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称T客
    如何使企业移动化风险转化为机遇 当下,企业日渐意识到制定移动化战略的重要性,但仍对完全移动化管理抱有疑虑。不过,挑战永远伴随着机遇,拥有适当的战略,平台以及合作伙伴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进行移动化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而非“设备为重”。即是说,要能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安全、放心得处理工作任务。以下是企业移动化改革进程中最可能遇到的五大风险,当然,机遇也随之并存:   1. 培养高效员工 消费化和BYOD等新趋势的兴起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开展工作,以便在各种设备上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无缝对接。如果企业无法提供设备,员工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免费app来处理工作,这被称为“影子IT”。 由于无法掌控员工的应用使用情况,企业可能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尽管如此,多台设备的移动化办公趋势将使得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和方便。   2. 集中管理和简化数据访问流程 如今,传统的固定地点办公模式受到挑战,新兴的移动化和云看似很复杂,但其实不然。企业移动化平台可助企业集中管理用户,例如可随时查看用户位置和设备使用情况。这就免去了在多台设备上进行跨平台或系统操作的麻烦。     3. 使用一个登陆ID管理所有信息 实际生活中,登陆名和密码太多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因此,身份认证管理成为了企业移动化的一个关键。允许用户以同一身份、密码登陆内部系统和访问云,且能将该用户使用记录同步至所有平台,这样,公司信息将更加安全、连贯,且能无缝对接。   4. 保障数据安全 要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保护公司数据, 在使用微软工具时,需要保证在信息、对象和设备选择上不出差错。在非云的平台上,需要同时监控多处用户登陆权限及其使用工具。这样能够方便用户灵活自由得使用设备访问数据,并提高管理效率,有效降低风险,保护公司数据。   5. 紧随时代发展 在技术领域,变化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制定企业移动数据和采用新技术都要评估清楚其后续发展可能性,否则就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甚至重建系统等。采用适合的平台,并投资多种企业移动化工具,也许能够保证企业移动化战略能够长期有效发展。 成功的企业移动化战略都是能够化繁为简且能适用于市面上各种主要设备的。其核心思想都是给予用户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设备,既实现单一用户、多设备、连贯性体验,又能保障企业自身数据安全。   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12月02日
  • 人称T客
    十大最危险的云计算错误观念 云计算概念自诞生以来就无法摆脱误解、困惑和炒作,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普通消费者到财富500强CEO依然经常陷入云计算误区。近日Gartner总结了十大最危险的云计算错误观念如下:   一、云计算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虽然云计算价格在不断下降,尤其是亚马逊、微软、Google等云计算巨头的价格大战导致IaaS等云计算服务价格不断降低,但是并非所有云计算的价格都必然下降,例如SaaS。将云计算与降低成本之间划等号是狭隘而短视的,而且也不是必然的。     二、无云不计算 这是典型的“云洗脑”,“没上云计算你的IT就落伍了”之类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只要跟云计算扯上关系的产品/方案/服务都是好的。     三、任何应用都适用于云计算 与第二个误区类似,人们往往认为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可以一股脑把应用都丢到云端,实际上并非所有应用和工作负载都是和在云端处理都能取得更好收益或效果。     四、CEO的要求就是云计算策略 很多企业其实没有真正的云计算策略,或者说,在他们眼中,CEO的要求就是云计算策略。实际上云计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云计算策略需要首先弄清楚业务目标,然后再去分析云计算的收益和风险控制。     五、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云计算策略和一个云服务商 实际上云计算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和划分标准繁多(IaaS、PaaS、SaaS、DaaS,公有云、私有云等),而且不同的业务需求也需要不同的云计算策略与之匹配,不要为了标准化去统一云计算策略。     六、云计算的安全性比企业内部IT系统差 人们通常认为云计算的安全性是要差一些的,这实际上只是信任问题,而非基于事实和分析。实际上,直到今天,公有云的安全入侵事件非常罕见,而企业IT系统和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数据泄漏事件则是屡见不鲜。     七、云计算不适合关键任务 云计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阶段主要是用于非关键业务,但是很多度过初期阶段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在云端处理关键任务,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云一代企业”,他们的业务从一开始就完全在云端运行。     八、云计算=数据中心 绝大多数云计算策略都不会完全关闭数据中心将一切都转移到云端,实际上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没有对等和替代关系。数据中心有数据中心的用处,云有云的用途,两种并不矛盾。同样的,数据中心外包、数据中心现代化等也不等同于云计算。     九、迁移到云端意味着获得云的所有特性 实际上,云计算有“深浅”之分,仅仅是将应用迁移到IaaS和购买SaaS服务之间的效益是不同的。     十、虚拟化=私有云 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常见技术,但并不是部署云计算唯一的(充分的)手段。而且采用虚拟化技术并不意味着云计算,尤其是在私有云的讨论中,很多高度虚拟化和自动化的环境被错误地认为是私有云。   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11月18日
  • 人称T客
    BYOD还是COPE 企业移动信息化要量体裁衣   BYOD并没有消失,但是它现在已经不是你唯一可选的企业移动办公策略了。   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并没有实现其所宣传的那种效果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使用(COPE)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COPE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移动办公体验,并且只需要IT部门进行很少的管理工作。其和其与BYOD的关键差异在于设备的所有权;BYOD需要用户自己购买相关设备,而COPE使用公司购买的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可以将其用于工作或者一些私人用途。   但是和BYOD类似的是,COPE也有其缺点,并不适合于所有IT部门。下面介绍一下每种企业移动办公策略的优势和缺点,以便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企业的策略。   BYOD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完成工作。一些具有敏感的IT管理员意识到花费精力将这些设备隔离在工作场所之外并不是利用时间和资源的最佳选择。所以他们开始在企业环境中采用各种方式来支持和集成这些设备。   BYOD可以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方面提供很大帮助,因为相比于传统的电脑和复杂的企业软件套装,现在对用户友好的移动设备和应用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当员工不再被局限于自己的座位之后,这种灵活性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工作积极性,以及实现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   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使用BYOD策略来节约成本,但是通常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他们最终会意识到虽然在硬件上节省了部分开销——特别是BYOD可能会代替企业购买的黑莓或者其他的设备——但是,他们将会在设备支持方面花费更多开销。   部署企业移动办公管理(EMM)产品来加强安全性,并且将多种用户设备用于工作当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企业可以通过限制BYOD项目允许的设备种类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限定的设备种类太少,将会导致用户逐渐流失。   此外,BYOD可能会限制IT部门想要通过EMM平台完成的任务。员工可能不愿意让IT部门拥有全部的移动设备管理(MDM)权限——包括像远程清除数据和定位这种特性——在他们自己的设备上。   移动应用管理采用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方式,只在企业设备上赋予IT部门控制权限,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用户。但是如果需要使用MDM特性,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严格监管的行业当中,那么BYOD也许不能成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私人终端和企业控制的组合还可能会引起相关的隐私和法律问题。从IT的角度来说,管理员能够访问用户设备上的私人信息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这样做。对于用户来说,私人用途和公司业务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强健并且清晰的BYOD策略应该能够帮助定义和实现一种用户和企业都能够接受的使用策略。   COPE模型不同于其他公司配发手机的方案,公司承认设备可以同时用于私人和公司业务。公司会锁定需要锁定的部分,管理需要管理的部分,而其他的一切都取决于用户。因为公司拥有设备,IT部门就可以更加自信地掌握控制权。   相比于BYOD,为COPE提供支持更加简单,因为IT部门可以部署线性的设备注册和应用程序部署流程,而不是当员工带来设备时随时提供支持。IT部门应该为用户提供选择的机会,但是管理员不应该觉得他们必须支持所有的设备,比如使用BYOD的情况一样。   企业也许还想利用COPE的规模效应。以前企业需要为BYOD项目发放资金补助,但是从制造商大规模购买设备,并且购买运营商的共享语音和数据计划将会更加便宜。   但是企业并不一定需要设备的所有权。对于那些并不提供BYOD资金补助或者根本不购买任何企业移动办公设备的组织来说,COPE的前期购买开销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   IT部门同时必须认真处理控制权限和隐私问题。在COPE环境中,办公和私人用途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果用户感觉自己的行为受到了监控,那么这种企业移动办公策略最终就会失败。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9月09日
  • 人称T客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状况研究报告完整版 研究方法: 《2013-2014年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在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专项研究小组,历时5个月完成。 本调研是由移动化研究中心和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调查和发布。 项目组面对面深入访谈了40位专家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30位用户代表,调研对象涉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开发负责人员、面向客户的销售人员、实施和运维服务等人员,范围涉及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多个重要行业。 同时基于我们在移动信息化行业的积累以及业内多家厂商和机构的协助,对政府、金融、流通、制造、医疗等领域的主要行业客户成功回收了350份调查问卷。       主要发现和结论 (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使企业迈开了向移动信息化前进的步伐,但从目前采用移动应用的企业比例、满足的业务需求以及主要应用的行业来看,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高速发展前的临界状态; -预计2013年年底,国内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分别突破3亿部和8000万部,年增长率达到75.8%和23.1%;智慧城市、wifi热点、3G网络的大力发展带动基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网络稳定性和传输效率进一步提升,总体应用体验正在得到更多的企业用户认可。 -尽管开展企业移动信息化的环境已经具备,但是目前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移动OA、移动开卡等满足当前基本需求为重点;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其他行业观望态度较强。 (二)企业从传统信息化向移动信息化延展时,非常谨慎。规划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务实;部署阶段企业用户考虑重点更加稳健,做好过程控制,确保未来的系统安全性;在运维阶段,企业用户首要关注应用的安全性,其它包括运营成本、二次开发等诸多问题也非常关注。 -规划阶段: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支持环境和投入成本是首要考虑的要素;遵循三个原则进行系统规划——即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部署阶段:企业在部署移动信息化时重点考虑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企业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和Android操作系统;更倾向与原有的系统厂商合作进行移动开发。 -运维阶段: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很棘手;迫切希望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三)政策创新需求、资金充足推动政府积极开展移动业务,但这也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安全挑战;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化集中于满足业务增长需求,但如何在安全前提下提升使用效率、促成客户交易是金融行业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流通业对信息发布、流程控制等移动应用需求较强,亟待契合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出现,同时运维阶段需重点控制成本;制造业移动应用需求广泛,潜力巨大,但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较多。   -政府很多部门都会涉及到现场办公的方式,如税务、工商、城管、公安等,这也催生了对于移动办公、移动业务系统的需求。同时,作为政府部门,其内部业务的移动审批需求也比较强烈。 -金融行业业务增长需求直接驱动其移动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移动开卡开户、移动贷款审批、移动展业等应用在金融企业竞相开展;但由于移动信息化的开展并未充分考虑业务自身的特点,致使应用效率仍然不高,对业务增长的拉动有限。 -流通业在信息发布、流程控制上对于移动信息化需求较强,但企业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可落地性有一定担忧,运维阶段的成本控制和安全问题较突出。 -制造业在生产管理、客户管理、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业务办理需求较多,基于移动化方式作业的意愿较强,但受到业内的基层从业人员能力较弱、基础系统不健全、现有信息化系统多且杂等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初步搭建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未得到充分应用。       2.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企业用户实际的移动应用比例、满足的移动需求以及移动应用在行业间的分布分析,企业移动信息化进入下一阶段还需要时间。   2.1.针对具体实践移动信息化,多数企业用户目前暂无计划 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在短期内尚无具体的“移动化”规划,处于纯粹的观望阶段。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部分企业一方面暂且没有找到实践移动信息化与提高企业自身业务价值的结合点,还没有足够发现移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到底对增加企业盈利能力会带来怎么样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发展移动信息化当前来自具体业务需求方面的推动力还不足,暂时还不需要针对移动信息化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 图表 2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现状   2.2.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以满足当前需求为重点 移动OA是企业客户初期试水移动应用的典型代表,但在移动应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行业解决方案、深入核心业务管控模块的应用,如移动ERP、移动BI等,目前在企业用户首次部署过程中还不多见。结合企业用户首次部署和未来再次部署计划,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当前企业用户针对具体的移动应用部署,主要还是围绕着自身业务需求的发展状况。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一方面部署移动OA、移动CRM等从业务需求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基于“移动化”方式更能够满足业务处理的实时化、交互化和可管理化等特点,进而提升企业用户内外部服务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出于“稳健发展”的考虑会选择从相对边缘、容易实现“移动化”的系统开始进行尝试。 图表 3企业移动应用首次部署情况 图表 4移动应用未来可能再次部署   2.3.移动信息化行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机构、金融行业引领发展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政府机构和金融行业用户是移动信息化发展最快的行业。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这两个行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政府机构内部出于创新应用的鼓励和政策的驱使,加上发展资金较充足,在面对移动信息化转型上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政府机构本身对基于“移动化”方式的办公需求更为强烈,所带来的价值短时间可以体现,例如在警务安全领域,传统的信息化办公方式很难做到实时处理,而“移动警务”通过无线网络利用警务专用终端实现与警务信息的访问来完成警务执法工作,真正实现了现场执法,现场办案,对整体的办公效率大幅提升。 同样在金融行业,由于行业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基于“移动化”的作业方式有效的改善了在部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从而帮助金融行业客户在扩张用户基数的过程中取得效率上的优势,例如信用卡办理作为银行机构重要的业务扩张手段,传统的手段越发在同业机构竞争过程中显得效率不足,而基于平板电脑等业务终端的移动作业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一不足。另外“移动化”带来了金融行业更多细分业务的诞生,如移动支付、移动股票交易,为整个金融产业创造了更大的“蛋糕”,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行业客户在移动信息化方面加大尝试力度。   综合来看,移动信息化发展较快的行业和企业用户特性是共同的,即行业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较高、信息化与业务结合点明确,某些行业和企业已经可以预见到移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利益点。   图表5不同行业移动应用系统部署状况     第二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市场规模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与传统的信息化产业链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不仅仅在用户的需求方面差异很大,同时产业链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商业模式与传统信息化产业链相比差异更明显,在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上分布着多个关键角色,包括企业用户、移动应用开发商、移动中间件提供商、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应用商店、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安全提供商、渠道商,以及其他服务商。这和基于桌面端的企业级应用产业链有很大的不同。   1.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状况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深层次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完善,在研发、流通、使用、支持环节逐步形成了规模,并且在各节点开始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供应商和用户。 企业移动信息化产业链     1) 企业用户:围绕发展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用户方主体,如中国银行、中石化等,企业用户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的不同,对移动信息化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2) 移动操作系统提供商:目前主要的移动操作系统有苹果的iOS、微软的WP和谷歌的Android,其它如三星的Bada、黑莓的Blackberry OS、诺基亚的Symbian等;   3) 移动中间件厂商:主要为移动应用开发商提供开发环境或相关移动应用的能力、工具和技术支撑。与传统信息化所用到的中间件不同,移动中间件不但要支撑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的差异,还要需要满足快速更版的同一类型操作系统不同版本的差异,目前国内主要的供应商包括上海天畅、烽火星空等;   4) 移动应用开发商:面向企业级用户提供各种移动应用的厂商,这些移动应用包括移动OA、移动CRM、移动ERP等,在不同的移动应用划分领域都聚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厂商,例如移动OA厂商有蓝凌、泛微等,移动CRM有百会、xTools等,移动外勤有南京外勤365、广州玄武科技,移动ERP有金蝶等;   5) 企业移动应用商店:企业的移动应用商店主要是仿效了目前流行的消费型移动应用商店如Google Play、苹果 App Store的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下载平台。企业可以控制用户对移动应用商店的访问,员工直接通过企业发放或者自购的设备访问商店,浏览由第三方或企业自行开发的各类移动应用。包括企业自建的移动应用商店来分配应用和基于第三方提供的移动应用商店,例如中国联通推出的企业移动应用商店等;   6) 移动终端厂商:指提供移动智能终端的硬件制造商,如三星、苹果、联想、华为、中兴等;   7) 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网络运营环境的运营商,国内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8) 移动安全厂商:为企业整个移动信息化平台和应用过程提供各种安全保障和产品的厂商,包括移动终端安全、传输通道和过程安全、访问安全、数据和信息安全等一整套的安全服务提供商,涵盖了传统的安全和加密厂商以及基于移动信息化发展特点提供安全保障的厂商,如赛门铁克、360、,明朝万达等。   除以上角色外,还包括渠道商和其他服务商参与到产业链中来,渠道商即各种企业级移动应用的销售商和代理商以及相关的服务商,其他服务厂商是为企业级移动应用提供各种技术支撑和服务的厂商,如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等。   2.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市场规模状况 随着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环境再未来的逐步成熟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也一再扩大,2012年国内企业级移动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大约在75亿,伴随这些有利条件的刺激,未来几年将保持在一个高速增长期,平均增幅在40%以上,预计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会在250亿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预计在未来1-3年内,在整体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投入中,具体应用的开发投入会占比50%以上,有关移动安全的投入也达到20%上下。     第三章、 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性 企业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时,通常都会经历规划、实施、上线运营等步骤,而在移动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依然会经历类似步骤。区别在于,在移动信息化阶段,企业不仅要考虑发挥移动信息化的功效,也要考虑在不扰乱传统信息化的运行下如何将移动信息化与传统信息化的进行有机的结合。   1. 规划阶段 1.1. 贴近业务需求基础上实现效率的提升,是企业用户开展移动信息化的首要驱动因素   最初企业开展移动化的原因是要满足企业部分高层的及时审批、及时决策等,是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为主要动力。而现在,促使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最大原因,已经变成基于“移动化”的办公和管控应用方式,实现企业内部多数相关人员的效率提升。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造成这种前后差异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业务需求在发生改变,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中基层使用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支撑能力,随着企业内外部服务对象进一步提升了对效率的诉求,中基层使用者越来越期望支撑办公和管控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其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实现有效的信息交互。   企业外部:来自企业外部的刺激因素,首先其它同业机构内的“移动化”先行者,在基于内部移动信息化实践后的效率提升,使得他们在竞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实践移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市场,移动智能设备在性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不断降低、移动网络性能日趋稳定资费也在走低、已经促使部分中基层员工利用自有的设备实现部分“移动化”协作,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企业开展移动信息化的实践。   图表 7移动应用部署的驱动因素     1.2. 支撑环境和投入成本是企业用户在开展移动信息化时首要考虑的要素 企业用户在构建移动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会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用以决策未来实践“移动化”的具体方向。调查发现,在规划阶段企业用户的考虑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支撑环境:企业用户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让他们认识到,整个移动信息化的产业环境是否足够成熟,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能否成功实现“移动化”。不管是对“移动化”定位短期或者长期的企业,在规划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简单考虑整个系统搭建所需要的网络运营环境、技术支撑环境等,他们逐步开始考虑与生态环境中各环节的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且能否找到合适的厂商。   投入成本:未来实现“移动化”的投入成本甚至投入产出比也是企业考量的重点。一方面移动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需要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来自移动终端的采购成本也是一个现实的负担,甚至部分企业用户表示,由于与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差异,企业当前对“移动化”还缺乏必要的积累,可能无法通过内部现有的信息化团队实现高效的运维服务,未来上线运营之后,还需要厂商提供必要的运维支持,这势必产生更多的成本开销。   同时,个别传统信息化系统发展较成熟的企业用户表示,未来能不能顺利实施企业的“移动化”也取决于能否帮助企业实现效益目标,例如部署一套移动信息化系统能否帮助直接降低库存、增加资金流、减少人力支出等。   其它:除了支持环节和投入成本,企业用户在初期较多考虑的是未来实现“移动化”的定位、可移植性、安全性等。     图表 8移动应用规划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1.3.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系统时主要遵循三原则 多数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遵循三个原则:基于现有系统做移动延展,能移动的先移动,先简单系统再复杂应用。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用户很少基于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和业务目标构建全新的移动信息化系统,大多是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上做移动延展性开发,先实现部分环节的移动化。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在实施过程中做尝试性引导,降低风险,一旦不成功就另换计划,如果成功不但有了经验也有了大规模推广的依据。通过尝试性的实践获取未来大规模部署的必要经验和规避必要的风险是企业移动信息化部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移动应用功能或模块,目前企业用户还是采取较稳妥的方式开展,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遵循“能移动的先移动”、先部署简单系统满足当前,未来根据需求的变化和条件的成熟逐步演进到复杂应用。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认为,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规避风险积累实践经验,但基于零散需求的满足出发,缺少整体移动信息化的构建考虑,未来会造成各个应用之间一定程度的信息孤立和最终的系统融合障碍,同时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对安全方面也留下了隐患。 图表 9企业移动信息化整体部署解决方式   图表 10移动应用部署遵循的原则     1.4. 企业用户缺少行业成功实践案例和可靠的外部帮助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企业在实施移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没有成功的行业案例对照,也没有权威的咨询服务依赖,这对于正处在规划阶段的企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困扰。这种现状一方面反应出企业用户在对移动信息化发展上无从下手、急需外部资源给予指导;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现有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厂商的成功实践案例较少,可以为企业做全程移动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企业仍然匮乏。   由于趋利的因素,多数的移动信息化方案还停留在为政府、金融等资金充足的行业领域提供帮助,但是这些行业的成功经验由于其行业特点限制,能顺利扩展到其他行业的能力较弱。   图表 11移动信息化规划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     2. 部署阶段 2.1. 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是企业在移动信息化部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首先从具体应用的可落地来看,企业用户在部署的过程中,或是基于原有系统延伸开发获得新的移动能力、或是基于特定范围的业务需求做部分“移动”开发。但作为企业用户来看,不论基于什么背景条件最终实现应用,一定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终落地,而这个范围包括了技术实现成本、财务投入成本等。   其次从应用的功能上看,企业用户在实际部署阶段针对具体的系统或者应用,不论是覆盖边缘业务还是深入核心业务,其功能应该得以在移动端实现并且满足解决目标业务需求,同时能够结合移动终端的特有的功能,如拍照、定位等,更好地实现功能的延伸,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办公效率。   另外,在安全的部署上,需要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确定安全防护的层次、保障范围,然后,针对各类风险的安全防护需要遵循一定标准和规范,同时还要考虑安全产品的部署尽量减小对于后台系统的影响。   除实现过程可控、应用功能以及安全性等部署阶段重点考虑的要素之外,其它如终端的选择、开发承担者等也是企业用户考虑的要素。   图表 12移动应用部署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企业用户更愿意选择“统一下发”的终端部署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户在最终部署终端的方式上,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了统一下发的方式。   在移动终端部署上,多数企业用户基于统一管理、保证安全以及统一形象等基本考虑,统一采购和发放是移动终端部署的首选方式。与当前较为火热的BYOD相比,统一发放模式在初次采购成本上较高,而BYOD统一管理、安全隐患、多种操作系统支撑等附加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移动信息化进程。部分企业采取BYOD的方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的习惯和便捷性考虑。   图表 13企业移动终端部署方式 图表 14企业采用统一下发方式的原因 图表 15企业采用BYOD方式的原因     2.3. 企业用户在部署移动终端上并没有特定选择,操作系统上多选Android 目前对已经开始实施移动信息化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在面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上,主要类型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移动终端的选择,企业用户通常都是根据办公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终端类型,并且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从整体结果来看,企业用户对目前移动终端具体类型的选择是处于较离散状态。   在操作系统方面,Android受到更多企业欢迎,首先在于客户认为搭载该系统的移动终端拥有更多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实例,能够为更多用户接受,其次Android选用了linux的开源方式和上层使用java开源的一种形式,给市场奠定了一个彻底开源的平台,使得硬件厂商的进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借助于全球Java的热潮,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开发群体。   而比Android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的微软WP系统,由于其在形式上对桌面端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有着良好的继承,获取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较为容易,并且处理办公文档方面有优势,使得企业在选择未来终端所安装的操作系统时有一定倾向考虑。   在调查中意外的发现是,苹果公司的iOS系统是目前企业移动信息化选择中最低的,封闭的系统虽然在安全性上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办公软件开发上给第三方厂商增加了难度,且其终端成本采购价格不菲,这两点给以后移动信息化在企业级市场的大面积普及增加了难度。   图表 16企业移动终端类型选择倾向   图表 17企业操作系统选择倾向     图表 18企业倾向于Android系统的主要原因     2.4. 企业进行移动开发时更倾向与原有系统厂商合作 企业在部署过程中针对应用开发,会考虑自身的开发能力、所需移动化的开发难度、成本等综合因素。目前主要采用的开发方式有三种,自主开发、原有系统厂商协助开发以及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原有系统的厂商协助开发,然后是直接从移动信息化厂商引入或进行针对性开发,最后是少部分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做自主开发。采用前两种方式,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用户当前的部署还是属于“指哪打哪”的阶段,主要需求还是在原有系统上获得延伸性的“移动”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用户目前的移动信息化的实际需求不完整,多数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两种方式也是企业能够最大化降低风险的表现,即便不成功也不会影响现有的体系,而且容错的几率较小。 图表 19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承担者选择   3. 运维阶段 3.1. 企业用户所面对的移动信息化系统更为复杂、应用安全性也突出 移动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移动信息化背景下的安全问题也更加错综复杂。企业用户在上线之后关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来自于移动终端、信息传输通道、系统后台、信息自身安全等方面。例如,部分企业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涉及企业的关键数据,比如企业高管、销售人员所使用的设备,往往涉及管理、经营等敏感信息,是否会造成信息外泄和如何防止外泄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企业现有部署的安全防护体系是否适用于移动信息化背景,以及最终用户基于“移动”模式下的应用安全意识也是企业在运维阶段关注的重点。 3.2. 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去控制移动信息化正常运营的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面向信息化部门同样提出了控制成本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决策层对于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与相关的投入成本愈发关注,除了在增加移动信息化投入时需要足够的说服力之外,还要有力的表明移动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足够吸引人的收益。从实践来看,在整个移动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企业用户最终关注的成本控制内容包括:  硬件成本:购买移动终端设备、服务器、配件、耗材、无线网络线路部署设备以及相关附属设备的成本。  软件成本:购买成套的商业化或量身开发的移动信息化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产生的成本。  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培训费用等等。  场所成本:包括计算机房、办公室、测试室、维修室、培训室、仓库以及机房专用空调和后备电源等相关的投入。  外包服务成本:向外部服务商购买服务的成本,比如IT规划咨询、应用系统开发、无线网络线路和网站空间租用、域名注册与解析等等,这其中包括硬件软件等不同成本类型,但是很多时候服务商都是一揽子报价,很难将外包服务成本准确细分为最基本的成本类型。  其它成本:维持信息化部门持续运转产生的成本,如通讯、用车、差旅等管理费用的支出。还有信息系统维护升级所产生的变动成本。 3.3. 企业用户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也比较担心 传统的二次开发概念,是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针对行业或者某一企业特性做适配的再次开发,如ERP系统、CRM系统等。这个前提条件是通用产品本身已经较为成熟,有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支撑,可以满足不同的企业用户需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灵活的适度订制。但在面对移动信息化的二次开发时,这个经验会出现偏差,因为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像ERP这样的成熟通用产品、各大厂商虽然提出移动解决方案,但也是尝试阶段,缺少成功的行业应用实践,其移动产品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步通过二次甚至多次开发实现企业客户最终所需要的功能。 多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对于移动信息化系统和产品的二次开发非常关注,具体包括如下细节:  不要在修改过程中涉及核心代码。  对系统的修改不希望过多。  开发的时间应该控制好,尽量不要在上线运行前就进行二次开发。  尽可能实现对企业特殊需求的满足。  最后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从期望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引进的成套商业化产品尽可能的实现不经过二次开发或者仅仅通过参数的调整就能满足企业需求。 图表 20移动应用上线运营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9月04日
  • 人称T客
    HR售前满意度:Oracle赢在销售 金蝶战略收缩用友出现明显短板 宏景表现稳定 国内HR市场的竞争梯队从售前服务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相比其他管理软件,国产品牌在HR领域中将看家本领都给快丢掉了。这一环节中,四大厂商的表现都只能评价为一般,但国内厂商更惨不忍睹。本来国产软件厂商在销售方面是最强的一项,但在这最有优势的一项中,国产软件完败,已经预示HR市场拱手相让国外品牌的境况,从侧面反映出国内HR市场规模仍然很小,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反映出国产厂商对HR市场的投入程度不足。而Oracle尽管表现一般,但由于竞争对手疲弱,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金蝶的评分相比去年有所下降,这与其战略相关。金蝶的HR系统主要是其ERP大集团客户的伴生产品,作为企业综合解决方案而出现,但金蝶转型云端主攻中端市场,所以伴随EAS的HR业务也急剧收缩,售前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售前能力的下降也在意料之中,不过在这售前服务表现中依然能稳占国产品牌前列,可见金蝶本身对销售的培训根基牢固。     与金蝶争锋相对的用友也仅仅比金蝶略好一线,这还是建立在用友大力进军大型客户的基础之上,用友去年相比售前服务还有所下降,这与其销售团队不稳定有一定关系。用友HR前后几次升级和转型都没能获得成功,这也造成其业务部门话语权逐步丢失,销售团队新老更替断代,客户对其服务满意度只给出一般的评价。     在HR领域里最专业的国内厂商当属宏景,不过经历多年的起落,宏景并没有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面临新技术、新的人才竞争,宏景产生了断层。在售前服务上的表现为老一批销售能力很强,新一批销售人员对行业了解不深,加上内部培训不足够,造成宏景在销售环节并没有体现出其最专业厂商的素质。     Oracle面对国产品牌的夹击轻松突围,尽管售前服务一般并且大有被国产品牌赶超之势,但伴随其在华业务重心转移,其销售能力会随着其他管理软件的加强而有所提升,且其转型较之国内品牌更快,相信售前服务的优势并不会立刻丧失。 根据移动化研究中心对样本用户的调研分析得出,用户对于HR管理软件在售前服务中,最看重售前的沟通能力、产品介绍能力、对客户行业了解程度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四大关键销售能力。     总体来看,在售前服务各项能力中,国产品牌在各项能力中都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在每项能力上都落后不多,但综合能力上已经呈现出疲弱的态势。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的差距并不特别明显,但在后两项能力上,国内厂商出现明显滑坡。     在对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所有厂商均出现了明显的落差,但国内厂商在这一环节掉队现象比Oracle更严重,这样的现象与集团ERP满意度的现象非常接近,可见国内厂商在针对大客户的国际业务了解程度上还非常不足;在方案设计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相比几无还手之力,可见在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内厂商显得不够重视。     国内厂商中金蝶、宏景的表现还算比较稳定,各项能力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一个是这两家厂商的销售队伍较为稳定,尽管新人才的输送欠缺一些,但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占比例尚可支持一段时间,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不输Oracle。     用友的表现非常不稳定,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与Oracle相比也不逊色,但在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出现严重的短板,因而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能力也一塌糊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关系来自己用友HR销售队伍的不稳定,频繁的人员调换不仅没有让销售人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同时,用户需求的变化加速,用友产品转型慢也造成销售难以为用户新的需求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从售前服务能力调研中发现国产HR品牌竞争乏力的趋势,来源于厂商自身观念的转变落后、销售人员稳定性差、内部培训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国产厂商的优势能力反转为弱势。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8月26日
  • 人称T客
    关注企业移动化建设的七大关键要素 如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截至2014年,将有17亿台移动设备访问网络,浏览网络资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正在开启移动应用新时代。苹果公司(Apple)凭借着iTunes应用商店成为了移动体验领域的标杆,让应用落户于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手中。2013年初,苹果便宣布了iTunes应用下载量高达400亿,仅在去年,用户注册数已达到下载量的半数。智能移动应用的陆续推出不仅让用户也让企业获益颇多。企业移动应用必须提供企业所期望的便利下载体验,也要满足企业的额外要求以使应用使用达到零风险。许多企业在面对移动应用及企业信息访问管理方面,略显得力不从心。   下述七大关键要素可帮助企业应对企业移动体系中应用数量激增的局面。 1. 部署:利用企业移动平台 企业打造移动化的首要步骤是部署企业设备和员工个人设备,以及各生产类应用。目标很简单:用户下载应用并可立即使用。应用信息载入、注册及启动等工作都由企业移动平台完成——服务器信息、登录信息或认证信息将自动推送至用户设备。     2. 配置:基于岗位角色与职责 部署与配置工作应齐头并进。企业员工的终极愿望是能够自由使用任何设备、应用及访问任何信息。理想的情况是,若员工使用企业派发的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则企业可立刻根据员工的岗位角色与职责(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等)配置相应的安全信息与适宜的商业应用。     3. 存放: 云端 VS. 企业内部系统(就地) 企业可自行选择信息与应用存放地。可存放于云端或就地部署于企业内部系统,或者两者适度结合。至于如何把握度,则无正确答案可言,但是IT部门必须清楚了解移动信息各部分的存放处,以及,最重要地是,谁有权访问这些信息。     4. 不局限于移动设备管理(MDM):管理设备、应用、信息及万物 IT部门必须控制移动设备对企业信息的访问。至少,在移动硬件丢失或遭窃的情况下,IT能够关闭设备、信息或应用。其中,关键步骤是制定配置锁定与安全策略。MDM软件可帮助IT集中管理,保护及部署移动数据、应用及平板电脑与手机类设备。从MDM到移动应用管理(MAM)到移动信息管理(MCM),这些系统将帮助企业保障设备安全,甚至保障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之下的所有设备的安全。     5. 安全:贯彻于整个生命周期 来自美国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的一份研究表明:每年因移动安全问题而给企业带来的平均经济损失高达42.9万美元。因此,企业移动蓝图的每一部分都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安全策略必须整合入初期移动策略以及移动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以灵活应对移动计算的后计算机时代。     6. 互操作性:采取跨平台措施 在移动企业中,所有设备、应用以及云服务必须能够相互识别及共享信息。企业在面对基于HTML的移动应用、Web应用及原生应用时,可采取以下三点来达到互操作性。     首先,跨平台支持。大多数企业必须实现对苹果iOS、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以及BlackBerry系统的支持。     其次,后端连通性。例如:当所有的移动用户在同一种后端系统之下运行旅游管理软件Tripit时,企业应用需要在企业后端系统中运行。例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需要在企业自有的CRM系统中访问企业客户信息。请假类应用也必须在企业自有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之下运行。     最后,企业应用必须符合企业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员工将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来访问企业数据,因此企业需要保护内部商业数据。     7. 移动应用:对外采购及或开发自有应用 移动化始于应用打造者,打造者可以是个体开发人员,或是欲开发应用的客户,或是某合作伙伴,或是企业内部开发团队。许多大型企业将从应用自主开发中大大获益。这些移动方案可利用各类应用与工作流程工具,使用界面来实时监管从销售至企业运营状况等全方面内容。     一些应用或许由企业内部打造及使用以解决某一特殊任务。另一些应用或许较标准化,并通过各种应用商店,如苹果应用商店(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 Windows Phone App Store 或者 BlackBerry World等进行出售。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8月25日
  • 人称T客
    HR总体满意度调研:Oracle地位无法憾动 金蝶、用友、宏景盘距国内三强 作为最后一个进入国内企业市场的管理软件,HR也已走过了15个春秋,从最早的HR管理软件到后来HCM、e-HR等等的演进,在国内市场中出现的HR厂商涌现出用友、金蝶、宏景、东软、奇正、明基逐鹿、浪潮、朗新天霁等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厂商,同时国外厂商Oracle、SAP、微软等知名巨头也加入到竞争行列当中。 对HR管理系统需求的大多数为规模相对较大型的集团企业用户,只有当企业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才需要有专门针对型的管理软件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中小企业规模使用其他管理软件中简单配备的HR模块足以解决问题,因此在国内市场中,HR管理系统的竞争市场相对较小,所以厂商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在国内市场当中尤以用友、金蝶、宏景、Oracle四大厂商瓜分了大部分的HR市场,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HR作为管理软件当中相对小众的市场越来越趋向大一统的趋势,边缘厂商竞争力逐渐下降,巨头厂商开始蚕食小厂商市场,竞争环境明朗化,四大厂商的直接对决日益激烈。 移动化研究中心对几十家HR产品使用企业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用户购买到使用HR管理软件过程中四个关键环节的满意度,调研目标涉及金融、医疗、零售、电子、公用事业等行业,调研对象包括CIO、人事主管、运维实施负责人、技术开发负责人等。 总体满意度对比  国内HR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形成Oracle一超,金蝶、用友、宏景三强,浪潮、东软、明基逐鹿、朗新天霁、奇正、万古等多追随的格局。移动化研究中心发现,一超三强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其他厂商,国外品牌Oracle无论是总体满意度还是各项能力都以绝对优势将国产厂商远远抛离,形成市场领跑的领军品牌;而处于第二集团的国产厂商,呈现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尽管追赶Oracle还有距离,但无论是总体满意度、还是分项满意度都难分伯仲。 移动化研究中心认为,形成国外品牌一家独大这种局面,除了Oracle的大品牌、强劲的研发实力等硬条件,在服务上Oracle也给国内的厂商上了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课。Oracle在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云端产品转型中速度很快,近年来企业需求多样化、对产品灵活度更高,用户对产品体验更重视,而Oracle对这些问题都能迅速反应,这些都是国内厂商欠缺的基因,恰恰是这些方面导致国内产品在本土被击溃。 国内厂商尽管劣势明显,但整体表现稳中有升,总体满意度一般。HR本身是一个较小众的专业管理软件,而大集团客户多被国外管理软件瓜分,国产厂商的竞争环境本身就比较恶劣,要想从国外厂商口中夺食较为困难,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令很多管理软件也有基本的HR管理能力,国产厂商在云端弱势的情况下依然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不容易。 宏观来看,国产的厂商在四大满意度体系呈现的弱点都集中在售前服务上,因此衬托出实施服务的表现较好,这种情况在管理软件市场中是罕有的现象,只能解释为售前服务极大地缺失,是国内厂商在竞争中最大的败笔;在产品满意度中国内厂商尽管集体落后Oracel,但从历届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差距不断缩小,不过Oracle的云端产品还没有形成市场聚合发力,如果国产厂商不能尽快弥补云端产品的漏洞,这种差距还有被拉大的可能;在支持服务的表现中,国内厂商绝地反击,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本地化的优势尽显无疑,而通过这一环节的强势也表现出国内厂商在用户体验上的加强。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8月19日
  • 人称T客
    ERP云端争霸 甲骨文和SAP打对攻 金蝶忙转身用友原地等待 早些年大家都亲切将云计算称之为“晕计算”,就像北京的雾霾一样,总给人一种阴魂不散却似雾非雾的感觉,每次圈内好友聚会不聊上十块钱云计算的事儿,你都没脸说自已是业内人士,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没有看到一个会下雨的云朵,ERP厂商也在静默期间纷纷也都提出了自已的云端策略,可是在实际行动上依然只是概念,随着大家改造工程接近尾声,ERP厂商的云端构造已初具邹形,开始展露锋芒,而云端血拼时代也将到来。 上个月甲骨文云技术应用大会登陆北京,重点讨论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应用、大数据、商务智能等技术趋势在企业核心业务领域中的价值,甲骨文也对外界展示了甲骨文的全面云端战略,客户云、销售云、HCM云、CRM云、ERP云、社交云。在这些云中甲骨文反复在强调,为了顺应云端发展需求,甲骨文的云90%都是重构的,是全球一家云端重构的公司,进而展现甲骨文的实力和肌肉。可见,前两年大家讨论尚在概念表层,而后的讨论将更具实质。 另外,甲骨文一经推出就宣称自已是全球第二大云计算厂商,何时能够抢上全球第一的位置,将Salesforce收入囊中也是分分钟的事情,看来甲骨文的野心不小,有甲骨文在的地方谁还敢称第一,不是被收就是被灭。但也有不服气的,SAP的人听到这句话就调侃甲骨文,你这么吹牛皮,SAP知道吗?看来甲骨文和SAP这对老冤家的战火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管理软件到内存数据,甲骨文和SAP的战场将会蔓延到云端,那么胜负情况目前还难以预测。 在反驳甲骨文的同时,SAP的云端战略也没有快到哪去,去年就有业内人士批评SAP赶不上云端、移动及社交等潮流,为此SAP及时调整方向,将SAP重新定位为一家B2B2C的公司,而第一要务是让产品接口变得更美、更消费者导向。 随后SAP发布了SAP Fiori,它集结了25个为桌面计算机、平板和智能型手机设计的HTML5应用。Fiori在意大利文中为花或开花的意思,象征着以类似Facebook、Amazon等简洁、适合触控的接口重新改造SAP核心。 Fiori涵括常见的工作流、查询及与SAP核心应用的交互式自助服务,包括请假、差勤支出、工作时间记录卡、建立订单、客户发票和追踪采购进度等。SAP为了在云端追赶,开始对SAP的相关产品进行全面改造。 SAP也并非第一家ERP改版的公司;全球第三大ERP厂商 Infor也宣布为产品换上类似大众性网站的新接口。 不过从去年SAP的一系列收购案中,云计算厂商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可以判断, SAP 已经开始考虑企业级软件的下一条路。云端战略也将是SAP必须拿下的下一个主战场。 从布局而言,SAP就是将企业级软件往几个未来趋势作为发展,包括 Big Data 层面、移动设备、物联网、网络社交。加速SAP BusinessOne云服务中心构建,从中小企业切入市场。而SAP和甲骨文的云端产品又多有相似之处,所以不能否定两家跨国巨头,在云端一定会拼个你死我活。 分析了国外ERP厂商的云战略,我们把将目光转回到国内,用友和金蝶两家ERP本土巨头,金蝶算是一家摸着云端壶嘴的公司,从2012年金蝶就开始不断对外传递自已的云ERP产品,正所谓要先练内功必先自废武功,金蝶为了加速云端布局,采用自残的方式,战略性放弃集团型ERP市场,将核心收益最大的金蝶K3全部分销,而总公司只做Cloud ERP的运营,说实话金蝶这一招着实有些冒险,在自身现金流受困,还要让主营业务主动减产,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转战云端。 目前金蝶云ERP已初见成效,所以还是要佩服一下金蝶的勇气和自我换血的决心。至少在转型的路上,金蝶走在了用友的前面,只要金蝶在未来三到五年间别出太大的战略性错误,金蝶强势回归将不可避免。 这一点要金蝶要感谢用友,用友虽然用扩张策略引导金蝶犯错,让金蝶四面楚歌,但是用友却在云端战略上相对保守,给了金蝶喘息的机会,所以说用友没有独霸国内市场的雄心和战略,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款用友的纯云产品出现。 据说用友也在对U8进行云产品改造,但是目前还在项目需求沟通阶段,用友云U8从底层研发到真正问世至少要三年的时间,还要经历一段小白鼠的实验期,虽然用友此前在U9战略上领先了金蝶半个身位,但是用友却在云端上落后金蝶至少一个身位,这就是距离,在战略上一旦延误战机,随时都可能会被对手翻盘。在云端战略上用友将云端市场拱手让给了金蝶。 如果用友不想错过云计算热潮,可能不仅需要云U8的加速研发,还需要借助资本运作进行大范围收购来弥补丢失的时间。但是在当下收缩的经济环境下,保证现金流又非常必要,用友也不会盲目对云公司展开并购,到底是等死,还是找死,用友都面临着两难选择。 其实目前而言不仅用友如此,管理软件公司同样如此,国内两家轻易都不会进行并购和扩张,由于国产化替代的影响,国外公司大举进军国内的时间有可能会被延后,也给了用友更多的时间调整,但是时间不等人,金蝶和用友也需要把握国产化替代的时机抓紧布局才是上策。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8月11日
  • 人称T客
    IBM前高管范宇出任浪潮CEO 硬件上死拼IBM 一个月前T哥就从浪潮内部人处得到消息,原IBM副总裁、大中华地区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总经理范宇将于近期正式加盟浪潮集团,担任CEO职位,直接向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汇报。 范宇加盟 浪潮国际化布局显现 去年就曾传出范宇加盟SAP出任中国区总裁一职,甚至在SAP的巡展活动都可以看到范宇的出场名牌,而就在临门一脚之际,IBM一纸诉状,将范宇从SAP的高管位置上拉下,范宇也成为SAP在位时间最短的中国区总裁。 此后,关于范宇的消息几乎从媒体中消失,有人说范宇在和IBM博弈,看能否为SAP上任大开绿灯,或者SAP帮忙解决善后事宜,随着SAP公布新一任中国区总裁人选,范宇的最终归属也水落石出,出走IBM已成必然。 虽然范宇在IBM的最后谈判中败下阵来,但是范宇却选择了IBM在中国更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浪潮,总给人一种感觉有报复之嫌,在中国也的确只有浪潮的服务器优势可以有效的阻止IBM在中国的脚步,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让范宇长出一口怨气。 不过让T哥疑惑的是浪潮为什么收编范宇呢?浪潮一直是关系体制生存的单位,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浪潮的高管内部团队从来不变,这也是浪潮的一惯作风,就在金蝶和用友每年都会频繁调兵遣将,而浪潮却是敌动我不动,更别说浪潮的人事变革,有人说浪潮就像一潭死水从来没有流动过,可是从去年开始浪潮的动作频频。 从用友和金蝶前任CEO何经华任浪潮顾问开始,到范宇出任CEO,浪潮开始频向外来的和尚的伸出橄榄枝。 范宇出任 能为浪潮带来什么? 浪潮人事扩张也从侧面突显浪潮的今年的战略布局,从浪潮今年总体计划上来年,浪潮首要的强调的是软硬件一体化,集团一体化运营的思路,从范宇在IBM的履历来看,范宇在IBM任职期间,一直以做政府生意为主,而浪潮最大客户也来自由于政府,在去IOE大潮的影响下,浪潮需要抓住时机在政府市场进行圈地运动,而让范于出任CEO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全面接管中国政府客户,而服务器也是浪潮伸向政府的主要触角。范宇的任职不仅可以加固浪潮在政府市场扰势,还可以延伸到一些浪潮的弱势行业拓展,正所谓知已知彼,用范宇对IBM的了解,攻其所短,用其所长,死拼IBM已成为浪潮硬件业务公开的秘密。 除了布局中国业务外,浪潮引进外来高管还为着手国际化战略作准备,浪潮需要学习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将浪潮业务拓展到海外一些发展欠中国家市场,浪潮引进范宇可谓一石二鸟之策,借用范宇的外资企业背景和海外工作经验,实现海外和国内的战略同步。 但也有网友预测,范宇在浪潮的任职期不会太长,甚至有人预估范宇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18个月,因为保守多年的浪潮不可能马上变得如此海纳百川,浪潮引进范宇只是现阶段的战略所需,为了强化对外扩张的步伐,浪潮想引进一些外部思想和管理模式,给现有的浪潮高管团队带来冲击,现阶段需要的能否长久,还要看浪潮的战略需要,也要看范宇能否在规定的生命周期内适应浪潮土壤。 浪潮布局 全方位一体化多手段 另外,浪潮在人才的引进上,不断吸纳来自金蝶、用友以及有外企业背景的高端人才,同时在产品上浪潮的重点也放在海外收购。 数据库一直是浪潮内部收购的重中之重,早前有传出浪潮有意收购国内数据库厂商“顶天立地”,而据一些内情人透露浪潮还是希望在数据库方面有所突破,国际化厂商将会成为收购的首选,而被浪潮扫描过的数据库厂商,有知名的IT巨头,也有一些新兴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厂商。浪潮能否如心所愿,还要看谈判的最终成果。一旦成功有可能是今年内最爆炸性的新闻。 在软件业务上,浪潮也会加速布局云端业务,在EHR,CRM,电子商务等产品上会逐步推出云化产品,浪潮希望借助云端产品打开一直弱势市场的中小企业通道。虽然浪潮今年的发力点依然在大型客户,但是中小企业同样有节奏扩张,只不过今年浪潮在企业范围上有所下延,行业属性由特大型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由优势行业向相邻行业靠拢。 浪潮通软的战略目标也很简单,就是整个营业收入在2015年底超过金蝶,今年在重点省区上超过金蝶,浪潮软件准备抢占中国管理软件第二把交椅之心已昭然若揭。 在硬件业务上,浪潮公布一项了内部市场计划“I2I”(IBM to Inspur),旨在通过产品、渠道、服务的全方位发力,加速推进中国服务器市场NO.1目标的达成。浪潮公布的“I2I计划”,志在全盘接管IBM服务器业务,计划涉及通用服务器、主机系统、云计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产品线,涵盖行业拓展、优渠开发、项目迁移、人员接纳等多项细分计划。I2I计划具有强烈的进攻性,这在以往浪潮的市场战略上是很少见的,但是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浪潮强调软硬联动,集团一体,收购抢人并行等策略,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市场国际化发起冲击。 浪潮要想实现全方位的战略目标,除了发挥软硬和集团优势,浪潮还需要更多的功课要补,金蝶和用友已经在早年就开始布局,医疗、汽车、制造、政务、审计、烟草、金融等都是通过收购实现行业的存在感,浪潮仅靠自身产品研发想要覆盖所有行业还有些难度,除了收购不缺钱的浪潮还会有别的方法吗?
    人称T客
    2014年07月23日
  • 人称T客
    腾迅企业微信到底哪些特征? 对传统管理软件是危险还是机会? 这两天关于腾迅发布企业信息号的消息被广泛转载,很多人都在问我消息的真实性,今天我再重审一下,消息绝对准确,信息绝对无误,腾迅借此杀入企业级市场的野心从去年就开始,T哥曾经建议阿里来往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可是来往最终以失败结束了使命,将这一市场拱手让给了腾迅。   据腾迅内部人透露微信开启企业微信号,专门为企业移动协同办公而开设的,这对于企业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也许能够帮助培养一下企业协同软件市场,对于这个领域创业者而言,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那么腾迅发布企业微信号将为企业带来哪些能力?   解决跨平台、跨终端的能力   这一点说起来有点像移动中间件的特征,不过如果把微信做为企业前端展现,的确可以解决跨终端跨平台的特征,这样可以摆脱很多企业的移动应用需要同时开发两套APP,万一再有一个移动端操作系统掘起,企业的负担可想而知,如果腾迅如果将微信向企业移动能力倾斜,对于企业CIO而言绝对是好事儿,但是对于厂商而言就必须低头合作,将自身移动部分业务与企业微信打通进行嫁接。   良好的用户体验企业普适性APP没有生存空间 最近业内人士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App必死 Web永生”,其实说这话一点不奇怪,APP的确有他的弊端,当HTML5卷土重来之时,APP的缺点暴露无疑。首先, 对于用户,如果每个站点都是一个Native App,那么用户就要安装大量app在电脑上。其次, 对于开发者而言,如果采用NativeApp,要考虑不同的平台,开发成本更高,虽然开发者对Web App也要考虑不同浏览器之间的差异,但对这样的付出要小得多,因为浏览器是基于HTML和HTTP标准和协议的。再次,当NativeApp升级时, 用户就要升级安装,而开发者更是痛苦,因为要考虑不同的平台。   而微信恰恰提供这样的一个前端浏览的平台,在用户体验已经适用了几亿人的使用,我想任何一款浏览器器体验效果都无法跟微信比美。     拥有服务号的全部功能 在微信发布服务号的时候,就有一些企业和商家针对服务开发移动应用,O2O领域应用尤为明显,而此次腾讯的企业微信号将保留服务号的全部功能,对于以前在服务号上的应用没有影响,同时可以升级到企业微信号上,这一点服务号到企业微信可以实现了平滑升级。     可限定关注者的身份 企业微信具有身份审核功能,保证企业业务必须是公司员工应用,保障应用者的安全性。     消息发送条数无限制 以往在服务号上,消息条数是有限制,从每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而企业微信号将这一功能全部开放,企业用户可以无限制使用。     针对企业的安全保障有预案 有很多企业担心应用的安全性,这一点上,腾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在企业微信号上加入这一功能,强化企业数据和操作的安全,但是具体的安全机制和策略可能只有发布那天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微信客户端独立展现 这样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分离展现,与以往的服务号还有不小的差别。     可以上传大附件 可以上传大附件,有可能是与腾迅微云打通,实现企业云盘的能力在企业中应用。     可以共享IM功能 未来腾迅也会将IM功能开放给企业,供企业完善产品能力。   为什么说是机会在前面我也讲到了,下载独立的APP比使用微信的成本高。另外,开放企业微信接口对于第三方厂商也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附着在管理软件厂商的身上吸血,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业务系统的对接与整合,我觉得未来帮助企业实现移动一体化的企业微信解决方案对第三方厂商是一个良机,而对于那些自扫门前雪的传统管理软件厂商也可能是最大的危险。因为他无法提供全业务系统的整合。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人称T客
    2014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