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调查显示:50%的企业在移动应用安全方面的花销为零
上周Ponemon Institute发布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报告,他们对超过400家大型组织在开发移动应用时的安全工作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了一些我们非常信任的企业,例如财富500强中的一些银行业、零售业、健康行业和事业单位。
调查的结果让人深感忧虑。40%的企业在将企业应用送到员工手中之前,不会对应用安全进行检查和扫描,从而导致企业的数据有被盗取的可能。另外还有33%的企业从来不对自己所使用的应用进行检查。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50%的企业在移动应用安全方面的花销居然为零。要知道,这些应用的用户经常会将自己的个人或是企业敏感数据上传到应用服务器中。
而且一些企业自己也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员工在自己的设备上大量使用脆弱的企业应用,而同时他们还会下载个人应用,这也加大了企业数据被入侵的危险性。Ponemon的调查发现,大约有67%的企业允许员工在工作设备上下载未经验证的个人应用。员工还可以使用这些设备访问企业的各种关键数据。
这种安全方面的疏忽,给黑客们提供了一个温床,让他们可以透过员工的移动设备来获取企业数据,尤其是那些提取了Root权限的安卓设备以及经过越狱的iOS设备。黑客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轻松盗取敏感文件、个人数据,甚至可以远程打开设备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从而监听企业的重要会议。
许多安全产品提供商,例如Citrix、Arxan、Appthority和IBM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扫灭移动设备上的恶意软件。但是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企业究竟要如何开始对移动设备的安全进行投资呢?
在去年一年中,共有超过1160万部移动设备被恶意软件所感染。而由于数据被盗给企业所带来的伤害,据统计超过了1100万美元,这其中还并未包括未来的客户流失所造成的进一步损失。
2014年,Ponemon Institute的另一份报告指出,数据入侵共计会给企业造成500万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也在督促着企业开始对计算机、服务器和传统IT的安全性进行大规模投资。然而根据今年的报告来看,企业们却忽视了移动设备的安全。也许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移动设备数据被盗事件。然而,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增多,以及移动数据的不断膨胀,黑客很可能在短期内将目光盯向移动设备。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移动设备数据侵入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政损失以及品牌声誉方面的损失。与其被迫采取行动,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呢?
本文作者Subbu Sthanu 是IBM公司移动安全和应用安全部门总监。在加入IBM之前,Subbu曾先后供职多家著名安全软件供应商,例如Novell、NetIQ、Trustwave和BeyondTrust等。
(via VB,译|快鲤鱼)
-
观点
我为什么不看好国内办公领域的Airbnb
其实作为从业者,我很乐于看到“办公领域Airbnb”出现在国内,这种创新业务模式虽然对行业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对于笔者所在的行业——租赁办公空间的ServOffice显然利好,也属于存量地产在互联网时代新玩法。
“办公领域Airbnb”难以饶过的几个问题:
1)行业产品标准化不够,包括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差异较大且存在价格歧视。此外学习Airbnb拍照,解决的是房源真实性,但无法彻底解决客户需求与房源的匹配。一旦需要人工介入,成本效率与互联网玩法迥异。
2)产品线和供给量有限,如:商务中心空置率通常20%以内,经营得好的可以空置在5%以内;孵化器则有行业的项目的门槛,以及周期性的闲置规律,企业自用闲置和投资型物业倒存在更大的空间,甚至有做成独家的垄断机会,但迈出第一步是难题。
3)同质化的客户获取方式和获取成本控制。长租客户频次低重复交易不看好,短租客户客可能更有竞争力但佣金收入少。
4)竞争因素:能从传统中介手中分到几杯羹?只要租过房的人,都会有既定的中介伙伴,尤其大中型企业的地产代理,长久线下维系的客户关系更是紧密,远非一个网站或App可颠覆。
5)办公室出租方的销售去渠道化,品牌强化直客的占比会高走,以及客户跳单因素。
6)Airbnb的两端,无论业主还是租客均为弱势的C,而写字楼办公领域换成B,标的大,决策复杂,交易周期长。
PS:其实“办公空间领域的Airbnb”在外海已有先例——成立于2010年的Loosecubes早在2012年已获得780万美元的A轮融资,当时他们已经拥有13000名会员,收录了66个国家230个城市的1000多个办公空间。
除此以外,LiquidSpace、PivotDesk等同行也都获得了种子或A轮融资,规模均为百万级。
作者:刘铮,7年商业地产经验,专注于商务中心、孵化器、联合办公等创新型办公空间的产品、运营。微信号:lao666,微博:@世鳌老刘
-
观点
纷享科技:C轮5000万美元的4个融资逻辑
浓缩观点
如果以C轮融资5000万美元来看,成立于2011年12月,至今仅三年,纷享销客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估值提升了4倍。伴随融资,纷享主要布局研发和销售。
“企业社交软件SaaS公司分为2个主流派,一是功能派,以管理或销售为主的CRM软件。二是连接派,底层架构是企业通讯,在通讯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协同、管理,连接一切。”这是纷享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旭的观点,纷享科技所推出的企业社交软件——纷享销客正是走了连接派路子。去年7月,这家创业企业刚刚宣布了B轮千万美元融资,不到半年,再次公布了C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
C轮投资由DCM领投,A轮投资机构IDG资本、B轮领投机构北极光创投继续保持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这是近年来中国移动办公领域创业公司最大的一笔融资。在DCM投资的40家中国公司中,已有11家成功IPO。伴随C轮融资,纷享首次提出了“工具+平台+生态”的初步构想。团队规模方面也从2014年初的不足50人,扩张到近300余人。
如果以C轮融资5000万美元来看,成立于2011年12月,至今仅三年,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估值提升了4倍。
纷享销客的注册企业用户已经达到7万家,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则保持加速度增长。通邮集团、新浪乐居、速8、德恒门诊等是其标杆用户。代理商增长到100家,销售收入今年内持续保持每3个月翻番的增长速度。
伴随融资,纷享主要布局研发和销售。下一步除了企业销售,纷享要把企业的客户连接起来,再下一步把商家供应链打通;延伸到管理软件的数据分析和BI可视化。纷享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旭对中国企业社交SaaS软件的分析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IM是企业通信软件的核心
企业社交软件的底层核心是即时通信。企业社交兴起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诉求和变化,只有快公司才能在商业中杀出来,这种快体现在四个维度:敏捷研发、管理、生产和决策和服务。一个企业只有将四个维度全部连接在一起,才能实现这种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必须能和客户、上下游产业链连接在一起,让每个员工连接起来,让每一分子与商业生态连接起来。连接是企业能够移动并敏捷起来的根本。企业社交实现了这种连接,提供了一个承载工具和虚拟平台,企业内部连接用实时在线,自然敏捷;外部连接客户靠社交网络、移动CRM。
微信培养了用户的社交习惯,但微信有先天短板,一是公私生活不分,二是所有聊的东西没有记载,没有为企业留存下宝贵的资料。三是没有信息接收机制。管理中强调响应和闭环,否则管理的团队一踏糊涂。
纷享最初的产品架构设计,第一层是通讯,上线Email,第二层是功能,协同、CRM等,其他公司做的这一层,这与微信群一模一样,这对小公司足够了。但与微信不一样的是有业务、文档,在一对一对话时有业务模块功能,在通讯的基础上做业务,更多的竞争对手在做功能,纷享在做通讯,做的更低层,更难。纷享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有第一层。
SaaS公司绝不定制化
投资人是否融资的核心是看企业对趋势的判断,这和企业的实践有关。纷享有2个原则。第一,个性化定制从来都不做,真正聪明的投资人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第二,纷享去年的销售收入3000万,至少是竞争对手的10倍,说明方向是对的。
纷享主要聚焦于服务一年四五百万收入的中等团队用户,这种发展中的企业才需要解决管理和效率的问题,纯粹做小企业无法支撑企业社交软件持续发展。罗旭认为其客户不分类型,主要是销售型企业或者传统企业销售部门,解决销售在外移动却需要随时与公司保持联结的需求,数量可以从20到上千人。纷享坚决不做定制化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将来足够多的用户量做开放平台,提供差异化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取决于企业用户自身对产品的理解和能力,日志、指令、审批等功能键可以由公司自己完成,也可以第三方完成。
做好企业软件的前提是懂企业懂管理
做传统软件的人一定要花大量时间研究组织行为学,再来做软件,而不是单纯思考做某种功能。
组织行为学有几种模式。第一种是金字塔模式,导致组织层级架构,效率低下。第二种是矩阵模式,让横向和纵向团队可以随时协作,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这种模式 。第三种是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模式,资源导向性、资源动态分配行模式。未来还有新的模式a+b模式,前面是传统动态化结构组织,后面是虚拟平台,微信就是一个虚拟平台,99%企业都有微信平台,结构化+虚拟化。
纷享做的就是把c端虚拟化平台做成b端虚拟化平台,再与架构化组织在一起。不是在结构化上直接做功能,而是虚拟化,给企业管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Salesforce走到所有企业社交软件的前面,它的整个平台是一个巨大生态,单个创业者在Salesforce的生态上互相依存,更容易存活。所以Salesforce市值380亿美金,2000亿人民币。
另外,管理软件面临一个文化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比较保守,交流相对封闭。国外的软件也要根据中国人的管理素质做改造,ebay在中国不能成功,但马云不断改变商业模式做的阿里巴巴和淘宝却活得很好。其次,老外都喜欢刷信用卡,中国人缺乏信用管理和平台,所以才有支付宝。
传统软件受限“流程”
传统软件构建有2个思路,一种是以流程为核心,涉及到大量权限、审批、员工级别、这是传统做法,需要初始化,需要设置审批层级、审批角色、审批权限,最后变得超级复杂,不可变。
但现实是公司流程、角色经常变化,这导致传统OA用起来很痛苦,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把传统OA搬到云上来,这是做不成的,本质上与时代背离。
在国外,老外的公司只有ERP、 CRM 、Email,并没有OA。这侧面说明邮件里没有组织架构、权限,但同样能做审批,是以人为核心,以业务为驱动。张三要做什么事情,推给李四,李四根据需求推给王五,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王五决定后回个信息转发给财务。这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业务驱动的柔性体系,邮件是最传统的沟通模式,纷享把邮件的模式衍生成一种社会化的社交模式,真正的流程不在软件里在人的脑子里。传统思路不一定会死,始终会有一帮传统观念的老企业和用户用着传统软件。但趋势是要以人和业务为核心颠覆以组织架构为核心,以流程为驱动、以功能为核心的软件模式。(文/ITValue 记者 张宇婷)
【ITValue是中国最大的CIO实名制社区,致力于为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专家等提供最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共同释放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推动商业与社会进步。ITValue通过为CIO搭建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增加CIO交流,提高CIO决策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共谋信息化发展大计。】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不再做“协作工具”,推事本加入 CRM 模块瞄准企业专业解决方案
HRTechChina在去年6月曾经报道过推事本,它本来是个集任务板、审批、IM、考勤和文件共享于一身的团队协作工具。而在近期,他们加入了 CRM 功能,配合新组建的“顾问式”客服团队,希望打造针对企业的专业解决方案。
新版本加入了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线索”、“销售机会”、“销售目标”等功能,销售人员的客户按多个不同阶段分类,方便销售人员对进度进行把控。在后台面板内,管理员可以查看每个销售的人员的客户和跟进情况。销售员可以为自己的客户和销售机会指定“关注人”(一般是管理人员)并修改负责人,但关注人并不能修改客户的负责人。超出特定时间未有效跟进的销售线索会流入一个汇总池,供再次分配。
销售目标目前尚未直接在一级列表中采用可视化图标显示,团队表示会在后续更新中加入。
加入 CRM 功能后,推事本整体的服务就包含 OA、协作和 CRM 三个企业内部管理常见的部分,形成他们口中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三部分功能的各自独立收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人员分配,按人订购不同功能组。由于所有功能入口统一于一个应用内,全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可以在安装相同应用基础上自定义显示或隐藏特定内容入口。自定义的定制权在每一个用户自己手上,目前还不支持管理员统一针对不同账户、部门开关功能。
为了面向专业的企业服务市场,推事本开始组建“顾问式销售”团队。这个团队会帮助客户解决推事本使用流程介绍、购买第一周 24 小时客服和流程优化服务。之前我们提到过推事本可能会针对不同行业推出垂直解决方案,而现在看来,短期内这个需求会由销售顾问团队为用户提供不同行业的“最佳实践”案例来替代。
据推事本李峰的描述,推事本目前的活跃用户占比达到 20%。
来源:36氪 作者:sinCerus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企业级市场,正成为IT老兵创业的最佳选择
(本文系作者@又木呈禾 ,来源:钛媒体 )
文章链接:http://www.tmtpost.com/217291.html
依靠推出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就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归根结底是属于85后、90后的。而水深复杂的企业级市场,才是兼备行业经验、社会关系、人情练达以及性格坚忍的70后IT老兵的战场。
虽然普通大众对一度被认为是“受到严重低估的风口”的企业级市场,知之甚少,但最近资本市场一连串的动作似乎预示了企业级市场的启暖:混合数据备份提供商多备份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移动端销售软件纷享销客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销售易 CRM的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OneAPM的7000万元B轮融资……CSDN和极客帮天使基金创始人蒋涛在谈论为何选择多备份的时候表示, 除了对团队的认可之外,还看好多备份以企业级市场为切入点的市场定位。
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改造传统IT业务的创业项目,或者创业者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涌现,他们有被资本、被市场、被巨头们关注的资本。
创新的空间更大
传统的企业市场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及企事业单位,那是个销售为王的时代,一个单一般要几个月才能出单,一个销 售经理一年下来签个几单就已经衣食无忧了。而现在,互联网催生了新一波的创业浪潮,这些创业公司规模小、转型快、投入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容灾备份、分布 式结构这一类的IT术语,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最好是一个客户端、一个页面。表面上看,尽管全球的企业级市场仍旧被传统IT巨头所主导,但近年来在 Square、Yammer、Box等创业公司频频传出用户数激增、获得巨额融资等消息时,与传统IT厂商有关的新闻却大多偏负面:IBM和甲骨文最近几 个季度的财报均不及华尔街预期,IBM、SAP的大规模裁员,惠普的业绩也全面下滑。巨大的企业级市场需要更快、更有效的创新。
进入壁垒更加坚实
企业级市场与消费级市场存在不同的两种逻辑。一个微信,几亿人用,不会因为你是上市公司的CEO就为你单独定制一个,如果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苹果,那对苹果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一款针对企业数据备份的软件则是客户怎么方便怎么来,零敲碎打。这就是为什么资源过剩但专业不精的BAT纷纷在企业级市场的试水中败下阵来。
企业级产品是专业的,复杂的,是一场专业化竞争的长跑,需要更强的行业理解能力、更长的时间成本、更大的资金投入,当然也将获得更为坚实的进入壁垒。
互联网+云计算
各国政府以及亚马逊、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领域耕耘多年,公有“云”的搭建基本完成,IT产业的互联网特征更加明显,SaaS已经成为云计算落地的最好载体。多备份CEO胡茂华表示,不管是SaaS还是IaaS,都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互联网+云计算将让国内企业市场迎来快速增长的阶段。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的云技术,硬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例如数据备份、数据存储这些传统IT业务的重点将从硬件销售的企业将更多的转向软件和平台的销售。
此外,“软件蚕食整个世界”。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新常态,“互联网+云计算”将是互联网下一个五年最强劲的增长引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要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数据计算能力和流动性的提升。
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已经成为IT巨头们的一种惯有策略从去年开始,全球消费IT的巨头们都在扩大自己的疆界:苹果与IBM建立全球性的合作关系,销售iOS产品;微信推出企业 号,发力CRM管理平台;360酝酿发布企业财务管理软件以及阿里本身就是一家2B的互联网企业……百度虽然没有产品发布,但CEO李彦宏表示:企业级软件并非是新东西,但未来会变得很新,会是非常大的市场。企业级市场的创业金矿已经被发现,欢迎IT老兵们前来掘金。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人称T客:管理软件“移动第二”还能活多久?移动优先成创业者杀手锏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称T客”// // //
可能说这句话有些过头,就像此前有网友说过,面对移动时代不转型必死,转型也未必保证不死,因为不是被趋势干死,就是死在顺应趋势的路上。
T哥听到移动优先的策略还是从微软换帅开始,从鲍尔默下台到纳德拉上位,微软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放弃设备和服务,转而主攻移动优先和云优先,而纳德拉此举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微软终于又恢复玩家的角色,不再是一只跟在苹果后面的哈巴狗。
另外,很多创业者也在前些年开始试水移动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以移动CRM为核心的销售易和纷享销客,都是以移动优先的理念设计管理软件,并纷纷拿到了C轮的融资,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公司估值也达到几个亿。移动优先的创业理念也诞生了一些像今目标和外勤365 这样的创业精英公司。所以不具备移动理念的传统软件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将会遭到群狼围攻,要么干死他们不能放之任之,要么收购他,忽略他们的存在就是给自已留下一个潜在的隐形杀手。
连Salesforce.com 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都曾担忧移动时代会让Salseforce的优势荡然无存,并曾在一次科技大会上所言:“今天,我用手机来管理我的企业;就在几年前,我还不敢想象这种场景。”
所以,对于企业软件创业者而言,这种平台变化对产品路线图、产品设计、市场进入策略及产品定价都已产生重大影响。换言之,这种趋势对一切东西都带来了影响。
如果你正在创建一家企业软件开发公司,移动必须是产品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移动不能是创业者的马后炮或事后才想起来的东西。你必须打造一种设计简 约、易用的移动应用,因为员工和消费者对移动应用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移动站点。美国智能手机用户将86%的时间都花在了移动应用上面,而通过手机上网的 时间占比只有可怜的14%。
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开发商Clari就是企业软件创业公司将移动为先理念发挥至极致的典型例证。截屏显示,Clari面向企业客户打造的CRM应用Daily Brief界面美观、简约,堪称是为那些将智能手机当作主要计算设备的销售代表量身定制。
PagerDuty和CoTap也是坚决贯彻这种理念的两家创业公司:前者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向IT专业人员提醒潜在问题,后者是一个面向
职场团队的以移动为先的消息系统,有点像是企业界的WhatsApp。
这些公司集中诠释了创业者在打造以移动为先的产品及以移动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时所应牢记的一些重要原则。
找到一个适合产品和市场的平台。iOS和Android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作为一个受资源限制的创业者,你 不得不从中挑选一个。你要知道最终客户将要使用的设备类型,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优点和短板。例如,在你寻找合适的产品或市场时,Android更容易让你 在初期发布和升级应用,iOS更容易进行商业化。一旦你在平台的选择上做出了自己的决定,那么下一步就是…
聘用专注于某个平台的开发者。你需要由三到四名专注于iOS或Android平台的工程师或设计师组成一个团队。虽然招到这样的人选难度很大,但你别无选择。为了打造体验突出的移动应用,你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完全专注于开发iOS或Android应用。
设计、设计,还是设计。你必须在几分钟内说服用户使用你的移动应用,这一点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用户花了两 三分钟还没
搞懂如何使用你的移动应用,恐怕你会永远地失去他们。判断移动应用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在点击打开应用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它很直观。 你需要优秀的设计师,而且越多越好。一定要在第一批员工招募中吸引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加入,当然,要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创始团队的一员,那就更好了。平均 三到五位工程师就要配备一位设计师,尽量做到这一点。
全面思考工作流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这一点显而易见,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方式与他们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你不能依赖于点击和文本输入——这也是企业级桌面应用数十年来的标准输入手段——而是必须基于敲击和滑屏来设计移动端工作流。
切忌贪多。简约是移动应用能否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要融入太多的功能,确保用户只要点击或滑屏三四次就 能获得真正的价值。现有大多数软件厂商都未领会这一点,他们依旧照搬十多年前的软件教科书,在软件开发中集成太多功能,结果导致产品过于臃肿,难以使用。 千万别掉进这个陷阱。应用开发一定要简单。
确定应用是“主角”还是“配角”。只是因为人们更喜欢智能手机而非PC,并不意味着有些工作任务并不需要电脑 了。Accompani等创业公司就充分实现了这种平衡。Accompani是一家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可以在客户移动设备上实现移动办公,同时还能在 PC或平板电脑上完成批处理类型的任务——清理收件箱、为第二天全天的会议做准备。
毕竟,编程、图形设计、协作、创建演示文稿和其他工作仍然主要靠鼠标和大屏幕来完成的。另外,千万要搞清楚一点,即你的企业级移动应用是不是针对于 一项永远不会用到电脑的任务,或者说是否必须与桌面应用协同工作。从如何设计移动应用界面到是否需要“移动到桌面”的同步,一切都取决于这个重要区别。
即便你在创办自己的公司时并未抱着移动为先的理念,但今后仍有时间来实现这种巨大的转变。Facebook就做到了这一点——从基于个人用户的桌面端网站变成了一个移动为先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还改变了整个收入来源。如果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能完成这种“变脸”一样的大调整,那么规模更小的软件创业公司也完全可以做到。
你必须放弃一切涉及用户与软件互动方式的旧有思想,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设计美观、简单、高效的移动应用上。这绝非易事,但你同样别无选择。不然的话,你的企业软件公司可能会作为昔日桌面时代的遗物渐渐消失。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观点:“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平台
编者按: 杰弗里·吴(GeoffreyWoo)和迈克尔·勃兰特(Michael Brandt)是从事益智药销售的电子商务公司 Nootrobox 的联合创始人。
生物黑客(Biohacking)和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t)进步(包括益智药、寿命延长、机械移植、对行为和遗传的自我理解加深等),将在未来十年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但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这种转变对社会和道德造成的潜在后果。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的数据表明,用户搜索“益智药”和生物黑客相关领域的关键词次数显著上升,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人类的未来方向做一番探讨。
数字产品和相关企业不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在公共政策和治理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生物黑客企业的产品创新开始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带来转变,科技行业推动整个社会政策发展的 趋势也许会愈演愈烈。
如何实现平衡
在人类进一步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生物黑客只是下一个前沿而已。人们会不断增强体质,拥有 更健康的骨质,更敏锐的眼睛,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强,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将可以激发他们的全部潜力。但从道德角度讲,有些人已经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感到担忧;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个商品由富人独享的时代,它会进一步拉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
比尔·麦奇本(Bill McKibben)向来对美国科幻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中描述的那种极度孤立的未来世界持批评意见,他警告称像基因改造这样的生物黑客技术“将会拉大当前已将我们社会和整个世界 割裂开来的权力、财富和教育差距,同时还将这种差异写入人类生物学。”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分歧理论还未上演。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新技术受到欢迎并取得经济规模效益,然后在价格上迅速下滑,最终这种效益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市场需求上升会催生新的研究方法与生产工艺,从长期来讲,这种改变会推动极为实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成本下降。23andMe 最初以 299 美元的价格提供遗传报告,但在短短几年内,这一价格已经下滑了三分之二。
对益智药和其他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研发经费,需要对生产和分销方法进行创新。每一种先进技术最初造价都十分高昂,但它们的价格会随时间逐步下滑。生物黑客公司应该以谷歌高空互联网项目 Loon 和 Facebook 的 Internet.org 为榜样,将基础技术作为服务社会的工具在全世界进行推广,让人们不论贫富都可以使用,鼓励公众参与未来的商务活动。
如果某种工具或技术可以给全社会带来积极回报,政府补贴或许就能成为一个可行的选项,就像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健康和视力保健和免费教育,为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让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上网一样。
个人价值倍增
新型功能性摄取物已经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量化和管理每天 24 小时的生活。在这些摄取物中,有的可以代替食品,如由 Nootrobox 生产的 Soylent 和益智药,以及 Longecity 和 Peak Nootropics 这样的 DIY 资源,还有一些量化自我追踪工具,如 Fitbit、Android Wear 和 AppleWatch 等。
科技成就正在超越当前数字传感器和界面的阶段,向更高水平发展。当我们将黑客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身心上,研发安全、便宜和方便的科技产品时,我们将看到这种个人价值将继续上升。
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革命或者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极大地提高了人均生产力,生物黑客这次也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但是,以后每个壮举的实现相对现在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都会越来越少。
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或同事都在使用先进的设备,那么强制参与生物黑客强化(biohacking enhancement)引发的担忧就不无道理。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生物伦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只有当特定行业的特定场合在安全上无需担心时,才可加强此项技术的应用,其他领域应该慎用。”
如果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推进这件事,人们将会像看待各种新鲜事物(如扫盲、流感疫苗和眼镜)那样来迎接将来类似于它们的技术进步。如果你的视力有问题,但又想与常人进行交流,那么确实需要佩戴一副眼睛,但这并不是迫于他人的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
解决未知问题
由于我们的视野有限,世上存在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解决,甚至都不知道的。如果你能“听到”颜色,结果会怎样呢?如果我们的寿命可以延长很久,能从事跨越很多学科的多种职业,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认知增强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成为工程师、研究员、医生和其他资深专家,结果又会怎样呢?
伦理和新兴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 EmergingTechnologies)的休斯(J. Hughes)告诫说,生物黑客将会使我们迷失真正的自我,我们将不能辨别出“独立而执着的自我,不能辨别出‘真正的自我’,”我们将走向生物黑客的另一面,成为没有个性、平淡而乏味的人。
相反,生物黑客技术在实践中是颇具个性化的。我们可以拿水下呼吸器(SCUBA)设备来打个比方。水下呼吸器可以扩大我们活动的范围,但并不是现在或以后每个人都想佩戴水下呼吸器。有些人因为个人特点可能需要使用后置眼植入物、增强记忆能力或其他增强技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相对于以前将更加明显。我们觉得未来的世界将以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更广博的体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真实。
人类的进步是在我们的掌控中进行的,而不是听天由命,任基因随机突变的。科学技术反映了我们洞悉和运用身外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我们的科学产品、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才得以直接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进行接触。如果网络化的电脑(大型机、PC 和移动平台)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创新平台,那么“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平台。
来源:TC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2015年关于SaaS趋势的一些分析
来源:微信公众号“SaaS”
// // //
文中分析了SaaS在15年的一些趋势,小编从中挑选了几点和大家讨论一下。
1. 免费的SaaS
软件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免费版本,这意味着软件将迎来更大的用户群体。在巨大用户群体的身上,将会间接产生类似B2C的商业模式。
例子:Quartzy, Zenefits(又是Zenefits,这个公司也快成为buzzword了)
2. 语音的力量
语音会贯穿企业关于客服,培训甚至通讯的一切。语音和文字相比,优势是不需要一个交互界面,而且适用于各种可穿戴设别。(apple watch可是马上就要发布了)
例子:Aircall, Solved,CodeMentor,AirPair,Twilio
3. 垂直细分的SaaS
现在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细分都有一个专业的软件去服务。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无论是医生,律师,设计师。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新的,用户友好的,负担得起的软件来帮助人们去简单高效的管理自己的信息。
例子: Clio, Lightspeed
4. 按需服务
这个已经快被说烂了,Uberization. 这种Uber的模式将会进入食物快递公司(Instacart),清洁公司(Handy)。最终一定会从消费者渗透到企业,也就是大家常常谈到的企业的消费者化 。
例子:ManagedByQ, Uber for business(相信专车业务可能会逐步改变企业传统车队的配置)
5. SaaS移动化
将会有越来越多业务开始于移动端,核心在移动端,甚至都不需要一个桌面端。这极大的方便了员工在任何时间地点方便的沟通和办公。
例子:Slack, ShowPad(国内也有很多协同类和CRM类走在了前面)
6. 融资和上市的提速
过去,SaaS平均上市的时间是7-10年。
从图中我们能看到最短的4年,最长的要14年。
我们熟悉的Salesforce花了6年,WorkDay花了7年,而最近的公司节奏越来越快,Zenefits从建立到2千万美金ARR只花了20个月,预计15年底达到1个亿美金,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T2D3模式么,这意味着Zenefits用不到3年的时间将会走完绝大多数SaaS公司7年走过的路走向IPO。
参考:
1. 文章:https://medium.com/inside-efounders/15-saas-predictions-for-2015-5dfecb0a783c
2. 图片来自:http://www.altosventures.com/2013/12/saas-ipos/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在线教育O2O成巨头新宠,欲做大却很难
本文首发搜狐IT。作者毛启盈,微信公众号:maoqiying2008;作者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通信生活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HRTechChina立场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10481/1.html
近日,俞敏洪谈教育改革时表示,未来在线模式应该是走向O2O模式和单纯的线上模式。太奇教育CEO冉东甚至认为,在线教育“必须与传统培训结合,O2O一定是在线教育的唯一解决方案。”
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O2O一词被电商企业一再提及,O2O在教育领域,实质上是将“摸不着看不到的教学场景,转化成为现实中的真人见面”。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YY、奇虎360等互联网公司纷纷通过资本运作试水在线教育O2O。
类似电商的O2O模式在线教育领域能玩转吗?《通信生活报》与在线教育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后,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当下在线教育O2O模式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成败不好预测,但过程一定非常艰难。
主流机构这样玩在线教育O2O
在线教育O2O说到底就是将互联网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主流教学机构O2O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
1、 BAT互联网巨头通过资本运作,弥补在线教育线下“短板”
近日,俞敏洪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继“优答”之后,新东方在线和腾讯更深入的合作正在进行,并且即将公布。据内部人士透露,其中,“更深入的合作”指是腾讯战略投资新东方在线,弥补双方的O2O短板问题。
2014年12月,欢聚时代旗下100教育(简称“YY 100教育”)宣布,以1.2亿元全资收购环球网校旗下包括北京环球兴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环球创志软件有限公司,发展在线职业培训。一位在线教育产业链大佬对笔者表示,YY 100教育原本是在线教育的电商“淘宝”,收购了环球资源网校之后,就等于有了线下落脚点。
无独有偶,在线教育领域迟来一步的奇虎360与学大教育成了在线教育公司阳光兔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在线教育K12领域的拓展。学大教育CEO金鑫透露,通过奇虎360的技术、流量等,共同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
2、 传统教育机构转型互联网,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
好未来有关关人士对笔透露,2014年,好未来创始人兼CEO张邦鑫号召“好未来的每个部门,每个业务,都要迎接移动互联网重塑”。教育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变革,O2O成为最被看好发展模式。O2O模式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科技和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这是好未来探索的方向。
根据相关渠道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1家本土教育培训机构在海外上市,全部采用020运营模式,绝大多数传统培训机构向在线教育转型,有的甚至激进地采用了全网线上教学模式。
3、将互联网模式和传统教育平台“打通”
365好老师线上主要通过网站、微信服务号推广,APP在上线后,拥有自己的线上渠道,线下采用与教师9:1的分成模式(教师9份,平台抽取1份)。
“BAT虽然进入在线教育,由于不太看重O2O模式,这对于中小在线教育平台是一个机会。”365好老师王伟宁在接受通信生活报采访时表示,在线教育O2O两端都要关注,家长用户的路径是选择老师(根据孩子年级学科上课区域其他家长评价等),试听,买课,上课,课程管理,评价老师(给新用户参考),形成用户的服务闭环。
好未来目前正在将旗下摩比思维馆、学而思网校、学而思培优、乐加乐英语、东学堂语文、智康一对一、家长帮七个子品牌整合PC端与移动端的多维特性,打通从线下课堂,到线上PC、PAD、PHONE等一体式教育体系通道。
在线教育O2O不是随便“玩”的
张邦鑫表示:“范围经济”决定了在线教育领域出不了淘宝、京东,实现全人类覆盖。
1、诸多在线教育K12还没有进入O2O模式
王伟宁表示,在线教育O2O被业界普遍看好,几乎没有门槛。家长在线上找到老师,线下教学,通过透明化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培训结构里老师、家长之间的壁垒,提高了学习效率;O2O环闭平台,家长和学生均可以使用,改变了以往K12在线完成率低、付费率低的问题。
但是,通信生活报在采访中发现,诸多在线教育企业,尤其是重心在K12市场的并没有采用O2O模式。其中,猿题库、学科网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暂时没有采用 O2O模式。
“线下教学仍然是K12领域保证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王伟宁在接受通信生活采访时表示,目前在线教育最佳的方式是在线选择老师、管理课程,尤其是资金支付的线上托管给了家长更多的保障。“多年的在线授课证明,在K12领域这种路是行不通的,未成年人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线上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2、在线教育O2O不是谁想玩就能玩转
刘通博在接受《通信生活报》采访时表示,“并非所有教育科目和类别都能采用020模式”。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线教育O2O模式受限于科目的市场规模及总量。互联网教育在前期发展阶段是需要大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固定、持续性投入的。这个固定投入对一些市场规模较小、受众较少的科目来讲,是无法承担的。而当互联网前期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完成了一定的基础性建设以后,企业收入会实现线性增长、利润则是指数型成长,这需要硬性投入和时间。
第二,从用户选择角度看,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O2O模式才有存活的可能。为什么成人市场对在线教育几乎无障碍接受?原因是在线教育O2O模式解决了用户的痛点问题,例如,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问题等。当O2O着眼于解决用户痛点时,O2O才算存活下来。一个成熟的O2O模式,一定是一个用户、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的模式。正如自由经济的核心要义,就是将选择权完整的交还给用户(消费者),让他们多做选择题,解决他们的痛点。
第三、只有推广渠道、用户群全部在互联网上的才适用于O2O模式。有些O2O问题只有在线上才能完美解决,O2O的核心就是减少流通成本,增加效率。例如在大学课堂、依托于书店等渠道招生的研究生培训,又如中小学校园中、依托于教师渠道推广的APP等产品。
目前,在线教育遇到最大难题是如何与传统教育结合,如应试、就业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要解决视频、交互等流畅问题,如何实现兴趣化的教学等。刘通博认为,对于还没有“转型成功”的在线教育机构来讲应该从科目选择、市场规模、用户习惯、推广渠道、管理模式等的角度摸索出自己的行业模式。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
观点
2015年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排序 移动ERP,CRM,HR上榜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称T客”// // //
今天已经没有人否认智能手机已经成了主流计算设备,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释放移动商务应用时代的员工生产力。
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全面开展传统商务应用的移动化和现代化工作,其次,目前的移动商务应用良莠不齐,很多都无法达到员工对移动办公的预期,真正符合移动设备的简介易用高效的移动商务精品应用并不多,导致移动商务的成效并不显著。
但移动商务的潮流无法抗拒,大多数企业软件供应商都在向移动平台移植软件产品。而移动企业应用自身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根据Gartner的预测,今天人们使用的移动企业应用到2017年将有至少一半被淘汰或重构。
显然,企业移动应用开发将是未来五年所有企业信息主管的关键任务,但对于初试移动开发的信息化决策者们来说,将资源优先投入投资回报见效快的项目会是未来几年企业移动商务的重要策略,开发优先级的确定可以参考以下三个判断标准:
关键业务流程。那些公司已经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的关键业务流程。
影响核心业务驱动力的流程。那些能更快带来更多收入、节省成本,提高业务敏捷性和竞争优势的流程。
直接面向客户或者大规模的业务流程。成功的企业移动应用的开发应当遵循这样一个优先级顺序:面向客户、接触客户、高价值、大规模。
根据以上三条移动应用开发优先级标准,信息主管们可以考虑从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中选择以下七个存在效率和环境适应性问题的痛点(切入点),实施企业应用的移动化:
1.直接面向客户的APP。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产品营销,企业为最终用户开发的APP的质量、体验和情怀就代表着移动时代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2.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APP。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应当是最先移动化的企业应用。
3.供应链管理APP。
4.客户服务应用。好的客服APP(例如自助服务技术和结合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能节省大量成本,还能成成为企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新战场。
5.企业资源管理ERP软件。加快审批流程只是ERP APP(或移动web)最直观的价值。
6.商业智能工具。今年包括Salesforce在内企业都在推动商业智能的移动化,而大数据分析的民主化将是未来几年企业商业智能软件的关键趋势。
7.人力资源APP。人力资源是容易被忽视的移动企业应用潜力股,实际上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很多知名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人力资源APP大幅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生产力,例如报销、招聘、员工服务等。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