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动态
本文来自作者投稿,作者:刘石锁(原国内某大型家居事业集团(华耐家居)集团招聘经理及HRBP,现从事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yudan@hrtechchina.com
本来准备休息不写东西的,眼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受一位圈内的朋友之邀,还是做到电脑前,来写这篇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为题,题目想了想就叫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思维吧,最近这个互联网+都比较火,不用也对不起它。
其实互联网也不是个什么新奇的东西,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是什么新生的管理方法,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把这两个拿过来说呢,其实源于两个互联网的衍生概念,或者是细小的分支,但是就是这两个因素,让互联网变得不同,也让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那么这两个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叫做大数据,一个叫做移动互联。
这两个因素到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下面就来好好看看。
首先从大数据开始说,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我们就采用百度过来的标准说法: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最早是在维克托·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就要求有大量的数据量,以往的时候我们衡量数据的单位可能是GB和TB,那么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数据量就会是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是一个以往都无法企及的容量。大数据有一个5V特点(IBM提出),分别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与大数据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概念,大家也是听过很多了,叫做云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了大数据,那么云计算也就没有意义,如果没有云计算,大数据也无法被人们所利用。
那么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部分来看一下。
第一个是大数据与人力资源规划。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对于内外部的环境分析会更加准确和容易获得。以前的时候我们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组织情况的了解因为受限于信息获得能力,所以很难准确掌握,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分析工具和报告(在内部大数据获得和云计算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去获得所有可以想要得到的信息,比如市场增长情况,外部行业人才流动意愿,人才分布状况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大数据报告获得,对于我们进行未来人力资源规划非常有意义。
第二个是大数据与招聘和人员配置。
大数据情况下对于招聘工作和人员配置工作的影响第一个体现在对于人员甄选上,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很难全面的去了解一个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获得一个人的详细信息,比如把某个候选人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掌握一个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另外是我们可以获得的候选人会更多,以外我们一般都是在“少数人中选择少数人”,即便是优中选优也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在大数据时代里面,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围无限扩大,在内部我们可以全员进行,在外部我们可以在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招聘和人员配置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以往很长时间完成的工作在云计算时代可以很快的完成。
另外对于招聘的影响还在于第三方服务更加专业和有效。比如猎头服务,大数据对猎头服务来说是一大利器,使猎头服务更加准确。目前还诞生了一些专业的大数据招聘服务平台,像一些原本非大数据新建大数据的,比如北森,还有一些主要从事大数据招聘服务的,比如Ifchange(小橙子)这样的创新性服务机构。
第三个是大数据与培训管理。
大数据时代对于培训管理的影响在这几个方面,对于培训需求的获得和培训资源的获得,对于培训评估的准确性等。在以往的时候我们获得培训需求可能是通过部分调查的方式或者是部分信息和数据的分析,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全员分析或者是更多有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培训需求的确定会更加准确。在培训资源的获得上也更加容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资源信息,在课程和培训师的匹配上也会更加准确。在培训评估层面上也是这样,可以不进行普通的培训评价和反馈,而是通过对以往很难获得的能力与素质变动评估、细分业务评估等来获得。
另外对于企业培训和人才储备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需要更多的重视大数据人才的获得和培养,未来大数据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会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所以必须要重视大数据人才和大数据技术。
当然,大数据对于绩效和薪酬管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问题,我们今天不进行一一的讲述,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下面我们讲互联网时代的另一个因素,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技术其实是随着客户端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不断成熟起来的。现代移动客户端不断更新与操作人性化,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成为移动客户端的一个节点参与进来,发生互动。而无线技术更是使得整个时空都融入进来,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与,不管是哪个角落,甚至是在星球之外,只要是链接到网络,都可以成为一个分子互动。在现实生活中,移动互联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成为一种现实。那么移动互联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什么呢,我们还是通过工作内容来看一下。
第一个我们来看看招聘。
招聘是受移动互联技术影响比较大的,也是最早出现应变得一个版块。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招聘开始去中心化。以前的时候我们招聘所依赖的渠道都是有限的,即便是很多也是以主要的几个为主,比如知名的某某网站和招聘会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选择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趋于平均化,比如你可以使用传统的网络渠道等,你也可以使用各种社交渠道,你也可以选择论坛等,也可以使用很多创新型的,比如BOSS直聘这样的创新性的,还有一些视频求职APP等,都是我们可以有效获得候选人的渠道,招聘去中心化很明显。
再就是招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比如你可以通过社交进行,在聊微信,玩LinkedIn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招聘工作,而且使得招聘工作更加轻松化,不必拘泥于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交工具建立自己的候选人才库,把人才库建设在日常里面,同时社交工具还提供了丰富的标签分类方式,而已对候选人进行有效标记和筛选,还可以通过社交进行记录,非常之方便。这些内容2013年的时候(我在某公司担任招聘经理的职位当时)我就在对分公司人力资源人员招聘培训的时候有详细讲过,因此,现在也已经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在招聘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上,移动互联技术也提供了很多方便,比如被玩坏了的H5技术,这一技术极大促进了信息传播和分享的概率。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培训工作。
移动互联技术可以让培训变得更加直接和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监控员工成长情况,分析和随时调整员工的培训内容。另外,移动互联技术可以让随时随地的进行视频学习和分享变成了可能,其实现在的微信微课堂形式就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一大成功应用,估计很多人都在使用并从其中获得了帮助。
同时,移动互联技术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了可能,原来的培训经常要占用工作时间或者是员工的业余时间,弄得很多人都不高兴,现在我们可以把培训课程和内容打碎,越碎越好,这样一个是符合人的记忆机制,另外就是减少了时间冲突和机械化带来的困扰。
第三个是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体验。
之前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我们经常会和员工或者是其它部门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人力资源工作者自己还觉得很委屈,很多原因是源自于不方便或者是不太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验。我们既是工作的管理者,另外我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者,我们要服务于很多的内外部客户,别说人力资源与业务、财务等等是合作和服务的关系,我们内部的很多模块之间也是相互和服务的关系。在移动互联技术下,这些合作和服务会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比如在招聘面试的各个环节,以前一堆表格加审批等等,现在可能都搬到手机上全部就解决了,比如以前做绩效,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很多遍,现在也是搬到手机上就完成了,比如以前请个假需要自己拿着到处签字审批,还可能弄丢了什么的弄不清楚,现在可能手机上就解决了,而且还可以借助外部技术和第三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监控,这些都是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改变,而且已经成为现实。
我们也就针对移动互联技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举这么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其实内容还多得很,我也不可能通过这么几页纸几千字就全部都能讲完,都讲完的话估计一本书肯定是有了,更多的还需要大家自己去琢磨和思考,我只是给大家引个路而已。
在这种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下,对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还有什么改变作用呢,有这么几点需要思考:
1、管理层级扁平化,中层的作用在减弱,有些组织可能出现中层消失的情况。
2、多中心化,凝聚力在减弱,自媒体和全民创新成为一种现象。
3、移动办公的出现和推广成为趋势,企业组织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平台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4、企业文化变革,要更加尊重自由和个性化,传统企业文化生命力走到终点。
5、高效率和优质的服务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6、第三方服务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采购和使用第三方服务越来越普遍。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欢迎提出更多的意见进行交流。
-
观点
为什么很多SaaS企业级产品都熬不过第一年?
本文作者:渔彧 ( IT老兵、互联网践行者,微信:QQD100/新浪博客渔彧)来源:创业邦
2015年2B企业级应用软件的资本市场异常火热。包括纷享销客、销售易、今目标等一众企业级软件厂商受到各大VC的资本热捧,阿里重金打造的钉钉,也以后发制人之势席卷整个企业级SaaS市场,力图在这块价值洼地上打造另一个新“入口“。
因工作缘由,笔者与周边数位SaaS企业级应用的创始人、运营负责人有过深入接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刚起步时,蓝图远志、规划清晰,但是一路下来,却异常艰难,有些甚至熬不过第一年,就关门歇业。
细细分析下,这里或多或少与传统软件人进入互联网领域,在产品定位、功能需求把握、用户服务、盈利模式上与互联网行业“水土不服”有较大关系。且对于实践上的偏差及不可预知风险,也无法凭借过往经验进行及时调整,导致后续企业运营的异常艰辛,与预期规划渐行渐远。
对于传统企业级软件与2B互联网企业软件的典型性差异、SaaS企业级软件如何顺利实现从0到1,笔者站位于运营角度、结合亲身实践总结一二。
要做好2B企业软件市场运营,首先要搞清楚,运营与市场推广两者的区别。
传统软件行业,品牌先导。需借力于强大的品牌效应,以此获得销售寻得客户拜访的“敲门砖、“商务谈判上的“价格筹码“、拓展渠道代理商的“知名度”。因此,市场层面先发于品牌物料、PR宣传、媒体广告、行业论坛、领袖论坛等,以期树立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并与销售及渠道携手共进,以取得市场的线性增长。
互联网2B企业级产品,则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核心价值打造及用户口碑的塑造。依托互联网用户导向思维,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及服务,借用户口碑传播沉淀品牌。因此,是以用户运营为主,市场品牌为辅的策略。为此,运营的工作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价值用户,如何与用户一同打造好的产品,如何基于用户真实反馈完善产品及服务体系。
不少刚转型的传统软件人或诧异,或忐忑:创业多艰险,时间、资金、人力多不宽裕。我们要问,怎么找到正确方向、做好运营布局?如何才能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用在刀刃上,并推动企业良性、快速走上正确轨道?
与产品一同做好定位及用户画像
定位、用户画像,老生常谈,但笔者见过不少SaaS级产品在初期都会犯方向上的错误。如,大凡做SaaS级软件均怀揣平台愿景,但是一开始就奔着大平台去,是否与现今产品成熟度,寥寥用户偏差太大?互联网各垂直领域的平台,是海量用户、高频次应用聚集而成,而非纸上规划的平台。此处建议传统IT人深刻思考,做好远景战略与初期战术的平衡。
初期,产品需确立做什么,什么不能做。不少人一上来就用“拿来主义”,凭借自身在行业多年的经验和历史项目积累开始构建产品和运营,错把“经验”当用户需求,恰恰会犯“经验本位主义”的错误。为什么?传统IT企业级软件更热衷于服务于大企业,项目化经营,此模式下客户的需求,更偏向于客户领导个人意志或部门级个性化需求,不具备需求普遍性。如此逻辑做产品,估计很难抓到广大企业用户的痛点,或所谓的刚性需求。
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互联网产品,则是从广大的用户端获取真实的痛点,以来指导产品发展。因此,重构用户画像,并不是招几名行业精英就能很好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最具规模和用户量级的产品反而是一群非传统企业软件出身的互联网人缔造的。
运营端则需搭建好完善的数据监测体系,摸索用户渠道、搭建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与互动机制,抓住高价值企业用户(有痛点、有信息化诉求)。一方面构建粉丝用户群,另一方面为产品打磨、需求把握、未来服务体系搭建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
产品核心价值、服务价值打造,目标用户数及活跃度提升应始终放在第一位。
先布局产品运营线上渠道 ,再考虑线下
SaaS企业级软件核心价值,应指向产品及产品的衍生服务是否为用户所用,因此运营先应围绕产品服务来做。一方面解决客户的使用中相关问题,并逐步提升智能化及降低服务成本。如,将服务功能植入产品本身、协同产品经理优化产品体验降使用门槛。另一方面,创新用户互动渠道,协同活动运营。以服务为导向,发掘并驱动用户运营手段,让“发烧级“用户参与至产品打造及服务体系。此处与小米的运营思路有相通之处。
是否需要大规模做线下运营?笔者建议,初期(种子用户期),如若可借力现成的渠道,且渠道用户与产品目标用户有高度一致性,在人力及推广成本可控的情况下,适当做探索且严格监测转化成本。但基于SaaS平台的本身标准化服务特性及用户定位,线上终归是运营的主要的发力方向。待线上各类运营渠道健全、用户服务体系成熟后,在启动盈利或变现模式时,可结合考量线下的拓展手段。
如何探索高效的推广渠道
初期,资金上捉襟见肘,而运营推广在业内是公认的“烧钱”环节。花钱与不花钱是时间与效率的平衡方式,我们要谈的是,如何正确的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推广运营上,2C的许多领域看似有许多成功经验借鉴,甚至许多不花钱的手段见诸于各大自媒体。但在此建议各位2B的互联网人一定要注意:2C与2B的对于用户定义的本质区别:2C用户是个人,2B用户是群体。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在严谨性(消费冲动)、时间(试用风险成本)、转化成本(单个用户)计算上均有着较大差异。 譬如,某公司老板,午餐下载某App点了一份外卖,源于其上班途中收到一张刚成立O2O企业外卖单,试试无妨。同时,朋友公司推荐某款移动办公产品,虽然免费,但是需要开展企业内部试用、开会讨论、结合自身需求货比三家,再决定是否在公司全面启用。从运营的单个转化成本来看,2C的本次推广似乎更容易,且成本低。但是若该老板让整个公司进行启用。核算下平均用户的转化成本,显然结果非常明了。
对2B企业而言如何找准价值渠道非常关键,所谓价值渠道,即产品面向的关键用户(对于启用产品,并推动用户内部全面应用该产品有着较强推动力作用的人)获取此类产品的活跃渠道。价值用户导入和持续运营,一方面可抓住核心用户群体(目标企业用户),另一方面对于摊薄平均用户成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SaaS企业级应用,应在初期做好定位、重构用户画像,打磨好产品核心应用及服务价值,辅之探索高质量推广渠道、运营模式,快速提升用户基数及活跃量,才是初期团队的工作重点。
-
观点
爆拉勾网暴力裁员,副总裁文双 愤而辞职 !
来自公众号:互联网第一猎
今天
小编接到一匿名爆料
拉勾网暴力裁员
副总裁文双愤而辞职 !
事情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
拉勾网副总裁文双发内部信表示
不满公司未经过他
对其部门员工展开调查
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员工
目前
文双已向公司CEO和人力资源部提交了辞职信
即刻辞职
文双在内部信中介绍
在其离开公司的几天内
公司财务在老板授权下
调查bsd部门员工本月的交通报销
暴力收取bsd部门所有员工手机
并以票据问题决议开除3名员工
文双还强调
bsd部门今年已为公司创造6000万销售额
业绩实现百倍增长
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都相信正义!
拉勾网前CTO许**
也在朋友圈感慨
卸磨杀驴的事情
不能忍
指责早期创始人宫心计
也有爆料者像小编投诉
文中提及的
报销发票疑为虚假发票
据了解
在3w宣布上市计划之后不久
宋永成也替代了周愿担任新CEO
高管频繁变动、离职
不知是
拉勾管理混乱
还是因为
员工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正常替换?
目前
拉勾网正在调查此次事件
暂未对外回应
——END——
-
观点
谈招聘:一个对的人,是对整个团队的救赎
编者按:年轻的创业者们,当你没有钱,没有个人影响力,只有一腔热血或者几百万的融资时,要怎么去招聘呢?初创公司粮草有限,在招人这件事儿错不起,要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你的团队呢?这是本文将探讨的话题。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浅薄的假象,作者阴明,稀土掘金创始人。
我们很久前就听说了,创始人有三个事情要做好,然后就根据自己的能力特色再做其他的事情。钱,方向,招聘,那我今天来讲讲招聘。
掘金 2.3 - 2.4 的版本上周也发了,我和 Xinlin 在讨论的时候发现整个产品的下一个重要版本 3.0 以现在的开发资源来看要很久很久。一来公司这边事情比较多,我要分摊很多精力;二来公司要发展,吸引更棒的人进来本身就是一个当务之急。又是一个前辈说过的话:“自己做互联网公司,有几个坎儿:活下来,做下去,招比自己出众的人,开比自己有经验的人。”
很多朋友来找我帮忙,说想要招人求推荐,我一般情况下都很为难。只有我和你熟识、了解你在做的事情、明白你的能力,才敢帮你简单宣传一下,至于靠谱的至交好友,我也定当竭力帮忙。但是,在现在的整个市场背景下,钱不是钱,程序员、设计师等技术人才因为不太正常的市场而在此特殊供需关系下价格飙升,再无人关注技术质量,因为招聘者本身并不尊重技术。
举一个例子:以下称此高大上的 CEO 为 Jack
Jack:说要招一个 Web 前端(当今最火的职位之一)
我:问需要什么技能?
Jack:H5,JS,适配移动端的页面开发
我:那主要是写你们产品的业务代码吗?和后端合作?你们现在的前端框架是?
Jack:这个要看我们产品的进度,主要还要开发一些微信转发页面等
我:哦,那你们产品的进度?
Jack:这个我和你推荐的人直接聊就好,帮我拉个群就可以啦,谢谢。对了,入职后送你一个 iPhone 你收到一个来自 Jack 的红包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样的招聘者我从来没有帮忙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惠文很久很久以前和我说过一句话,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除了钱之外,人才储备更像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的道理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而这其中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讲有很多的难处。一、无钱;二、无人可用;三、无号召力。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里的三家,曹操有夏侯家为背景,朝野上也小有积蓄,早期快速塑造个人舆论成就。孙权即位于家室,有钱有人,江东民顺将随。皇叔本身的出厂设定难上加难,无财,本无人(谁能想到结拜个兄弟都是天地英雄,这尼玛就是主角光环好么),以一个 “名正言顺” 的光复汉室倒也算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杂谈里不断地强调刘备尽仁义道德,重是非曲直,以纳贤才。
因此,年轻的创业者招聘很难!要想招到得力的人才,就得让自己有钱,有人可用(某一个行业的人才库),塑造个人的影响力及人格魅力甚至是舆论魅力。而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只有一次拥有高级人才的机会,那就是合伙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今天要讲的是,招聘若是你一场必打的仗,就好好靠你一开始的唯一的一丝丝机会塑造你的粮草,以佐招聘。
当你只有一腔热血,或是手上只拿着几百万的融资额,或是毫无个人魅力时,请你看清楚自己的粮草,也就清楚了自己能否承载想要动用的兵马,以对抗那个你想要战胜的敌人。
招聘的目的
说道先于招聘的准备,那么就来讲一讲招聘的目的,或者说你为什么要招一个人。总结下来,主要是三个:
没你不行
没你之后不行
有你更好
说白了,第一类的人就是公司发展的瓶颈。你要开发一个 iOS 应用,却没有一个 iOS 工程师;要做产品设计,却没有懂产品的人帮你规划。在你清楚地知道你当下要做什么并有相应的能力支付工资的时候,请开足马力赶快招,因为你招聘的失职搭进去的是整个团队的时间。以经济的角度,这几乎等同于在空耗其他生产单元。
当你一边在信誓旦旦地发展着现行业务,一边也在勾画着未来的宏伟蓝图。当你有钱以支持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你便要为下一步的发展提前预留人才,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为未来准备的人需要时间(原因后文会详述)。一方面,现有的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被发掘出了之前所不知道的 soft skills(例如:领导力、责任感、有毅力等),那么现有人才升级是最好的一个途径。可惜,创业公司日进千里,在早期几乎不会有时间让一个人太多地展露自己主要价值之外的能力。其次,就是通过自己的现有行业内网(别扯什么招聘网站,都得你自己涉及的到的人),尽早准备公司需要的下一批人才,并通过你已有的财力,号召力来吸引对方。
最后的一类,则是在公司组织架构、核心团队、业务发展都相对清晰地情况下,在成本控制得当的情况下用一些工具途径、奖励机制来招聘那些职能单位。至于质量,初创公司哪有钱去浪费啊?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质量呢?
技能过硬,融入团队
人因为技能而创造价值,这里面当然包括 hard skills & soft skills,而我一直喜欢 hard skills 强的人。因为,你因为你的专业技能而被认可,或因为你突出的性格及情商而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很多人都喜欢看寿司之神,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被剧中厨师的认真、熟练、坚持、追求极致的精神打动。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我非常享受看我们的产品设计师 Xinlin 做图时的状态。而我喜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设计图的美,而是喜欢看他在 Ps / Sketch / Ai 等工具间切换,电光火石般的操作的过程。所有的创意工作者,都依赖于远超出凡人的专业素养。为什么?因为只有融入你肌肉记忆的行动能力,才能让你腾出时间思考和创造。
当一个人技能突出,经验丰富,你可能就会陷入另外一个更困难的境地。你欣赏他的能力,但是他是否能够融入你的团队则远重要过他所直接塑造的价值。这个时候,一个烂俗的词汇公司文化就突然有了价值,如果公司的文化清晰并深入人心,那么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你评判一个你想要招聘的人是否可以融入的一个好的准绳。更有意义的是,明确而简单的公司文化也是帮助一个新的员工融入团队的有效辅助。
我们渴望招到那些一上来就能搞定一切的人,而这个 “被自由” 的世界也无端地在鼓励 “大胆说出自己想法” 的人。一个人的能力过高或过低都无法融入团队,因此不要招聘大牛去帮你解决部署个服务器写几个静态页面的人;团队需要尊重现行的规则,因此不要招聘一个有 “经验” 的人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改革;团队需要明确的领导职能,因此不要招聘一个会影响决策效率的人。
找那个理解公司目标、团队文化,并愿意融入其中风险价值的人。然后,给应该给的工资,给予他足够展现自己的舞台,因为你给的不够他会走。
一个对的人,是对整个团队的救赎
最后我讲一点虚的,我总爱说气,一种用以描述一个个体与环境作用的我现在还无法完整解释的东西。我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一个我以前不懂得道理。一个团队无论发展的如何顺利,放在一起气会散,会浊,会开始彼此产生芥蒂。
一个对的人,就好比一股清泉涌入,为大家带来新的气以中和现有的氛围。团队缺少女性,就去找些萌妹子;团队缺少了真性情的人玩不开,就拉来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团队缺少定力略显轻浮,就去找一个沉稳冷静的人。当这一切的气调和得当,你每每看着一起工作的大家,心里便会多几分幸福。
想想路飞吧,太子党,有一个远大的根本不在意能否达到但无比坚信的目标,一群在各个方向上都卓有建树的团队,每一个人都有个自己想要成就的价值,大家彼此信任。可能,这样完美的团队,也只有艺术创作里才能存在吧!
-
观点
Y Combinator 创业终极指南:创业想法篇
编者按:本文出自全球最顶尖的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掌门人 Sam Altman。他对 YC 多年的创业项目孵化经验进行了提炼和梳理,分别从创业想法、团队,产品和执行力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创业指南。不管你正在创业还是打算创业,这篇文章都不容错过。
我们花很多时间给创业公司建言献策,这种一对一提供建议的方式非常重要,不过我们在想,是否可以将这些建议中的通用部分提炼出来并整理成一则 “指南”,供所有 YC 孵化的公司加以参考。后来我们又想,我们应该将提炼并整理好的创业指南分享给所有创业圈的人。这也是这篇长文干货的由来。
作为创业公司,你的首要目标就是开发出用户热爱的产品。如果你已经做到了这点,接下来你就不洗想办法获取更多的用户。但第一步至关重要——想想如今那些真正成功的公司你就知道了。他们开发的产品都是早期用户非常喜爱的产品,这些用户很乐意将产品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们。如果你的产品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只有失败的份。如果用户不喜爱你的产品,而你却自认为用户喜爱,迎接你的只能是失败。
在那些创业失败的创业者里,有很多都自认为自己可以跳过这一步。
创业初期,做一个小众用户热爱(love)的产品比做一个大众用户喜欢(like)的产品要好得多。尽管最后积累的用户满意度总和差不多,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更多用户比让用户从喜欢到热爱一款产品要容易得多。
在这里想给那些即将选择创业的人一个忠告:创业太 TM 难了!我们从 YC 孵化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那里得到的最常见的一条反馈就是:创业之难远超乎他们的想象。因为创业之前他们根本不了解创业所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强度。而加入一家正在飞速发展中的早期创业公司通常是更为有利可图的选择。
另一方面,选择创业对你的职业生涯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如果你在某个技术领域真的很牛逼,就算创业失败,也会有大把的工作机会等着你。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评估风险。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有一个能让你激情澎湃的创业想法或项目,而你却依然做着一份简单、安全却无法让你满足的工作,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要想做成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你需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想法(包括巨大的市场),一个优秀的团队,一款牛逼的产品,最后再加上超强的执行力。
创业想法篇
对于想进入 YC 的项目,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在开发什么产品,为什么要开发这款产品?
问这个问题后,我们期望能得到一个清晰简洁的回答。这既可以评估创始人的能力,也可以评估创业想法本身。对于创始人而言,拥有清晰的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以后不管是招聘、融资还是销售,这个能力都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清晰简单的想法有利于传播。如果你的想法太多复杂难懂,只能说明你思路不清或是想解决的问题是凭空设想的。如果大家(至少有一部分人)第一次听到你的想法后一点都不兴奋,那么只能说明你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我们提的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人迫切需要这款产品?
如果你自己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那样最好。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需要非常了解你的目标用户。
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已经有一定用户量了,我们就会问目前的用户数以及用户增长情况。我们会设法搞清楚为何没能实现更快地用户增长,我们更要弄清用户是否真的喜爱这款产品。其实要想知道用户是否真的喜欢一款产品并不难,看他们是否愿意主动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款产品就知道了。此外,我们还会问公司是否实现了营收,如果没有,为什么?
如果公司还没有用户,我们就会想办法先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来验证假设,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反过来找到产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要想验证一个想法,要么将想法变成产品,看反馈如何,要么去兜售你的想法(例如在开始写产品代码前就想办法弄到付费意向书)。第一种方式更适合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创业想法(用户可能说会用你的产品,但实际并非如此),第二种方式适合面向企业用户的创业想法(如果一家公司告诉你他们会购买你的产品,那你就可以开发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开发的是企业级产品,我们问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否拿到了用户的购买意向书。对于大部分生物科技和高科技公司而言,要想验证想法是否可行,首先需要和潜在客户沟通,然后想办法快速搞定核心科技。
随着你获得的用户反馈越来越多,你的想法也需要随之完善,这一点很重要。深入了解你的目标用户至关重要,因为你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评估想法、开发一款好产品,从而成功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
正如前文说过的那样,创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它需要你能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并能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要想坚持下来,创始人和员工需要坚守共同的使命。因此我们还会问创始人:为什么非要创办这家公司?
我们还会问:你的公司未来如何能够垄断市场?关于垄断有不同的解读,我们不妨用 Peter Theil 对垄断的看法。很显然,我们不希望你通过不道德的方式击垮竞争对手从而实现垄断。我们希望公司能通过规模化迅速扩张壮大,并且模式难以复制,从而实现垄断。
最后我们会询问产品的市场规模,包括目前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增长速度如何,以及为何会在 10年 内迅速变大。我们会努力了解为何这块的市场规模会迅速变大,为何创业公司适合进入这块市场。当新的技术变革出现且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而大公司又因为体积过于庞大很难及时顺势而为,这时正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抓住和利用好机会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在一个小市场里占据绝对优势,这么说貌似有点违背常理,但确实如此。
关于创业想法的其它思考:
相比衍生的产品而言,我们更看好完全创新的产品。大部分成功的大公司都是凭借一个完全创新的产品起家的(比旧产品好 10 倍以上才算创新产品)。如果同时有另外 10 家公司以同样的计划开发类似的产品,这种产品我们是不看好的。
相比开发衍生且容易的产品而言,开发全新复杂的产品其实是更加容易的,这看似违反常理,但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你开发的是全新产品,人们会更愿意加入和你并肩战斗。
最好的创业想法听起来往往不咋滴。所以你没必要刻意隐瞒自己的想法,因为如果确实是好想法的话,往往听起来都是不值得剽窃的。就算听起来值得剽窃,通常是想的人多做的人少,能够把想法打造成一个伟大公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你告诉人们你在做什么,他们可能还会愿意帮助你。
说起将你的创业想法告诉其他人,人们第一次听到你的想法时会倍感兴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看好你的想法,可能他们是对的,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擅长评估创业公司,也可能他们仅仅是嫉妒。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这会打击你。即使你自认为不会受影响,但依然会受它的影响。你越快建立自信、不被嫉妒者的负面评论拖下水,你就能发展地越好。不管你有多成功,嫉妒者都将伴随你。
如果你没有好的想法但仍然想创业,怎么办?这时你就不应该创业。先有好的创业想法,再将想法通过创业的方式变成现实,这才是正确的路径。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们用资金支持了一些没有创业想法但看似很有前途的创业团队,希望他们得到资金支持后可以想出好想法并将其变为现实。但他们都失败了,无一例外。我认为,部分问题是优秀的创始人通常有很多好想法(通常是太多了),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一旦你已经创立了一家公司,你必须快速想出一个创业想法,因为已经是一家正规公司了,所以你的思维就会受限,想法也不能太疯狂。结果你只能想出一个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创新的想法,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最好不要强迫自己非要想一个创业想法。不妨先学习不同领域的东西。训练自己观察问题的能力,看哪些领域的效率有提升的空间,对技术变革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同时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走出自己舒适的小圈子,多和聪明有趣的人沟通交流。一旦时机成熟,好想法自然会蹦出来。
本文编译自:playbook.samaltman.com
-
观点
看 Jack Dorsey 如何同时管理两家公司
每天工作 18 小时,日常安排一丝不苟,即席参加业务会议,这就是身为两家上市公司 CEO 的日常。
身为 Twitter 和 Square 两家上市公司的 CEO,可想而知 Jack Dorsey 会有多忙。甚至忙到有一次都抽不出时间来跟 Twitter 的执行总裁 Omid Kordestani 进行每周例行的交流。不过 Kordestani 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给这位 CEO 当司机。
Dorsey 并不是唯一同时经营两家公司的人。乔布斯、巴菲特、Elon Musk 等也都经营过 2 家公司。尽管他们各自都有提高生产力的秘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比方说 Musk 就不提倡做这么多,因为这会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的自由时间。他说最终自己会退出 Tesla 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39 岁的 Dorsey 既没有小孩也没结婚,但他的自由时间也不会比 Musk 多,因为 Twitter 和 Square 限制都处在紧要关头。Twitter 要向失落的投资者展现出自己的市场吸引力,而 Square 则要证明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支付领域中扩张业务的能力。现在这两家都还没有盈利。
Dorsey 曾经向迪斯尼 CEO Robert Iger 取过经(Dorsey 是迪斯尼董事会成员),因为管理迪斯尼的众多业务线的挑战不会比经营两家业务单一的公司低。
Iger 的建议是,一要专注,二是事情要分轻重缓急,三要进行权限分离,四是手下还要有得力干将。一般而言财务、运营和人事这些事情都要 CEO 管,但同时管理两家公司的时候,也许更重要的是看手下得不得力。
Dorsey 在这两家都有非常有力的管理团队。在 Twitter,有 8 人是直接向他汇报的;而在 Square 这个数字是 10,其中还包括一位 C 阶主管。
Dorsey 曾经谈过自己的管理经验:
我发现对我有效的办法是确定每天的主题。周一的时候我会关注两家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周二则聚焦产品。周三关注营销、沟通和增长。周四把焦点放在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上。周五精力集中在公司、文化和招聘上面。周六会出去走走放松自己。周日用在反思、反馈和战略上面,并做好下周的准备。
不过不管他的主题是什么,但每天必定都是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据称他每工作日最长要工作 18 小时,上午呆在 Twitter,下午则去 Square—幸好这两家公司都在旧金山,才隔 2 条街。
而且 Dorsey 会严格遵守日程安排。比方说 Twitter 前员工和现员工均证实,Dorsey 往往会在会议预订结束时间突然站起来说:“我得走了。”(其实他生活也非常有规律,参见每日必做和不做清单)
他的一天一般是在两家公司之间的 Blue Bottle 那里喝杯咖啡开始的。周一早上,Dorsey 会到 Twitter 跟 8 位高管和 Kordestani 开 5 小时的会,审议业务运营和项目。下午 1 点半,Dorsey 会赶到 Square 做同样的事情。开会的时候 Dorsey 不许任何人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Dorsey 本人在这两个地方连办公室或办公桌都没有。每周三、周五,Dorsey 还要跟他的关键副手开碰头会。
而且哪怕他不能到场也会尽量跟团队保持接触。据说在 Square IPO 路演期间,他会趁着会议间隙或者到了晚上日程宽松一点之后打电话给 Twitter 那边。
Dorsey 喜欢冥想和瑜伽的沉静气质与前任 Twitter CEO Dick Costolo 形成了鲜明对比,Kordestani 说当他走进来的时候会给人比较放松的感觉。但也有人抱怨他有时候过于注重一些小细节。比方说会为某个 app 的 logo 颜色或某个网页的标题用语纠结半天。
但这些只是小问题,Twitter 员工的反映是他担任 CEO 后提升了公司的士气。不过这似乎却留不住 Twitter 管理层,最近几周,陆续有设计主管、企业战略总监和自身工程主管离职或计划离职。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结果会说明一切,看未来几期季报就知道了。
本文编译自:wsj.com
-
观点
企业服务的3种模式:On-Premise、SaaS、Mixed,该选哪种?
本文为作者Henry(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专注于数据可视化分析领域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
来源:创业邦
B轮融资二三事
我们从9月份开始启动B轮融资,与这些颇具洞察力的投资人聊天,是非常有挑战的事。他们的很多观点充满智慧,能帮你突破思考局限,受益良多。当然,整个过程虽然有趣但也不轻松,毕竟你的目的是完成融资。
第一个麻烦就是A股七八月份的大跳水。A股大盘从5100点跌落到2900点,很多机构和散户亏损严重,这大幅动摇了国内投资机构的信心。开启B轮融资时,我们对一家跟踪公司长达一年的基金充满信心,认为拿Termsheet是十拿九稳。然而,在交流之后的第三天,他们给回的反馈是今年只保老Case不投新Case。在同事的筛选下,我前前后后一共见了8家投资机构,拿到3个Termsheet,从结果上看差强人意,但一线基金给出的估值只到理想值的8成。我们认为短平快完成融资有利于业务发展,于是很快签掉Termsheet并完成融资。
第二个烦心事来自一个竞争对手,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没能得到客户或投资界的青睐,后来慢慢才明白也许是因为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阻扰竞争对手上了。最开始他们推广了一篇针对性的软文,这没有超出底线,我们选择了沉默。不过,他们很快失去底线,先通过未知手段获取到投资方,再给合伙人打电话以肆意贬低公司和团队。还是贵人多,这家投资机构非但没有退出,反倒将整个事情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们,并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投资。
正能量的事情确实不少。A轮投资机构经纬中国专业而热情,对永洪科技的帮助一直很大,这次融资也很给力。他们不但坚决跟投,老大找我聊还希望公司能多给些配额,导致最终的融资额超过了原计划。我与东方富海TMT团队只有一面之缘,但这家百亿级的投资机构专业而敏捷,谈条款时他们对创始人做出了很合情合理的让步。艾瑞咨询也一直在后面默默地支持我们,在收集操作意见时,他们的答复总是“同意”。
创业几年,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一定要与高质量的投资机构合作,哪怕估值打8折。
这一轮融资的收获,第一是获取到支撑业务发展的资金,第二是让我再次有机会思考企业服务的模式,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服务的模式。
常见的企业服务模式
当前的企业服务模式是三种模式并存,分别是:On-Premise、SaaS、Mixed。
在8家投资机构中,有一家投资机构非纯SaaS不投,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有点惊讶。目前,我们SaaS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不超过20%,而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私有云部署。
目前,很少听说一线大数据分析厂商是纯SaaS模式。基于线上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往往是SaaS模式,目前大部分收入来自于SaaS模式,少部分收入来自于定制化开发服务;基于线下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往往是Mixed模式,在目前大部分收入来自于On-Premise模式,少部分收入来自于SaaS模式和定制化开发服务。
关于基于线下数据做大数据分析的厂商的生存状态,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选择Mixed模式的Qlik和Tableau因为业务快速发展,在两三次融资之后便完成了上市,且后者上市之后的年复合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而选择SaaS模式的Birst和GoodData融资到了E轮还没有完成上市,业务规模较之前者也小了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数据分析的原料是大数据,而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私有云数据远大于公有云数据。数据已经成为成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级架构下的安全管控也成了重中之重。另外,如果企业选择将数据传输到云端SaaS平台进行分析,基于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数据传输又是个巨大的问题。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果上传速度是20Mbps,假设整个过程顺利的话,将1TB数据上传到云端大概需要5天。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明智选择是:大数据在哪里,大数据分析就在哪里。因而,对于有云端大数据分析需求的客户,Yonghong、Qlik和Tableau会引导客户使用其云端SaaS平台。这种Mixed模式是On-Premise和SaaS模式的升级版,即同时提供On-Premise和SaaS两种服务,再通过技术手段打通On-Premise和SaaS,连接线下数据和线上数据,以最大化数据的价值。
未来,有两种力量会持续提升云端SaaS平台的收入占比:
1. 公有云数据将持续增长,10年以后云端数据也许会超过50%。在那时候,大数据分析厂商的云端SaaS平台的收入占比将随之升高。
2. 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得以大幅改善,数据传输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打造基于云端的纯SaaS平台成为一种可能。这时候企业将第一次有机会把企业级数据仓库构建在公有云,但那时候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存在,混合云成了企业级计算的新常态。
►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的模式
大数据分析软件公司Palantir是硅谷最具神秘气质的初创企业巨头,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只知道其数据处理软件可用于打击恐怖分子和抓捕金融行业的犯罪分子。Palantir 的联合创始人包括 Peter Thiel 以及风投机构 Formation 8 合伙人 Joe Lonsdale,其早期投资方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旗下的风投公司 In-Q-Tel。
通常,购买Palantir软件的费用在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之间,客户被要求预先支付20%的经费,剩余部分在客户满意后再支付,据说没有一套软件被退回。创始人Alex Karp声称公司是“没有公关,没有销售,没有营销”,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Palantir成为继Uber、小米、Airbnb之后,全球估值第四高的创业公司。7月底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Palantir已经成功融资约4.5亿美元,估值为200亿美元左右。
Palantir选取的模式是On-Premise。
On-Premise并未阻碍Palantir收入的快速增长,更未阻碍Palatir成为硅谷最性感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受到很多一线投资机构的追捧。
另外,个人坚定地认为Palantir内部一定有其云端计划,这一云端计划不会放弃On-Premise,而是Mixed模式。
►人力资源服务Workday的模式
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Workday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如此新颖的模式和迅速的成长,让行业巨头也为之侧目。但是,Workday的发展道路上并非没有风险。随着公司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增多,Workday还未能扭转亏损的局面。
从技术角度看,Workday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Metadata来定义数据之间的关系。Workday并没有采用包含大量表的关系型数据库,其对象型数据库只有三张表:实例、属性和索引。你很难从这个对象型数据库本身了解其含义。
当Workday的系统启动时,作为系统核心的对象管理服务器(OMS)会读取存在三个主要表中的数据和定义,根据Metadata所规定的关系,将业务呈现给用户。如果要变更产品,只需要修改Metadata以重新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重启应用即可。Workday很酷,连笔者都是他的粉丝,成功上市之后,Workday的市值长期保持在100亿美金左右,拥有大量热爱Workday的股民)。
Workday选取的模式是SaaS。
在很多人心目中,SaaS就像水一样,打开水龙头能能用。有的云计算厂商的口宣传语都是秒级调度计算资源,或者秒级开启SaaS服务。大家猜猜如果一家企业采购了Workday的SaaS HR服务之后,需要等多久就能用上?不是一秒,不是一小时,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甚至不是一个季度,一般是一年以上!基于Workday发明的面向未来的对象型数据库,据说配置一套Workday只需要对各种对象进行拖拽式操作即可,但由于企业服务的逻辑复杂性,过去Workday的上线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有的Case甚至超过两年。
Gartner关于企业服务SaaS模式的研究报告
Gartner关于SaaS模式的研究报告能让大家更加正确地认识SaaS模式。Gartner VP Robert DeSisto表示,市场上对于SaaS模式充斥着许多假设性想法,其中有的想法是正确的,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呼吁企业要谨慎检视SaaS的真实面目,因为有许多客户基于这些错误的假设,便决定部署SaaS方案。
在这份名为“事实检视:五个SaaS最常见的假设”报告中,Gartner提出了五个关于SaaS最常见的假设,供业界作为参考:
1. 关于SaaS较传统就地部署(On-Premise)模式成本较低,Gartner认为,因为不需要高额的资本投资来采购软件或建置基础架构,选用SaaS模式的前两年的确成本较低。但就第三年以后的软件拥有总成本来看,还是On-Premise模式较低。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会计原则将On-Premise软件视为固定资产,可折旧摊提。
2. Gartner亦警告说,部署SaaS的速度也不一定较On-Premise更快。虽然软件厂商报价说30天是标准的建置时间,但事实上,有些软件可能花上数个月的时间。因为随着企业流程与整合度的复杂性增加,部署SaaS与On-Premise软件所需的时间差异会越来越小。
3. 若假设真的会以使用量来计费,那也是错的。Gartner表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被要求签署固定费用的先期合约。
4. 业界同时也低估了SaaS的功能性。一般都认为,SaaS无法与On-Premise应用程序或数据源整合。但事实上,透过批次同步化的方式,先将数据加载SaaS应用程序中,然后再定期更新,或使用网络服务进行实时更新,都是可行的方法。
5. SaaS不是只能符合简单、基本的需求。Gartner表示,SaaS应用程序在Metadata层级是高度客制化的,可透过应用程序平台服务(APaas)的方式来实现,业界也有许多实际建置的范例。不过,对于复杂、端到端企业流程的管理功能来说,SaaS还是有其限制。
当前的On-Premise采购大多被会计原则视为“固定资产”, 而SaaS采购大多会被会计原则视为“服务”。这种混淆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方式,让企业级客户在做选型时很难有最优选。
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将会对On-Premise和SaaS形成统一的会计原则。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将彻底分开。不管是公有云部署还是私有云部署,厂商都可以采用SaaS收费模式计价。
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回归商业本质
如果不考虑目的,单纯地讨论模式没有意义。
有句话说得很好: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一家成功的企业服务厂商会选取正确的模式提供服务,且模式会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不断进化。作为大数据分析服务的厂商,走快半步也许刚好,走快一步就成先驱。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势利导的顺势而为,远好过悲壮搏杀的逆势而为。
还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只要把客户拉上船,数据在我这里客户就跑不了。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有的厂商通过营销手段让客户签单,有的厂商通过免费让客户先上船后买票,都寄希望于用“模式”套牢客户。靠手段只能通行一时不能通行一世,想让客户形成长期依赖不能靠手段。
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服务客户,而让客户的感知非常痛苦,我宁愿客户以最快的方式跑掉,这样才会警醒全公司上下形成反思和快速改进。只有这样,公司才不会如同温水煮青蛙般走向死亡,浑然不觉还乐在其中。
一家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企业,必然选择回归商业本质,那就是创造价值。
-
观点
【招聘第三方】2015年12月动态(上期)
HRTechChina编者注:此文作者为奶兄(来自公众号:小奶嘴),授权HRTechChina发表。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单位如需转载,请备注作者以及出处。如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也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以下内容是奶兄为大家搜集罗列的关于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12月份上期将为你带来极客邦SOHO、五步会、HiAll、51猎头、谷露软件/无忧精英网、汇思集团、HR家等招聘第三方的最新动态与奶兄微点评。微点评仅仅代表奶兄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指正纰漏与拍砖。
关键词-融资/上市
1、极客邦SOHO
极客邦SOHO12月份宣布完成Pre-A融资,融资金额近千万人民币,领投方为中梁投资基金。
极客邦SOHO是持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个针对程序员群体的在线兼职工作平台,持创依托在软件外包市场6年以来积累的专业化口碑,以及中国互联网最优秀的程序开发人员的信任,推出了“极客邦SOHO”,专注于为程序员发现能赚钱的兼职机会。
体验地址:www.looip.cn
【奶兄微点评:奶兄在11月份上期动态当中介绍过一个互联网技术人才兼职平台实现,这个实现是想由社区转型做兼职平台的;奶兄也还专门介绍过一个人才租赁平台五步会,据说五步会也拿到了千万的投资;人才租赁和兼职在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这种模式的平台还需要观察观察,企业的需求是否足够和匹配,互联网人才的技能展示和介绍展示的完整性与隐私性,对于互联网人才的兼职回报的估价和定价,兼职人才与企业雇主的劳动关系保护、兼职人才与需求企业的劳动关系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五步会
据五步会COO王伟龙在微信自己爆料,五步会已经获得顶级VC融资数千万布局人才供应链,具体数额和投资方未透露。
奶兄在11月份写过五步会,详见小奶嘴文章《人才租赁平台五步会(Step5)极速体验分享》,针对人才租赁这种模式奶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3、HiAll
2015年12月11日, 中国雇主品牌领域最佳实践者和行业领先者HiAll(北京纽哈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行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HiAll北京、上海主要核心团队人员均出席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关键词-上线
1、51猎头
51猎头近期推出了全球首家人力资产交易所—人才IPO平台(www.rcipo.com),即为每个职场优秀人才量身打造的身价评估、职业生涯规划、募集资金、培训、个人品牌展示、猎头服务和人脉拓展等一系列职场服务平台。
通过人才IPO平台,人才可以将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并用于购买当前职业发展所需的服务(教育、培训、个人品牌建立、创新、创业等)。平台也会帮助人才与优质投资人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资金、知识、资源、人脉多方面助力人才发展。同时,平台交易资金由易宝支付第三方托管,100%保障人才及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奶兄微点评:学霸刘维搞出这个人才IPO平台,又让大家头皮一紧,这是个什么鬼;很多人问奶兄这是个什么平台,怎么玩,奶兄用浅显的例子给他们讲,比如我今年一年收入20万,我说我需要更好的教育、培训、创业机会等,预计有了这些明年会年收入50万,那么提前购买所需的资金等你会不会投资呢,你们可以享受我收入增加带来的红利。其实人才IPO很多学者专家都讲过这个趋势,但是没有明确的投资回报的数学模型出来,学霸刘维的这个平台也许会给这个趋势指明一个方向;当然自然人是非标准化的、投资回报期较长、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变化和弹性很大的,做为投资人的确需要很深的眼力。假设奶兄我上这个平台进行IPO,你会投吗,投多少呢?!】
关键词-合作
1、谷露软件/无忧精英网
12月,谷露软件与51job旗下无忧精英网就猎头服务展开官方合作,并已经在产品层面完成对接;谷露软件的猎头用户直接可以在谷露系统内一键注册/登录无忧精英网,作为谷露软件的官方合作伙伴,无忧精英网将为每位谷露用户赠送积分,此外谷露软件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插件将已下载的无忧精英网的简历一键导入谷露系统中。
【奶兄微点评:51job旗下的无忧精英网和智联招聘旗下的卓聘都是朝着猎聘网的BHC模式去的;51job暂时没有能力做专业的猎头管理软件,与谷露软件的合作是必然的;不过也有人提出疑虑,51job的基因是卖职位、简历和广告,是否能够玩转这个猎头+互联网的生意;这个合作对于谷露软件来讲,貌似是占很大便宜;奶兄开玩笑讲无忧精英网应该把所有简历开放给猎头,让猎头来激活这些相对沉睡的简历,而这种激活后的行为数据必须同步记录在谷露软件和无忧精英网上,猎头激活的越多奖励的积分越多。】
2、汇思集团
汇思集团和大快搜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奶兄微点评:可能有人问奶兄为什么关注汇思这样一家公司呢,汇思是苏州一家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司,但是一直在寻求转型和互联网+;奶兄也曾经写过与汇思集团CEO高门中先生有过多次交流沟通,也爆料过他曾经是英才网的买家之一,今年也和云学堂进行了财务投资和合作,如今又和大快搜索进行战略合作,大数据和搜索今后在人力资源行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高总如今的提前布局会不会在未来起到很有价值的作用,值得期待。而且做为二线城市的人力资源公司,有如此的互联网+的动作和格局,也非常值得一线城市的人力资源公司学习和效仿。】
关键词-互联网+
1、HR家
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力资源互联网+的项目,简历交换平台HR家,创始人赵瑾瑾有10年+的从业经验,9月份已经获得青松基金600万天使投资。
HR家的简历交换逻辑有点类似百度文库,HR家还会推出职位悬赏等功能和服务。
奶兄专门为这个平台写了自己的观点,详见小奶嘴文章《聊聊简历交换,从一则朋友圈信息说起》。
HR家体验地址:www.hrjia.cn
【关于奶兄】
我不是大V也不是大师,我是草根,我是屌丝,我是奶兄,我为自己代言。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的“小奶嘴”,让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
观点
B2B 交易平台喜汽猫宣布关闭!创始人想跟你聊聊他们花费千万购买的“教训”
编者按:喜汽猫汽车后市场 B2B 交易平台在今天正式停止线上交易。网站服务器将在明年年初关闭。创始人徐超给36氪投来了他的总结反省文,一起来看看这个花费千万购买的 “教训”。
各位亲爱的喜汽猫平台用户、产品供应商:
我们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季,宣布喜汽猫平台停止运营。
1、喜汽猫 B2B 网站(www.xiqimall.com)将于2015年12月20日停止线上交易。网站服务器将于2016年1月15日关闭。
2、ETP软件(汽车服务门店 ERP+CRM 系统)将不再提供程序更新服务,已有功能除 “客户管理” 中的 “短信模块” 之外,其他功能可永久免费使用。
3、喜汽猫平台用户 “账户余额” 及经销商 “应付账款” 将在2016年1月1日前由财务部门统一退款至用户或供应商。
4、ETP用户购买但未发送的短信,将在2016年1月1日前由财务部门统一退款客户。
在此我代表团队,向 12377 个实名认证的注册用户、179个上游供应商、7000多个使用 ETP 的服务门店致以深深的抱歉。由于喜汽猫平台停止运营对您产生的不便,我们深表内疚,感谢大家一路走来对喜汽猫的支持。
为了让用户了解真实情况,也给予车后创业团队一些建议,对于喜汽猫一路走来犯过的错、摔过的坑、停止运营的原因、以及我们看到车后的其他机会,我在这里向大家做客观描述。
一、喜汽猫的诞生是情理之中,但又是意料之外:
我和团队2006年进入车后市场,从一家零售店,到省级经销,到中国区总代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新的模式,来改变这个行业。服务门店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产品、技术、管理、金融方面,我们找到一条比较 “轻” 的路径,希望用 SaaS 软件直接切入门店的核心经营,最终建立自营的 B2B 平台。
2013年6月成立软件公司,半年时间研发,半年时间推广。在全国 23 个省,获取了 7000 多个付费用户,用户都是汽车服务门店,几乎做到每日8小时在线。2014年9月,我们开始策划 B2B 平台,销售车品及原厂配件。2015年3月平台上线,一个月内获得了 10000 多个注册量,全部都是经过实名认证的汽车服务门店。用户的活跃度很高,平台上线第一天就有订单。团队都很兴奋,在畅想接下来 B2B 业务的扩张以及平台与软件打通之后,大数据、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价值。外人眼中看到的似乎也永远是那些光鲜的表象,事实上,很多严重的错误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它们都一个个暴露。
二、喜汽猫犯过的错:
错误一、确定模式时缺乏深思熟虑,导致我们饶了远路、看错方向、制造伪痛点:
1、打法不够直接,通过 SaaS 切车后 B2B 绕得太远:
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SaaS 用户很难转化成为 B2B 用户,看似我们参与到了用户的核心经营过程,实际上门店用了你的管理软件,和从你平台采购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反过来,我们先做 B2B 平台,有用户群之后再植入 SaaS,是可以从数据及交互层面,对 B2B 提供很大帮助。正确的逻辑是 B2B 需要 SaaS 软件锦上添花,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弯路。
2、哪些东西未来还需要B2B,看错方向就得忍痛割爱:
最初,我们是做车品撮合交易平台,让厂家直接对门店。厂家很给力,都是知名品牌,放出了非常优势的价格,平台渐渐上量。我却开始担忧,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进入深水区,标品类的东西就应该直接 to C,而我们没有办法和京东这样的平台竞争,规模化带来的边际成本优势是可怕的。车品继续跑数据,似乎没有意义,第一步就选错了方向,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3、B2B不能够牢牢地绑住一端,我们的模式很难具备竞争优势:
汽车用品停掉之后,我们搭建了自营的零配件平台。正品低价的原厂配件,是修理厂的刚需,SKU 较少,数据容易匹配,并且我们具备较强的主机厂资源,希望拿原厂配件作为切口。事实验证了,原厂配件确是一个好的客户抓手,我们很快获取了一批用户。随之而来的问题,单纯以产品切入,比较容易获得门店10%-20%的采购份额,想要提升,就必须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这些服务每一种都是专业度要求较高的,做起来非常慢。但若是不提升采购占比,平台未来很难具备竞争优势,我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
现在回头看看,对于修理厂,零配件供应是一个 “伪痛点”,不能够牢牢地绑住修理厂,而零部件上游相对集中,基本也是一些较大的企业,没有成熟的渠道和销量很难撬动,这样一来 B2B 的两端都处在完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
错误二、没能构建与模式匹配的团队,影响项目效率,更难以规模化扩张:
1、前期团队不完整,没有互联网合伙人,导致方法论缺失:
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很多现有的方法论非常好用。经过成熟互联网公司培养的人,在产品、技术、运营层面,都掌握着成熟的方法,很多东西根本不需要你再创造。就像我们解一道数学题,老师推导一遍公式,你记住,下次直接拿公式做题,而前期的我们一直在自己创造 “公式”。ETP 软件从一开始就是我们自己设计产品,我们做的 “大而全”,经销商、用户都一致认为功能很 “完美”,是这些年他们苦苦寻找的东西。而这种大而全的 “完美” 却把我们拖下泥潭。缺少必要的方法论,使得我们一开始没能做出 “极简、极美” 的产品。团队不完整带来的问题,在后来 B2B 平台的流量、网站运营等很多方面也再次出现。
2、引入互联网团队后分工不当,错过了最好的改错时间:
我们引进了一支不错的团队,成为我们的合伙人。BAT的团队有 BAT 的特点,阿里的业务、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但是都有一个共性,这种公司大到这样一个规模,每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很多时候,传统行业的人在模式判断和竞争格局上明显胜出,并不要迷信BAT,需要找到匹配项目的互联网合伙人,但谁做leader,取决于项目本身。
寻找合伙人需要慎重,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当找到了合适的团队后,却没能正确的定位与分工,让本来就问题重重的项目错过了最好的改错时机。
错误三、盲目自信让我们在试错的道路上打完了子弹,我们决定放弃:
1、从来没有失败过,是一种缺陷:
大学一年级开始,3000元创业,到毕业累计净利润 400 多万,之后几年一直赚钱也都比较容易。四位合伙人,是高中和大学的同学,我们坚信是为了创业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一路成长都是从对手嘴里夺肉,一直以来都没有失败过。记得有一次,一位投行的 VP 对我说,“你最缺的,就是好好失败一次”。然而不久,他的期盼就达成了。
2、过度自信,杀了奶牛,开始挨饿的日子,盲目冒进,我们提前出局:
2013年决定要做 B2B 平台,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我们将原本正常盈利的其他项目,一个个地砍掉。从那时开始,我们已经逐步停止造血。随着软件快速获取客户,我们决定 All in,公司的的千万现金花完,我们就卖车卖房,向亲友借钱。一直以来我们都不喜欢只赚钱的事情,总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一次,我们认为是 “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没失败过的我们,自信地将全部身家赌进去,但似乎手里的钱已经跟不到第五张牌。现在想想,走上一条陌生的道路,在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时候,断奶和 “All in” 确是一个过于冒险的决定。
3、半年的调整,最终我们决定放弃:
2015年的5月-12月,是我们调整模式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小步快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最浪漫主义的创业,我们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公司的员工和我们创始人团队,一起经历了几个月没有工资、还要熬夜加班的浪漫主义创业,7月部分团队的离职、8月曾经盈利的三家公司先后破产,政府、银行、社会上的兄弟似乎没人帮忙,反倒趁火打劫。而欣慰的是,我和我的和合伙人都能平静地面对这一切。不久之后我们拿到三个投资公司的TS,准备完成一轮金额不大的融资。
经过两年的试错,我们发现喜汽猫的模式必须要做很大的改动,但不是所有错误都有机会改正,融资的金额仅能够让我们在错误的路上多走几步,理性的思考与复盘之后,最终我们决定停止喜汽猫平台的运营。
项目的停止并不伤感,并不代表结束,我和我的合伙人团队还将走上继续创业的道路。
三、创业及车后 B2B 的一些 “坑”:
坑一:创业团队,缺乏对创业的理解,感性地创业 :
1、认为努力就有结果:
我们 85 后这代人,是喝着 “马云牌鸡汤” 毕业的,我们听说 “公司前台可以成为副总”,我们相信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我们认为 “只要努力到无路可走,老天就会给你一扇窗”,真实的结果是,努力到无路可走,也就无路可走了。
今天我们所仰慕的、站在神坛上的人,他们创业的年代至少是10年以前。计划经济的中国,需求一直是被抑制的,到改革开放,生产力被解放、需求被解放,而信息依然是长期不对称。所以,在20年前的中国,选对了方向,坚持走下去,也许就走上了神坛。而今天创业的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机会依旧很大,但不能用20年前的逻辑。
能够创业的人,尤其是连续创业的人,都有着创业的基因,是一种情怀也好。但当你决定创业的时候,必须学会理性的思考。不过当哪天你成功了,就随便你怎么说,站在台上放屁大家也会陶醉。
创业是一群感性的动物,理性地去做事,从把创业当作一种信仰,到把创业变成一种生活。
2、认为 BAT 没做的行业就是你的机会:
身边有很多传统行业的团队,经常会说淘宝和京东做不了他的行业,因为他的行业太 “难” 了。其实哪个行业不 “难” 呢?真的是不是那么难呢?谎话说一百遍,自己都当真了。大公司没做,有没做的原因,公司结构、自身模式的差异等,这可能留给我们创业的机会,但是一定不要设想在你的行业复制淘宝的模式,能复制他就复制了,或者说等他复制的时候,你马上就没了。想好差异的模式,核心在于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再行动。另外,我们应该再想一下,我们说大巨头没做的行业,是真没做,还是你认为没做?
3、很多创业者都想拯救地球:
所有人都仰慕 BAT,坐上信息革命头班车的公司自然获得这次革命的第一份大礼。我们应当理性地思考,在这样一个产能过剩、产品品质低下、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各行各业曾经的发展都是分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如今并不景气的时代,我们该做些什么。除了颠覆时代的模式,有没有适合时代而高速发展的模式?
坑二:当下的问题还没解决,却开始为下两步做准备:
我们经常都会想,下一步的模式甚至下下步的模式,我们需要什么,应该提前准备什么。创业公司的钱是不多的,先解决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先半步、聚焦当下才是前期的创业公司最核心的任务。
坑三:光想着去中间化,不去想省去环节后,那些工作谁来做:
以汽车零部件为例,零件的流通是一个三轨制经济的市场,不光有市场经济的行为,也有计划经济体制、灰色经济的存在。以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品牌配件流通渠道来说,往往存在 3-4 级代理体制:1 级代理的品牌优势、2 级代理的类目优势、3 级代理的档次优势、4 级代理的物流优势,并且这些代理体系不是以直线形式存在,互相之间紧密的形成了一张大而复杂的网状矩阵。共同合作,解决了零配件流通过程中的万亿资金、十亿 SKU、高效物流、技术、数据、信息等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去中间化,问题是我们想干掉谁,就应该先想好,这个人被干掉之后他的活由谁来干,是不是我们可以干?如果干不了他的活,那你就干不掉他的人。
坑四:高估模式创新点对行业的影响,忽略整体链条的效率问题
“倒逼”,是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词,有人要倒逼供应链、有人要倒逼产业升级、还有人要倒逼政策改革。所谓 “倒逼”,也是在我们拥有了巨大话语权的前提下,才去想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先想一想如何具备这样的话语权,不要意淫具备话语权之后的美好。目前车后 B2B 的模式,只是在有些微观的点上有了创新,没有提高多少效率,对整个链条更谈不上优化,现在去想 “倒逼”,不管你想逼逼谁,似乎都很难有这个资格。
坑五:自己觉得完美的模式,也许根本还不及格
很多创业者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项目而项目,而一旦设定这个前提,就会不断地去构建模式,最终想出 “最合理” 的模式。但是我们往往犯了这样一个错误,这种 “最合理”,是在你所想的模式之中最合理,是相对的。也许你想了几个模式都非常好,选了最好的,但还有一种可能:你想得所有模式都没及格。
坑六:传统行业的团队往往是资源思维,不是用户思维
在传统行业打拼多年的团队,往往容易根据自身资源来构建模式,高估了资源的价值,而忽略了用户的体验。所以传统行业的人做 B2B 平台,往往想做稀缺资源。
B2B 平台适用的应该是供应过剩、上下游分散或者至少有一端分散的行业。稀缺资源从本质上不需要 B2B 平台就可以做的很好,传统的团队往往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
坑七:认为互联网创业不需要考虑盈利
互联网的思维,不是不考虑盈利,而是会把盈利的周期规划得长一点,可能盈利的产品想得更加丰富一点。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地去烧钱,也不要去想有了流量,猪来买单。至少经过这次创业,我认为 B2B 项目前期自身能盈利是好事,尤其在零部件这种行业的 B2B,能拆成几个阶段去上市,也比8年抗战做融资靠谱。
四、我们看到车后的机会:
1、目前的模式还没有解决问题:
以汽车零部件为例,今天的模式,本质只有两种,一种是试图通过导流 C 客户来获取 B 商家,然后设想保养、保险等盈利模式。第二种是通过构建部分供应链优势,获取 B 商家,然后一家一家地去敲上游,干掉中间环节,做成最大的代理商,同时匹配供应链金融、物流,改变零部件流通行业的游戏规则。这些模式本质上还是生搬硬套,既没有明显的优化效率也没有创造其他核心价值。
2、车后市场的创新机会很多:
能不能有人将车后 “以技术为核心属性的生产能力” 识别并且标准化、产品化、明码标价?
能不能有人做出一个松散制的修车连锁,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而后做拆分组合再分配,哪些分包、哪些合包,通过 B2B 的利益驱动、WEB+APP 的工具让这种看似松散的连锁紧密起来,顺便也了解决资金、物流、技术等问题,在一个城市服务 200 家以上门店,真正干掉中间环节?太多的机会和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的中国,依然没有汽车的运营商、没有 B2B 的渠道品牌、没有一个让消费者放心修车的平台,供应链金融、二手车金融、商用车及车后、车辆延保等很多领域,也都还没有让用户体验度很好的产品及服务,未来至少三分之一的修理厂产能淘汰、电动车也足以让很多模式浮想联翩。面对机会,车后的创业者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未来的趋势、以及当今问题的核心在哪里?从本质创新、创业。
我们依然坚信车后可以成就伟大公司。
最后:再次感谢一直以来大家对喜汽猫的关注和支持,也以此共勉车后的其他创业团队。
三十岁生日,这样的公告,是一个总结,另作为一种开始。
-
观点
实战分享:资本寒冬下,如何实现低成本创业?
本文来自石墨 COO 方兴近日在一次创业分享会中的分享。他分享了很多低成本创业的实战经验以及踩过的一些坑,相信对很多创业者都会有所启发和借鉴。石墨是一款在线文档和表格协作工具,致力于成为下一代轻量版在线Office。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创业项目。我们的项目叫石墨,目前有两款产品:石墨文档和石墨表格,我们希望通过这两款产品,让大家无需再下载笨重的Office,直接通过网页、微信服务号或手机APP,就能直接写文档和做表格,同时还可以将文档/表格轻松分享给同事,与他们高效协作。后面我们会专门针对企业推出一款团队协作产品,提高团队内部的文件协作效率。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低成本创业”,我理解的低成本创业主要针对的阶段,应该是从拿到几十万到几百万天使资金之后,把idea转化成产品(或进一步打磨产品),同时吸引进第一批种子用户,并初步验证完商业模式可行性的整个过程。
而拿到天使之前,你可能本来就没钱,所以这个阶段不需要教,你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省钱。拿到A轮之后,低成本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的,但相对于天使阶段,可能没那么重要了。通过烧钱来获取用户的商业模式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那其实在这个阶段,创业团队主要的成本就在人力、租金和市场推广费用上。下面我们分三块,具体讲一件。
1、人力
人力是大头中的大头,这点我相信很多创业者朋友都是深有体会的。初创公司需要以一顶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一般在职场里面的价格都不算便宜,所以我们要用期权+工资的方式来吸引人才加入,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比较低的现金成本。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刚融了2000万B轮的SaaS公司的CEO,她给员工的期权池比例达到了20%,而他们目前整体人均月工资才到一万左右。这是非常聪明的一家用低成本创业的公司。
我们建议创始人在创业之前就算好一笔账(见上图),按照最终上市之后,创始人团队占50%-60%、投资人占10%-30%、合伙人占10%-20%、员工占10%-20%的股权比例做一下反稀释,然后做好每一轮引进人才的期权投入和引入投资人的股权稀释。
我是从事SaaS企业服务的,我认为2B SaaS公司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和服务,所以2B SaaS理想的创始人团队模型是:一个能搞定产品,一个能搞定技术,一个能搞定市场、销售和服务。其中至少有1-2个有深厚的行业背景。
然后来说合伙人,其实合伙人不怎么占成本,因为这个级别的人相对普通员工拿的期权比较多,所以一开始拿的现金工资也还ok,所以这块成本还好。下图是邵亦波对合伙人(核心高管)的期权分配模型:
但是在你打磨产品的过程中,在你做第一轮用户增长的时候,在你做商业模式验证的时候,你需要吸引一些各领域的牛人员工过来。我上周在北大孵化器做过一次分享,题目叫《如何勾搭技术大牛》,那个分享其实是适用于勾搭所有牛人的。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要吸引大牛,要具备至少三个条件:项目方向靠谱有前途,团队氛围好和自由尊重的空气,总结一句话就是要让大牛觉得自己来这里有价值。
对于这些大牛员工,首要要用价值吸引他们,其次再用工资加股权的机制来激励他们。如果有些大牛对现金比较看重,而你又特别需要这位大牛的时候,那就用高工资把他们招进来吧。
Teambition在刚刚组建用户增长团队的时候,就花了高于团队任何一个人的工资水平招来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但是物有所值,他们在后面用户增长就做的特别棒。
最后我们来讲讲工资如何设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初创公司的工资设定公式:
第一个来自美国著名创业公司Buffer
[ (35%行业基础薪资 + 65%地区基础薪资 + 生活开销修正) X 职务价值 X 熟练度 + 3000 X 家庭成员数 ] X (1.05)^(任职年数)
第二个来自国内的创业公司LeanCloud
Salary = Function × Experience + Impact + Choice + Adjustment
"假设某个 function 的基数是 13000,那么这个 function 的 experience level 为 E3、impact level 为 I1 的同事,她的 Function × Experience + Impact 部分就是 13000 × 1.4 + 5000 = 23200。如果她选择更多期权,那么她的月薪就是 23200 + 1000 = 24200。如果她选择更多月薪,那么她的月薪就是 23200 × 110% + 1000 = 26520。"
这两个都是我觉得比较科学的工资体系,值得大家学习。
2、租金
这一块成本其实从比例来看并不多,它主要影响的是大家工作的心情、效率和时间。举个例子,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为了省钱,跑到很偏远的地方,租了个小民房(就我知道的这种不在少数)。大家每天风尘仆仆地坐两个小时地铁去上班,到了之后半天连不上网,或者网速很慢,最后可能还要10个大男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空间,夏天臭气熏天(不过冬天倒是蛮暖和)...
当然刚才形容的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还有另一个极端是一开始就在顶级写字楼租了一个办公场地,每月租金支出十几万。环境确实好,但这个确实不太符合低成本创业绿色环保的宗旨。
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找一个靠谱的众创空间,首先地理位置好,三环以内,通勤一小时内;其次地方大,各个团队在一起创业氛围浓厚,对接资源也方便;最后有人帮你cover一切琐事,把创始人从琐事中脱离出来。
石墨目前在一个叫梦想加的众创空间办公,位置雍和宫地铁边,600平南北通透的大空间,大几百兆网速并自带自动翻墙,周围都是优秀的团队,入驻团队举办活动也不收费,还免费给配备三个活动执行。这样的办公环境,最后收费加起来跟自己租民居也差不了多少,性价比极高。而且每天办公的时候,窗外大片的阳光洒进来,闻到雍和宫佛香的味道。这种办公体验还是很爽的。
还有一点可以补充,石墨的很多研发同事都是在家远程办公的,我们团队分布在北京、武汉、天津、上海、广州和美国。我们用流程和工具解决了协作的问题,于是在这块就可以持续降低成本。
3、市场推广费用
其实这块大家遵循一个原则就好,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分钱的使用效率。因为市场推广的费用,有时候确实不能省,那就只能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
我可以用石墨曾经踩过的坑来当作案例。我们在几个月前,曾经分别和两个大厂合作过,花了钱请他们帮我们做用户拉新。其实当时他们也是卖朋友的面子,接了我们这么小的case,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两个case一下花光了我们好几个月的市场预算,所以我们自己还是蛮紧张的,天天盯着看效果,而他们的项目推进一般都比较慢,等到出效果的时候我们倒闭了都有可能。所以在这里,我们是有踩过一些坑。
但是同时,我们团队有一个极其勤奋的写手,他之前在36氪就职,写过上千篇文章。来到石墨之后,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到了之后就坐那儿写软文,晚上也走的很晚。就这样,他能保证每周有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出炉,之后用他自己的媒体渠道发出去。结果在我们陷入那两个项目的时候,他吭哧吭哧地把我们每天新增用户数翻了2-3倍。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创业团队一开始最好把自己的目标用户做好定位,再根据目标用户去做用户分析,分析他们经常通过哪些渠道去获取信息、他们最喜欢哪些自媒体大V、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广告方式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用针对性的内容或形式去铺特定的渠道,把每个渠道做好标记,推广后用专业的BI工具来分析每个推广活动效果,包括带来多少用户、用户留存和活跃如何等等。高质量的形式和渠道就继续,低质量的就废掉,像产品研发一样,市场推广也做快速迭代。
像我们那位写手,他每周都会针对一个互联网职能去做软文,然后发布到这些职能相对的网站上,所以后来的效果还是极其精准和高效的。
我们后来还陆续跟一些企业级协作软件进行了对接,也联合了十几家企业服务的公司一起做孵化器地推,叫优雅的创业者联盟。这些活动我们后期追踪,发现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关键在资金这块的成本是基本为零的。
4、效率工具
最后补充一点,当一个团队效率比较高的时候,无形中也帮你的团队降低了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你可以优化流程,也可以配备必要的高效率硬件和协作软件。
在这里推荐苹果的硬件和几款协作软件:钉钉可以帮你和团队进行快速沟通,销售易可以帮你高效管理销售团队,Teambition和Worktile可以帮你高效管理项目和任务,石墨可以帮你进行高效的文件协作和知识管理,Github可以帮你高效地管理代码。
本文为作者方兴(石墨COO)授权创业邦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