部门了,但仍有一个BI二级部门存在。   未来,我想象中的BI部门可能会走向这个方向:它像一个无人看管的汽车,没有具体的小二负责,但可以走出正确的道路。当然,这不是在所有场景都能够实现,而是要先选择一些好的场景来实现。在这个场景中,数据、模型能像汽车一样自己走出来。   目前,淘宝BI数据已经尝试走向这条路了,未来怎么样可以做到像没有驾驶员的汽车一样自己找到出路,仍需要不断实践。   大数据在很多方面仍面临考验   很多公司高管会问:你拿着大数据,你能不能从数据里面进行拔高,把数据抽出来,真正找出问题?能不能从数据中直接告诉我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能不能比我具有丰富经验的小二厉害?否则,老是讲数据很厉害,我感受不到。   这其实代表了业务方的期望。   其实,现阶段,很多事情大数据还是做不到,在很多地方还是不能经得起考验,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数据可能还没到那回事。我们需要正视。   数据要“用”,还要“养”   从“用”和“养”的观点来讲,目前很多公司已经走在“养”的路上。例如,我们说高德是一家数据公司,因为它非常注重数据的“养”。   大数据转型革新时期,BI分析师更容易适应转型   凡是BI人员,肯定是很精通数据业务的。所以当做数据挖掘或很多其他数据工作的时候,他肯定会比其他人做的更好。   当一个公司转型做数据业务时,分析师是一个非常容易转型成成功的business man的。例如,以往BI人员很怕临时需求,但是我发现一线分析师经过了这些锻炼,已经成为全能型人才:他能够从底层数据提取,到中间层数据挖掘,一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全部完成。目前有一些人觉得分析师是不是已经落后了?其实,分析师成为公司未来商业应用最好的补充。   仅仅懂得做分析师不够,要做数据中间人   现在是转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此仅仅懂得做分析师是不够的,我们业内最需要的是数据中间人。数据中间人就是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可以在中间翻译,两边都可以翻译出来的人。   他要知道数据架构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他要告诉产品经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动化产品帮到我们业务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模型。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高级的商业架构师,并不是一个很高级的技术架构师。   所有数据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通用产品要多通用,具体产品要多具体?   当通用性的产品到一个具体场景的时候没有办法满足那一个具体的场景,所以这个就不仅仅是数据产品会出现的问题,而是所有做产品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例如淘宝,到现在已经开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了,所以不管是数据产品还是数据服务,就要想想,哪一些东西要做成产品,哪一些要做半产品就可以了。这时候,问题是什么样的半产品能被大家所用?所以,今年我们的部门里,也会有两三个人专注于分享数据、方法、工具出去,有一点像布道师。   找到你的“白米饭”   我刚进支付宝的时候,当时分析师都走光了,那个时候发现所有东西要重新开始。第一想到是“白米饭”(注:不可或缺的工作)。“白米饭”不能解决,其他部门都会说你们在搞什么?所以开始从“白米饭”开始一级一级的建立自己BI。我觉得BI团队的建立有一条时间线,我们淘宝是先“用”,从“用”再开展到“更多的用”,几个阶段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每家公司的数据部门都要思考:什么是你的白米饭?   同时,不管哪一个数据公司,有一些是数据分析师必须要做的事。例如:BI的总监和领导人一定要在管理层一起开会。可以不说话,但是一定要进去了解公司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否则这个BI部门就废掉了,这是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做数据产品的原则   阿里巴巴做数据产品有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这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第二,它不影响到用户的隐私;第三,它不能影响到其他的用户。(因此,如果该产品能够帮到一家,但对另外商户影响大了,就不能做。要保证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之下再看方案怎么样。)   此外,还有一个要求:当数据产生交叉的时候,数据必须要放在我们这里。最近,阿里与很多创新性公司展开了合作,例如一些保险公司很快将数据放进来进行实验。它可以先不全量放进来,而是放一些数据进来,看数据交叉之后能不能产生效果,如果效果很好,再考虑下一步。采取小步快跑的商业思路。  
    资讯
    2014年06月26日
  • 资讯
    虚拟数据中心管理与分析工具提供商CloudPhysics获1500万美元融资 帮助企业数据中心分析监控和管理虚拟化基础设施的初创企业CloudPhysics刚刚获得了 15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同时还宣布推出一款跟踪存储资源使用情况的新软件。     CloudPhysics 是一家提供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11 年,现有 30 名员工。该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捕捉用 VMware 的 vSphere 维护的各种虚拟服务器的各种使用状况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并为数据中心运营提供各种洞察分析。该公司自称是第一家将大数据分析与数据中心仿真(专利技术)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公司。     计算、存储和网络是数据中心的三大资源。CloudPhysics 之前提供的是针对 vSphere 的虚拟计算资源分析与管理,因此这次他们进一步提供了针对存储资源的新产品。这款产品可通过大数据及模拟分析回答以往难以回答的一些问题,如某 hypervisor 下挂接的存储应该划分多少块虚拟盘才合适,还可以在不需要安装硬件的情况下推断 SSD 硬盘缓冲数据的影响,此外还能提前预测存储或性能不足问题。     CloudPhysics 的下一步计划是打算支持微软的 Hyper-V 以便拓展市场,同时提供网络性能的指标分析,从而为企业数据中心运维提供一块基于云的高度定制化的仪表盘。     目前 CloudPhysics 已经有几百客户,包括 North Shore Financial Group、Sanofi 和 Zettagrid 等。     此轮融资由 Jafco Ventures 领投,KPCB、Mayfield Fund 参投。此前 VMware 联合创始人 Diane Greene 和 Mendel Rosenblum 也曾对 CloudPhysics 进行过投资。此轮融资过后 CloudPhysics 的总融资额已达 2750 万美元。   [消息来源:venturebeat.com]  
    资讯
    2014年06月25日
  • 资讯
    为什么专业人员在LinkedIn上消费并分享内容 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在LinkedIn上,专业的内容消费正在戏剧性的增长。基于一项对美国2071名积极分享和消费内容的LinkedIn成员的调查发现:这些“内容革命者”在平台上主要分享专业内容,来增加他们的知名度并提升他们的声誉。LinkedIn被视为他们专业内容的首要来源,并且他们赋予内容消费了很多好处。     根据研究,78%的内容消费是为了了解行业新闻,73%是为了寻找行业内的新观念。除了建设他们自己的知识库,内容消费的好处还有与同事和客户建立关系(62%),建立专业声誉(55%),以及引发对话(51%)。     研究还对内容类型进行了概括,这些内容类型在专业人士中很流行,用来获取行业知识和帮助进行决策。就行业知识来说,调查发现新的研究、突破性的行业新闻和案例分析被看做是最受欢迎的点击和分享的内容类型,对于辅助决策,职业意见是最可能获取“内容革命者”点击的类型。虽然简短,简明的内容和由商务领袖创造的内容最容易被分享。     最常见的分享的形式是使用“like”键,根据研究,将“like”看作是他们主要的或次要的首选方法的受访者占微弱多数。分享内容同时评论的受访者和只分享不评论的受访者一样多,复制发至邮件的数量略少。     总体来说,“内容革命者”们表示每周花费大约8个小时在LinkedIn上消费内容,65%的人花在消费专业地相关内容上的总体时间比去年增加了。在这些人中,61%的人发现它对取得专业成功来说是必要的,56%的人发现它更容易访问相关内容。内容需要适合移动设备,LinkedIn表示,因为2014年第一季度平均43%的独有的访问者是通过移动电话访问的。     根据MarketingCharts 的报告“Reaching and Influencing B2B Buyers and Decision-Makers”,LinkedIn对美国B2B买家们和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普遍的选择。买家们跨不同平台使用LinkedIn的指数超过总人口,虽然它不是最受买家和决策者们欢迎的主要社交网络,但它趋向于成为他们最常使用的专业活动之一。     199IT编译  
    资讯
    2014年06月25日
  • 资讯
    微软云存储OneDrive免费云端储存容量增至15 GB 免费、无限的云端储存是现在的大势所趋。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微软在今天早上将OneDrive普通用户的免费储存容量提升到了15 GB,这跟之前提供的7 GB免费容量相比增加了1倍多。     微软现在还为所有的Office 365用户提供1 TB的储存容量。如果你不想购买Office的服务,但又想获得更多储存容量的话,你现在可以选择每月支付1.99美元获得100 GB的容量,或者每月支付3.99美元获得200 GB的容量。     在此之前,第二种储存方案的定价为每月11.49美元。     以上的各种措施总结起来就是,微软已经大幅提升了向用户提供的免费储存容量。而且只要你是Office 365的订阅用户,无论你购买的是哪一种套餐,你都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免费云端储存。     单个用户版本的Office订阅服务Office 365 Personal的定价为每月6.99美元,它现在还配有整整1 TB的储存容量。如果你需要让更多的人使用,可以选择每月9.99美元的Office 365 Home,它的定价是贵了一点,不过最多可以让5位用户使用,而且每位用户都可以获得1 TB的容量。也就是说微软已经大幅降低了向付费用户收取的储存容量费用。     微软的这种做法虽然不会令人感到惊讶,但其实也挺耐人寻味。作为平台之战的一部分,储存容量是攻防的武器。正如我之前所写的,文件更倾向在被储存的地方进行编辑,所以谁控制了云端文件储存,谁就能够卖出自己的编辑工具。Office是微软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它要做好云端储存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当然,Dropbox、Box、iCloud Drive、Amazon Drive和Google Drive这些竞争对手都对微软的现金来源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微软要大幅增加免费和收费用户的储存容量。     但是15 GB的免费容量还是不够。Box在今年较早前提供了高达50 GB的免费容量。如果微软足够积极的话,它就会就会继续坚持现在的做法,并提供更多的容量——微软现在的想法是,如果用户可以低价获得大量云端储存容量的话,他们也不会介意为Office买单,而这15 GB的诱饵可以将他们留在微软的阵营当中。     但是我们从下面这张Google Trends图表可以看出,微软在消费者关注度方面还比不上它的竞争对手: 因此,如果微软想在云端储存市场的发展中分一杯羹的话,它还需要有更加积极的举动。     微软今天的这些做法或许有用,但可能不会达到我期望的效果。微软现在其实也不缺钱,那为什么不踩尽油门达到最高速度呢?(译:consideRay)   【文章来源:TC中国】  
    资讯
    2014年06月24日
  • 资讯
    互联网纪元:HR如何重构组织? 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重构新的价值链,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消费正面临重新建构,人类面临工业革命后的一场新的、爆炸式的革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纪元。 全新的商业业态、业务经营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建,每日在发生着。适应、改变、创新将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互联网经济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挑衅者的姿态,在虚拟的空间里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互联网的经济将会是颠覆性的、不可商量的、而且会不遗余力地渗透、推进,从而产生“线上”的巨大压迫和冲击力: 互联网将会带来以下特性: 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在每个时间的碎片里,在一次次点击中实现价值; 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价值创造形成无缝链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全部过程; 技术成为支撑营销的命脉,速度、简洁美观的设计、优质客户体验,便利性等等类似于商店的位置和入口,决定着人流和驻足者的数量;   客户体验、互动、乃至共同创造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者可以同时是价值创造者; 粉丝、传教士式的营销远远超过空洞的广告,口口相传式的价值消费、差异化消费和新奇消费会自动形成消费族,产品的价值在消费端会大于企业品牌价值; 消费信息的痕迹会被记载于历史的账本,成为企业的电子档案和消费者购买的参考指南; 有意义的话题、微营销,会吸引眼球,激发互动,成为拉动营销、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高效、实用工具和手; 企业和客户在上下游都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资源、时间、和价值都会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价值的理性回归...... 那么,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企业落地?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传统的业态、传统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传统的组织架构;传统的采购、生产、营销、服务模式,员工的分工、合作和管理模式;能力资质要求和薪资分配体制;乃至于企业的思维、文化和办事模式......   然而,当原料的采购可以发生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当一个消费者的声音有可能被全球人听到的时候, 当生产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时候,当客户服务不再仅仅是答疑、接受投诉而是强有力的促销的时候,当我们无须搭飞机、火车遍地找客户的时候,当竞争对手变得无法隐身的时候, 当工作可以随时随地的时候,当分分秒秒可以跟踪客户足迹的时候,当网上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   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职能的分工,团队的合作,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场所,公司的规章制度,薪资福利政策和奖励措施,领导力的考核,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每一个方面, 每一个环节,每时每刻,无疑都是在挑战。   在互联网经济面前, 所有这一切,HR都必须重新检视,重新布局,重新建构,甚至要有“推倒重来”的勇气和决心。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组织架构,评估人员配置。 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几种业务、组织管理思路上的困境: 业务是根据产品线业务模块划分还是按照地域划分? 业务可以按照线上业务,线下业务,业务外包来划分吗? 业务可以根据客户群划分吗? 业务可以是混搭的模式?无边界的服务?穿越式、互动式的、体验式的营销吗? 市场、销售、客服可以合并吗? 客服、合规部、法律部可以有直接关联吗? 采购、物流、品保(质量检测)可以外包吗?……   确立了新的经营模式,就必须评估现有的架构、人员配置,重新确立更加有效支持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领导班子和人员配置。进行“断舍离”、重新组阁、资源重新分配是HR变革迈出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其次, 当企业推行新的经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作相对应的调整,对现有组织、人员、能力、制度、考评等等进行一次梳理和重新定义: 工作岗位,员工的数量,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资质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能力模型的重新设置和定义;   企业内部能力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对应的方案;   新型(互联网经济下)的“新”文化的创建和发展;   新型绩效考核的标准、流程和实施方式;   适应新的组织和业务模式的薪资政策和奖励制度 企业人才的重新定义、考评和发展,接班人规划等等。   再次,为了适应互联网思维和组织的要求,HR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提升HR的价值,HR必须对自身进行反思、分析。当然, 一切的改变都是以客户、业务为中轴核心, 考量HR的业绩将重点围绕在成本、时间、效率、个性化服务,客户满意度,和变革与创新上。   传统的矩阵结构的HR团队,单线性的服务,僵化的、硬性指标导向的管理和考核将无法适应、快速应对变化了环境,一切个人英雄主义都会将企业引向歧途。   可以预见,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面对员工的圆圈式的、扁平化的服务组织,E-HR的广泛应用, 员工自助服务的深入推广,HR共享服务中心的投入,灵活的时间管理机制,变化、创新、团队协作共赢文化的建立,价值驱动将会全面取代论资排辈式的人才管理,团队目标激励、利润共享的差异化的奖惩措施等等……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刻不容缓 !   随着互联网步步逼近,HR必须马上转型,任何犹豫、观望、等待,都是在浪费时间。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资讯
    2014年06月24日
  • 资讯
    云存储服务免费渐成趋势:厂商纷纷追求服务多元化 今天在云存储领域发生了两家值得关注的事情:微软下调了OneDrive价格,同时送出更多的免费空间,而Box则是推出了移动版编辑工具Box Notes。     两家公司都巧妙地融入到与云存储有关的最新市场趋势中:面向个人用户和企业客户的每GB存储空间的服务价格会降至零,存储服务提供商都在寻求实现基于储存堆栈的办公产品多元化。     这一刻值得我们纪念,因为它让我们当前在存储领域看到的趋势越来越具体。     每用户云存储服务的边际成本(marginal price)正快速下滑,这意味着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每GB存储空间的收费相当低,而且会持续下滑。不久以后,云存储服务将无处不在,而且对用户将全部免费。鉴于平台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重要厂商提供无限量免费存储空间将成为他们扩大在线服务市场的竞争优势。     即便你不能对存储收费,你也可以对用户用数据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收费。因此,你必须要弥补快速下滑的云存储服务价格下滑带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呢?你可以扩大自己的价值链。移动版Box Note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在两年内,消费者将可以选择多个无限量、免费的云存储服务。这将意味着有些云存储服务商将向用户提供数TB的云存储空间。消费者只能访问数GB免费存储空间的想法很快就会像电子邮件帐户只需要数MB存储容量的想法一样可笑。     看看美国科技资讯网站CNET在2004年的报道吧:“Hotmail目前提供2MB的免费电邮空间,而雅虎提供4MB免费电邮空间。Gmail提供1GB的免费电邮空间,让上述两项服务相形见绌。”     这个行业真是瞬息万变。(译:皓岳)   【文章来源:TC中国】  
    资讯
    2014年06月24日
  • 资讯
    甲骨文今天有笔50亿美元的收购 [摘要]甲骨文即将完成对Micros的收购,成为甲骨文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    6月23日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甲骨文即将完成对Micros Systems的收购,交易总额约为50亿美元。     这笔交易将成为自2010年斥资74亿美元收购Sun后,甲骨文金额最高的一笔交易。     Micros专门面向零售商、餐馆、赌场和其他服务类企业销售收银机,以及与之配套的软件和技术服务。此次收购对该公司的估值超过每股67美元,高于Micros上周五65.77美元的收盘价。     知情人士称,这笔交易最早有望于周一早间宣布,除非在最后时刻谈判破裂或交易推迟。     有关Micros将被甲骨文收购的传言早已有之。分析师认为,此举表明甲骨文有意在零售和餐饮服务市场夺取更大的份额。     投资银行FBR CapitalMarkets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表示,甲骨文需要通过更多交易来进军新兴的企业技术领域,该公司尚未通过这类业务赚取太多收入。     此次交易正值并购活动此起彼伏和股市表现强劲之际。按照5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甲骨文对Micros的收购将成为今年以来科技行业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资讯
    2014年06月23日
  • 资讯
    数秒内管理和保护数十万台设备:企业安全与系统管理初创企业Tanium获A16Z 9000万美元融资 可为企业网络提供实时便捷的安全与系统管理的初创企业 Tanium 获得了 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提供的 9000 万美元融资,A16Z 的合伙人,前微软 Windows 部门负责人 Stephen Sinofsky 将加入 Tanium 董事会。     Tanium是一家提供端点安全与企业网络系统管理的初创企业,成立于 2007 年,创始人是 Orion Hindawi 父子。     传统的系统管理或安全解决方案往往是多层方案,即从端点到管理中心往往需要经过中继 / 采集服务器,这样往往需要在端点设备处安装客户端软件,而且在终端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信息的收集往往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时效性不高,维护也不方便。     而 Tanium 的解决方案是让客户机直接与服务器沟通。公司网站没有介绍具体的实现方案,但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其组网貌似利用了 P2P 技术,除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直接连接以外,客户端之间也有沟通。而用户则可通过浏览器管理网络上的设备并保证安全。根据网站介绍,利用 Tanium 的解决方案,网络管理员数秒内即可掌握数十万台设备的情况,并可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出变更。所有网络节点均可查询、管理、更新、保护,而且在浏览器上近乎实时(15 秒左右)进行。   由于 Tanium 的解决方案具备了实时、便捷的特点,因此这套安全与系统监控兼顾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对传统的企业软件提供商造成威胁,这以往是 IBM、CA 赛门铁克等的领地,但是那些解决方案往往需要安装客户端,而且在时效性和便捷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Tanium 目前已经开始盈利。尽管 Hindawi 不肯透露公司的具体客户数,但他说一些大型信用卡公司、银行和美国政府机构都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   对 Tanium 的投资是 A16Z 有史以来在企业端的第二大投资(第一大投资是 2012 年对 GitHub 的 1 亿美元投资)。Sinofsky 解释说,A16Z 喜欢寻找通过软件彻底改善特定 IT 需求的满足方式,或对传统门类进行再造或重新定义的投资机遇,而 Tanium 二者兼备。知情人透露,A16Z 给 Tanium 开出的估值为 9 亿美元。这笔融资也是 Tanium7 年来的第一笔融资。   [消息来源:m.us.wsj.com, recode.net]  
    资讯
    2014年06月23日
  • 资讯
    Box决定推迟上市:目前估值至少20亿美元 Box正在与多家投资方进行融资谈判     北京时间6月23日早间消息,美国云存储服务提供商Box今年早些时候提交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申请,但最终决定推迟上市。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目前,该公司计划以至少2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约1亿美元。     消息人士表示,在推迟IPO之后,Box正在与包括TPG Capital在内的多家投资方进行融资谈判。继续融资将有助于Box更灵活地选择IPO时间。目前,这一融资谈判还处于初期阶段,而融资条款仍可能继续调整。     Box发言人表示:“我们的计划仍然是在对Box和整个市场而言最合适的情况下上市。与以往一样,对客户、技术和未来发展进行投资仍是我们优先级最高的任务。”TPG发言人拒绝对此消息置评。     Box今年3月24日提交了IPO申请,计划融资2.5亿美元。不过,这可能只是Box用于计算IPO承销费的一个暂定数字,并非该公司最终的IPO融资目标。Box在去年12月的一轮融资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估值。     Box创立于2005年,创始人包括现任CEO阿隆·列维(Aaron Levie)和迪兰·史密斯(Dylan Smith)。2005年,该公司获得了马克·库班(Mark Cuban)的种子投资,随后将公司搬迁至硅谷。Box已经完成了数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Draper Fisher Jurvetson、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以及Salesforce.com。Box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Dropbox,以及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大公司。(邱越)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资讯
    2014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