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传统资源PK互联网思维 争夺在线教育金钥匙 1、非应试在线教育在美国有更大的市场,但中国在线教育(或培训)的主流是应试教育,非应试教育还存在机会。   2、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在线教育市场,成为行业鲶鱼,但还未危及到传统机构如新东方等江湖地位。   3、互联网切入在线教育尚处在发展初期,处在持续烧钱和培养用户习惯阶段;要真正普及、颠覆需要较长时间。传统面授教育和在线教育未来不是对立,而是合作,是一种混合式教育学习。   4、在线教育前景可期,但竞争不是教育资源的竞争,而是免费的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收费模式的竞争。   序·在线教育,下一座金矿 在线教育行业一番混战后开始迎来新的战局。上周,梯子网、微课网、好学教育网三家在线教育创业公司组建协会,放弃相互拆台,改为抱团取暖来啃这根硬骨头。   实际上,在线教育不是新鲜事物。数年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东方等培训教育机构已将教育业务搬到了线上。不过,眼下,互联网思维下的在线教育正悄然兴起,集涓成流,来势汹汹。   2014年,先有YY高调入局,网易也紧随其后加速切入。与此同时,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已经播下在线教育种子,只待逐步耕耘,开花结果。这些巨头不是简单的将线下教育课程模式复制粘贴至线上,而是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诸多元素,一场新的博弈正悄然进行。   诚然,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蛋糕确实诱人,据数据机构预测,2015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00亿元,仅去年就有26家获得融资。虽然潜在空间巨大,但行业内红海、劣质的重复竞争不断上演,国内每天大概都有1-2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要真正掘到金并不容易。接下来,我们就去探索一下当前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到底如何。   一、诱人的蛋糕: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 在线教育市场主要分为四大板块:1、K12教育(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中阶段);2、高等教育;3、各类职业培训;4、学前的早教。 据《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报告》显示,近几年国内在线教育迅猛发展,其中2004-2012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2.5%,预计2017年将达到2860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测算,到201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目前的三倍。一方面,我国教育行业支出与GDP比值不到美国的一半,为印度的3/4,未来教育支出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渗透率由2008年的23%提升至2013年的45%,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教育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是发展趋势。   围绕在线教育,资本大戏也不断上演。据清科私募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中国在线教育领域投资案例共25笔,披露的投资总金额约1.97亿美元。   在整个在线教育的大盘子中,高等教育占据近一半的市场规模,应试教育的在线教育(或培训)成为国内的主流。非应试教育包括功利性学习(如管理培训类)和兴趣性(或知识性)学习,想法美好但落地难,掘金更难。不过,英语培训和一些和就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在互联网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角逐阵营和攻城拔寨之术 国内在线教育行业主要分为在线提供内容类和平台类(模式C2C、B2C、B2B)。行业内玩家包括以下几类:   1、传统的教育机构和民营教育企业:各类学校、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正保远程、学大教育、环球雅思等,依托其原有的资源和资本力量,主要在内容上发力。   从收入来说,在线教育还是这些传统培训机构的天下,新东方在线,年收入近2亿元;学而思网校年收入1亿多元;沪江网,1亿多元。这些成为当前国内在线教育的第一阵营。 但这些传统机构原有模式或将成为拥抱互联网的包袱,尾大不掉,而且线上线下容易形成左右手互博,一如当前电商领域的苏宁易购和国美(微博)在线,竞争力不敌京东商城。 其中,新东方,在线教育的抢先发力者,也是传统在线教育行业内的龙头,互联网欲颠覆的主要标的,其付费学生不只是在线上,还能提供线下课堂的着落点。   学而思(提供K12,幼儿园到十二年级);传统网校正保远程(立足在线培训);沪江网:目前已拥有2亿用户、7000万会员、300万学员,营收过亿元,营收途径:发布教育类的广告与开展教育电商。   2、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切入:互联网巨头已拥有视频这个基础设施,并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视频带宽的开销,也有技术能力保证多人同时在线视频授课的流畅。欢聚时代(YY)、阿里巴巴(淘宝)、腾讯、百度、网易等,纷纷欲以“客户端、移动端的流量+视频直播授课的技术支撑+支付体系”来分得一杯羹,以搭建视频平台授课模式为主。     YY:今年宣布启用在线教育新平台的独立域名100.com,两年内将投入10亿元,打造公司战略级产品。   YY做在线教育存在几个优势,首先,YY有在线语音视频聊天客户端,可提供虚拟教室,降低线下租教室、管理教室的成本;   其二,原有YY海量用户导入(其中教育用户近300万)+自有新平台100.com;用免费、高质量、直播模式的托福、雅思等主动学习领域作为切入点,颠覆原来的收费模式;老师也可通过网络和移动端直接与学生互动;   其三,通过让老师赚外快获利,撬动教师资源,相当于为老师开通第二条致富之路。此举将对传统培训机构如新东方形成教师流失的威胁;   其四,潜在盈利模式:类淘宝,老师是卖家,学生是买家,通过入驻平台收取佣金、老师个人展示的广告费和授课付费中抽成模式。   阿里巴巴、百度:都采取“自身平台+投资布局”的双重模式。   2012年,淘宝网教育销售额达3.3亿元,其中三分之二是课程销售。2013年8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同学”;投资垂直品类在线教育网站TutorGroup近1亿美元。   百度上线百度文库课程专区,对上线教师实行认证,提供“视频+文档”式的在线课程资源;去年7月投资传课网数百万美元;2014年百度教育频道新增免费的、基于视频直播授课的模块“度学堂”,传课网成为度学堂的重要课程供应商。   网易:产品内容矩阵:公开课(立足高等教育,内容集中于国外);有道词典发布新版本,从查词工具向英语学习平台转型;启用全新的平台域名edu.youdao.com;网易云课堂。   腾讯:开通在线教育频道、腾讯精品课和腾讯课堂,未来借助微信,可想象空间较大。   其他互联网公司:从边缘切入,如小米借道盒子推出针对学龄前儿童研发的教育软件。   3、垂直领域和创业企业从细分市场切入:留给创业者的创业机会更多是某项教育领域垂直门类的纵向服务,提升应试、培训为主的效率的产品,大多专心在做内容数据库,这需要资源和耐心。   4、潜在涉足者:视频网站也能通过开辟教育频道来展开课程教学的收费模式,弥补以往过于依赖购买版权再卖广告的业务模式。     三、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1、运营模式: 2、商业模式:   3、商业模式衍生: 在线教育未来会影响到整个在线招聘行业,不同教育人才的平台对接招聘平台。 在线教育未来可能和杀毒、下载等一样,属于边际成本极低的一种服务,当学生超过一定数量后,不管多多少,成本无非是老师,但收益却有可能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被创造出来,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4、核心问题:在线教育会像电商一样引发冲击波并普及吗? 当前非在线教育仍是江湖大哥,但在线教育会继续发展,未来属于在线教育,现在在线教育还在等它的爆发点。传统面授教育和在线教育未来不是对立,而是合作,是一种混合式教育学习。     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获利更大的是在线教育公司,但未必是现有市场中的公司。在线教育行业如果要出现想京东商城这样规模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进入这个市场的玩家足够多,进入的资金足够多。     在线教育行业会出现“淘宝”吗?电商销售的商品是现成的、有规则的线下商品,但在线教育递交给学生的产品比商品复杂,普及周期比电商更长。对教师的信用评价照搬淘宝对商品的评价也行不通,授课好坏都是主观判断,几乎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四、成长中的烦恼和挑战 1、用户环境束缚:国内的教育资源仍然保留在体制内,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培训教育市场,产品必须要能提高学生在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分数或名次,跟踪量化效果很难。   2、教育是被动的:用户从传统往线上转移的动力还不足。被动性学习也导致了在线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增长。   3、行业环境限制:在线教育市场相对“慢热”,特别对于中小学用户是学生,决策人是家长,评估涉及到老师,如何把三个环节打通高效串联起来很复杂。   4、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对教学的内容质量和产品的交互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用户付费比例较低、推广费用较高,需要经过较长的烧钱和培育期。   结语·互联网颠覆的又一块领地 免费的互联网思维虽然正在冲击线下教育行业,但仍在烧钱,并处在教育用户的阶段,真正格局改变尚需较长时日。但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企业这些鲶鱼正在打造一个价值链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不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免费的互联网思维和传统的收费模式的PK,类似YY互联网模式的在线教育,直接将新东方的主力收入产品全部免费,再加上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撑,江湖变天是迟早之事。   最终哪块在线教育的天空会下雨?何时会下雨?且看未来互联网企业如何攻城,传统教育机构如何应变。传统教育机构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需要尽快熟悉和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统互联网人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需要尽快熟悉教育领域。   自:腾讯科技  
    观点
    2014年05月21日
  • 观点
    Salesforce第一财季净亏9690万美元 5月21日消息,美国最大的客户管理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截至2014年4月30日的201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第一财季总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亏损969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6772万美元。     财报显示,由于销售和营销软件市场需求提升,Salesforce第一财季营收同比增长37%,而且业务也超过了业界分析师的预期。Salesforce第一财季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好于业界分析师预期的12.1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1美元,好于业界分析师预计的0.10美元。与此同时,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将介于12.85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也好于业界分析师预计的12.7亿美元。     受此影响,Salesforce当日盘后股价止跌反弹。在周二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Salesforce股价下跌0.34美元,报收于52.89美元,跌幅为0.64%;在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Salesforce股价上涨0.91美元,到53.8美元,涨幅为7.72%。     业绩概要: Salesforce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7%;订阅和支持业务营收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专业服务和其它营收达到7900万美元,同比增长58%。     Salesforce第一季度净亏损969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6772万美元;每股摊薄亏损0.16美元,去年同期每股摊薄亏损0.12美元。Salesforce第一季度净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净利润达到6951万美元,去年同期为6096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1美元,去年同期为0.10美元。     按照地区划分,Salesforce第一财季来自美洲的营收为8.7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6.31亿美元;来自欧洲的营收为2.3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63亿美元;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1.20亿美元,去年同期为9870万美元。     截至2014年4月30日,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可兑换债券总额约为15.3亿美元。     业绩展望: 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将介于12.85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即同比增长34%到35%;预计第二财季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销亏损将介于0.12美元到0.13美元之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利润将介于0.11美元到0.12美元之间。     Salesforce预计2015财年全年营收将介于53亿美元到53.4亿美元之间,即比上一财年增长30%到31%;预计2015财年全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销亏损将介于0.47美元到0.49美元之间、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利润将介于0.49美元到0.51美元之间。(悦潼)     [责任编辑:alonliu]          
    观点
    2014年05月21日
  • 观点
    CNNIC:网络招聘的微博化 信息流动是关键 微博平台的招聘信息源头为招聘单位、HR、招聘网站、猎头等官方微博,信息传播受到两个主要因素影响:第一,官方微博信息发布、更新、响应的活跃度;第二,官方微博粉丝的参与活跃度。前者决定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后者决定信息的流动性、可用性。 官方微博招聘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是基本要求。受限因素是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事不关己,粉丝帮你转发吗?具有明显排他性的信息,保密心态是否会降低微博用户转发扩散信息的意愿?通过微博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的目的是在更广范围内找到合适的人才,关注者的转发促成信息流动,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让招聘信息动起来。微博上“转发有奖”、“@几位好友有奖”等宣传形式显然不适用于单位、HR、猎头等官方微博扩散招聘信息。一方面,会给微博用户一种虚假信息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微博这个公开的社会化平台,人才竞争、岗位竞争的核心在于受众接收到的信息价值。 微博平台招聘信息的关注者年龄集中在21~40岁,找工作或换工作需求高于低年龄群体及高年龄群体。关注的信息主动送上门不同于在招聘网站大海捞针,关注者对信息来源目标较为明确,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中是否有对招聘信息产生附加价值的内容也很重要,尤其对于单位官方微博、HR官方微博,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反映组织文化、员工状况的窗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阿丽艳认为,微博平台的网络招聘兼具针对性及普适性,前者受众为官方微博的关注者,后者面向微博用户,前者关注,后者搜索。不管面向哪一类受众,信息只在流动中增值。信息接收者的质量及活跃度也是决定信息流动性的关键因素。仅仅流于信息发布形式的微博招聘达不到连接供需双方的桥梁作用,核心在于如何将信息传递到可以让其流动的人手里。   【文章来源:199it】
    观点
    2014年05月21日
  • 观点
    【独家】[招聘渠道] 新的招聘时代,HR们该如何选择? 本文观点均来源于网络渠道各人力资源从业者。   招聘,也许就是各位HR们最为头痛的事,从该帖中可以看到,各位HR为了招到适合公司的员工,也用过了大大小小各种招聘网站。从他们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目前的招聘不再只局限于去传统招聘会场,人才市场等寻找人才,大多都通过在线招聘网站等方式。而也就意味着,招聘的开始就要先与各大招聘平台商确定合同。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渠道,什么样的招聘网站是更适合的呢?HR纷纷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网友Lish5460说:“现在网站招聘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年费却很贵,在有限的经费下,自己不知该如何选择。”随后,有同感的几位HR们纷纷发出了感慨和感想。   其中,各位HR对于选择何种类型的招聘网站,主要取决于招聘员工的工种、以及招聘网站后续的服务、效果、包括招聘网站负责人的销售员等,这些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随后网友胡然也认为,会根据公司人才需求,选择适当的招聘网站。招聘基层普工考虑赶集、58这类型的网站;办公室岗位,需要一定经验、技术、学历等,中层岗位就选择智联、51等类型的网站;想高层的岗位的话,会选择猎头类型的网站,成本虽高,如果找到了非常合适的人了,就非常值了!   另外,网友解元也补充道:猎头不仅非常多,层次的差别也很大,要留心鉴别。而且现在猎头提供的服务是有不同的,也有便宜针对中级岗位的,并非不专业;不过非常高端的岗位基本只能靠猎头,候选人一般不公开简历。若邻网因为是试用的免费版,所以收到的简历质量相对较差。同时他也尝试用微信、微博平台,SNS社区,论坛等进行招聘。但是社交招聘的方式是要靠时间积累人气的,其实也不轻松。他吐槽道:“通常做招聘分析简历、打电话都来不及,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维护社交平台。” 招聘有的时候靠的是人脉。网友懒猫琪琪分享了他这方面的体会,他在招聘方面朋友通常都没招到人,但是如果维护好候选人,他会为你介绍候选人。他有位候选人虽然放弃了他们公司的工作,但是也推荐来了另外两位。 同时懒猫琪琪感慨道,虽然他招聘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现这个工作真的要靠积累,合作伙伴,候选人,都要做积累,不仅仅是为了招聘,还是为了给公司做宣传,以及为将来的招聘做储备。   除此之外,各位HR都还比较关心的是招聘网站后续的服务,网友spcchenyue 说道,各类网站的后续服务也很重要,如果只管销售,不管售后的网站,那出了问题或者想要咨询都找不到人的话,会适得其反。 而绝大多数HR认为,招聘要求的结果是很简单,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人。没有效果的话,只会浪费成本。   斑竹透露,他除了上述这些要求,也会考虑招聘网站的销售员是否负责。他认为,对接,或者来谈合作的业务员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太过于高傲的话,会让他很不高兴,大家都是合作,没必要高高在上。对于一些态度傲慢的招聘网站的销售员,他首先就会选择PASS。   从各位HR们的吐糟,分享中可以看到,人力资源招聘这个环节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环。利用互联网招聘已是大势所趋。而如何利用网站招聘则需要经验的积累,吸取。HR们平时应多记录平时工作经验,和同行分享交换经验之外,还应该多参加一些人力资源科技方面的论坛,给自己充充电。   最后,网友55思密达认为,做好人才储备也应是作为HR的他们需要关注的方面之一。招聘不能等到公司缺人才进行,而是应提前做好人才库的建设,才能及时给公司补充新的血液。而人才的储备方面,55思密达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进行。   各位HR们,看了上述HR们分享,你还有些什么感想和经验呢?我们期待大家踊跃分享关于新的招聘时代,HR该如何选择招聘渠道的想法哦!     本文是总结各位人力资源行业从业者于中人网的中人社区上的一则热门帖《[招聘渠道] 新的招聘时代,HR们该如何选择? 》。   HRTECHCHINA实习编辑:於丹    
    观点
    2014年05月20日
  • 观点
    一览国内国外在线教育平台 摘要: 在线教育玩法五花八门,国内外在线教育大玩家们在各自平台搭建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今天就来看看国内外在线教育平台玩家的发展模式。     国内在线教育平台 当下国内在线教育平台可谓百花齐放,五花八门,但综合观察后可以发现,市场上的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是线上学习型和线上线下混合型两种。而且不少这两种类型的平台已经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实力,为广大的在线学习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线上学习型: 线上学习型平台的主要用户是成人,以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白领为主,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如网易、阿里、百度、腾讯等,由于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都与其他平台拉开了较大的差距,未来的在线教育市场争夺,巨头的互联网公司一定会占据重要位置。 NO.1网易云课堂 网易云课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平台建设上,都是业内领先的。其内容主要是高等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为主,拥有着全球的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丰富,深受国 内学霸们的喜爱。但网易对在线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领跑了高等教育的在线学习模式,还在于其对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使得国内很多平台都能共享全球的教育资 源,学习者不仅可以免费得到很多教育资源,而且再也不用翻墙看视频了。遗憾的是网易云课堂至今尚未推出直播课堂和实时互动的服务。 NO.2淘宝同学 2013年7月,淘宝同学上线,依托阿里旺旺等工具,现在学习者们不仅能在淘宝同学上方便地购买各类教学视频,还能进行直播课程的学习和交流。而且相比其 他平台,淘宝同学上的视频总体上便宜很多。但是淘宝同学似乎难逃“淘宝范儿”,走上了电商的道路,视频和课程打包销售,五花八门,促销降价的活动也不少, 但在氛围和系统学习方面,多少还差点意思。 NO.3百度教育 百度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服务,一是课程搜索平台,依靠教育机构,搭建搜课平台,你想学的课程在百度教育上可以轻松搜索到,然后直接跳转到教育机构的课程页 面,把“百度一下”→“繁琐挑选”→“找到课程”的步骤。二是百度教育的“度学堂”,可以在百度教育页面直接购买教学视频并观看。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 2012年自建了营销专讲系列课程--百度营销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都比较专业,但是由于行业专业性较强,推广力度似乎并不大。 NO.4沪江网 沪江网,专攻语言的老牌专业网站。如果你有过学习语言的经历,那么沪江网你一定绕不过去。除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可以免费下载外,沪江网还围绕语言学习开发了 沪江网校、移动课堂、口语练习、课程超市等一系列产品和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沪江网已经在语言学习上积累了足够的资源和经验,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专 业全面的服务为国内很多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线上学习环境。 NO.5腾讯课堂 腾讯课堂是2014年4月刚刚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虽然时间尚短,甚至还没有开始正式推广,但已经累积了不少学员,其影响力和后劲不容小觑。在腾讯课堂 上,几十家教育机构用QQ实现了视频教学。腾讯课堂的首推版本就已经实现了课程直播、点播、交叉互动和学员管理的功能,这在其他平台上则需要一年或多年的 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腾讯课堂可以依靠腾讯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人员、技术和产品上产生联动效应,在之后的在线教育市场竞争中腾讯课堂必将占据主要位置。 线上线下混合型: 线上线下混合型主要用户以学生为主,特别在K12、考研考试等领域较纯线上的平台优势明显,服务质量和模式较成熟的产品和平台均以老牌的教辅机构为主,业 务专一而专业,有口碑,有实力,有保障。受限于教育体制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在K12和教辅行业的发展方 向。 NO.1学大教育 学大教育2014年推出在线教育平台“e学大”,与其他网校、视频点播、视频直播模式不同,e学大的在线学习系统主要是针对K12课程的学生、教师管理系 统,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和教师的在线题库、数据分析平台。学生的教育教学仍然依托其强大的线下教学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学大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模式也 是广受好评的。 NO.2新东方在线 新东方在线主要是针对考研、语言、考试的视频辅导,在新东方在线平台上,学生可以完成课程交易、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资料丰富全面,课程系统有效,在考 研、语言考试和其他类考试培训上,新东方在线无疑是有口碑“质保”的。当然,打包销售的单课程高昂学费也成为了新东方在线的特征之一。 NO.3学而思网校 2009年学而思教育集团就推出了学而思网校,在小、初、高在线课外辅导上占据了行也内的领头地位。依靠丰富的线下教育资源和经验,学而思网校系统全面的涵盖了小、初、高的所有课程,学生可以在网校上购买课程,观看课程视频。 NO.4华图网校 华图网校的主要服务是公考培训,有公考培训需求的用户可以在华图网校试听和购买相关培训视频、课程和资料,也可以报名其面授课程。依托多年的线下培训经验和积累,华图网校在公考培训方面的专业性和行业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NO.5跨考网校 作为老牌的教辅机构,跨考网校与华图网校一样提供课程交易、视频观看和资料下载。但其业务范围则是考研,而且只做考研培训。课程分为春季、秋季、暑期、冲刺和名师几类,价格从1万元到6万余元不等,专业服务考研考生。(来源于eNet硅谷动力) 国外在线教育平台 就在中国的在线教育还在等待一个爆点的时候,国外的在线教育已经风风火火了许多年,涌现出了许多全球着名的平台和模式。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较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 NO.1 Coursera:世界顶尖大学课程全球共享 毫无疑问,coursera在全球在线教育平台中是独领风骚的。不仅因为它免费,而且因为它国际化最好,跨越语言和国家,与世界许多顶尖的大学都有合作。 在中国更是有绝对的优势,看coursera的视频不用翻墙,界面支持中文。另外网易和果壳同coursera都有官方的合作。部分Coursera课程 在授课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被颁发一张署名的证书。 NO2. Udacity:免费看视频,付费认证考试,为学生介绍工作 与其他平台偏重文科的内容不同,Udacity的课程主要以计算机类为主,集合了很多业界牛人的教程,视频源是Youtube.Udacity的课程虽然 是免费的,但是学生们可以在完成课程后接受付费认证考试,或者付费由Udacity介绍工作。 NO.3 edx:非营利开源MOOC平台 edx是2012年5月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建立,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开源式MOOC平台。edx的视频和课程资源虽然没有coursera那么 多,但是视频短小精悍,也颇受广大学习者的欢迎。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另外,edx的视频源是 Youtube,中国的学习者们可能要翻墙才能看到视频。 NO.4可汗学院: 教育性非营利性组织 可汗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从数学,物理,化学,一直到理财人生都有涵盖。现在,可汗学院已经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 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NO.5 The Minerva Project: 在线版哈佛大学 Minerva可以说是一所完全在互联网上的大学。Minerva自己设计的线上评估考试和完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申请机制。以不低于传统的常春藤大学入学 标准和录取率,在全世界的顶尖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不提供新生入门课程,Minerva的学生在四年里的每个学期都会去到世界上一个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学习, 采用4年学制。更棒的是,许多世界顶尖的盈利和非盈利机构都已经和Minerva建立了关系,等待Minerva的学生参与实习和工作。除了在校期间帮助 学生们找到最顶尖的实习,在你毕业以后,Minerva还会全力地成为你的公关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 NO.6 UniversityNow:包月学习更便宜 一旦你准备好了获取一个学士或硕士学位,只需使用 Facebook 或 Twitter 账号登陆UniversityNow,每月支付 199 美金,即可无限制地访问课程,同时你将获得包括电子课本、考试测验以及专家指导在内的全套服务。有专家可以单独辅导你的课内问题,并帮你规划更长远的职业 生涯。受限于美国国家远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的认可,目前 NCU 只有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后者即将开始招生)。 NO.7 lynda: 开放式付费网络视频公司 Lynda 1995年创立于美国加州南部的圣巴巴拉市。公司主要制作软件、商业、科技和创意技能等领域的教育视频。订阅者每月支付25美元即可获取上述所有内容。所 以,用户可能第一天观看一个关于Photoshop教学的视频片段,第二天学习关于Excel透视表的内容。 NO.8 Udemy: 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 Udemy是一个在线教和学的平台,网站主要提供教育或培训教程,内容涵盖生活方式、创业、科技、一般技术等等。Udemy鼓励会员利用该网站上免费的工 具和应用在线教和学。会员可以开设自己的在线课程,也可以搜索他人开设或上传的课程。这些视频有的免费,有的则是收费的,Udemy将教程销售收入的七成 分给制作者,自己留下三成。对于中国地区的学习者来说,Udemy拥有包括中文在内的9中语言支持,这一点可能至关重要。 NO.9 OpenupEd:欧盟的MOOC平台 OpenupEd其实是一个MOOC课程列表,提供了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 的大学的近170门课程。OpenupEd的课程建立在开课大学自己的网站上,其中大多数是自适应模式。课程按照学科和语言分类。不管你学的语言有多么生 僻,是阿拉伯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还是希伯来语,你都能在上面找到适合你的课程。许多课程还支持两三种语言。 NO.10 futurelearn:英国12所大学联合发起的MOOC FutuRelearn是一个由英国12所大学联合发起的一个MOOC,发起人包括利兹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和英国远程教育组织等在内,欲打造 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英国高等教育品牌。但是目前FutuRelearn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收费情况视课程而定,每个大学都可以自行制定收费模式,可能是证 书发放,或者为考试收费,或者订阅收费。 转自:芥末堆  
    观点
    2014年05月20日
  • 观点
    传甲骨文将收购Salesforce.com , 巩固云计算领域的地位。 近期业界一直有传言说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公司,交易很可能在明年之内完成。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目前在IT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两个CEO之间微妙的关系,并购并非没有可能。 试想如果甲骨文最终收购Salesforce,那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Salesforce想要在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之外拓展疆土,而甲骨文则能够通过Salesforce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 Gigaom的云计算分析师David Linthicum表示:“从目前来看,Salesforce逐渐显现出黔驴技穷的态势,毕竟在CRM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 两家公司的掌门人 “甲骨文的问题在于,他们想极力推广云计算战略,然而在外界看来,他们就是菜鸟玩家,”甲骨文前商务拓展总监Ahmed Limam说:“甲骨文迫切地想要进入云计算市场,但客户对他们并没有百分百的信任。” 两家公司的合并能够弥补上述的缺憾,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外围的问题。 Salesforce的瓶颈 Salesforce在CRM市场已经占据领导地位很多年了,然而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向其他IT领域进军的努力。Database.com就是一个例子,早在四年以前,Salesforce就宣布推出了关系型数据库云服务,并将其称为“世界首个针对云计算构建的企业级数据库”。分析师表示,这是Salesforce在试图挑战甲骨文的传统优势领域。 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在新闻通稿上说:“我们看到云数据库成为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它将驱动企业级应用向云、移动以及社交方向发展。” 然而仅仅两年半之后,Salesforce又宣布:将针对Oracle Linux、Exadata集成系统、Java,当然还要Oracle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在媒体发布会上,Benioff将甲骨文称为“全世界最好的数据库厂商”,只字不提Database.com 。 Salesforce自己也知道,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云CRM,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多变化。 公司在今年三月提交的年度财务报告上这样写道:“我们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CRM企业云计算应用服务的订阅,我们期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可以持续下去。”Salesforce还表示,包括Salesforce1 ExactTarget Marketing Cloud以及Salesforce1平台还是相对比较新的服务,对于这些服务能否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还未可知。 毫无疑问,Salesforce在云计算市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根据Gartner的统计,Salesforce在软件收入排行榜上已经挤进了前十的位置,而且已经连续好几年被福布斯评选为最具创新的公司。然而,Salesforce目前仍然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公司在过去三年中的亏损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 Linthicum认为,Salesforce持续推进垂直行业战略的做法正是其疲软的写照,同时也证明公司在企业级IT市场中遭遇了瓶颈,急需新的点子来扭转这一局面。 甲骨文的云计算 很少有人认为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算是一个巨头。Amazon WebService在基础架构即服务方面显然是No.1,根据Gartner的魔力象限报告,微软和Rackspace在IaaS上是主要竞争对手。而Salesforce在PaaS领域是领导者,其他厂商还包括来微软以及Google等。 甲骨文甚至没有入选Gartner的魔力象限报告,Linthicum直言甲骨文的云计算在目前为止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毫无疑问,甲骨文正在向云计算巨头的方向努力。在公司最近的财务报告上,云一词也被提及多次:“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软件提供商,是企业硬件产品与服务的领导厂商,我们推行软件与硬件集成一体化并在云中实现的策略。针对云计算我们是核心技术的领导者,我们自身提供另云服务(OracleCloud),同时也向云计算厂商提供软件与硬件的支持。Oracle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以硬件系统为我们自身的云服务、为合作伙伴的云服务以及为客户的私有云环境提供另强大的支持。我们的客户可以通过订阅方式选择Oracle软件和硬件产品,或者采购Oracle产品来搭建自己的私有云以及内部IT环境。” 其他因素 如果甲骨文收购Salesforce,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说得通。首先,两家公司CEO的关系在逐渐缓和,还记得几年前,Larry Ellison取消了Benioff在OpenWorld上的演讲日程,同时将对方的产品称为假云。要知道,Benioff当初在甲骨文公司任职的时候是经常与Larry打交道的,而现在两家公司又签署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Benioff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和Larry仍然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经常过来和我一起吃午饭。” Oracle独立用户组(IOUG)的前负责人MichaelCorey表示,Larry十分赏识Benioff的才华,估计也将Benioff视为潜在的继任者。Larry不可能一直自己掌管这么大的公司。 其次,甲骨文是一家十分善于收购的公司,刚开始他们只是一家做数据库软件的厂商,但通过收购他们已经打入了应用软件、中间件以及服务器硬件市场。一些大型等收购包括PeopleSoft、BEA、Sun微系统等,收购金额达到上百亿美元。而对于收购Salesforce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5月20日
  • 观点
    2014年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几大趋势 毫无疑问,移动化正改变着企业。如今,企业移动化发展大多运用案例中心来提高生产力,企业为忙碌的员工配备移动设备,从而保证其工作效率;企业也为客户提供多项选择,从而提高收益,例如,提供定位和在线状态服务等新特性。 这种破旧立新的商业模式转变也给企业带来一定混乱。许多企业争相制定移动化战略,但其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够具体的目标以及组织惰性使得移动化战略执行效果不佳。企业必须尽快适应移动技术变革,否则将落后于适应力强的竞争对手。 Gartner认为,2014年最能影响企业移动化战略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1)身份设别和访问权限管理(IAM) 企业必须有能力进行用户认证和把关特定企业资源访问权限。就IAM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单点登录、自适应访问控制以及用户隐私。移动设备的小尺寸不便于设置安全性高的密码,而且用户希望登陆后即能获取所需资源来开展工作。自适应访问控制涉及附加上下文信息,例如用户定位,行为模式等,这有助于提高身份认证安全性,同时减少移动应用使用风险。定位数据确实能加强认证可靠性,但也使得人们对隐私安全的忧虑与时俱增。 2)安全和风险 手机用户常访问可能存于设备或私人/公开云端的敏感应用及数据。如今存在许多跨平台安全控制手段,如认证、加密、设备清理以及反恶意软件安装等。不过,由于这些方法安全程度各不相同,且应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因此安全管理服务提供商很难对所有类型设备提供统一解决方案。云端安全是整个移动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对它的评估也是必要的。 3)移动应用开发 用户体验(UX)几乎已成为所有移动化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多数开发商或多或少都知道用户体验对B2C应用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其对B2E应用而言却并非如此。一些企业应用过时且设计不佳,通常来讲,员工们若是可以选择,是不会使用这些应用的。特别是一些在IT行业工作的员工,他们可以使用比企业应用操作更便捷的消费性应用。除此之外,“影子 IT”问题的存在几不可察,也可能导致安全性风险的上升。   4)内容及协作 移动设备正改变着人们交流,合作、内容创建和社交软件使用方式。IT行业常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解决在办公场所使用iPad的问题——移动应用不同于电脑应用,尤其是iPad这样更多用于阅览输出而非编辑输入的移动设备。 解决Dropbox的问题——许多员工使用消费性的文件同步应用来保证自己所有设备上的文件更新,比如Dropbox,这就可能使企业信息面临被泄露的风险。 手机与社交软件的关系——多数知识型员工可从频繁使用手机中获益,即参与到企业的社交网络中来。   5)IT基础设施建设 用户对无线网络覆盖率的需求正推动着IT行业对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们也希望无线局域网(WLAN)能像有线局域网一样快速、稳定地运行。由于企业日益依赖WLAN进行重要通讯,因而网络设计,网络管理以及问题诊断等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然而,WLAN的设计初衷并不是用于提供关键性服务,且WLAN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性能低下、覆盖率低以及缺乏对个人设备服务的考虑。企业还须处理BYOD战略涉及网站间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要求,这可能需要增加网络容量,进行带宽管理,区分BYOD及企业设备,增加IP语音服务及扩展移动网络接入点。 6)BYOD管理 自引进PC以来,BYOD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客户端计算发展。高德纳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接受其调查的CIO中有38%都将在2016年停止向其员工提供个人设备。但是,IT行业正不可逆转地向着BYOD趋势发展,这意味着要不断满足员工们在使用个人设备中的各种需求。BYOD的发展加剧了信息安全性,设备管理,工作空间交付带来的挑战,而终端安全控制,移动应用管理工具,工作空间交付机制又无法兼顾种类繁多的手机平台。因此,IT从业者、管理者们应与用户共同努力,积极制定策略,进行实践并预测未来人们对BYOD的需求。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5月19日
  • 观点
    脉脉:有成为移动版Linkedin的潜能,但爆点还在寻觅中 过去1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copy了国外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成绩卓越的明星企业。但有一家公司,在中国一直没能copy成功,就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为什么Linkedin在中国难以复制?以及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Linkedin?   前半问,业界有很多说法,比如国情不同、习惯差异、时机不到、产品形态单一、团队浮躁等等。但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否定中国用户需要自己的Linkedin,这将是职场生活作为一种特殊场景愈发高频、垂直的必然结果。不管找工作、找创业搭档、找生意伙伴甚至结交志趣相投的职场人,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产品来承载,尤其当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后,符合职场商务人士线上社交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本文介绍的脉脉团队,就一直在这方面发力,专注打造适合中国人的职场社交体验。   脉脉,是林凡团队的第三个产品   脉脉创始人林凡2012年从大街网出来创业,他说,之前搜狗和大街网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了做出脉脉的可能性:搜狗的算法加上大街网的社交思维,让APP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和发掘出自己的人脉。脉脉就是这个思路下的第三个产品。   第一个产品是头像淘淘。可以在手机上接入你的微博、人人网等,将好友的头像导入到手机,自动添加到通讯录上,让每一个好友“有头像更精彩”。   第二个产品是觅觅,可以通过算法帮你找到靠谱的小伙伴,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   林凡在总结这个两个产品时,觉得第一个太轻,第二虽有社交但用户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比较分散,都不太成熟。所以第三个产品,脉脉,可以导入用户的通讯录和微博中的好友,通过算法匹配出你的一度人脉和二度人脉。   我认为脉脉最大的亮点,是在你注册之初就已经有了很多可供使用的数据内容。甚至有点“吓一跳”的感觉,所有隐藏的人际关系都被拎出来了,一上来就能看到。   脉脉的产品逻辑   现在的脉脉,经过半年的发展,20多次迭代,其内在逻辑已经相对清晰,就是将你在不同社交网络(比如通讯录、微博)的行为数据通过计算挖掘,呈现出对你最有价值的真实的人脉关系链。你可以在一度人脉的引荐下认识二度人脉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一度人脉的分享发现二度人脉以内的招聘和求职信息。这对于在职场社交中并不善于陌生“拜访”的中国用户,非常关键。   那么脉脉的逻辑是依靠什么来完成?   第一,清晰的关系链找到靠谱的朋友。在脉脉设计的添加好友过程中,你除了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还可清晰地了解到与你的关系链。   第二,精准的算法找到帮你的朋友。目前脉脉30万用户中,约10-20%是HR,林凡透露脉脉中的数据量远不是表面看到的八卦新闻和个人动态,更多海量的数据是HR与应聘者的对话。如果你想在脉脉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可以通过人脉推荐、公司、学校、职位等不同维度进行查找。   第三,“移动”的特性有助于社交。脉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由于人们对方寸之间的安全感高于PC端,所以加为好友的概率也远高于PC端。   需要迈过去的几步   从去年10月末,我已经用脉脉快半年的时间,然而脉脉这款产品给我的感觉仍不是像林凡描述的那么清晰,我很难一句话完整表述出来。   我问林凡,你如何理解职场社交?他说,   职场社交有很多种需求,最直观的就是找工作、经营人脉,除此以外,还有泡八卦、读资讯,甚至还有一部分低频的IM需求。所以我们可能真的有点剑走偏锋,我们什么都做,再把每一种需求归纳好,让用户逐渐转起来。当然我可能见过100个产品经理,都说你们做的太复杂了,你们应该用一个点切入……   林凡坦承现在的脉脉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或者产品运营的爆点,一些需求不大的人,很难愿意立刻上手。脉脉的运营杨泽也认为,目前的脉脉以认识人这个口号来宣传,比较泛,不够聚焦,今后脉脉会在其传播力度上作进一步的完善,让用户更愿意使用以及分享。从解决需求角度来说,缺乏一个好的切入点,可能是脉脉要迈过去的第一步。   第二步,从圈子来说,也缺乏爆发性的增长点。脉脉半年达到30万用户,日增长几千,对比今年刚推出的秘密还有距离。和秘密最早流行于投资人,脉脉现在主要定位于互联网人群。林凡想在今年将互联网的圈子占领好,他认为工具类的产品要靠渠道来获得爆发性的增长,而社交类的产品要靠口碑,而脉脉目前爆发点好像不是太明显。   在采访中,林凡也问及脉脉中匿名八卦的意见,同时谈到之后会将每天点击最高的八卦消息赏金5000元(貌似比较土豪,完稿时已经推出),以此做成国内非著名的安全、有价值的匿名爆料平台,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方法没准还真能成为其爆发式增长的一个可能性,试问宇宙中谁没有一个小八卦的心理。   晨兴创投A轮投资脉脉几百万美元,如果脉脉果真能够迈过这两步,成为一款拥有用户完整的职场信息、帮助用户更快更精准地找到人、有着UGC式的精彩八卦内容的职场社交APP的话……Linkedin目前可是近200亿美元的市值哦。   【文章来源:虎嗅网】
    观点
    2014年05月19日
  • 观点
    私有云SaaS大卖,鸡肋还是蛋糕? 来自深圳的知名SaaS厂商工作家网络近日宣布,公司与湖北省中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工作家将为其部署标准化的iWorker私有云产品。   这是近一个月来,工作家网络签署的第三份类似合同。不难看出,即使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突出个性化、更在意数据保密、习惯用一锥子买卖满足信息化需求的企业,依然广泛存在。   在线使用,按需付费,不用安装并且升级方便,SaaS的先进性显而易见。但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出得起钱的往往是规模企业,规模企业有自己的使用和消费习惯,以及更高的安全要求,标准的公有云产品不能完全适用。这让一心奔着Salesforce去、渴望走互联网产品化路线的SaaS公司们非常困扰。   面对这种项目性质的私有云商机,广开门路的工作家网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创始人蔡军表示:iWorker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一是iWorker的功能相对全面,客户通过公有云试用之后,发现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之所以最终选择私有云方式,无非是想要数据更加私密,再者就是更个性一点。比如很多老板想要个自己公司LOGO的APP,很体面。第二,iWorker有一个扩展性极强的应用平台,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模式。APP同步分发部署,同步升级,主要功能和用户界面还能支持自定义。我们把这样个性化的需求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来实现。这是我们的优势。   笔者追问: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SaaS公司发展?蔡总答道:这个问题就像讨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谁更好一样,没有标准答案。私有云和公有云混合模式,在中国目前的阶段,是符合市场诉求的。但公有云SaaS服务还是我们的核心,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业务,是正餐,我们目前绝大部分付费用户还是来自于公有云。   【文章来源:雷锋网】  
    观点
    2014年05月19日
  • 观点
    HR Data Analytics – Case Use by HR Organziations 作者:William Chin 授权发布 The Chapman Consulting Group just completed their Spring HR leaders meeting in Beijing on May 15. This time Lenovo hosted the session at their Beijing headquarter office. The topic for this round is centered around Managing Global HR in the age of ‘Big Data’ What companies are doing to optimise talent and HR systems in parallel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 and regional Centres of Excellence; The increased use of data and analytics as another tool of Global H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 this is having on the type of HR Leader progressing within the profession.  This theme is consistent with their #1 trending HR focus areas for 2014. I have captured key points from the meeting below.     Lenovo – Shared Services Lenovo, the world’s leader in the PC industry, had just implemented a global HR system, making the switch by eliminating several disparate systems into a global solution. While they have done all the requisite chang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with organisation stakeholders, they are seeing that people still like to do things the “old way.” How true! People hate to change. While Lenovo made a clear stand that all everyone need to adopt and utilise the new system they do have a VIP process for their top key executives. The VIP allows for telephone hotline and/or email communication to a HR professional for assistance. However, everyone else is expected to utilise the new self-service model. The benefit of going global with their new HR system is now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manage their workforce under one roof. Previously, HR was unable to access “real time” data and instead, was managing people with spreadsheets.   Pfizer – Improving Retention Employee retention is a huge risk in the pharmas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Industry average is around 25-30% turn-over each year. Pfizer is the global largest pharmaceutical player and is also the largest in China. Even Pfizer is not immune to the high turnover rate. In fact, competitor companies target their employees, because they are the largest. To combat turnover and improve retention they turned to “big data” to better understand drivers of turnover – they created an employee profile of turn-over drivers. The profile Pfizer developed is employee specific with a “risk score.” Pfizer partnered with a consulting company to develop the analysis tool combining existing employee data and against employees who left the company. By looking at former employee profiles they then were able to map those to existing employee enabling Pfizer to see trending issues that may cause turnover. Seeing this information ahead of time allows HR to partner with BU leads to take proactive actionable steps. Some examples of high risk dimension include: employees where are a rehire (they have already left once), short-time with a manager (have not developed a strong bonding with the direct manager), and long tenure in a role (it’s time to refresh with a new focus). I was thinking these are all indicators of high risk turnover by itself. So, why do you need to do a study? The genius is that employee turnover is multi-dimension. Not one thing by itself are drivers of turn-over but, by combining all the various turnover drivers and employee profile, you begin to see a multifaceted profile of their employees – HR and BU can then take multiple tracks to drive retention.   Qualcomm* – Use a Data Analytics Qualcomm has a dedicated data analytics team. That team started in 2008 and was a small group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large HR data but, on spreadsheet format. Over the years, Analytics Team went on to focus on benchmarking to creating data visualisation and now focusing on predictive modelling for the company. Qualcomm human resources has the ability to pull up dashboard data an a click of a button. This is information is globally accurate and with the ability to do drill downs by organisation, business function, geography and employee types etc. This enables Qualcomm HR, at all levels – HRVP to HR specialist, to have the same data points, at any time. The analytics team also conducts research projects analysing the success of a merger and acquisitions project. The team created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model indicating the strength on network and social ties. In a M&A, one would typically want to see the newly acquired company integrate into the overall company. The faster employees integrate the greater the success outcome. Creating such a model allows Qualcomm to analyse and visualise social interactions to gain insight on who were the “bridge builders,” those who were the best at helping with integrating after a merger.   Doosan – Don’t Over Do It With Data Doosan is a Korean-based conglomerate. The HRVP reminded us that sometimes over use of data can be detrimental to business decision. Instead of using judgement, managers often ask project analysts or HR for more data to help with their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data provided, business will ask for more next level data, to back up the high-level data. Analyze the data, analyse more data, then the data paralyses you. By the time the data is complete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out of date and decision window is closed. How often have we faced this before? The presenter was so right on with this point. In HR, we also have metrics and data to measure our performance. The roundtable participants all have HR KPI scores they manage to. One hotelier HR said that after a HR systems implementation that their HR satisfaction scores dropped. I thought that after any larg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at one would expect a drop (remember that people hate changes). Instead of managing to the dropped score HR should be managing to improving the score and maybe, that scoring criteria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prior standard but, the processes and systems have changed. Doosan further explains that in a business downturn, for example, HR is expected to manage employee reductions. So, what happens if HR is successful with meeting the employee reduction targets and morale KPIs are on track yet, the business continues to decline. Doosan HR further suggests that we use experience and judgement to help the business. Data is only one part of the story.   This wraps the summary of key points by each presenter. The Chapman Consulting Group always does a good job with brining together a group of HR leaders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for sharing and networking.   作者声明: *I am employed by Qualcomm.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is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 and not that of my employer. All company and/or product names may be trade names, trademarks and/or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the respective owners with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Furthermore, this blog post does not represent an endorsement of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I have woven my own experience in this post. This is for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re is no representations as to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观点
    2014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