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电邮营销趋势:要使用个性化电子邮件 [摘要]为了胜过竞争对手,真正充分利用好个性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收件人以更小的列表进行分组,能够更好的测试特定人群对公司产品的反映。   云邮件服务供应商Mailjet在成立四年多的时间里,已在全球拥有了超过2.5万用户。该公司美国集客营销业务负责人丹尼丝·陈(Denise Chan)日前撰文,告知客户应如何把握电子邮件营销趋势,使用更好的手段进行营销。   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随着天气的逐步回暖,人们按照惯例开始大扫除,厚厚的防寒冬衣也会被收整起来。电子邮件营销方案也应当注意到这一年度惯例。在设法提高认识,或是寻找新用户或客户时,花一些时间来重新评估企业的惯例做法,这一点至关重要。   你的仪表板中是否杂乱无章的填满了关键绩效指标?或是否正忙于诸多数个月未曾使用的测试工具?正因为如此,企业的电子邮件营销活动特别需要跟上最新的趋势,并时常进行更新。根据对美国和欧洲300家营销主的调查,Mailjet编辑了一份全球“热门或冷门”榜单,帮助用户规整和改进电子邮件营销方案。   热门:HTML 在Mailjet的调查中,德国营销主把HTML编辑器列为首选电子邮件营销工具。虽然通过WYSIWYG编辑器编辑的电子邮件更容易被用户掌握使用,但是不支持后端代码变化,让其很难赶上样式的变化。如果不引起注意,这将会导致在接受者的收件箱内出现错误。   HTML在设计上的弹性是一项巨大的优势。用户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举例来说,Gmail在电子邮件的页眉和页脚就不支持CSS风格的标签。   如果能够熟练使用手编代码电子邮件,或是团队有人恰巧精通代码,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是这样,类似Code Academy这样的工具能够帮助用户学习代码语言结构。   冷门:发送邮件不需要测试反应 我们未来将会看到的一种趋势,是无答复的电子邮件将会减少。没有什么借口在在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之前,不对如何展示电子邮件进行测试。可以通过向同事群发测试邮件,或是通过Litmus这样的工具来完成测试。如果是手动进行测试,就需要确保发送的电子邮件能够被所有的电子邮件客户端(Gmail、Yahoo、Outlook、Hotmail、Apple Mail)和屏幕(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收到。   热门:个性化的电子邮件 在法国,当进行电子邮件推广时,营销主在选择何种工具时首先考虑的会是个性化。   为了胜过竞争对手,真正充分利用好个性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收件人以更小的列表进行分组,能够更好的测试特定人群对公司产品的反映。根据2014年DMA的调研,760%的电子邮件营收增幅来自于2013年细分的电子邮件。美国东海岸的人群或许要比西海岸的人群更频繁的收电子邮件。其它需要测试的潜在细分市场包括:   年龄:年龄在25周岁至34周岁的消费者,更可能会使用手机上网。向这部分用户发送电子邮件,应当带有移动独有内容。如可借助地理位置进行推广活动,当用户访问实体店时才能获得相应优惠。   兴趣:按照谁访问插页来细分用户,并向这部分用户发送电子邮件推广产品集成。   产品用途:向经常使用公司产品的用户发送电子邮件,邀请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公司产品,发表他们对产品的体验,并可向好友发送优惠码。   冷门:通用的电子邮件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标准电子邮件已不再流行。一些企业已经直截了当的表示,没有一位客户还接收同样内容的邮件。   虽然不是所有人有基础设施和资源来个性化电子邮件,但是这一点已成为所有人的渴求。   如果开始打算这样做,首先要对用户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开展推广活动。随着公司规模的成长,要进一步细化用户分类。最终,企业将能够使用到更多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热门:电子邮件追踪和报告 在过去的一年间,美国营销主使用电子邮件追踪和报告要比德国和法国营销主多出10%。电子邮件追踪应当会被普遍使用。电子邮件追踪能够帮助营销主掌握消费者对不同的内容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并能够把那些不参与电子邮件活动的消费者剔除出发送名单。   冷门:偶尔进行测试 许多营销主都害怕测试,认为这需要太多的时间和资源。   但是小规模的进行测试仍能够发现有深远影响的结果。一些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甚至提供了嵌入式的二选一测试工具,让用户用不了多长事件便能够进行测试。   在每一次推广活动中建立模型进行小范围的测试,这就像是“我认为在晚间发送电子邮件有着更高的点击率”一样简单。本着通过每一次推广活动积累经验的心态,能够帮助改进与每一封已发出电子邮件之间的联系。(无忌)   The email hot or not list As temperatures rise, it’s time to engage in the age-old tradition of spring cleaning, bidding farewell to those bulky winter items. Your email marketing program should take note of this annual ritual too. It’s just as important to take a moment to re-evaluate the practices your company is following when trying to raise awareness, or find new users or customers. Is your dashboard cluttered with KPIs? Or maybe you’re buried under a number of testing tools you haven’t used in months. As part of this effort, your email marketing campaigns in particular deserve to be kept up-to-date on the latest trends and to be refreshed every now and then. Based on a survey of 300 marketers in the US and Europe, we’ve compiled a global “hot or not” list to get you started on decluttering and revamping your email marketing efforts this spring. HOT: HTML Margins, padding and style properties are THE thing. In our survey, German marketers rated the HTML editor as their email marketing tool of choice. They’re onto something. While building an email through a WYSIWYG editor is more user-friendly, it’s harder to catch styling changes that cause unsupported code in the back-end. If left unnoticed, it can render incorrectly in the recipient’s inbox.   The flexibility of designing in strictly HTML is a huge advantage. You know your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up front. For example, Gmail does not support CSS style tags in the header and footer of emails.   If you currently hand-code emails or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a member of your team well-versed in code, pat yourself on the back, thank your developer and breathe a sigh of relief. If not,tools like Code Academy can get you started on learning the structure of coding language. NOT: Sending without testing for responsiveness A trend we’ll (hopefully) see less of in the future are non-responsive emails. There’s just no excuse not to test how your email displays before it lands in an inbox. This can be done either manually, by sending test emails to a selected group of coworkers or through a tool like Litmus or Email on Acid. If testing manually, you’ll want to be sure you are sending to all major email clients (Gmail, Yahoo, Outlook, Hotmail, Apple Mail) and screens (computer, mobile, tablet).   Over time, you’ll begin to pick up on each client’s distinct way of rendering as well. Recently, I sent my first email campaign with an emoji in the subject line and learned that most major email clients support emoji display with the exception of Outlook 2003.   HOT: Email with a human touch In France, marketers rated personalization as their go-to tool when creating email campaigns.   To one-up your competitors and really get the most out of personalization, pair it with segmentation. Grouping recipients into smaller lists helps better test how certain demographics respond to your product. According to a 2014 DMA study, a 760% increase in email revenue came from segmented emails in 2013. Maybe you’ll find East Coast recipients like to receive email more frequently than West Coast. Some other potential segments to test:   Age –  Consumers ages 25 – 34 are more likely to access the Internet through their phones. Email customers ages 25 – 34 with mobile exclusive content. Leverage geo-location by sharing a promotion that can only be unlocked when visiting your brick-and-mortar store. Interest –  Segment out customers who visited your plugins page and send them an email promoting your product integrations. Product Usage –  Email a customer who regularly uses your product and invite them to promote your product on social media by tweeting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r offer a promo code to refer a friend. Remember the content that each group responds to and continue to build on these preferences to make the conversion process as seamless as possible.       NOT: One message fits all On the other hand, something we’ve been seeing go out the door is standardized messaging. Some companies have even gotten to the point where no single customer receives the same content as another (Gilt and Amazon are two known e-commerce pros that do this).   While not everyone has the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to personalize to this level of granularity, it’s certainly something to aspire to.   If you’re just starting out, first find a basic segment in your user base to split your campaign with. Continue to slice your list into these segments as your company grows and eventually you will be able to put a more automated solution in place.   HOT: Email campaign tracking and reporting U.S. marketers have used email campaign tracking and reporting 10% more than German and French counterparts in the past year. I believe tracking is really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universally adopted. Email tracking helps marketers learn how customers respond to different pieces of content, and also when to remove customers who have opted in but aren’t engaging with emails.   Don’t let your hard work go to waste – check to see if your email service provider automatically adds tracking tags on your links, if not, you can tag your links using Google Analytics’ URL builder and measure your click-through rate there. But really, the neatest thing about tracking the opens and clicks of email campaigns is understanding what role email plays in your overall conversion funnel. Does it drive engagement to other social channels? Or, which purchases are customers most frequently considering?   Looking at the bigger picture helps identify the best way to use email and have it drive value long after that first click. NOT: Testing sporadically Many marketers dread testing, thinking that it takes up too much time and resources.   But you can start small and still find impactful results. Some email service providers even have built-in A/B testing tools that allow you to set up a test in just a matter of minutes.   Make it a practice to build a hypothesis into each campaign, it can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I think sending at night will drive a higher click-to-open rate.” Being in the mindset to learn from each campaign can help you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email sent.   These ‘hot’ trends will help your marketing program spring forward by allowing you to work smarter, not harder.   来源:TNW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3月17日
  • 观点
    互联网创业红利渐失,企业级IT创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文系作者@赵赛坡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4867.html) 最近和几个做企业级IT创业的朋友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春天」——这并非纯粹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也是企业级IT创业公司的春天。谈到此可能很多人对于所谓企业级IT产品到底是什么有些糊涂,简而言之,企业级IT产品是面向企业层面的IT服务,比如我们普通人都使用微信、微博,这是个人层面的IT产品,而为微信微博团队提供开发维护所需的硬件软件则属于企业IT服务层面。   那么企业服务在这个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软件巨头甲骨文斥资400亿美金(约合其市值的四分之一)收购主打云端CRM的Salesforce(截止到目前该消息尚未证实); 应用性能监控公司New Relic、数据挖掘公司Hortonworks、云存储和协作公司Box 先后上市; 企业级协作工具Slack上线一年成绩单,拥有3万多个团队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 50 万; 根据IT桔子的数字:截止到2014年11月,国内企业级服务融资状况火热,约有14%的创业公司拿到B轮融资,包括天使和A轮在内的早期融资则高达74%; 2015年3月,国内移动CRM创业公司销售易宣布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如果以“知乎体”来来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也就是「如何看待全球企业级IT创业迎来春天?」,以下四个方面,包括市场规模、国家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发展趋势都为这个产业的春天做了注解。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市场 长期以来,企业级IT市场被资本忽略,被媒体冷落,这是全球范围内的「怪象」,之所以说怪象,是因为这个市场被严重低估,低估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是资本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在互联网企业无疑逃不出两个盈利模式:广告和游戏。看看Google和Facebook的财报,至少90%的收入都来自于在线广告;国内BAT中,百度、阿里靠广告,腾讯靠游戏。   那么你知道全球在线广告和游戏市场有多大吗?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报告,2014年全球在线广告规模达1460亿美元。来自荷兰市场研究公司Newzoo的报告称:2013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的规模为755亿美元,2014预计为814亿美元。如此来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游戏厂商),过去一年辛辛苦苦的争夺2200亿美元的市场。   但另一个数字则让人震惊,2014年全球IT支出大概是3.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企业级市场的容量差不多是整个互联网市场的20倍!如此之大的市场,却鲜有如Google、Facebook的颠覆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前企业级服务需要软硬件通吃的能力,这远非中小创业可以承受,但自从1999年Salesforce创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级服务坚固的软硬件联盟就此被打开。   云计算让硬件不再重要 2011年,作为硅谷创业风向标之一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软件正在吃掉世界。这个观点的另一层含义是:随着计算资源越来集中化,传统意义上的IT架构(软硬结合)已经转变为纯粹的软件服务。这一切都归功于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本质上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革新,让计算资源放在云端,通过应用层提供服务,降低了企业IT运营的技术成本,同时,「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则大幅降低IT预算,为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套几乎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Salesforce这家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公司能够快速崛起,并一跃成为诸如甲骨文、微软、SAP等传统软件厂商眼中钉的重要原因。   Salesforces引领的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售卖软件liecen的模式,逐步替代了企业内部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CRM和ERP产品。与之遥相呼应的基于IaaS层面的亚马逊AWS,根据2014年8月美国投行太平洋皇冠证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的预测,亚马逊AWS的年增长率保持在58%左右,预计到2015年,年收入达到67亿美元。   IBM、微软、SAP过去几年在云计算领域的努力真是蛮拼的。IBM先是卖掉x86服务器、进而10亿美金打造全球数据中心,年初甚至还传言裁员11万人全面转型云;微软则在新任CEO的带领下,树立以Azure云为核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并在2014年完成三位数的业绩增长;Oracle在企业内部成立团队重新搭载云计算产品;SAP则选择兼并收购SuccessFactors、Ariba等云计算公司。   然而就在传统IT厂商拼命转向云计算领域时,另一场影响企业级产品走向的革命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与陷阱 移动互联网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过PC时代互联网。   首先,移动互联网加速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天然具备传感器的功能,成为收集数据的重要工具。   其次,移动互联网第一次让中国科技企业具备挑战硅谷公司的潜力,和PC时代的「C2C」(copy to China)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们,正努力挖掘中国特有的需求,推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产品。这其中,微信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的代表,微信以社交工具切入,延伸出媒体、电商、广告等多个维度的产品,也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下标杆性的产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级服务的移动化趋势不可阻挡。2014年7月IBM与苹果达成战略合作,蓝色巨人将为iPhone、iPad开发定制版的软件,让用户更好地完成移动办公;曾经作为「颠覆者」的Salesforce也启动1亿美金的再造「移动CRM」计划。但移动化并非将产品服务从大屏幕的PC端缩小到小屏幕的移动设备端,而是需要重新设计与规划。   以企业客户管理工具CRM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Siebel公司用CRM软件开启销售管理自动化时代,上世纪末,Salesforce将CRM搬到互联网上,以SaaS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如今,CRM厂商要做的是如何改进基于PC互联网的CRM软件,但由于传统CRM架构复杂,即便是颇具创新性的Salesforce,其移动端基于html5开发,功能和易用性都大打折扣。   这为众多创业者,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了机会。根据IT桔子的一份报告,自2013年起,CRM领域的创业潮日渐红火,其中2013年CRM领域的创业公司仅次于企业OA。这些创业公司天然具备移动基因,通过成熟的SaaS模式销售产品,完全抛弃了PC、桌面互联网的CRM架构,其中销售易的创始人史彦泽更是提出「PC时代CRM已死」的口号。   相比于Salesforce,基于移动端的CRM更适合在外办公的销售人员,过去采购一套CRM出于老板意图,很多销售人员会抗拒使用,而不考虑到在外奔波销售人员的实际需要。所以销售易的这套CRM系统选择直接在移动互联架构上重构CRM,而不是从PC端延展到移动端这种传统的做法。   移动CRM在中国火热并非个例。结合移动、云、社交的企业级服务越来越受到资本垂青,这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巨大与技术发展趋势,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反应。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巨大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企业增长效益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压缩人力成本来实现,但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速度也非常快。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转型,用一套完善IT系统规划生产流程(ERP)、梳理客户资源(CRM)、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HR)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正迎来「工业4.0」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所谓「工业4.0」,本质上还是通过一种信息化的方式构建智慧工厂甚至无人工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需要更多基于云、移动等技术的支持。   上述经济层面的现实也反映在国家政策上。今年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以国家层面一方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又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将极大的刺激各行各业对于IT软硬件服务的需求。而在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里,本土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这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策略的体现,同时也是扶持民族工业,推动我国信息化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级IT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躲」在他们客户后面。比如提供应用性能监控的New Relic,在线短租平台Airbnb很早就采用New Relic的产品,随着Airbnb业务的快速发展,New Relic的性能监控平台一次次的帮助Airbnb实现新的飞跃。虽然,Airbnb暂时还未上市,但毫无疑问,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的Airbnb,从一个侧面也为New Relic的技术能力做了背书。   在国内,媒体更关注移动社交工具陌陌上市带来了多少亿万富翁,却没人关注为陌陌App提供性能监控的厂商;受众可能更了解分众传媒这样的企业,却对支撑分众CRM系统的销售易毫无概念。这是企业级市场的特点:远离聚光灯,用技术赢得客户的心,从而逐步实现盈利。   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论坛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透露,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仅有7%,这说明围绕互联网创业、围绕为企业提供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创业机会还很多。如今资本、技术与政策层面均已具备,创业者们只需一个「DO」的动作就能感受春天的气息。   扫一扫,关注“  HRTechChina  “,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3月17日
  • 观点
    这个算法告诉你,公司谁要离职了 每一个老板都想猜透员工的心思,想找出那些身在曹营身在汉的员工,可每每都会有员工出其不意地给老板送上一份辞呈。   对于人才密集型的行业而言,人才外流恐怕是管理者最头疼的事之一,如果能够提前洞悉到员工的行为和想法,就能够在员工丢下一纸辞呈前采取措施进行挽留。   华尔街日报披露了一种有趣的方法,包括沃尔玛、瑞士信贷集团和 Box 正在通过大数据“算”出最有可能跳槽的员工。   这些公司的 HR 部门会收集员工的工作任期、员工调查、沟通模式甚至性格测试等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能够揭示员工去留的动机,从而分析判断员工的离职倾向性。   没有一种单一的数据可以预测员工去留。离职背后的动机通常很复杂,收入多寡、同事关系、公司前景、职业规划等等,在不同公司,这些变量的影响力又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 Box 公司,一名员工的收入和与上司的关系重要性远不如对于团队的感觉。而在瑞士信贷,员工的表现和团队规模又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   人力资源软件公司 Ultimate Software Group 公司就在为它们的客户做这样的分析。根据不同公司的特点和环境,Ultimate Software Group 公司的数据科学家结合测试等一系列变量建构一种算法,从而对哪些员工可能会在近期辞职。类似于信用评分,每名员工都有一个留任预测的指数。   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准确的信息是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同理,大数据预测算法的核心取决于数据是否准确、追踪是否全面、算法是否科学。   VoloMetrix 是一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销售、生产力及人力管理初创企业,他们做的是员工活动跟踪解决方案,方法是在不侵犯员工隐私的基础上,通过日历、电子邮件等接口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获得有关主题、时间、协作类型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和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些数据经过分析汇总最终可以形成整个公司的沟通和协作行为全景图,并可以对每一位员工的效率做出科学的评估。   对于大部分雇主而言,通过算法分析的目的并不在于驱赶有离心的员工,而在于挽留人才以及搞清楚背后的动机,解决公司弊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算法绝对可靠,更多时候它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让雇主多一个心眼。   “我们绝对不会说找员工谈话的唯一理由是算法让我们这样做的。”AOL 人力分析主管 John Callery 表示,AOL 想提高留任指数还为时尚早,测试预测模型就需要至少一年时间。   大数据的预测并不仅仅局限于离职倾向性的分析中,很多模型都可以为人力资源提供参考。比如沃尔玛就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哪些员工可以晋升,从而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员工的岗位的替换和交接。这家零售商巨头每年就会晋升 16 万-17 万名员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沃尔玛负责人员分析的全球副总裁 Elpida Ormanidou 说: “如果我们能够提前三个月,我们就能够尽快地组织招聘和培训,没有人希望职位一直空缺着。”   来源:爱范儿   //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观点
    2015年03月16日
  • 观点
    创业潮催生在线招聘进阶到社交招聘 【作者介绍:路北,多金网主编,微信公众号:lubei2014】 浓缩观点 人才争夺战让原来寡淡的在线招聘市场再次复苏。 去年底互联网圈有一则轶事流传颇广:某创业公司CEO苦于手下技术人才实力不够,自己报名当上Uber司机,每天下班去大的互联网公司楼下趴活,等来了牛人就开始游说,经过半个月的蹲点,终于挖来了急需的技术骨干。   创业潮刺激在线招聘市场再次复苏 上面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在互联网招聘市场,中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大小公司纷纷争夺中高端人才。究其原因,创业风行是主因。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共募集了超过4500亿元规模的基金,投资了超过3500家企业,刷新了一个新的记录。 一大批互联网公司中高层骨干受到同行成功案例以及资本市场的刺激,纷纷下海创业,让大的互联网公司出现人才真空地带,同时他们所成立的创业公司也开始跟大公司抢人才,两大诱因让中高端人才成为招聘市场的香饽饽。 这场远未进入高潮的人才争夺战也让原来寡淡的在线招聘市场再次复苏, 老牌在线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在 2014年6月赴美上市,猎聘网、拉勾网、周伯通招聘等新玩家在2014年相继融来巨资,在线招聘市场进入战国时代。而在移 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招聘人才对效率和精确性有了更高的需求,Monster海量简历砸海量公司的商业模式因此逐渐衰落,以猎聘网、拉勾网为代表的新兴力量 正在重构市场格局。   猎头和HR之外,在线招聘还有那些机会? 拉勾网从3W创业咖啡馆孵化而出,周伯通招聘起家于豆瓣小组,这证明了在线招聘未来的玩法具备多样性。累积融资8千万美元的猎聘网主打的是职业经理人和猎头实名互动,这是对 猎头价值的肯定,但在猎头和企业HR之外,是否还有更新颖、更直接的玩法?创业者们一直呼喊着要颠覆巨头和传统行业,在线招聘市场是否还有颠覆性的商业模 式出现? 就如同开头那个故事讲的道理,老板绕过猎头和HR,直接与意向员工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招聘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当然,这个招聘模式主要适用于创业公司CEO招聘骨干员工,以及大公司部门负责人招聘直系下属。 上述招聘模式移植到线上就是老板与应聘者直接在线交流,并通过聊天达成初步招聘意向。相对于猎聘网主推的猎头,老板在线直招是典型的社交招聘。   社交招聘走上前台,成为在线招聘重要补充 社交招聘并不是新鲜名词,LinkedIn就是一个具备社交功能的招聘网站,这家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3亿用户,吸引了一批《财富》500强公司高管,中国区用户数也已突破800万。LinkedIn提供在线沟通平台帮助职场人士找到更好工作。 在中国市场,对标LinkedIn的有职场社交APP脉脉,这款拥有近300万用户、上一轮融资2千万美元的APP主打职场人脉,认识同行、吐槽公司、 讨论工作、招人跳槽是其主要功能,其中招聘已经开始商业化。 而另一款招聘软件Boss直聘完全基于社交聊天,这款APP主打“直聘”模式,招人的 Boss 和求职的牛人可在应用内直接聊天,并用聊天代替投递简历、筛选简历、发布职位、电话面试等流程,能够简化招聘过程,节省招聘时间,使面试双方快速了解对方情况并确定下一步意向,这与社交招聘的初衷基本吻合。 在传统招聘流程中,求职者要在N步之后甚至入职后才能初步了解自己直接Boss,万一不合适会打乱找工作节奏。而Boss们发出JD(岗位需求)后只能坐等简历,N步之后才能见到求职者,万一不合适会耽误业务进展。 LinkedIn、脉脉以及Boss直聘的出现让企业以及猎头对求职者信息有了更全面了解,有助于提高招聘效率。但无论是LinkedIn,还是脉脉, 对于急需人才的老板来说还是有点绕,功能点太多反而冲淡了招聘的味道,职场简历库也不等同于强烈的跳槽欲望。相对于上面的这个痛点,Boss直聘功能简单反而有可能更加高效,更有可能实现“坐在马桶上招聘”的梦想。
    观点
    2015年03月16日
  • 观点
    在线课程如何让学生不走神?已尝试在线培训的HR可以感受下 当在线教育的大潮兴起后,一大波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然而,和许多课堂教学很相似的地方是,在线学习的学生也有明显的“走神”问题。在报告中显示,有 74% 的在线教育学生认为互联网让他们分心,并极大地影响了在线学习的专注度。   那么,如何使在线学习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专心投入,教学者通过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方法尝试给出解决方案。以下是被认为有效的四种方式:   1、评估能力以建立进度指标 现在已有很多在线学习分析工具(比如分析仪表盘)可以让教学者考察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包括学生与同学互动的频率,哪些类型的网络教材会让他们更愿意阅读等。通过了解什么样形式的学习、资源和课程结构可以激发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教学者可以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并建立针对每个学习者学习能力、需求和进度的个人学习目标。   2、个性化选择让课堂更灵活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教学者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课程任务以吸引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一些可以在在线课堂上采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有:   给予学生充分灵活性让他们可以在课程任务中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很好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决定什么时候需要小组参与、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处理。   虚拟游戏、同伴互助学习小组和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在线课堂。   让学生可以较为灵活地进入课堂,例如设计一个灵活的上课时间,又或者是将课程资源录播后放在网上,这都可以让晚来者和早到者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其中。   3、运用手机开启第二屏幕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人均拥有 7 部手机,每天在智能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超过 4 小时。因此,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小组合作是一种能够切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手段。美剧《行尸走肉》在热播期间突破性地采用“第二屏幕”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并建立了粉丝社区。这个方法其实是可以被教学者借鉴,用来帮助增强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度。   在手机上,学生可以视频直播小组讨论,可以在讨论中参与投票和测验,可以阅读电子教材以及进行相关线下研究调查等,从而增强他们以学科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能力。   4、将学习变为实践体验 除了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外,让学生可以有足够时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教育成长也同样重要。   互动性、合作化教育方式和体验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索未知的能力。根据2013 EDUCAUSE研究发现,与老师同学的实时交流讨论、参与在线问卷调查、阅读电子教材和参加视频会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于在线学习。   当然,教学者还将继续尝试新的方法,这些建议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仍在探索中。   [本文编译自:edsurge.com  编译:36氪  ]
    观点
    2015年03月13日
  • 观点
    企业社交应用:光有微信还不够 // // -1 && url=='http://www.chinahrd.net/') { location = 'http://wap.chinahrd.net/'; break; } //普通文章跳手机版内容页 if(userAgent.indexOf(n) > -1 && (cmstype == 1 || cmstype == 2)){ var str = url.substr(url.indexOf("article/")+8,10); time=str.replace("-","/"); var timestamp = ((new Date(time)).getTime())/1000; //console.log(timestamp); location = 'http://wap.chinahrd.net/show.html#/'+timestamp+'/'+cmsArticleId; break; } } }(); document.write(''); // ]]> 文/唐伦 来源:“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微信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个人社交之外,很多企业都在通过微信企业号进行宣传,还有的企业通过开发功能在微信上直接开展业务。微信已经进入企业的社交应用市场,那么微信的功能是否完全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呢?   答案是否的。首先,微信的个人社交强关系就阻碍了微信在企业的应用。至少我是很不愿意我的同事领导能通过朋友圈看到我的一切生活动态的,因为这个是我的个人隐私。其次,微信主要的功能还是沟通,信息的传递,我没法在微信上进行日常办公,比如与供应商的协同,与第三方物流的协同,与经销商的协同。这些协同也是企业社交的体现。这些功能都需要微信同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就算微信开放接口实现了这些功能,但微信是一个公共应用,那么企业把自己内部的业务数据放入微信的服务器端,安全性也是企业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个和云服务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云服务上企业使用的是自己的专有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和别的企业共用的。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实在在需要自己的内部社交应用。而且这个社交应用应该和企业内部的其它管理系统集成起来。这个内部的社交应用用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可以注册登录这个应用,当物资供应出现问题时,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应用与企业人员联系。这个联系不是简单的文字沟通,供应商可以发送出问题的合同,企业人员收到后点击合同,就可以看到合同的全部信息。企业人员还可以基于与供应商沟通的结果修改合同,比如到货日期等。     企业发出的货物由第三方物流进行承运时,第三方物流的人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社交应用查看到发货运输需求计划,并安排运力运输。当货物发出后,经销商也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社交应用查看到货物的运输情况。当货物运输出现延迟时,配送司机可以登录应用修改预计到货时间并将运输单据发送给企业与经销商,大家都基于这个应用进行协调和沟通,效率更高,所有业务数据得以保存,便于以后统计分析。   企业的内部社交需求是非常大的,在企业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出了问题找不到相关负责人。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没有考虑到企业社交的需求,其实只要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上进行改造升级即可。比如在企业管理软件中生产部门创建了采购申请,采购部门通过招投标签订合同创建了采购订单,到货后仓库进行了收货。这些业务操作系统都记录了相关人员的系统ID,那么如果我们可以通过点击人员ID就可以实现实时与其沟通交流,岂不是效率会比打电话发邮件高很多。这个和淘宝比较像,在淘宝上买东西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用旺旺和卖家联系。    企业管理软件社交化是一个趋势,抢占企业应用软件的市场的时候到了。
    观点
    2015年03月13日
  • 观点
    赶集网押注蓝领招聘,已启动上市 来源:虎嗅网  作者:Eastland   2014年,赶集网重金邀请谢娜作为代言人并投放巨额电视、户外广告,喊出了转型招聘的口号。一年后,代言人升级为更贵的范冰冰。   2015年3月10日,赶集网对外宣布2014年招聘业务营收7.68亿元,同比增长160%。在发布会上,CEO杨浩涌还透露2015年、2016年赶集网招聘业务的营收目标分别为15亿和30亿元。   15亿收入是什么概念?市值20亿美金的前程无忧,2014年线上招聘收入为12.48亿,同比增长15.1%。照此速度,2015年线上招聘收入可达14.4亿,略低于赶集网。在随后的采访中,杨浩涌透露赶集网已启动上市工作。杨浩勇相当一部分“底气”来自招聘业务的崛起,而二手汽车业务才刚刚开始烧钱,暂时难当大任。   十几年前,网络招聘绝对是新生事物,面向的是白领中的白领、精英中的精英。前程无忧创始人甄荣辉曾在HP、贝恩有15年工作经历,创业时最早一批客户多半是世界500强。猎聘、拉勾两只新兴力量,一只主打猎头,另一只做互联网公司招聘,都号称有“海量高端职位”。但常识告诉我们,高端职位不可能海量,海量的不量高端职位。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700万,2014年前程无忧线上个人求职者总数不过是38.8万。目前线上招聘的格局大致是:猎聘做猎头;拉勾做互联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做白领并从中层向基层延伸;赶集网和58同城主要是司机、保安、传菜员。   赶集网押注的是“中、基层蓝领招聘”,回避了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拉勾们的正面竞争,问题是蓝领招聘“钱景”如何。   蓝领工人的使用单位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大进大出型,富士康在郑州一家30万人的工厂,每年要招60万人(每6个月“大换血”一轮);二是多如牛毛的小馆、小作坊、小洗车铺,经常只招1、2个人,但每名新人平均只干2.6个月,与工友吵嘴、在别处打工的老乡召唤或者只是心情不爽,分分钟可能不辞而别。据统计,中国中基层就业人数的总规模为3.75亿人,每人平均一年2次跳槽,每年7.5亿次。   两类企业都是赶集网的客户,而是不前程无忧的客户:第一类招人太多、第二类招人太少。但赶集网的客户中,只有10%会付费,最少的只花4块钱下载一份简历,上个顶置也只需100元。根据赶集网披露的收入及企业客户数,每家企业每支出约1400元,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客户年支出在3000元以上。   过去,年龄低、学历低、预期收入低的“三低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求职的。现在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7.8亿部(2014年末),城市乡村几乎人手一部。由于文化生活的相对匮乏,蓝领及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   针对低端求职者的需求,赶集网推出“语音求职”和“地理位置求职”等产品。前者让求职者录制60秒以内的自我介绍并上传,就可获得雇主回复。后者适于打工者沿街找工作的场景。这些求职者找到工作后的收入不见得低于白领,流水线工人三、四千,快递员五、六千,厨师七、八千,捏脚、美甲技师轻松过万。减少“闲置”,让劳动者尽快与适合的岗位匹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仅仅提供汇聚信息的平台,就想从每次成功的求职收取成百上千的费用,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会不愿意买单,除非提供更加专业、更有价值的服务。   赶集网宣布启动上市,再次打破“被58同城收购”的传言,押注蓝领招聘的思路也很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推广及流量成本与用户付费愿望的不匹配。在这方面,赶集网最多能与58同城分庭抗理,如果腾讯发力手Q、微信招聘呢?    
    观点
    2015年03月13日
  • 观点
    招聘业十大变量:创业文化崛起,雇主将变得越来越挑剔 作者:赵春生 来源:公众号《硅发布》(搜索“硅发布”或“Guifabucom”) 本文已得到授权发布 硅发布是个总部位于硅谷的内容团队,旨在向中文读者报道美国第一手的科技前沿趋势。   以下对今年招聘业的变量预测,来自专注消费者个人品牌和职业发展公司 Arbunize 的创始人 Shivam Dhawan,观点包括:简历将消亡、雇主将变得越来越挑剔,以及公司将不得不花比以前更多精力来留住原有人才等。   趋势一,简历消亡(Death of the resume) 目前人才市场的简历只是几页纸,缺乏上下文情境(Content),但雇主将希望有上下文,希望一键,就能了解求职者工作过的前一家公司,同时读到专业人士推荐信时,他们会希望点击一下候选人专业描述,就能评估这一推荐是否靠谱。   趋势二,更加“可视化”(2015 will be more Visual) 随着视觉分享社区如 Pinterest 和 Tumblr 崛起,视觉媒体成为数字对话更重要部分。Tumblr 和 Instagram 是 2014 年末增长最快公司,这种社交技术趋势在 2015 年将得到继续,就人力资源技术来说,视觉效果的重要性将大大提高。   趋势三,更社区化(2015 will be more Community-Oriented) 社交媒体崛起,显示出社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招聘领域也如此。使用人才库和社交媒体招聘,仍是今年招聘业主导技术。新工具帮助求职者和雇主社会化链接,使公司更容易建立起针对目前岗位,和未来岗位的优秀候选人池。   趋势四,移动化(Mobile) 每一天,越来越多互联网流量来自移动设备,雇主们需要承认这点,通过浏览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求职网站,人们可以很容易用手机查看职位和表达兴趣。移动端求职网站,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必需。   趋势五,选择范围更大,雇主更挑剔(Wider net, pickier employers) 随着创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兴起,及团队高度聚焦项目,老板们会越来越清楚,一个公司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完全取决于能招到什么水平的人。   知识经济时代,精明的雇主知道需要建立一张大网,并通过做出正确选择,来获取顶级人才。随着获取人才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评估科学越来越精确,今年开始,聪明的雇主将越来越挑剔。   趋势六,申请人流程追踪系统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of the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 招聘过程中的“申请人流程追踪”还不够现代化。申请人是什么?是一个人,所以他会想参与和整合进整个过程,传统软件在这方面缺乏。   事实上,企业应该像对待客户那样对待“候选人”。今年,我们将看到招聘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会倾向维护客户关系,同时导致一个结果:更好的候选人体验,且不论最终这个人是否会被你雇用,它都会为你品牌留下良好印象。   趋势七,搜索人才(Search for people) 随着生活越来越转到网上,我们每个人都留下大量数字痕迹。一些公司已开始搜集这些“行为踪迹”,来构建丰富的人才履历。   很快,我们会看到利用大数据提供“实时访问” 10 亿份简历的工具。现在,搜索一个人名,90% 情况下,LinkedIn 都排在搜索引擎结果最前面,LinkedIn 确实是人才履历的一个巨大数据库。   趋势八,“人才库”成为下个“社会性部落”(Talent Pools will be the next Social Tribes) 当候选人申请特定岗位,双方对着屏幕开始面试,但另一些没主动申请、但却更适合该岗位的人呢?这就是问题所在,公司对人才的选择,被局限在那些主动求职的人中。   当雇主学会如何搜索,及如何与顶级人才建立连接,未来的招聘网站将转变成一个更活跃的人才社区,这包括:一键申请、远程视频面试、双向沟通机会,社会化推荐,以及其它。   顶级人才通常在乎以下几方面:尊重、透明度,及当他们做出关键性职场决定时,能缓解他们压力。只有那些提供了出色候选人体验的雇主,才能捕获到最好人才。   趋势九,启动自我评估(Use of Self-Assessments Personality) 候选人展开自我评估,会让他确认自己是谁、是否适合公司。公司应该要求候选人化 30 分钟或一个小时,去验证自己技能,并展示为什么从一开始,他就是个非常合适的人。   这样做,和不断变化的招聘方法,将帮助雇主更快填补职位空缺,和候选人更快建立起更有意义的关系。   趋势十,公司将专注于留住员工(Companies will focus on Retention) 据最近一项调查,通常 3 个员工中,会有一个在第二年主动寻求换工作。这对人才流动是好事,但也意味,保留人才的努力,在今年将十分关键。   Glassdoor 研究还表明,候选人决定接受 Offer 或决定申请一个岗位前,如果他能对这个岗位和公司有了解,那么公司人员流动率会平均降低 22%。随着员工有更多发声渠道,时代趋势已经改变,员工满意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观点
    2015年03月12日
  • 观点
    2015,中国在线语言培训行业的饼到底有多大? 有道学堂联合艾瑞咨询发布《2015 年在线语言培训行业报告》,探讨语言教育行业的现状和未来,下面是报告中的具体内容:   2014年中国在线语言市场规模规模逐渐扩大,市场规模为193.8亿 2014 年中国在线语言教育市场规模为 193.8 亿元,比 2013 年增长 23.7%。其中职业人群在线语言教育市场规模为 95.3 亿元,高等职业人群的市场规模为 56.6 亿元;中小学人群为 19.9 亿元;留学人群在线语言教育为 21.6 亿元;学前教育人群为 0.44 亿元。预计之后几年将保持高于 20% 的速度增长,到 2017 年达 354.6 亿元。   80后、90后是主力学习人群,95后在线语言学习意愿最高 人群分布上看,90 后占比 40%,95 后对于在线语言学习的接受度最高;而 80 后占比 45.5%,是在线语言学习的主力人群,其中 85 后占比 26.2%;70 前的在线学习用户偏少, 占比 14.1%。   在城市分布上看,一线城市使用语言产品比例较高,集中分布在北上广。 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比较少,但增长率明显。   从职业分布来看,职业人群成在线语言教育的主流, 在职及待业人群占比 66%,在校学生为主占比 34%;职业分布较分散, 涉及制造业、IT 行业、贸易商业等职业人群。   从收入上看,5000 元以上收入人群占比 47.7%,3000-5000 元为在线学习主体人群,占比 31.7%。   英语为主要学习语种,小语种主要集中日语、韩语 英语为主要学习语种,占比 44.7%,日韩语等小语种受众集中,占比 16.6%。 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共计占比 9.8%。   手机已成为在线语言终端工具的首选 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较高, 已绉成为在线语言学习的第一终端工具,使用手机的用户比例甚至超过了 PC,数据显示 80% 的用户选择通过智能手机方式进行语言学习。   19-24 岁的学习者选择使用移动端进行互联网学习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79%。而 18 岁以下学习者略低于 19-24 岁学习者,造成这个的原因可能是 18 岁以下学习者更多的是学生,使用手机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限制。 另外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选择使用移动端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比例在下降。   从用户需求划分,有两类产品分别工具类产品、平台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主要以翻译工具、单词软件和口语听力软件为主;平台产品有在线课程、1 对 1 外教和社区产品。   总体来说,用户付费意愿较低,工具类产品 10 元以下占比 33%,10-50 元占比 27%,提供相关增值服务, 继续挖掘用户的使用空间,提升至 50-100 元的费用,占比 25%。平台类产品支出费用接受范围以 50 元以下居多,占比 27%;提升至 50 -100 元后,占比 13%。   2015 在线语言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1、 移动端语言学习形式逐步普及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用户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PC 端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数量趋向稳定, 月度覆盖人数增长开始趋缓。   2、工具类产品盈利模式逐步清晰 在线教育社区化和粉丝化经济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工具或社区将同爱好的人群聚拢, 在社区内进行互动交流。目前主要以免费的共享资源和免费工具吸引用户,未来将会推出系统化的收费课程。“工具 + 内容 + 社区 + 交易”的模式可能成为最终的盈利模式。   3、短时间内“大而全”的教育平台都难以有较大突破 教育平台需要大量的优质教育者和运营者来产生优质教育内容,这对于人才的供给提出巨大挑战。其次,在线教育的盈利周期过长,容易增加企业的负担。最后,专业垂直领域分流了细分领域的人群,付费行为还不成熟。   4、传统语言培训机构拓展在线渠道,O2O 模式转型求变 传统机构一方面希望借助在线教育的新契机,开拓线上新业务。另外方面互联网公司也在借助 O2O 模式撬动在线外语市场。   来源:36氪  作者:荔闽  
    观点
    2015年03月12日
  • 观点
    BitGlass:办公场所Office 365的使用率高于其它办公软件 很多企业资源提供商已经明显感觉到在办公套件使用率方面Office 365已经遥遥领先于Google Apps。微软云端优先、移动优先的策略调整无疑是推动Office 365迅猛发展的重要诱因,援引商业内幕报道安全服务提供商BitGlass将于下周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办公场所Office 365的办公使用率要明显高于Salesforce、Box和Google。 一年前BitGlass公布的报告显示在办公场所Google apps的使用率是Office 365的两倍。不过在下周公布的报告中显示在使用率方面呈现了惊人逆转,相比较Google apps(13%)而言Office 365正主导企业未来的部署计划(29%)。   自 cnbeta
    观点
    2015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