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警惕组织变革中两大威胁:损失规避心态和从众行为 编者按:本文来自《哈佛商业评论》,作者Sean Ryan,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美洲战略与市场销售业务负责人。 损失规避心态(loss aversion) 试想一下有这样一支高管团队,成员皆是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绩效者。在公司的年度计划会议上,任职五年的CEO面对公司的突出业绩和股价的可观增长,仍然有着不安和烦恼,担心市场趋势会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他们当下的决策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他的团队会怎么做呢? 研究表明,作为个体,我们都会抱有“一种消极的偏见”。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损失的担忧程度大于对成功的喜悦和渴望程度。相比愉快的面孔,我们总是更容易注意和在意人群中的愤怒面孔。当某个事件的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各占一半时,一般人只有潜在收益超出潜在损失的两倍时心理才会觉得平衡。 这种在收益与损失等价的情况下宁愿选择规避损失而不选择实现收益的倾向总是驱使我们采取规避风险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可能将我们置于危险之中,即使变革更符合公司的发展需求,很多时候企业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在组织层面,这种倾向更为常见。个体规避风险的行为(每个人都喜欢已知的工作模式,而不喜欢变革所带来的未知风险)集合起来会形成强大的组织惰性。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拒绝改变,组织僵化,并逐渐面临风险。 从众行为(conformity) 对于重视转型机遇并能够承受风险的人而言,还有一个潜在影响因素:从众行为。 这些人有着更好的判断力,但是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容易受到周围同事的影响并与之趋同。他们会向大多数意见低头,对于某些决策即使有不同想法也不会提出反驳并坚持己见。很少有人有勇气选择孤身奋战。 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都曾探索过从众心理潜在的影响力。在一个很有创意的实验中,七个大学生被聚集在一间教室里,并要求他们比较几条线的长度。每一轮实验都会给出两张大的白色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是一条垂直的黑线,第二张卡片是三条长度明显不同的竖线,其中一条的长度与第一张卡片中的竖线相同。每名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说出哪条线和第一张卡片中的长度相同。 前两轮实验中,这一小组中所有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的选项。但在第三轮当中,除一名学生之外,其他学生皆被秘密指示选择错误答案。该实验的重点是为了了解未收到指示的学生会有怎样的选择,是否能够指出其他人的明显错误,还是会随波逐流服从多数人的选择。 在这个从众行为实验当中,未收到指示的人在35%的情况下会选择跟随大多数人做出错误判断。由此可见,团队对个人思维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给CEO的建议 这些偏见对需要实现组织变化的CEO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 CEO需要认识到,很多公司的转型计划由于损失规避心态无法按时实现或受到阻碍,这种规避心态表现在个体层面,继而影响至整个组织,并通过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公司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组织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时,局面已经变得非常被动、甚至来不及了。由于这类原因失败的企业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1991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30家公司中,如今只剩下50%仍在经营。 为了摆脱这种失败的厄运,我们建议CEO 考虑采取以下行动: 利用特殊或者重大事件重新设定公司方向。特殊事件包括管理层变动、兼并、股价巨幅震荡等,它们往往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这种时候,企业应该顺势推动变革。例如,兼并可以提供重新定义员工标杆做法的机会,从而有效确定员工在新公司中的定位。 通过强调损失程度定义“如果无法转型”的严重后果。因为个体对潜在损失的感受程度大于对潜在收益的感受程度,CEO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应更多考虑组织可能损失什么,然后个人又可能损失什么:“如果我们不开展转型计划,我们将落后于竞争对手,而且……” 为转型创造独立的思维和物理空间。完全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一家公共事业服务企业为例,该企业希望拓展新业务,在现有的市政服务基础上增加私营领域服务。为了打破传统思维,该企业设计了独立的业务单元,拥有独立的绩效管理、招聘、薪酬和管控结构。新业务单元与母公司传统业务分离,因此能够成功建立吸引新客户群体所需要的新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 公开支持并对选定的变革领导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领导变革往往是孤独的。组织内部要保持不同观点和声音,领导者需要懂得鼓励并挑战其他人使其表现更好。如果CEO在这两方面不予以支持,那么组织变革就不可能成功;如果变革需求没有一再被强调,久而久之内部将会有质疑的声音或想法;如果不施加压力要求更好、更显著的成果,渐进主义者(incrementalism)就会干扰变革的推进。员工在执行重大变革举措时,不仅需要高层公开背书,也需要个人辅导。 因此,为使公司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CEO需要积极推动组织变革。这即是社会学、心理学的挑战,也是了解市场发展变化规律的挑战。 如果能够了解对个人和组织层面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管理层就可以采取措施积极消除偏见和惰性,加快必要的转型进程,避免重蹈众多失败企业的覆辙。 来源:本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7年1月刊
    观点
    2017年01月06日
  • 观点
    年末如何让团队发挥Deadline战斗力?看看科学家的 Slack 工作指南 像科学家一样,善用前沿科技的力量,提升工作生活的效率与品质,献给年末还在奋斗的你。 年末的收尾工作堆积如山,信息流爆炸,人人高度紧张。而高压情况下如何高效协作?一群美国科学家给出了相当优雅的解决方案。 外界对科研人员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白大褂、高精尖』,但他们也有普通上班族的烦恼:早九晚九的高强度科研工作中,如何专心写论文,安排繁杂的会议事务,处理团队协作问题。日前,科技权威杂志《自然》在官网发布了科研人员Slack协作指南。希望年末在处理令人头疼的公务的你,可以在Slack和bot的帮助下,真正提升团队战斗力。 Daniel MacArthur 是博德研究所(诞生于MIT,联合哈佛等高校联合科研)的一名遗传学家。每天他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Slack快速浏览消息和文件。在不同聊天频道(channel)里面,有些同事在汇报科研进展,有些在科研中遇到问题,寻求帮助。自从2014年4月起使用Slack以来,团队成员在平台上累积发送超过40万次的消息。对于成员背景极度多元化的团队而言,Slack对团队协同影响深远,改变了依赖于电子邮件沟通项目和论文进展的工作方式。 MacArthur认为电邮的用户体验非常糟糕,不适于团队群组沟通。他的Google inbox里面充斥着营销邮件,行政通知,差不多有一万七千个未读。反观Slack,就相当『精准』:因为所有的消息请求都来自团队成员,信噪比极高(即消息的质量高)。多数情况下,未读消息也能被处理:”有了Slack,我有更多的方法保证自己及时跟进团队消息。” 为什么团队协同利器首推Slack? 自从2014年上线以来,Slack已拥有全球三百万的日活用户。支持了许多科研团队的同时,也在媒体和科技公司间非常受欢迎。Slack作为划时代的企业沟通协作应用,支持即时通讯,分享文件、新闻等;在此基础上,第三方开发者和服务商以服务整合(Integration)模式植入平台。 Slack和竞品相比而言,基础功能上并无任何优势。如MatterMost、HipChat、Google Chat均支持企业级群组即时通讯。忠实用户群体中,有些是被Slack简洁贴心的交互吸引,更多是因为Slack整合bots的能力——bots实质就是智能代理。在聊天中,bots能无缝接入并提供服务。 这种模式,对于用户而言是服务的整合。将海量的服务以bots为载体呈现给Slack用户,这才是Slack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工作者日常工作场景实例,足以说明Slack的魅力。 快速修订论文 在向Nature杂志投稿发表论文的准备阶段,MacArthur团队认为Slack功不可没。团队专门开设了频道来更新论文的进展,包括最新数据。数据图表初稿完成后,根据团队意见进行调整,一小时内达到5到10次迭代,修改图例、格式、数据展现方式等。到论文发表为止,整个频道共计一万次的消息发送,但整个迭代过程极为迅速,免去了电邮转发的低效。 会议管理 伊利诺伊斯大学核能实验室团队在Slack上建立了7个聊天频道,分别用于管理实验项目、Github项目等。而其中专门建立了会议日程管理的频道,方便参会者讨论、小范围聚会,不干扰其他线程的信息流。 对于年末更为繁忙的会议安排,Slack可谓是天降神兵。如果你是会议的组织安排者,Slack的bots随时待命。从会议材料准备、播送会议通知、预订会议室、会议记录到分配任务,都可以在bots应用推荐中找到合适的助理。 会议室管家Robin 科研实验监控 来自波士顿的Ginkgo Bioworks团队,使用Slack上定制的bots服务将邮箱消息发送到聊天频道中。每当他们研发的液体实验操作机器人任务状态改变时,机器人就会自动发送电邮;Slack的bot负责接收,并推送消息给邮件接收者。 搭建类似的工作流(workflow)并不需要代码开发,团队只需在Slack里面就能跟进、追踪机器人工作进展。一个简单的应用集成,却变得极为高效:不需要主动关注机器人状态变化,而是让搭建好的工作流主动将事件结果推送到用户面前。 个性化定制服务集成 作为第三方服务的入口,Slack的bots开发平台品类极为宽广。比如Bioworks团队工程师,就开发了一个bot,专治犯蠢的队友:当离开公司又忘记带自己工牌时,只需和这个bot说「开东边的大门」,就能免去向同事求救的尴尬。 Slack既保证了私密和安全性,低成本搭建的轻量级服务,足够的智能和人性化。随便开个脑洞:比如年会票选节目和选择喜爱的礼物类型,重要的信息会很快淹没在群组讨论信息流中。而发起即时投票,既不打断聊天,也能有效收集信息。 而Slack降低了轻量级服务的开发成本,极大丰富了办公生活。 即时投票 团队内部激励 团队作为有机整体,有效的奖惩机制至关重要,Slack平台上的员工激励机制服务富有游戏感。每一位成员对团队的贡献都被如实记录。比如今天在实验室帮忙处理了这个bug,帮同事带了早餐,都可以得到奖励值,而个人成就对应的虚拟货币也可以兑换为实物奖励。 员工奖励 创建全局to-do list 在Slack,每个用户在每个频道都可以创建待办事项。较常见的应用Wunderlist,团队协作应用Trello在Slack上都有相应bot。与GUI(图形交互界面)不同的是,在聊天时可以用「/add@xxx」的命令行格式,记录团队协作事项并分配任务。无论是Geek还是科学家,简洁有效的命令行交互方式不失为传统GUI的优质代替。 Wunderlist创建示例 知识库建立 团队招新时常见问题:谁来带?需要熟悉什么业务? 在实验室也一样,新人需要快速进入状态。哈佛医学院的做法是,为了尽快上手并推进项目进展,新人需要把Slack上某一频道的内容熟读,并搜索整合关键线程的重要信息。 这无疑比问前辈和查邮件来得迅速,但以文本信息为主的Slack平台上有更为便捷的服务:在日常办公时遇到重要信息,需要放入项目知识库或者Wiki的,可以直接在聊天中丢给Guru(刚刚获得Slack的投资),快速建立知识卡片。成员不需要离开聊天信息流去单独创建所谓的新人手册或者项目Wiki;有了知识库后,办公交流免去了重复询问和回答,告别信息洪流。 知识库管理助手 随着工作和个人生活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信息流极易让人迷失。而在Slack营造的数字世界里,bot作为智能代理,串联起信息与服务的节点,优化每个用户的工作流。尽管bot不够智能,但简易而轻量级的服务,他们都乐意为你效劳。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nature.com
    观点
    2017年01月05日
  • 观点
    专访智思云陈政:HR SaaS应用进入铂金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软件网”  作者:王连威 刘学习在商业变幻的时代,人越来越不依赖于组织,组织越来越依赖于个人。组织从人员聚能逐渐变成一个平台,赋能给个人,这种趋势的变化,在服务类行业和高科技行业表现尤为明显。那么,在人成为赋能核心的时代,员工该如何管理?HR应用在这种背景下,会有怎样的机会?智思云合伙人陈政认为,在人逐渐成为赋能核心的时代,HR应用正在进入黄金期,而HR SaaS正在进入铂金期。HR应用进入黄金期,HR SaaS应用进入铂金期 陈政认为,企业内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肯定会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HR应用的发展前景也注定会越来越好。中国正处在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一是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就拿蓝领工人来说,自2000年以来,用工成本大约翻了六倍,白领则更多。据统计,在制造业,我国的用人成本大约达到了美国用人成本的90%。人的成本升高的时候,HR的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   二是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而对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管理人力资源,就是管理人的价值。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已经不只是HR部门的职责,而是逐渐分散到了每一位部门管理者,甚至每一位员工本身。HR应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HR应用在获取员工信息方面有着天然的技术优势,不断更新的系统也在逐步完善每一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一个成本管理,一个价值管理,都要注重起来,所以HR应用的黄金期已经到来。   促使HR应用高速发展,HR SaaS功不可没。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增量的提升和存量的替代。因为用传统HR软件的TCO较高,无形之间就为企业使用HR软件设立了高门槛,而HR SaaS的成本低,加大了增量的提升。HR SaaS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还有着传统HR软件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它会把一些社会化应用嵌入进来;HR SaaS的迭代快,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和变化,能够随时更新;最为重要的,它不仅能提供工具,还能够提供内容,传统HR软件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而HR SaaS可以及时推送最新的内容,实现了存量的有效代替。   成本低、更新快、可嵌入其他社会化应用以及不断更新内容,这些HR SaaS在存量替换和增量提升上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使得HR SaaS在HR应用迎来黄金期的同时,迎来了它的铂金时代。   既重视应用的广度,又不忽视应用的深度目前HR SaaS软件有些在走极致精简的路线,有些则在走综合化方向。   陈政介绍说,目前很多HR SaaS应用都在精简化因为消费市场适合做单点突破,但是企业市场应该重视综合应用,单点做得再出色,对于企业价值也是很小的。一个企业HR应用,应该涵盖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薪酬管理、时间管理这四个方面,企业应用其实就是“最小场景组合”。智思云追求的是一站式应用,就是业务创造价值所需要的场景都会整合在一起,从而给业务创造最好的获取价值的环境。   至于移动OA,实际上更贴近于工作流,是基于智思云设计的底层。人力资源是员工接触公司的门户,必然会把工作流嵌入到这里面,移动OA就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智思云提供的HR SaaS应用将实时地链接全员,提供服务,并逐渐融入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这也是人力资源的必然走向。   智思云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深度,一是专业深度。行业深度就是针对行业特色设计产品,开发不同的产品功能。专业深度在于对效率提升和体验提升,这种场景化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好坏。比如智思云中两个小应用是激励币和微福利。激励币(虚拟企业币,非现金,不能直接兑现)和微福利,为企业提供基于员工协作成果的实时打赏和兑换功能,增强员工的互动协作、价值认可以及协作乐趣。微福利为企业提供薪酬外的福利收入实时查询、兑换,不增加企业支出负担的条件下增加员工的实际收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微小的细节,可以极大地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智思云中的战略定位是什么?陈政认为,从未来的发展前景看,每个部门的领导都不能只是精深于其专业领域,也必定是一个出色的HR,智思云为整个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管理工具,辅助他们有效管理,便捷工作,提高效率。   智思云除了有一些基础人事应用外,很重要的两部分是人才管理和工作协同。人才管理,包括绩效管理、人才评估、360°测评、人才盘点、招聘和培训等。   未来所有公司的管理趋势会走向项目化,而工作协同可以做到项目绩效。举个例子,这个项目都需要什么角色?每个角色都需要具备哪些方面能力?任职资格模型是什么?这阶段的目标是什么?以上各种问题,都会放入智思云的系统中,这就是业务型绩效管理。智思云将成为辅助业务经理带兵用的重要工具,提供工具、提供数据分析,提供各种员工评测的方法,让每一个业务人员都有机会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让部门经理都变成HR专家。  
    观点
    2017年01月05日
  • 观点
    柳传志:企业多大才有必要定战略? 企业规模再小都应该定战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君联资本CEOClub”。 各家企业都在思考新一年的发展问题,那么企业究竟多大开始定战略合适?战略路线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在2005年君联资本CEO CLUB第五届年会上,柳传志怎么说。 企业多大才有必要定战略?答案很简单,企业规模再小都应该定战略。我们最早不懂得什么叫战略,八十年代末,我在公司内部讲话提到,到底“想着打”还是“懵着打”?其实,“想着打”就是定战略。 定战略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定三件事: 第一,要有目标。我认为,没有目标的“战略”,不能叫战略,要明确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清晰公司要去的地方。如果是中长期的目标,就可以说是愿景。 第二,要有通往这个目标或者愿景的路线。做什么,不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去,不是说去的路线越多越好,肯定是有的事情要做,有的事情不能做,这个要想清楚。也许有的企业说,现在很小,遇到什么做什么,这也是一种路线。不能今天遇到这个做了一半以后,第二个题目来了就换了,“狗熊掰棒子”肯定不行。 第三,实现这个路线的具体步骤。 如果企业过小,灵活性太大,第三条马虎马虎也可以。第二条总的路线应该要清楚,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不然的话企业会扎到具体环节里面,处于一个非常稀里糊涂的状况。一个企业如果大一点,像现在的联想(2005年),把战略分成两层:一层属于中长期,定一个愿景,然后定实现这个愿景的路线;一层是结合中长期定一个当年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以及在这个期限内要做的具体事情。 今天着重讲一下中长期的问题。想和不想,还是看对稍微远一点的事情有没有想清楚,这很重要。 刚办联想不久,也就是1987年-1988年,联想的愿景是一心想开发一个自己品牌的计算机。即便当时做汉卡,做代理,但是心里想的就是要做一个我们自己研发的电脑。这个思路正确不正确不好说, 原因是跟出身有关系,我们这帮人都是中科院计算所出身,把能做出自己研发的电脑看成是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一直奔着这件事情去做。当时实现这个愿景以为要很长时间,没想到1990年我们就做到了,也就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路线,可是做了路线的选择,1987年到 199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我们代理 AST 的机器,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做了代理怎么样呢?代理使我们了解了 PC的客户到底是谁?了解了客户单位分成(在当时个人买电脑的不多)哪几种,大单位小单位怎么分的,哪些单位有钱、哪些单位没钱等等;了解了针对不同的单位,机器应该有什么性能、如何组装、如何销售、如何服务等等。 第二,我们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主机板生产厂。有了这个生产厂以后, 我们在海外销售了自己的板卡,国内电子部的负责人还有计委的一些同志到香港去,到我们那儿参观,了解到这种状况,就在 1990 年的时候,给了我们计算机的生产许可证。 第三,在北京东北旺扩大了生产基地。1990年生产批文一到我们就马上做自己的机器了。 其实就做了这么三件事。当时真正准备做联想品牌机器的时候,考虑到最大的风险就是跟 AST 的关系。如果我们自己的品牌没有做起来,AST 发现我们有这样的意图,不让我们代理了,那就是鸡飞蛋打,哪头都没捞到,这是最坏的情况;第二种就是中等,比如说机器虽然没做起来,AST 的代理还有,饭碗就没丢;第三种就是最好,AST 机器的代理依然拿着,照样赚着钱,同时有了自己的品牌。最后我们达到了最好的结果。 最好的结果是怎么做成的呢?我们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在我们准备推出自己品牌机器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去卖AST的机器,与AST的关系搞得特别好。我们工作特别努力,AST在中国之所以成为最大的 PC公司,确实跟联想是分不开的,大家知道,像康柏或者IBM公司,在中国有很多的代理,而这些代理在当时互相竞争,比价格、进水货,那个时候还有进口问题、人民币兑换的问题,闹得一塌糊涂。由于联想这个大的代理,可以控制这些小代理,形成比较统一核心的价格,来跟康柏竞争,做得比较顺,所以AST 后来知道我们要做自己机器的时候,因为感情上特别好,也不会跟我们发生大的矛盾,撕破脸。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跟 AST 三个创始人关系的处理也非常好。AST 这个名字是三个人的名字合成的,一个是 Albert Wang,一个是 S,一个是T,两个中国香港人,一个巴基斯坦人。Albert Wang访问中国的时候,我们跟他热情地提出,是不是联想跟AST 可以做一个联合品牌?遭到婉言拒绝,但是拒绝完了以后我们自己再做自己牌子机器的时候,他就不会特别反感,这样的话就顺利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现在看来,刚才说的几件事虽然是粗线条,真的做了这几件事情以后,才实现了联想开始在中国有自己品牌的机器。因此我们回过头来再复盘,虽然当时没有想到叫“路线”,但是知道要做自己的品牌,必须要做好这几件事情,这就是战略路线。 拿这个例子来讲,制定路线的时候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就是制定路线的时候,不能一时冲动,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把“嘴皮磨热”。 所谓“嘴皮磨热”,不仅是叫听的人逐渐能够理解接受;而且是对说的人,刚一开始可能是大胆的设想,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要说服别人。如果最后说服不了别人,而是被别人说服了,这件事情就不要做,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考虑的过程,一定不能一时冲动。比如说像联想做自己品牌的这个事情,真的跟AST 闹翻了的话,做不起来,对我们就是一个饭碗受到严重冲击的事情,所以内部要反复的研究。怎么跟AST 搞好关系,这都是在把嘴皮磨热的过程之中,大家考虑出来应该怎么去做的。 第二点,定的时候尽量考虑成熟,做的时候就要坚定。 由于有了第一条,所以做的时候要坚定,不能做到一半、遇到一些困难就往回退,要把研究的步骤尽量考虑周到。联想还有这么一句话,叫“拨电话号码”,这也是个比喻。在以前的时候,你给火车站打电话问哪个列车到没到,电话通常一直占线,很难打。唯一打通的方法,就是不停的拨,可能拨一个多钟头终于拨通了,这说明做事情要坚定,才能做成。但是什么时候拨不通呢,就是电话号码弄错了,老拨就是不通,所以一开始必需把电话号码反复审对。对了以后,那你就坚定地往下拨,实在拨不通,那时候再进行调整,所以不能随便乱动。这就是说,有的企业有这样的毛病,做这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的时候,遇到困难,听人家说又有别的业务,于是做别的业务,做到差不多一半,又去做别的。有很多多元化的公司,是说叫做“东方不亮西方亮”,做了很多小业务,这个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张瑞敏有个说法,叫“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我非常同意。做多元化不能是为了“如果这件事做不好我在那边再去做”,这个想法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 第三点,定路线就是把紧急的事情变得不紧急,提前拐大弯考虑问题。 比如,预先我们没有跟 AST搞好关系,做好工作,突然间拿到了国内生产许可证,立刻宣布要做自己的品牌,AST 就真有可能翻脸。所以有些事情需要拐大弯,急不得,恼不得,必须慢慢的一步一步做。到今天联想能做成,都是拐大弯的结果。 总之,企业在定战略的时候要先设定目标,还要有路线,这个路线要反复审定,定下以后,不要轻易变动,根据这个路线,把一些难做的事情先提前想好,然后,就坚定去做! 本文版权归“君联资本CEOClub”所有,若要转载,请联系原出处获取授权。 关于君联资本CEO Club: 2001年创建伊始,“积极主动的增值服务”即是君联资本的重要业务策略,每年举办的CEO CLUB活动是增值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是CEO们交流、分享与合作的平台,这里已是成长期企业的智慧宝库。君联资本CEO Club微信号是CEO CLUB的线上平台。
    观点
    2017年01月05日
  • 观点
    新三板2016年数据大全 作者:郭净净。制图:杜云云 贺龙。 转载声明:本文为新三板在线原创文章,文/郭净净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新三板在线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新三板市场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时代,市场关注的流动性等问题,概括而言是“发展的问题,成长的烦恼”。   破万家、监管与流动性,这是2016年新三板市场的三个关键词。 12月30日,新三板市场在回暖的春风中收官。这一天,新三板市场交易额收报15.83亿元。三板做市、三板指出双双涨超12点,分别收在1112.11点、1237.56点。 诚然,新三板的2016年并不算平顺,但市场总规模仍延续2015年的疯涨态势。2016年从去年的5129家一路翻番冲至10163家。然而,在挂牌企业数倍增的同时,2016年新三板市场交易额并不见起色,仅为1912.28亿元,就比2015年高了2个多亿而已。 对于主板市场而言,新三板还是个少年,正如日前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所强调的,“对于新三板的制度改革,应该要多一点耐心。” 如其所言,新三板市场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时代,市场关注的流动性等问题,概括而言是“发展的问题,成长的烦恼”。无论市场怎样发展,服务好创新创业企业都是新三板的使命和基因,无论新三板走到哪一步都不能忘记这一使命。 “风物长宜放眼量”,过去的一年纵然有流动性不足、融资困难等种种问题,但大数据告诉你新三板的未来不可限量。为此,新三板在线总结了2016年新三板最重要的数据与政策信息,供诸位投资者参考。 一、市场规模篇 2016年,新三板挂牌企业规模继续翻倍。从2015年末的5129家冲至10163家,总市值也从2015年末的2.46万亿元涨到了4.06万亿元。 尽管,流动性不足令新三板市场投资者头痛。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三板仍是解决融资难题的场所,也是其最容易攀登上的资本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三板扩张与发展,企业与市场也开始出现分化情况。从总市值上看,仍然有5731家公司没有任何二级市场交易,而总市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公司也不少。目前,九鼎集团仍然是新三板市场唯一的千亿级市值挂牌公司。 从总股本上看,总股本在1000万股至5000万股区间的挂牌公司,是新三板市场的主力群体,达到5744家,占总规模的56.52%。 而从股东户数上看,九成挂牌公司的股东户数少于50户。当然,也不乏个别公司股东户数超过1000户。 整体而言,新三板仍是以中小实体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市场。10163家挂牌公司中,5153家都是制造业公司。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于资本市场越敏感。广东、北京、江苏是新三板企业分布最多的地区。 二、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篇 近一个月来,新三板市场从此前的跌跌不休中开始回暖。三板做市、三板成指也从8月底的低潮期,重新回到1100、1200点之上。当然,与去年1400点的值相比,新三板市场在2017年的恢复空间不小。 从choice数据总结的2016年换手率、市盈率数值来看,今年比2015年,相差太多了。 不过,市场再不好,好的股票更受到投资者追捧。总结2016年交易额十强,第一、第二均是金融行业公司,分别是东海证券、联讯证券。但同时,制造业企业开始强势归来。 从融资上看,全年1477.84亿元的定增融资额,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业和租赁业。这么看来,实体企业,确实从新三板上获得了资金支持。从单个公司来说,属于金融业的华龙证券仍是定增第一名。 三、做市PK协议、创新层PK基础层 2016年,挂牌公司做市的积极性确实下滑了。做市转让,在争议中走向改革。12月13日,10家首批私募做市试点机构名单公布。 当然,2016年,新三板最具建设性动作,是分层机制落地。6月27日,创新层启动,精挑细选的953家公司成为新三板的头等生。不过,随着世纪空间12月5日从新三板上终止挂牌,创新层公司减少至952家。 具体来看,与新三板企业整体分布相类似,创新层公司也多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并以制造业、信息业、建筑业等为主。 四、分红与激励 对于中小成长型公司来说,激励必不可少。2016年,新三板企业开始意识到分红、激励的重要性。2016年,新三板分红总次数较2015年全年的940次,飙升了2.5倍。 五、摘牌、IPO与并购 2016年,56家挂牌公司从新三板上终止挂牌,这一规模相当于去年同期的近5倍。 2016年,企业退出新三板的理由五花八门。有被收购的、冲刺IPO的;也有因为拿不出年报、中报被强制摘牌的。 IPO,成为众多新三板企业的选择。随着江苏中旗成功登陆创业板,这一风潮愈发火爆。截至2016年12月30日,65家挂牌公司的IPO申报稿被证监会受理。 对于创业者来说,IPO道阻且长,能够被收购,也是不错的出路。2016年,16家挂牌公司,因为被来自A股或其他大佬合并,“高兴”地从新三板上摘牌了。 总结2016年并购案例,交易额十强主要出现在制造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其中来自制造业的新泰材料被天际股份以27亿元拿下。 六、监管从严 2016年,是新三板的监管元年。但2017年,这一监管态度仍不会放松。12月30日,股转公司发布《关于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监管问答》,这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 新三板在线总结股转公司、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及相关公司公告,2016年,新三板被证监会和股转公司监管的企业数增至236家,而2015年这一数值只有45家,涨了5倍多。其中,证监会更是加强了新三板企业的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创新层公司而言,被监管层监管,更关乎着其未来能否继续留在创新层之列。新三板在线统计,已经有25家公司因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原因,遭到证监会、股转公司的处罚。 七、券商/机构篇 2016年12月16日,证监会公布【第130号令】《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针对自然人投资提出,自然人的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等。 市场普遍认为,这一政策推出,意味着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门槛将要降低。不过,无论如何,根据官方定位,新三板仍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资本市场。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就在2016年一季度末,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机构中,开通新三板账户的数值已经从去年末的1774户增长至3909户。 除了投资机构外,新三板最关键的还是主办券商、做市商等机构的支持。新三板在线总结股转公司、choice数据,2016年,最牛的主办券商仍是申万宏源、安信证券等。 在做市券商方面。广州证券、中泰证券仍是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对于券商来说,股票发行是赚钱的重要业务。2016年,中信证券虽然仅仅承销了59次股票发行业务,却募资141.25亿元,稳居券商第一名之位。 在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服务挂牌公司数最多的是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总规模达1147家。远超第二名立信的931家。 在律所方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服务的新三板企业最多,达到646家。其次,分别是国浩律所、上海锦天诚律所等。 八、政策篇 监管,是2016年的主旋律。这一年的相关政策法规围绕着这一主旋律。 展望2017年,新三板相关的转板制度、投资者门槛降低以及公募基金入市的可能性,新三板将迎来新的发展热潮。    
    观点
    2017年01月05日
  • 观点
    曾投过Zendesk的投资人说,具备这3个特点的SaaS他会投 Christoph Janz :Point Nine Capital 合伙人,软件即服务(SaaS)领域公认的专家,关注 SaaS 和企业服务领域,投资过 Zendesk 等明星公司。Christoph 在博客分享了他对于在2017年如何寻找好 SaaS 的3个想法。 (本文由 Ink @ SaaS洞察(微信:saasinsight)编译自:http://christophjanz.blogspot.com/2016/12/what-were- 1.具备病毒增长和/或负流失 在过去几年,Christoph 认为,为了构建一个 SaaS 独角兽,你需要高速的病毒式客户获取引擎或明显的负净流失(也就是说,留存率要高于100%)。 这段话背后的理由似乎很奇怪,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果你没有负净流失,你每个月都会损失越来越多的 MRR(每月经常性收入) ,因为你的流失率建立在客户数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只要你有正的净流失,你必须增加新客户的 MRR 来抵消流失。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如果你必须抵消不断增长的流失量,除非你有一个固定的病毒产品,否则保持高增长率将变得非常困难。 从理论层面上讲,由于净流失 MRR 的增长是你的 MRR 基数的函数,你最好有一个机制能让你添加新的 MRR 来消除净流失 MRR 的增长。我知道这种看法有点简单,肯定会有一些例外,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 SaaS 初创公司想要变大,都应该努力实现病毒性增长和负流失,或两者兼顾。 2.强烈关注用户体验 Slack 或 Zendesk 这样公司的存在表明,优秀的用户体验可以提供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并能成为 SaaS 业务的关键成功因素。专家可能会反对说,你不会通过一个漂亮的界面就赢得企业客户,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有两个原因。 首先,用户体验不仅仅是使 UI 更美观。 正如传奇的用户体验专家 Jakob Nielsen 所说:“用户体验涵盖了最终用户与公司服务及产品互动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用户体验需要一款优雅的产品能满足客户需求以及使用的愉悦感,但远超于此。营销网站的设计,营销邮件的内容,与客服的互动——这些都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其次,如今越来越多的购买决定是由软件的实际用户(例如,营销人员寻找营销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不是 IT 部门决定。当买方也是实际用户时,可用性成为关键决策标准之一。 软件购买的这种分散化,导致企业软件从产品和市场角度的消费化,这也许是我们在过去5-10年中所看到的软件行业变革最重要的驱动力。但它还远远没有结束,可以说千禧一代对缓慢,臃肿,丑陋的企业软件容忍度越来越低。 如果你伴随 Uber 和 Spotify 一起成长,你从来没有通过电话订过出租车,并且从来没有去商店买过 CD ,你会期望你的工作软件也能够毫无瑕疵地工作。千禧一代话语权的增加,对于软件公司来说,伟大的设计以及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将变得更加重要。 Point Nine Capital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两个 SaaS 投资, Zendesk 和 Typeform ,它们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10倍”的用户体验改善。 见证2017年有哪些公司可以完成类似的大飞跃是非常有趣的。会是以语音为主要输入形式的 SaaS 解决方案吗?会是移动优先的 SaaS 应用,真正利用智能手机的相机、传感器和其他应用,提供10倍更好的用户体验吗?还是一个由机器人提供的带有会话界面的软件? 这里没有答案,但很确定的是,一定会出现数据输入的新方法,相比下拉菜单或智能手机键盘更自然的方法,这将是它的一部分。 3.更智能的软件以及更自动化 直到最近,软件的主要任务都是通过数字化基于纸张的流程,进行计算并在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实现更有效的沟通,使人们更高效。这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无法想象40-50年前的那些公司是怎么办公的。 然而,最大的变革依然在我们面前,当然是人工智能(AI)。 AI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人类智能,或许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可以安全地假设,软件越来越好地执行更多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接近50%的工作将由电脑完成,这当然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后果。这些后果如何,会对大多数人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营销,是另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这里不做深入探讨。但很明显的是,这一趋势将为 SaaS 公司创造巨大的机会。 使用今天的软件,有时可能很难让 SaaS 初创公司向潜在客户证明其产品的投资回报率(ROI)。客户通过使用软件可以实现的效率增益与投入的现金成本划等号可能很困难,而且你的产品会提供很多无法量化的无形的好处。 现在想象一下,你的 SaaS 解决方案允许你的客户需要很少的人力或者不需要人力就能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下, ROI 是显而易见的。 有没有可能未来的销售自动化软件不会使你的销售队伍更有效率,但会替代你的销售队伍?不是说机器人可以接管销售电话,出席与客户的葡萄酒晚宴。但是让它们来实现基于网络的勘探,销售线索认证或电子邮件营销等工作,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就不那么牵强了。 Christoph 也说了,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还没有遇到大量的能让他爱上的“ AI 初创公司”(Point Nine Capital 投资公司的 Candis 是个例外,这是一个自动化的会计工作项目)。这可能是因为行业仍处于新生阶段,或者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开发关于 AI 的投资理论方面还处于早期阶段,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无论如何,Point Nine Capital 会很高兴在未来一年里为这个主题花更多的时间!  
    观点
    2017年01月04日
  • 观点
    新年第一周,创始人应该做好的四件事 为未来12个月的增长做最好准备。 编者按:元旦假期结束了,新的一年已经来到了。为了企业的增长,是时候寻找更加新颖有效的办法了。 无论你公司规模多大多小,无论你是做B2B还是B2C,无论你处于什么行业,只要你想要在未来一年利润有所增长,以下四点是创始人必须马上做的事情。 1. 100天计划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100天计划并将其作为评判执政效率的标准,其后的总统都沿袭了这一传统。100天计划关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与长期执政目标相一致。为了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盈利能力,企业家们也应该有自己的100天计划。100天计划包含了100个任务,这就要求企业家们仔细思考实现这100个任务具体的步骤和需要的资源。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空间,但是100天计划只需要在年初做一点点努力就可以让企业家们追逐自己想要的目标。100天计划结束时差不多就是4月中旬了,那时企业家们就知道该庆祝还是该调整方向。 2. 清理 无论是你想改善办公室的风水还是想要更容易地储存和找到你的东西,这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工作区整理。虽然麻烦,但都是必要的。具体应该这样做,在一个你的团队可能回公司的周六,找一个大的垃圾桶和高容量的碎纸机,销毁掉所有不用的文档和陈述文件,丢掉老旧的设备、小册子、书、产品样本等其他没有价值的东西。当你的工作空间变得整洁后,为公司引进云备份服务,这个云备份服务必须可以使大家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取公司的电子文档。清理废物不仅仅可以让你的团队高效运转,还可以使办公室看起来更精简专业。  3. 开除该开除的人 也许你已经尝试过介入某事觉得会有转机,也许你故意忽略了某个问题而在心中暗暗期待问题最终会自己解决。但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由于团队内部的短板带来的挑战。你心里明白问题出在谁身上,也清楚这个人威胁着整个公司。如果你不想在节日期间开除员工,那也不要等太久。糟糕的员工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他们不但需要额外的监管,甚至还会破坏客户关系进而影响公司收入,等等。这一系列影响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190,000美金,因此你必须马上做决定了,或者想出其他办法,还可以清理房间。  4. 提高或者更高 尽管美国2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实现了大麻合法化,这条建议并不是让企业家们变得更快活。这儿的“高”是指现在是重新评估甚至提价的绝好时期。非常多的小企业家都企图采用低价策略,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你的竞争环境制定方案,回顾公司的定价历史,重新评估并确定涨价的最佳时期,想想如何加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使涨价看起来更合理。如果你发现了任何一点可以获取利润的空间都应该好好利用起来。 节后的欢愉和季节的寒冷可能使企业家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公司上,这无可厚非,但是早开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在每年1月初就好好实践这四点的企业家们会为整个团队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更多新颖的创意,为企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增长的机会。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YLS 本文来自翻译:www.entrepreneur.com
    观点
    2017年01月04日
  • 观点
    硅谷那些不知名的独角兽,可以让2017年IPO市场回暖吗? 科技公司IPO长期处于低潮期,但这不仅催生了火热的一级半市场交易,而且还加快了一些不知名公司的IPO步伐。 据路透社报道,来自投资银行负责IPO事宜的人分析称,相比那些不愿意上市的独角兽明星公司,有大把不知名的、规模相对较少的初创公司对上市十分感兴趣。这些公司可能会为”IPO寒冬“解冻。 虽然很多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想有朝一日可以IPO,但这一市场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热闹。2016年,仅有20家科技公司在美国IPO,这是IPO市场自2009年以来最低迷的状态。 2015 年,仅有 28 家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有 131 家“独角兽 ”公司选择了继续保持非上市状态。而去年和前年在美国IPO的科技公司则分别有 62 家和 48 家。 近几年的情况很不乐观,但很多美国独角兽将 IPO 计划推迟至 2017 年。另外,Renaissance Capital认为,2017年IPO市场可能回暖。 为何这些公司会为”IPO寒冬“解冻? 相比那些未上市的明星科技公司,这些不知名的科技公司具有诸多优势。 据Renaissance Capital数据,2017年可能有277家公司选择上市,尤其受关注的是Snapchat和Spotify。而且,仅这两家公司的融资额就可能超越过去两年所有风投支持的科技公司IPO交易的总规模。 但仍有很多像Apttus,、Tintri 和 Okta等不知名的软件公司,准备为IPO市场”破冰“。来自UBS Group AG的Justin Smolkin认为,这些公司是更多投资者在市场中进行表现的”风向标“。他还补充道,这些公司被认为是比较优秀的公司,并且投资人可以从中赚大笔的钱。 这些公司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自动化的交易程序、安全、会计、软件培训和费用管理服务。通过服务订阅,这些软件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流。这些公司倾向于跟投资人签订多年的合同,相比那些依赖于广告和个人交易的的互联网公司,它们可以给投资人多于预期的回报。 来自Goldman Sachs Group的Will Connolly认为,虽然这些公司只有5亿美元-40亿美元的中等估值,但它们占据了科技公司IPO市场中的大部分份额。他还表示,大部分科技公司IPO后规模并不会很大,但那些大公司会更受关注。然而,那些小的或中等的公司,会因为一些创新人才及推动科技创新而被熟知。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只有6家软件公司IPO。2017年,将有包括Avalara、MuleSoft、ForeScout Technologies Inc、AppDynamics 和 Yext等十几家软件公司准备上市。 另外,来自硅谷银行的Greg Becker认为,相比2016年的15家,预计2017年会有30家-40家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公司打算IPO。这些公司可能打算在科技巨头Airbnb和Uber之前IPO,因为这两家公司在”IPO预备期“中已经获得足够的资金和关注。 如果这些软件公司能够成功IPO,会给那些已经提供关键资金支持、但想尽快变现的早期投资人莫大的希望。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16年只有20家科技公司IPO,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来自Credit Suisse Group AG的Anthony Kontoleon认为,如果这些公司可以顺利IPO,积极的信号将给市场带来里程碑意义。 但是如果这些公司不能在2017年顺利IPO,那么一些风险投资经理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让投资人变得更”快乐“。同时,那些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初创公司,承诺他们公司IPO后会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可能会受影响。 另外那些选择在2016年底IPO的科技公司,它们的股价表现也不错。Twilio Inc、Coupa Software Inc、Nutanix Inc和Blackline Inc,这些公司的估价都高于它们当初的发行价,这极大地提振了同样想IPO的同行。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www.reuters.com
    观点
    2017年01月04日
  • 观点
    2017年大数据发展的十大趋势预测 来源|199IT 编辑|陈光 网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2016年,近40%的公司开始或正在实施和扩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另有30%的公司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采用大数据技术。2016年NewVantage Partners的大数据管理调查发现,62.5%的公司现在至少有一个大数据项目投入生产,只有5.4%的公司没有大数据应用计划,或者是没有正在进行的大数据项目。 2017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速采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到2020年大数据和分析技术市场,将从今年的1301亿美元增加至2030亿美元。“公司对数据可用性要求的提高,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以及数据驱动决策带来的文化转变,都继续刺激着市场对大数据和分析技术服务的需求“,IDC副总裁Dan Vesset表示。 “2015年该市场全球收入为1,22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这一数字将增长11.3%,并预计在2020年以11.7%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继续增长。” 虽然大数据市场将会继续增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企业应该如何应用大数据呢?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答案。新的大数据技术正在进入市场,而一些旧技术的使用还在继续增长。本文涵盖大数据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机器学习、预测分析、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等这些趋势都可能对2017年及以后的大数据市场产生极大影响。 一、开放源码 Apache 、Hadoop、Spark等开源应用程序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项调查发现,预计到今年年底,近60%企业的Hadoop集群将投入生产。佛瑞斯特的研究显示,Hadoop的使用率正以每年32.9%的速度增长。专家表示,2017年许多企业将继续扩大他们的Hadoop和NoSQL技术应用,并寻找方法来提高处理大数据的速度。 二、内存技术 很多公司正试图加速大数据处理过程,它们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技术。在传统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在配备有硬盘驱动器或固态驱动器(SSD)的存储系统中。而现代内存技术将数据存储在RAM中,这样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的速度。佛瑞斯特研究的报告中预测,内存数据架构每年将增长29.2%。目前,有很多企业提供内存数据库技术,最著名的有SAP、IBM和Pivotal。 三、机器学习 随着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开始投资机器学习(ML)。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项分支,允许计算机在没有明确编码的情况下学习新事物。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大数据以得出结论。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称,机器学习是2017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之一。它指出,当今最先进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系统正在超越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算法,创建出能够理解、学习、预测、适应,甚至可以自主操作的系统。 四、预测分析 预测分析与机器学习密切相关,事实上ML系统通常为预测分析软件提供动力。在早期大数据分析中,企业通过审查他们的数据来发现过去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开始使用分析工具来调查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预测分析则更进一步,使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普华永道(PwC)2016年调查显示,目前仅为29%的公司使用预测分析技术,这个数量并不多。同时,许多供应商最近都推出了预测分析工具。随着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预测分析工具的强大功能,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激增。 五、智能App 企业使用机器学习和AI技术的另一种方式是创建智能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用户过往的行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推荐引擎就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在2017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列表中,高德纳公司把智能应用列在了第二位。高德纳公司副总裁大卫·希尔里(David Cearley)说:“未来10年,几乎每个app,每个应用程序和服务都将一定程度上应用AI。 六、智能安保 许多企业也将大数据分析纳入安全战略。企业的安全日志数据提供了以往未遂的网络攻击信息,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预测并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攻击,以减少攻击造成的损失。一些公司正将其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软件(SIEM)与大数据平台(如Hadoop)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公司选择向能够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产品的公司求助。 七、物联网 物联网也可能对大数据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根据IDC 2016年9月的报告,“31.4%的受访公司推出了物联网解决方案,另有43%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随着这些新设备和应用程序上线,许多公司需要新的技术和系统,才能够处理和感知来自物联网的大量数据。 八、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是一种可以帮助公司处理物联网大数据的新技术。 在边缘计算中,大数据分析非常接近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而不是数据中心或云。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因为在网络上流动的数据较少,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并节省云计算成本。它还允许公司删除过期的和无价值的物联网数据,从而降低存储和基础架构成本。边缘计算还可以加快分析过程,使决策者能够更快地洞察情况并采取行动。 九、高新职业 对于IT工作者来说,大数据的发展意味着大数据技能人才的高需求。IDC称,“到2018年,美国将有181,000个深度分析岗位,是数据管理和数据解读相关技能岗位数量的五倍。” 由于人才缺口过大,罗伯特·哈夫技术公司预测,到2017年数据科学家的平均薪资将增长6.5%,年薪在116,000美元到163,500美元之间(当然这是美国的标准,中国国内目前尚未统计)。同样,明年大数据工程师的薪资也将增长5.8%,在135,000美元到196,000美元之间。 十、自助服务 由于聘请高级专家的成本过高,许多公司开始转向数据分析工具。 IDC先前预测,“视觉数据发现工具的增长速度将比其他商业智能(BI)市场快2.5倍,到2018年,所有企业都将投资终端用户自助服务。 一些大数据供应商已经推出了具有“自助服务”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专家预计这种趋势将持续到2017年及以后。数据分析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将越来越少,大数据分析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所有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之中。
    观点
    2017年01月03日
  • 观点
    未来的工作流程:事件驱动型的 SaaS 编者按:事件驱动型的 SaaS 是新式的 SaaS。它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服务使用者,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作者Tomasz tunguz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一新的理念,并分析了其优点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软件的运行流程示意图 曾经有一个 SaaS 公司的高级执行官告诉过我“用报告推销软件”。 这在正常的销售中的确没错。假如公司CEO希望能够更好地预测销售状况,那么他就会购买客户关系管理工具来收集数据。而 SaaS 也就由此诞生了。 先是一家公司购买一个数据库。销售人员、营销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原本只用照常工作,但在购买了数据库之后,这些人员在完成工作后又多了一份更新数据库的额外任务,因为这样才能生成一份数据报告。 这个设计存在着一个代理问题,那就是它并没有为做了额外工作的员工们带来什么好处。而这个问题通过三个方面影响着软件的有效性。 首先,管理人员们必须要激励员工们更新数据库。其次,由于员工们是回溯性报告数据,所以数据库便不能及时反映数据,这也就破坏了报告的准确性。最后,软件对于员工们带来的好处只有在数据库完善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客户的动态。 而相反,在销售模式中却是工作流程在推销软件。那些想要取代现有的记录系统的新的 SaaS 公司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制造产品。那就是事件驱动型的 SaaS 公司。 事件驱动型 SaaS 示意图 事件驱动型的 SaaS 是从数据源获得数据并分析事件的,这些数据源包括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可分析的数据、营销数据、客户服务数据和销售数据。这些事件都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提取并提交到数据库的。而最开始这些数据纪录系统会自动填充数据。 利用这些信息,它们将事件排序并进行工作,来帮助工作人员更有效地工作。包括排序优先和哪些客户谈话,自动回复客户的问题或者是任何类似但还没发明出来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反馈系统,用户的任何操作也都会作为事件反馈到数据库,系统也会另外生成一份相同的报告。 事件驱动型的 SaaS 减轻甚至解决了传统软件的代理问题,用户可直接使用并从中受益。而报告作为优化了的工作流的副产品,其比传统的系统更佳准确。 代理问题原本是传统软件在被接受的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如今市场上最普遍的记录系统。而下一代价值数十亿美元的 SaaS 平台,也就是那些新的创业公司,会用事件驱动的理念和优化的工作流程来取代现有的系统。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崔珂铭 本文来自翻译:tomtunguz.com
    观点
    2017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