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HR售前满意度:Oracle赢在销售 金蝶战略收缩用友出现明显短板 宏景表现稳定 国内HR市场的竞争梯队从售前服务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相比其他管理软件,国产品牌在HR领域中将看家本领都给快丢掉了。这一环节中,四大厂商的表现都只能评价为一般,但国内厂商更惨不忍睹。本来国产软件厂商在销售方面是最强的一项,但在这最有优势的一项中,国产软件完败,已经预示HR市场拱手相让国外品牌的境况,从侧面反映出国内HR市场规模仍然很小,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反映出国产厂商对HR市场的投入程度不足。而Oracle尽管表现一般,但由于竞争对手疲弱,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金蝶的评分相比去年有所下降,这与其战略相关。金蝶的HR系统主要是其ERP大集团客户的伴生产品,作为企业综合解决方案而出现,但金蝶转型云端主攻中端市场,所以伴随EAS的HR业务也急剧收缩,售前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售前能力的下降也在意料之中,不过在这售前服务表现中依然能稳占国产品牌前列,可见金蝶本身对销售的培训根基牢固。     与金蝶争锋相对的用友也仅仅比金蝶略好一线,这还是建立在用友大力进军大型客户的基础之上,用友去年相比售前服务还有所下降,这与其销售团队不稳定有一定关系。用友HR前后几次升级和转型都没能获得成功,这也造成其业务部门话语权逐步丢失,销售团队新老更替断代,客户对其服务满意度只给出一般的评价。     在HR领域里最专业的国内厂商当属宏景,不过经历多年的起落,宏景并没有在国内市场独领风骚,面临新技术、新的人才竞争,宏景产生了断层。在售前服务上的表现为老一批销售能力很强,新一批销售人员对行业了解不深,加上内部培训不足够,造成宏景在销售环节并没有体现出其最专业厂商的素质。     Oracle面对国产品牌的夹击轻松突围,尽管售前服务一般并且大有被国产品牌赶超之势,但伴随其在华业务重心转移,其销售能力会随着其他管理软件的加强而有所提升,且其转型较之国内品牌更快,相信售前服务的优势并不会立刻丧失。 根据移动化研究中心对样本用户的调研分析得出,用户对于HR管理软件在售前服务中,最看重售前的沟通能力、产品介绍能力、对客户行业了解程度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四大关键销售能力。     总体来看,在售前服务各项能力中,国产品牌在各项能力中都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在每项能力上都落后不多,但综合能力上已经呈现出疲弱的态势。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的差距并不特别明显,但在后两项能力上,国内厂商出现明显滑坡。     在对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所有厂商均出现了明显的落差,但国内厂商在这一环节掉队现象比Oracle更严重,这样的现象与集团ERP满意度的现象非常接近,可见国内厂商在针对大客户的国际业务了解程度上还非常不足;在方案设计能力上,国内厂商与Oracle相比几无还手之力,可见在新人才的培养上,国内厂商显得不够重视。     国内厂商中金蝶、宏景的表现还算比较稳定,各项能力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一个是这两家厂商的销售队伍较为稳定,尽管新人才的输送欠缺一些,但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占比例尚可支持一段时间,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不输Oracle。     用友的表现非常不稳定,在沟通和产品介绍能力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与Oracle相比也不逊色,但在用户行业了解程度上出现严重的短板,因而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能力也一塌糊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大关系来自己用友HR销售队伍的不稳定,频繁的人员调换不仅没有让销售人员得到系统的培训;同时,用户需求的变化加速,用友产品转型慢也造成销售难以为用户新的需求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从售前服务能力调研中发现国产HR品牌竞争乏力的趋势,来源于厂商自身观念的转变落后、销售人员稳定性差、内部培训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国产厂商的优势能力反转为弱势。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8月26日
  • 观点
    清晰的CRM数据来自良好的移动体验 编者按:Andy Byrne是移动优先销售生产力平台Clari的创始人兼CEO。在创办Clari之前,Andy曾经是Clearwell Systems和Timestock创始团队的成员。     毫无疑问Salesforc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之一。然而,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转换将改变销售和营销的游戏规则,所以我们需要直接在CRM当中融合技术。     数据科学当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从Salesforce日前对RelateIQ的收购可以明显看出,这个行业正在转向数据科学,希望通过数据科学实现一种分析和利用数据的先进方式。不过即使数据科学对CRM和销售生产力未来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CRM的革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销售人员的分析水平取决于他们系统获取的数据,为了确保销售人员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数据,他们的平台需要同时拥有强大的后端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销售管理人员清楚知道,将移动平台的便捷和效率带到CRM和Salesforce是销售生产力的新前沿。《经济学人》在2013年的一次调查发现全球有33%的企业高管打算在未来三年大力投资企业内部移动应用。然而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因为到目前为止,在这些高管当中只有15%真正有做到大力投资移动应用。     在开拓移动应用方面,销售人员比企业的其他员工都要走得更前。那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销售团队都有利用移动工具来提升生产力和效率呢?很多其他行业都已经适应了移动平台,在移动支付领域,复杂的付款信息输入过程已经被取代,有些应用甚至可以实现一键支付。还有用户只需通过一次点击就可以使用Uber或Lyft打车。但是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无法提供简单而自然的用户体验,这是CRM的一大痛点。     CRM数据输入的过程可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很多销售人员每周都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更新CRM数据。他们非常渴望数据输入的移动解决方案,最好还能帮助他们完成交易和提升利润。虽然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可用的选择,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应用的用户友好度都远远不如消费者应用,这样不仅会影响这些应用的普及,而且一直都无法解决数据输入滞后和不一致问题。     此外,企业正在迅速普及云端CRM和商业智能技术,希望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但是这些决策的水平取决于它们的基础数据。因此,改善数据输入的流程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利用移动工具来修复数据输入问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可执行的销售数据被储存在多个数据库当中:CRM、日历和电子邮件只是入门。成功的销售代表会利用LinkedIn来寻找决策人员;利用Evernote这样的工具进行记录;利用Box、Dropbox、Sharepoint等工具来储存参考材料,他们还会使用很多其他的工具。普通的销售代表会使用大量的应用来管理他们的工作流程。这些工具可以提升他们的生产力,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这些工具之间缺乏整合的话,他们就需要在每个应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这些数据库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信息,但是只有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打开数据科学创新的大门,帮助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交易。一个高效的销售生产力平台需要将不同的数据库联系在一起,整理好交易和客户关系的相关内容,帮助销售人员和销售经理认识到未来的机遇。     CRM系统不会消失,它们提供了销售人员所需的数据基础和工具,帮助他们进行报告和预测工作。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完成一些工作才能从这些投入当中获取价值。数据科学当然是成功的一个要素,但如果没有移动优先的方法和对生产力的追求,这个“科学”也不能为你带来什么。(译:consideRay)   【文章来源:TC中国】
    观点
    2014年08月26日
  • 观点
    关注企业移动化建设的七大关键要素 如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截至2014年,将有17亿台移动设备访问网络,浏览网络资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正在开启移动应用新时代。苹果公司(Apple)凭借着iTunes应用商店成为了移动体验领域的标杆,让应用落户于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手中。2013年初,苹果便宣布了iTunes应用下载量高达400亿,仅在去年,用户注册数已达到下载量的半数。智能移动应用的陆续推出不仅让用户也让企业获益颇多。企业移动应用必须提供企业所期望的便利下载体验,也要满足企业的额外要求以使应用使用达到零风险。许多企业在面对移动应用及企业信息访问管理方面,略显得力不从心。   下述七大关键要素可帮助企业应对企业移动体系中应用数量激增的局面。 1. 部署:利用企业移动平台 企业打造移动化的首要步骤是部署企业设备和员工个人设备,以及各生产类应用。目标很简单:用户下载应用并可立即使用。应用信息载入、注册及启动等工作都由企业移动平台完成——服务器信息、登录信息或认证信息将自动推送至用户设备。     2. 配置:基于岗位角色与职责 部署与配置工作应齐头并进。企业员工的终极愿望是能够自由使用任何设备、应用及访问任何信息。理想的情况是,若员工使用企业派发的iPhone 或者 Android 手机,则企业可立刻根据员工的岗位角色与职责(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等)配置相应的安全信息与适宜的商业应用。     3. 存放: 云端 VS. 企业内部系统(就地) 企业可自行选择信息与应用存放地。可存放于云端或就地部署于企业内部系统,或者两者适度结合。至于如何把握度,则无正确答案可言,但是IT部门必须清楚了解移动信息各部分的存放处,以及,最重要地是,谁有权访问这些信息。     4. 不局限于移动设备管理(MDM):管理设备、应用、信息及万物 IT部门必须控制移动设备对企业信息的访问。至少,在移动硬件丢失或遭窃的情况下,IT能够关闭设备、信息或应用。其中,关键步骤是制定配置锁定与安全策略。MDM软件可帮助IT集中管理,保护及部署移动数据、应用及平板电脑与手机类设备。从MDM到移动应用管理(MAM)到移动信息管理(MCM),这些系统将帮助企业保障设备安全,甚至保障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之下的所有设备的安全。     5. 安全:贯彻于整个生命周期 来自美国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的一份研究表明:每年因移动安全问题而给企业带来的平均经济损失高达42.9万美元。因此,企业移动蓝图的每一部分都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安全策略必须整合入初期移动策略以及移动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以灵活应对移动计算的后计算机时代。     6. 互操作性:采取跨平台措施 在移动企业中,所有设备、应用以及云服务必须能够相互识别及共享信息。企业在面对基于HTML的移动应用、Web应用及原生应用时,可采取以下三点来达到互操作性。     首先,跨平台支持。大多数企业必须实现对苹果iOS、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以及BlackBerry系统的支持。     其次,后端连通性。例如:当所有的移动用户在同一种后端系统之下运行旅游管理软件Tripit时,企业应用需要在企业后端系统中运行。例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需要在企业自有的CRM系统中访问企业客户信息。请假类应用也必须在企业自有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之下运行。     最后,企业应用必须符合企业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员工将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来访问企业数据,因此企业需要保护内部商业数据。     7. 移动应用:对外采购及或开发自有应用 移动化始于应用打造者,打造者可以是个体开发人员,或是欲开发应用的客户,或是某合作伙伴,或是企业内部开发团队。许多大型企业将从应用自主开发中大大获益。这些移动方案可利用各类应用与工作流程工具,使用界面来实时监管从销售至企业运营状况等全方面内容。     一些应用或许由企业内部打造及使用以解决某一特殊任务。另一些应用或许较标准化,并通过各种应用商店,如苹果应用商店(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 Windows Phone App Store 或者 BlackBerry World等进行出售。   【文章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08月25日
  • 观点
    "变招"——演进中的招聘网站们   2014年6月12日,有17年历史的招聘网站“老前辈”智联招聘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在线招聘业第二家上市公司——早在2004年,它的老对手前程无忧就已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5月6日向纽交所递交招股文件后,智联连续拿出4版修正稿,到6月12日敲响上市钟,前后不过30多天,成功地打了场闪电战。   按上市当天收盘价计算,智联市值7.32亿美元,仅为前程无忧(18亿美元)的40%。但用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话说,晚了整整10年,市值不到对手一半,智联终于和老对手站上了同一条起跑线。   与在线视频、在线旅游等行业相比,在线招聘市场规模不大。艾瑞咨询估计,2014年在线招聘市场整体营收将为39.2亿元。过去10年,场子里上演的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的“三国演义”,直到2014年春天,一些“年轻人”从市场上冒出了头来。   短短半个月,8500万美元涌入这个行业。先是上线只有8个月的垂直招聘网站拉勾网3月末宣布获得500万美元A轮融资;而后成立不到两年的猎上网宣布了来自IDG和华创资本的千万美元金额的A轮融资。到4月中旬,主营猎头业务的猎聘网完成了C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   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些前辈,“年轻人”们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他们断言:传统招聘网站的命运是腹背受敌、彻底衰落。   来叩门的不只是这些年轻的“野蛮人”。今年年初,分类信息门户网站赶集网也将重心转移到招聘,CEO杨浩涌很豪迈:“目前赶集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前程无忧。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他计划在两年之内赶超前者。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没有理由袖手旁观。2月25日,LinkedIn推出中文版“领英”,5月23日,在京举办大型线下活动。4个星期之后,在发给用户的邮件中,LinkedIn中国宣布其会员已达到500万。   在领英举办线下活动的同一天,新浪微博宣布推出“微招聘”服务。新浪方面称,微博上有求职需求的活跃用户达到1亿,同时还有70万认证企业。他们要做的,是把彼此需要的双方连接起来。用新浪微博CEO王高飞的话说,“微博就是一个求职者的大平台。”   这个沉寂多年的市场,忽然喧闹起来了。   “老前辈”不甘寂寞   互联网招聘的“老前辈”中,有些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在目前。   5月8日,前程无忧发布了2014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据称,公司第一季度总营收为4.3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净利润为1.185亿元,同比增长8.9%。最值得留意的是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3.015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长原因是使用这一服务的独立雇主从去年同期的20.6万名增加到了25.9万名。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也透露,其2014财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2.557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网络招聘营收为2.036亿元,同比增长13%,占总营收的80%。而4198万元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尽管营收不过前程无忧的6成,净利更是刚过三分之一,毕竟还在增长。   几乎同时诞生——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是1997 年,前程无忧是1998年——的3家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上市后一骑绝尘保持盈利;智联招聘几经波折终于在2011年艰难扭亏;最命途多舛的当属中华英才网。   2005年4月,中华英才宣布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供应商——美国的Monster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者以5000万美元收购其40%股权成为股东。2006年、2008年,Monster又两次出资,以1.94亿美元收购剩余的55%股权,中华英才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但从2010年开始,中华英才市场份额持续走低。在2012年第3季度,Monster亏损高达1.942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计入了中华英才2.33亿美元的亏损额。2013年初中华英才再次被出售,北京总部大约一半员工被裁并拿到离职补偿,没拿到补偿的在职员工闹出了集体抗议事件。   其实Monster的日子也不好过。   2013年《福布斯》杂志评选美国十大招聘网站,曾经垄断美国传统招聘市场的Monster仅仅排在第6。这家全球最先上市的招聘网站如今股价已经跌去9成,每年的营收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相近,市值却相差了30倍。   拉勾网许单单观点犀利:Monster代表的传统招聘模式在美国已经式微,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之类网站是Monster的学徒,“Monster的今天一定是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的明天。”   不过他也承认“明天”未必马上来临。10多年来,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培育了众多用户。之前没什么新公司对它们构成威胁,原因也在于此。一位虎嗅网友的评语一针见血:“直到死掉的那一天,中华英才网都没有改变服务方式。”   一直以来,传统招聘网站的服务广受诟病。因为主要收入来自于企业付费(展示广告、发布职位、下载简历),求职者的用户体验基本被忽视了。求职者冀望广种薄收,往往盲目地投递大量简历。所谓的系统匹配功能形同虚设,企业HR的邮箱被完全不匹配的求职简历塞满,连浏览一下的心情都没了。下一回合当然就轮到求职者陷入漫长的等待。   许单单将这种模式总结为“先批发,再零售”:“比如51job(前程无忧)通过打广告买了很多流量过来,其实就是批发来很多简历,然后再把这些简历零售给不同的招聘企业,赚取中间的差价。”这一模式导致网站成为“销售导向的公司”——“是卖东西的而不是做产品的”。   “老前辈”们显然不想被看作无法创新的“等死一族”。2013年,智联招聘就推出了一个新产品,针对中高端人群的招聘网站——智联卓聘。负责人王忠选是新加坡海归,回国攻读中欧商学院的MBA后,创办过便利店O2O公司,两年后加入智联。他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他们说的中高端求职者,是指年薪10万以上的人。他们注意到这个人群有独特的需求:第一,其中80%的人倾向于被动求职,希望机会主动找到他们;第二,觉得个人职场价值被低估,希望工作机会跟自己的能力匹配,不愿看到年薪三四万的工作。   智联卓聘设计产品时回应了这些需求。他们采用了跟投递简历反方向的思路——职位推荐。招聘方登录网站,搜索到合适的简历之后,可以点击“I want you”按钮——这是《中国好声音》带来的灵感,把职位投递给求职者,求职者只需要选择接受或拒绝。同时他还可以选择公开或不公开自己拒绝或接受的职位。假如你拒绝了年薪10万-20万的职位而接受20万-30万的,招聘方就会明白你对自己的估值在20万以上。   智联卓聘还引入了猎头。他们从智联庞大的简历库中筛选出优质的简历以吸引猎头。“然后猎头就会通过他自身、还有他的职位去激活我们的候选人。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场面——猎头获得了简历,我们获得了激活状态的候选人,候选人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王忠选表示。   求职者一旦接受了职位,就可以和猎头在线下沟通,而后双方可以在网站上相互评价——这是借鉴了电商的思路。如此一来,一个消费者(求职者)的评价可以帮其他消费者(求职者)判断,这件商品(职位)跟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匹配,这个商家是不是可靠。同时商家也可以指出这位消费者(求职者)是否诚信(有没有自称的能力)。   王忠选透露,目前为止,推出半年多的智联卓聘已经有2.5万个猎头入驻,提供的职位量是9万,展示职位推荐或评价的候选人则有100万。未来他们会向企业收费,而已经付出劳动的猎头则可以免费使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传统招聘网站努力开发中高端人才资源时,一匹黑马——不,一匹黑驴忽然杀进来搅局。   “找房子,找工作,找装修……啥都有”的赶集网,正将重心偏向“找工作”。   为什么集中资源做招聘?赶集网产品副总裁赵世勇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中基层招聘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比高层的市场规模大得多,至少未来5年内这个趋势不会变,而且这还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而赶集的用户和这拨找工作的人很匹配。”   从赶集网App“工作通”初始页面上的关键词:行政、销售、司机、技工/工人,就可以看出赶集招聘的服务对象是以蓝领为主。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蓝领用户在无线端找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但在手机上录入自己的大段简介毕竟不方便,赶集的产品部门于是结合用户在无线端的使用特点推出“工作通”,采用C2B模式,即用户发送需求,企业响应。目前赶集网无线端简历量和PC端简历量已经持平。   赵世勇告诉记者:不同工种求职的难易度大不相同。比如保险经纪人、技术工人、销售需求量很大,企业招起来也特别急,但在期——春节前后或暑假时根本招不到人,只能加钱招。相反司机、厨师之类,可能是20个人去争抢一个职位。企业就会对求职者的资历、背景、证书等千挑万选。   将招聘作为重点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涉及的类目非常多,人员和资源却相对有限。当招聘成为焦点,巨额的广告投放和人力倾斜引起了其他业务线的不满。但CEO杨浩涌在压力之下没放弃招聘战略。相关数据证实了坚持的价值:2013年通过赶集找工作的人次达到10.9亿,也就是日均300万人次。当年赶集招聘业务线营收同比增长180%。这是杨浩涌敢于向行业老大叫板的底气所在。   “年轻人”猎取功名   年初赢得资本青睐的“年轻人”们,其实并不是同路人,至少他们对猎头的态度截然不同:猎上和猎聘的业务围绕猎头展开,拉勾做互联网领域垂直招聘,却要屏蔽猎头。   IDG资本(猎上网投资者)副总裁牛奎光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中国猎头行业的发展是由跨国公司驱动的。1990年代开始的十几年是猎头迅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大爆发,市场对猎头的需求已经放缓了,“但IT行业是例外,中国互联网爆发,IT人才供不应求”。   对中国猎头市场的繁荣,猎上网CEO辛小蝶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企业是大是小,自己急需的人往往也是别人急需的。而许多企业有相似需求,意味着这是供小于求的市场,企业很难收到主动投递的简历。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做这件事能力和驱动力最强的人,也就是猎头。   辛小蝶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猎头,不久创办自己的猎头公司。但在2012年底,她“革了自己的命”,关闭还在盈利的公司,创建了猎上网。10年猎头生涯,使她深知猎头和企业间存在信息障碍。她用滴滴打车来打比方,“在没有滴滴打车之前,出租车司机直到乘客上了车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如果对方要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运营的时间成本会增加,而且到了陌生地方不容易接活儿,可能导致空载返回。”猎头们也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传统的接单方式是同客户公司一一进行沟通,但却无法担保客户的人才需求在自己擅长领域内。   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企业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他们经常会发现猎头对自己的需求理解得并不太准确。辛小蝶认为这是因为企业找错猎头,“肚子疼照心电图是看不出一二三的,猎头也一样。想找产品经理,不能让金融猎头来帮忙。就算他一年能帮客户推荐30个总监,他也帮不了你。”   猎上要做的是为猎头和企业搭建平台,利用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他们按地域、行业、可以推荐的职位层次,对猎头进行了分类和标准化评估。用辛小蝶的话来说,这是在帮猎头提升服务效率。而后当企业把需求发到猎上网时就会有合适的猎头跟他们对接。另一方面,有专长的猎头可能不断接到同质化的订单,有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候选人资源。   与传统招聘网站不一样的是,猎上并不收取企业发布职位的费用,而是按照一定比例(一般在25%左右)抽取企业支付给猎头的佣金。他们还宣称要“对结果负责”,如果候选人没有通过试用期,将百分百退款给企业。   猎上网的对手猎聘网把大量广告投放在地铁通道,创始人兼CEO戴科彬同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一起出现在广告上。戴科彬表示:“北上广工作3年以上的人坐地铁的很多。我需要打造品牌形象。所有人都是我的受众,三年以上的人需要他们去注册,三年以下的人需要他们知道猎聘是精英族群换工作的地方。”   戴科彬也经历过“求职难”。2008年辞去宝洁公司品牌经理职务后,他发现在三大招聘网站上很难找到合适工作,想找猎头又不知道哪家好,于是动念为中高端人才建立一个LinkedIn那样的职业社交网站。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想法,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结果他只好成立一个猎头公司,把业务转到线下,网站则成了猎头公司的官网。他发现与白领市场的成规模不一样,猎头市场相对分散,许多公司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不像国外的成熟猎头公司通过咨询等服务挣钱。他觉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   几经波折,猎聘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提供实名制互动平台,让企业、猎头和职业经理人三方实现互动。猎聘自己的说法是,这里已经聚集了6万多猎头、1100万个人用户以及10万企业用户。   为吸引猎头入驻,猎聘对其采取免费政策,猎头只要上传了职位就能获取金币,支付金币可以获取简历。为了减少猎头发布虚假信息赚取金币的现象,后来又将条件改为除了上传职位,猎头还要回复求职者、处理简历并获得好评。此外猎聘还推出了一个分级体系,求职者可从响应速度、处理简历的效率、服务专业性等方面打分,评定猎头的“星级”。   在传统招聘网站,企业客户经常购买的服务有职位发布、广告展示、简历下载。猎聘网对企业的收费也包括了这几项。对求职者的收费则被命名为“增值服务”,包括了简历置顶,简历群发,主动以电话、私信联系猎头或HR等等。   有趣的是,戴科彬似乎有点怀念做线下猎头的日子。拿到7000万美元融资后,猎聘网开始组建一个规模在一千人左右的人工服务中心。戴科彬认为,猎头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是鉴别高端人才、提供职业咨询等相对个性化的工作。而有一些相对标准化的“轻猎头”服务则可以由猎聘来完成——例如通过电话沟通来提高候选人名单的转化率。   许单单又要唱反调了。他认为是传统招聘网站不作为把许多用户拱手让给了猎头,“互联网行业招聘工作了三四年的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都要通过猎头。这种猎头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他估计未来中国猎头会从50万减少到20万,没有技术含量的猎头会被拉勾网之类垂直招聘网站“干掉”。   2011年,3位腾讯前员工许单单、马德龙、鲍艾拉一起创办3W咖啡,将其定位为“互联网的圈子”。据说,他们正是在这里想到:创业公司不容易找到合适的IT人才,程序员又不了解创业公司的需求,从用户视角改良、提供互联网领域的求职解决方案,大有可为。这个解决方案就是拉勾网。   最初,拉勾想把线下的关系迁移到线上去,打造“互联网行业的LinkedIn”,很快以失败告终。3个月后重新上线——也就是现在的拉勾网,模式回归常态:企业HR发布职位,求职者上传、投递简历,尝试完成供需匹配。   许单单自诩拉勾网“擅于做产品,不会打广告”。至今为止公司总共才花了几十万广告费。四五十人的创业团队,只有一个销售,绝大多数人是做技术的。   为了更立体地展现招聘方,除了介绍公司、发布职位信息,拉勾网还可以列出创始人简介、微博地址、接受过的采访等等信息。求职者投出简历之后,还可以实现跟踪,不管有没有面试机会,总能很快收到回复:“已经查看简历”、“邀请面试”或“抱歉,您被拒绝”——大多直接来自用人部门。   “有时候HR反馈太快,用户都不相信是真人的回应,还以为是系统通知,我们不得不把反馈再延迟一分钟。”许单单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拉勾网上,平均投4次简历就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在前程无忧你得投28次。”   匹配精准、反馈及时为拉勾吸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截至6月底,拉勾网上的简历数量达到了25万左右,总投递量则接近300万份。使用拉勾网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超过5000家,其中包括腾讯、百度、阿里等知名企业。每促成一个职位招聘成功,拉勾网会向企业收取500-2000元佣金。如果招聘的职位很高,则按薪水的一定比例收取。这样的收费模式,跟猎头很相似,尽管价格远低于猎头公司。就像许单单说的,拉勾在用自己的方式“干掉”没价值的中低端猎头,所以从一开始,这家网站就在努力屏蔽猎头。   与拉勾网模式相似的美国“弟兄”——IT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Dice.com,也许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拉勾网的前景。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中,Dice营收同比增长20.3%,达到6000万美元。Dice流量仅为Monster的二三十分之一,收入却是Monster的四分之一,而净利润甚至一样多。   “不速之客”LinkedIn   对赶集网的转型,至少猎聘等新秀还不用太紧张,更值得他们担忧的是来势汹汹的LinkedIn。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去年做过一项研究,调查美国过去5年净收入成长最快的500家公司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结果显示LinkedIn已超越Facebook,成为大公司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工具。也是在去年,应该是某位用户开了个玩笑,LinkedIn上甚至还出现了招募教皇的消息。   LinkedIn于2003年上线,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目前股价在170美元左右,市值约为200亿美元,已是全球商务社交网站的巨擘。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013美国十大招聘网站中,拥有2.3亿用户的LinkedIn占据榜首。   LinkedIn初创时,Monster这样的公司仍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招聘网站。LinkedIn的创新是在求职网页增加了Monster尚未涉足的社交模块。求职者可以在网页上创建职业档案,和访客互动交流。这一功能使得用户对LinkedIn产生依赖感,更加频繁地登录网站以及更新个人资料,而非只是在找工作时才想起登录。而对寻找人才的企业用户来说,这个内容丰富的职业档案资源库有巨大吸引力。   LinkedIn目前的收入中,招聘服务占到一半,广告占到30%,其余来自于高级订阅。用创始人豪尔的话来说,“广告商姗姗来迟,但它们确实来了。”不过LinkedIn仍然决定不过多依赖广告收入。目前普通会员使用LinkedIn是免费的,用人单位发布工作机会、使用招聘工具套餐以及搜索用户资料物色潜在候选人;求职者订阅职业信息以及索取联系方式,则都需要付费。   LinkedIn的CFO史蒂夫·索德罗前几年曾表示,LinkedIn的目标客户是职员在500人以上的公司,如此规模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7万-8万家,当时已与LinkedIn签约的是1.2万家。他们认为,美国之外的市场更加广阔。   2012年4月,LinkedIn在北京成立代表处。2014年1月,任命原糯米网CEO沈博阳为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月25日,LinkedIn增设简体中文测试版,命名为“领英”。很可能是为了预防水土不服,LinkedIn选择与宽带资本、红杉资本组建一家合资公司。   外来的大和尚一定能念好经吗?Monster入主中华英才就是一个反例,LinkedIn又如何呢?在戴科彬看来,LinkedIn并不完全是“陌生人”,“之前它已经笼络了很高端的人群,在外企工作、使用英文的人很多在上面。所以进不进入中国没有太大差别,有个中文版无非是在本地运作起来方便些。”   LinkedIn的官方数据可以佐证戴科彬的看法:截至2014年2月,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400万用户使用LinkedIn的英文网站。   但戴科彬还是认为LinkedIn暂时很难在中国成功。“这个模式要求人们在商务社交中公开彼此的背景。外国人比较诚信,会把自己的背景公开。但在中国很多人会造假简历。中国有句古话叫‘英雄莫问出处’,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背景,尤其是背景并不特别好的时候。而且现在整个社会信任度不高,大多数人还是害怕把自己的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在他看来,LinkedIn要在中国获得充分的发展,或许要等到“80后”、“90后”这些在社交网络中成长的年轻人成为企业中高层的主力之时。   事实上LinkedIn在中国早就有了一些“学徒”,例如大街网、天际网、优士网,包括猎聘本身也借鉴过LinkedIn模式,只是其中没有任何一家能形成大气候。   许单单认为LinkedIn在中国最大的对手是微信这类社交工具。   腾讯尚未显露出进军职业社交招聘的迹象,新浪却已经动起手来了。今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微招聘”,使用碎片化简历模式——系统会不定期地向用户推送消息,用户完成简单的问答后可将其保存为简历。注册用户还可以在微博上发布求职信息,系统会将其推荐给相关的企业。数年前百度也曾尝试进入这一领域,只不过投入数亿、名为“百伯”的项目不幸夭折罢了。   在线招聘,谁敢说BAT并没有盯上它呢? 来源:财经天下              记者|杨蕾 周昶帆 编辑|施雨华 摄影|王攀 肖南 孙颖
    观点
    2014年08月25日
  • 观点
    HRTech Talking今(xi)日(da)上(pu)线(ben)  HRTech Talking是HRTechChina(中国人力资源科技)旗下的一档栏目。旨在报道人力资源科技行业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专注于报道人力资源科技行业公司的平台。它关注人力资源科技行业公司的最新资讯,动态;采访报道所有对人力资源科技行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的公司,这些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在这里,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公司将在我们提供的平台上一展风采。该栏目读者群不仅有来自各大企业的HR、CIO等,也有人力资源科技行业的专家,学者。同样也受到人力资源科技行业创业公司的关注。     关于HRTech Talking的报道: 1、所有报道的公司信息我们会认真审核。对符合我们栏目标准的公司(即具有潜力的与人力资源行业相关的科技公司),编辑团队会尽快与公司联系进一步访谈事宜。 2、所有采访与报道,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强调文章与报道的中立性。我们相信,对读者的阅读时间负责,是构成传播价值最根本的基石。 3、我们栏目中所采访公司的报道,不仅通过官方网站,同时也会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搜狐平台等渠道以及后续的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发布,曝光。     关于HRTechChina HRTechChina (http://www.hrtechchina.com/) 是一家专注于人力资源技术、科技信息的平台,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以原创、独家报道关注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及创业公司。拥有网站、移动端、俱乐部、专业论坛展会等服务分享最新、最权威的人力资源科技行业资讯与动态发展。HRTech China 与世界上其他人力资源科技组织有着密切的合作、交流,致力于中国人力资源技术的发展!  
    观点
    2014年08月24日
  • 观点
    【招聘第三方】谈谈企业猎头交易平台 【吐槽】有人说我的风格像段子手,我自嘲我只有段子手的病却没有段子手的命。   【正题】 现在做这做那的招聘平台很多,每一类招聘平台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传统招聘网站平台上面是企业和求职者,SNS平台上面是企业、求职者和猎头,猎聘网和悬赏类网站平台也是企业、猎头和求职者; 这个文章介绍一类企业猎头交易平台,上面只有企业和猎头,没有求职者。其实我个人觉得国内任何一种模式的招聘平台都可以在国外找到原型,来看看国外的情况。   一、国外的企业猎头交易平台 http://www.bountyjobs.com/ Bounty jobs成立于2006年,总部在美国纽约,三分之一世界500强都在使用,有10000+猎头入驻平台,开发了亚洲英国德国市场,平台针对企业雇主和猎头不针对应聘者,网站有详细操作指南。   简介: Bounty Jobs guarantees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dhunter channel through a single Web-based application. It is the preferred contingent search solution for more than a third of the Fortune 500, with a marketplace featuring more than 10,000 approved headhunters.   1、Employers: How It Works   Employers Post Job Vacancies Employers post a job description on Bounty Jobs and offer a bounty (as percent of salary or a fixed fee). The bounty represents the amount employers will pay the headhunter who finds them the right candidate to fill the job.   Employers Engage Headhunters Headhunters search for job descriptions and companies that match their expertise, then request permission to engage on a bounty. Employers can review a headhunter's historical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fit before deciding whether to accept or decline engagement.   Headhunters Submit Candidates Once engaged, the headhunter can freely submit qualified candidate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position. Employers can assess qualified candidates online or message recruiters, and headhunters and employers can track the progress of their candidates every step of the way.   Employers Review Submissions Employers review resumes and interview candidates. Headhunters can communicate with employers through the Bounty Jobs messaging system or on the phone to help them find their perfect candidate.   Employer Awards Bounty to Successful Headhunter On the candidate's start date, Bounty Jobs invoices the employer for the stated bounty. The employer pays one vendor, Bounty Jobs, and Bounty Jobs delivers 75% to the successful headhunter. Bounty Jobs will refund the full bounty to the employer if the candidate does not work out for up to 90 days. Please refer to Pricing and Policies for details about fees and the employment guarantee.   2、Headhunters: How It Works   Employers Post Job Vacancies Employers post a job description on Bounty Jobs and offer a bounty (as percent of salary or a fixed fee). The bounty represents the amount employers will pay the headhunter who finds them the right candidate to fill the job.   Employers Engage Headhunters Headhunters search for job descriptions and companies that match their expertise, then request permission to engage on a bounty. Employers can review a headhunter's historical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fit before deciding whether to accept or decline engagement.   Headhunters Submit Candidates Once engaged, the headhunter can freely submit qualified candidates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position. Employers can assess qualified candidates online or message recruiters, and headhunters and employers can track the progress of their candidates every step of the way.   Employers Review Submissions Employers review resumes and interview candidates. Headhunters can communicate with employers through the Bounty Jobs messaging system or on the phone to help them find their perfect candidate.   Employer Awards Bounty to Headhunter On the candidate's start date, Bounty Jobs invoices the employer for the stated bounty. The employer pays one vendor, Bounty Jobs, and Bounty Jobs delivers 75% to the successful headhunter. Bounty Jobs will refund the full bounty to the employer if the candidate does not work out for up to 90 days. Please refer to Pricing and Policies for details about fees and the employment guarantee.   英文好的同学可以自行翻译或上bounty jobs网站看看,熟悉下他们的运作模式。不管你看没看懂,反正奶兄是看个半懂。     二、国内的企业猎头交易平台 1、猎上网 http://www.hunteron.com/   2、基摩村 http://jmcun.com/ 3、钜才港 http://www.jucaigang.com/   奶兄早在一年前就接触到基摩村和猎上网,我调侃猎上网是青楼,也写过一个非常肤浅的长微博以对这种模式的思考,链接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166cf70101c9mr.html   企业猎头交易平台对于企业来说无需和一家家的猎头签订合作协议(只需要和平台签订合作协议),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义猎头费用;对于猎头来说,大猎头可以盘活更多的资源,小猎头可以尝试对接更多的客户。     文章最后八卦下猎上网的美女创始人辛小蝶,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就创业一直混迹猎头行业,13年创立猎上网,极度喜欢美食、自拍、阿根廷队、红色。据说他们公司的招聘要求是必须有一颗吃货的心。     欢迎各位关注奶兄新浪微博@打劫买奶粉,以及个人微信@kinwa2002  
    观点
    2014年08月23日
  • 观点
    优化雇主招聘页面的四大建议 有数据显示:85%的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邀请电话之后都会第一时间搜索查看公司的官网和招聘页面。候选人希望了解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企业文化,未来机会……雇主招聘页面中提供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吸引他们!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雇主招聘页面除了职位就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内容了,甚至最新最全的空缺职位仅仅在外部招聘网站上显示……(本文曾授权于“北森”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内容发布) 有数据显示:85%的求职者在接到面试邀请电话之后都会第一时间搜索查看公司的官网和招聘页面。候选人希望了解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企业文化,未来机会……雇主招聘页面中提供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吸引他们!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雇主招聘页面除了职位就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内容了,甚至最新最全的空缺职位仅仅在外部招聘网站上显示。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雇主招聘页面能够让求职者感受到企业体系化的流程、专业专注的形象,更能展示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门面形象和招聘的核心载体,从招聘渠道建设的角度,雇主招聘页面是最值得投入和最能挖掘价值的,基于以上,我们分享如下4个建议: 1、 对接招聘管理系统 如果说雇主招聘页面是“门面”,那么招聘管理系统就是给“门面”提供更多支持的一套后台系统。小编曾经有和50多位招聘经理聊过他们公司的雇主招聘页面的问题,其中最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便捷的维护和管理雇主招聘页面?比如职位的发布、简历的收集、候选人的跟踪等等,面对成百上千的职位需求,人工维护和管理实在伤不起!基于在这些问题我们建议: 01、 请供应商帮忙建设雇主招聘页面,将企业介绍、用人理念、员工福利等等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囊括其中,同时分地域、分部门、分职类设置招聘职位,将招聘流程做到最优,最最重要的是与招聘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现在很多招聘管理系统供应商提供这项服务,参考北森为万科搭建的雇主招聘页面 http://vanke.zhiye.com) 02、 通过招聘管理系统统一发布招聘需求,让雇主招聘页面与招聘门户、社交网站等渠道的招聘信息同步,解放招聘HR的同时方便求职者查找和筛选职位。 03、 通过招聘管理系统实时收集候选人简历,并进行智能筛选。那么很多渠道过来的简历怎样查重?如何辨析简历真实度?如何对学历、性别等进行进一步筛选?以上这些问题,招聘管理系统都可以快速解决。 2、 持续创作内容 除了职位,除了千篇一律的公司愿景等描述,真的没有其他更多内容可以写、可以“卖”的了吗?雇主品牌形象、员工故事、团队介绍、招聘经理的领英档案、面试官的个人微信,这些都可以是雇主招聘页面“内容”的组成部分。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并且源源不断的生产,才能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到达更多的候选人。员工发布的内容是最能代表雇主真实情况,也是外部候选人最希望了解的,但是员工的时间精力有限,如何鼓励员工源源不断的进行内容创作呢?我们有几个建议: 01、 使用虚拟的员工形象,通过外包的供应商来撰写内容(就该角色在公司的长期职业发展和生活); 02、 使用真实的员工形象,配合人力资源部的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来鼓励员工生产内容; 03、 除了内容来源的规划(如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故事以及高管故事,来自粉丝投稿,转载翻译,结合行业热点事件原创等),还需要制定内容生产传播计划(发动全员的社交网络); 04、 对内容进行最佳文章投票、评论等,让作者们能收到反馈; 招聘页面不同的内容模块,真实的员工故事和公司动态组成了更加真实的“招聘营销”元素,可以让雇主招聘页面成为传播雇主品牌的第一站(雇主招聘页面必须是核心阵地,其他所有招聘网站、社交网络为第二阵地)。 3、 融入移动和社交属性 为什么要融入社交元素呢?一方面,候选人个人更容易和公司里面的“招聘经理”个人、面试官个人,未来直接领导个人产生情感连接而不是“公司”。社交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是两个“个人”之间的互动,融入社交元素本质上是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展现内部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给外部候选人“看”!让外部候选人更有兴趣、更有意愿的和雇主内部的员工产生情感连接并增强信任。移动互联网时代,当然也要重视移动终端上的体验,”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可以让雇主招聘页面拥有更灵活的移动属性,关于融入社交和移动属性的建议(关于这些操作可以寻求公司IT技术部门的帮助或寻找招聘管理系统供应商来实施)包括: 01、 社交网络的Newsfeed/信息流(如公司的微博插件、招聘经理个人微博动态)同步到招聘页面; 02、 社会化分享的插件代码植入招聘页面(如Jiathis、Bshare方便目标候选人将信息分享传播); 03、 通过技术开发,允许用户使用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账号来授权注册或登录招聘页面,并在后台将求职者提交的简历以及其社交网络账号对应起来; 04、 寻求技术部门或外部供应商搭建移动招聘页面; 05、 通过兼顾微信的公众账号,设置自定义菜单链接雇主招聘页面,前提是雇主招聘页面本身已经具备很强的移动体验; 4、 基于数据提高转化 如果还没有使用招聘管理系统,这里我们建议雇主在创建和运营招聘页面/网站的时候,安装使用第三方免费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如百度统计)。该工具和招聘页面的整合能够获取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告诉雇主,来到雇主招聘页面的求职者是来自哪里,100%完成应聘行为的用户有多少,这些求职者用户都看了哪些职位,还做了其他什么行为等等。有了这些信息,雇主可以帮助到求职者改善在招聘页面上的使用体验,不断提升网站的投资回报率。以下我们建议雇主要不断总结分析招聘页面的三个数据(其他所有的数据或者说运营目标都应该指向这三个数据): 01、 新增独立访问用户的平均值/每月; 02、 访问用户的平均停留时间/每月; 03、 通过雇主招聘页面完成职位申请并获得的简历数量/每月; 当我们把成千上万的招聘预算投入到马上可以获得简历的招聘网站的时候,一定要重新思考:雇主自主的招聘页面这一核心载体,这一让候选人“回流”的重要阵地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运营和维护好我们的雇主招聘页面不容易,最最核心的是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让优质的内容自发的传播和覆盖到更多更广的候选人。 【文章作者:欧阳泽林】
    观点
    2014年08月22日
  • 观点
    在线招聘:老一辈们太慢了,新人要催催他 中国网络招聘的三大拓荒者,在培育出一个具有强烈招聘需求和求职群体后的在线招聘市场之后,反而失去了原生动力,变得愈发不温不火起来。       缺乏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平台广告模式在现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迭代下显得格格不入,信息不对称造成供求双方的体验越来越差,用户需要一些新的产品形态。       资本热潮将看的见的产品炒了个遍,在线招聘也不例外。半年来,智联招聘赴美IPO、猎聘网、脉脉等相继融资,资本的眼球重新回到了这个行业。昨天(8月20日),拉勾网宣布B轮融资2500万美金。老一辈们太慢了,新人要催催他。       把选公司做成购物体验?   都在提互联网思维,都在提用户体验。但传统的在线招聘网站,掌控着职位与简历两个最核心的资源,构造信息不对称。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服务变成了广告位买卖的过程。       没有人不烦广告,但你的营收模式必须依赖广告,所以你必须造就一种集体焦虑的模式。雇主为了招到人不停买简历,求职者为了找到好工作疯狂投简历。这一定是用户体验上的违和。       失去平衡的东西,一定要让它慢下来,重新摆弄一下才好。       对于拉勾,它们的用户体验很棒,因为它们把电商的模式有选择的拷贝了过来。       从产品上来看,选择互联网这个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从业人员持续增加的行业,容易打造口碑。       把岗位当成是商品。SKU不多,可以专注于技术、产品、市场等职位进行标准化。但是因为从业人员薪水普遍不低,所以佣金抽成高。       需求明确直接易分析、可以通过持续积累数据做出用户肖像。只需要持续投入按效果拉流量、收入稳定、又不会有库存物流这些烧钱的破事儿。       而电商的核心,就是用户的获取和留存。所以他们首要看重的就是求职者。       对于求职者来说,求职最重要的无非是:快速、简单找到满意的工作。       快速:很快的粗略知道这个公司好在哪儿,这个职位能拿多少钱。投递简历能够迅速得到反馈,最好极速入职。     简单:能够迅速找到匹配适合自己的、而自动过滤不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       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用到符合自己心理诉求的产品,这就是拉勾要做的事情。       用户需要粘性么?   拉勾在移动端上一直在反潮流。       中国是一个先做朋友后做事的国家,这个事情对于招聘行业有好也有坏。好的是你可能会通过你的朋友帮你找工作或招人,坏的是你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分不开。       Linkedin,亦或者打着职场微信的脉脉,他们首要的核心逻辑是中国一定需要有专门的职场社交。找工作、找创业搭档、找生意伙伴甚至结交志趣相投的职场人,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产品来承载。       招聘在用户端其实是一种低频需求,谁也不会有事没事跑去看两眼是不是有合适的岗位等着我,因此很难形成用户粘性。       但偏偏招聘行为在雇主端是高频需求,他们需要想办法了解用户的各种信息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合适,更可以降低沟通的成本或者投其所好的拿到这个人。       移动端产品在社交与用户粘性上有先天优势,所以无论是Linkedin还是脉脉,都希望你活跃活跃更活跃,通过拿到你的更多行为来进行精准匹配。       但拉勾其实不需要这些,明确的岗位导航和分类就是让你能够越快越好的找到工作,你不需要在这里停留太久,下次想换工作再来就好。       这就像谈恋爱与相亲。没目标的时候总要看尽千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要逼不得已相亲么,呵呵你懂得。       集团作战力量大?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       拉勾网是3W的子公司。而在3W旗下,还有着猎头、咖啡、传媒、孵化器和基金。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围绕互联网人群的变现。3W创始人许单单曾经这么说道。       “比如说一家公司拿了融资要招聘,首先我们的传媒公司可以做PR,拉勾网可以帮着招募普通员工,猎头公司可以帮忙招高管,大公司投资部会希望投项目,我们有孵化器和创业者资源,可以实现对接。最终每件事情都会扩大用户,并且基本上都是对准互联网公司来做的。”       所以我们看到,3W再利用各种方式试图搭建一个全产业链,拉勾仅仅是其中面向大多数求职者的一环。背靠干爹的他们,实际上有着不错的先天优势。       “拉勾是我们在3W咖啡店的基础上做起来的。看上去,我们做了几年的3W咖啡好像没有多大的收获,但实际上,在做拉勾网的时候,那些东西都补回来了。三年的时间,我觉得互联网行业至少有200、300万人知道3W咖啡,我们做拉勾时自然把3W咖啡能用的资源和积累的客户吸收进来。在拉勾网之前,Ella就已经在管我们的传媒公司了,传媒公司帮客户做各种公关服务,我们就把拉勾绑进去。总之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借助3W的平台做用户。”       拉勾在拿到钱以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时间表,更没有资本方的压力。在产品经理出身的CEO马德龙看来,什么都没有拉勾的产品重要。       “拉勾就是做了好的产品,切了一个精准的垂直市场,我们做了对用户信息流转有利的服务,这就足以形成拉勾现在的口碑。”       招聘市场很大,传统模式一定难以为继。但是任何模式的产品,都需要抛弃原有的产品形态,走出“招聘网站”给用户造成的思维定式,方为上策。   【文章作者:刘铮】  
    观点
    2014年08月21日
  • 观点
    “猎头”辛小蝶:招聘网站再火也干不掉猎头 如果猎头在招聘中仅仅提供候选人信息,那这行业早不存在。在职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今天,猎头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招聘流程管理。如果单纯地喊去猎头化,那就意味着招聘过程倒退回到最初没有分工的时代。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注:这两天拉勾网获得2500万美金巨额融资的消息获得了业内高度关注,然而,也有一些同行的不同声音。本文就来自猎上网创始人兼CEO辛小蝶的来稿: 最近看到一篇对拉勾网创始人马德龙的访谈,文中他提出“要走猎头的路,要让猎头无路可走” 。对于一个在人力资源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从业者,我个人对这个观点难以苟同。如果猎头在招聘过程中仅仅提供了候选人信息,便可轻松获得可观收益,那么这个行业早就不存在了。在职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今天,猎头的价值究竟何在?这个行业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我想在这里跟各位讨论下。 猎头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招聘流程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今天的招聘服务已成长为一项长尾的复杂服务过程 ,其间环节的多样性,每个环节场景中对服务的依赖,已远远超越了对信息的依赖。如果单纯地喊去猎头化,那就意味着招聘过程倒退回到最初没有分工的时代。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让各位更好的理解猎头的工作,让我们通过一系列场景来逐一说明。 场景一 ,猎头如何给候选人介绍新的职业机会 通常猎头在介绍新职位的时候,为了确保候选人的积极性和职位匹配度,确保自己推荐的有效性,会比较详尽地向候选人介绍用人企业以及职位的具体情况。 猎头往往要通过反复几轮的沟通,在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具体背景及其跳槽动机后,才能完成对候选人的面试评估环节。而一个候选人的跳槽动机或者跳槽决策往往也都是伴随这些问题的沟通来完成。 场景二,猎头如何为企业推荐候选人 通常情况下,一个职位猎头不会只推荐一个人给企业,企业会认真审核后再给猎头明确的反馈,让猎头约请目标候选人参加面试,并且提出面试要求。 企业方希望过来面试的都是目标明确、跳槽动机清晰并且对企业的了解已经做了一定功课的候选人。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无论是HR还是用人部门负责人,他们每天的时间都很宝贵,非常希望面谈的时候就能进入关键主题。 显然,用人企业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一次面试的时间解决这么多的候选人沟通问题。一来时间成本太高,二来双方立场不同,也很难建立这样的沟通。因此猎头作为第三方,帮助企业完成前期沟通,帮助候选人梳理清晰再去面试就成为尤其重要服务环节。 场景三,猎头如何谈Offer 当候选人与企业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彼此筛选的面试过程后,就要进入谈Offer的阶段了。相信很多职场人都经历过谈Offer时的纠结心态,薪水要多少才合适呢?要高了担心企业觉得自己只看钱,要低了又怕自己吃亏。企业方也会面临用人部门招聘预算及内部团队平衡等问题。 这时,猎头作为第三方在其中帮助候选人分析利弊,帮助企业对比面试过的候选人的优劣,让双方都从更冷静客观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期望值,则更容易皆大欢喜。而不至于谈到最后,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该见的都见了,但是在Offer阶段却遗憾的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场景四,猎头如何帮助候选人辞职 对于大部分职场人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领域的专家,而不是“跳槽专家”或“辞职专家”。因此即便有心仪的Offer在手,也会遇到辞职时的不知所措。 如果候选人在辞职时不能很好沟通,做好交接,导致最终不能顺利入职,对用人企业将造成时间成本上的巨大浪费。而企业往往没有精力和机会去跟进候选人辞职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及时安排这个职位的替补方案。 猎头作为专业服务方,为了确保自己服务顺利完成,通常都是会跟进候选人。一方面提供一些好的建议让候选人能够更好的做出辞职的沟通与交接;同时也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向企业报备,不至于企业在最后一刻措手不及。 猎头行业被误读的根本原因 作为社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进程,今天的招聘工作已经进化到三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用人企业根据业务的发展定义人才的需求;HR协助企业清晰需求并且合理化搭建团队;第三方(猎头)完成筛选后进行推荐。这样三方协同才能让彼此在各自的环节上做到高效并且专业。 当然,从行业自省的角度,目前市场上对于猎头服务的误读——认为猎头只是传递信息并没有提供服务——也是事出有因。猎头行业本身是一个小众行业,一直在单打独斗,比拼人脉的传统模式下苦苦囚斗,行业长期无序发展到今天,已然进入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一片红海,存在部分劣质服务的乱象。 让猎头行业互联网化起来 在全社会互联网化的今天,猎头行业却从没有被新时代的互联网所青睐过,无论是移动端还是大数据,当这些闪亮的工具出现在招聘市场的时候,都是一股脑的涌向了企业方,殊不知不提高服务方的能力与效率,企业方有再多高大上的工具,效率瓶颈面前还是无法突破。 用互联网思维梳理并重新定义猎头和企业HR在招聘过程中各自的专业角色。从根本上提升招聘的效率,让猎头专注在服务的价值环节,让三方协同的更加有效。这是猎头行业的核心诉求。(本文作者为猎上网创始人兼CEO辛小蝶,网络首发钛媒体)
    观点
    2014年08月21日
  • 观点
    在线招聘回暖背后:差异化竞争难逃行业洗牌 [摘要]网络招聘公司正以差异化在在线招聘市场突破,传统招聘公司长期积累的客户仍然是一大优势。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市场和移动化浪潮,在线招聘行业曾长期处于沉寂和低潮之中,但2014上半年,这个传统行业却再次受到资本市场眷顾。     今年初,Linkedin和红杉中国、宽带资本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4月,猎聘网宣布获得新一轮7000万美元融资;6月,智联招聘继前程无忧之后也成功赴美上市;8月,定位于工作版微信的社交应用“脉脉”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B轮融资,主打招聘业务的赶集网获得2亿美元融资,昨日,专注互联网领域的垂直招聘网站拉勾网也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B轮融资。     相比于在线视频、旅游、电商等垂直领域,招聘行业的规模依然较小,按照艾瑞咨询此前的统计,到2015年整个网络招聘市场规模大概在50亿元左右。智联招聘昨日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整个2014财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前程无忧预计今年的收入则接近20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猎聘网、Linkedln、赶集网等公司也选择了向高端和低端等差异化市场领域进行突破。但总的来看,在线招聘目前并不是一个有广阔成长空间的增量市场,资本和玩家进入越多,会导致激烈对抗去争抢有限的市场份额,行业洗牌将难以避免。     新旧模式之争 相比新的网络招聘公司,传统招聘公司的优势在于,随着时间积累,留存用户越来越多,通过规模化效应获得广告收入和企业客户付费收入。截至2013年年底,智联招聘注册用户总数达到7410万,目前的独立雇主数为33.5万个。     目前,智联招聘市值为7亿多美元,前程无忧市值为21亿美元。前程无忧、智联招聘采用的商业模式是,以用户和流量换广告,并从大基数用户中争取小比例付费用户,企业客户购买的服务包括招聘职位的发布、展示广告、以及在数据库完整简历的下载。     不过,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对表示,随着中国更具个性化的年轻求职用户越来越多,受制于商业模式,传统招聘网站的产品用户体验、效率都会遭遇很大挑战,两三年内或将遭遇发展危机。     国内新成立的一批招聘公司,则包括猎聘、LinkedIn领英、人人猎头、拉勾、脉脉、内推等,更早成立的还有大街网、天际、人和、优士、若邻等。此外,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和赶集网的低端市场招聘业务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拉勾网是立足于IT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最初是模仿国外的Dice.com,后者正在不断侵蚀Monster在IT领域的市场份额。许单单告诉腾讯科技,拉勾网的商业模式和其他招聘公司有所不同,在招聘环节不会向企业和用户收费,如果企业在拉勾成功招聘到求职者,将会向企业收取月工资20%左右的服务费。不过,目前拉勾网还没有大规模开始商业化尝试,主要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     拉勾和脉脉在最新融资中的估值分别为1.5亿美元和1亿美元。     同时向企业客户和用户收费则是猎聘网采用的模式,针对猎头,猎聘网提供免费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企业的付费和增值业务收入。针对企业方,猎聘提供职位发布、简历下载、雇主品牌等服务;针对求职者,猎聘网推出了简历置顶、群发简历、主动电话私信联系猎头HR等增值收费服务。     根据猎聘网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30日,猎聘网总注册人数超过1300万,专业猎头顾问总数已超过10万,服务的雇主近20万家。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ln在中国拥有大约400万用户,定位于高端市场。LinkedIn领英是B2C和B2B的模式结合,B2C业务为用户提供职业身份、工作机会和商业机会;B2B业务提供招聘、市场、销售的整套解决方案。Linkedln领英在国内推出本土化的产品和功能,比如跟微信深度集成,微信的账号和Linkedln的账号进行深度绑定。     58同城和赶集等分类信息网站的在线招聘业务,则延续了自己的传统模式,收入来自企业会员费、置顶和竞价排名等。分类信息网站都是定位于中低端人才招聘:在此之前,保安、服务员、小工这样的工作显然不是在线招聘的主流,赶集、58正在努力地将这些人从边缘拉入在线招聘的市场当中。     差异化定位难逃市场洗牌? 面对行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智联招聘提出从传统在线招聘网站向职业发展平台全面转型,对人才测评业务、高端人才招聘业务、校园招聘业务进行了更多开发与投入,并在2013年11月推出自己的独立网站智联卓聘。     智联招聘CEO郭盛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联卓聘未来将是公司核心产品,它和原有业务有很大不同,首先,以电商模式来做中高端人才招聘,每找一次工作其实就是交易的完成,并把“评价、信用、交易信息等”展示到招聘平台中,涉及流程更深;其次,卓聘广告非常少,偏重对用户进行工作推荐。     郭盛透露,公司未来也会推出按照结果导向收费的新模式,根据企业招聘的紧急程度进行职位推荐。此外,智联招聘还通过收购中国人才热线,加强在南方市场的扩张。不过,总的来说,智联招聘目前的营收依然主要来自于传统业务,转型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而今年拿到7000万美元融资的猎聘网,同样也是主打高端人才招聘市场。     猎聘网CEO戴科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整个网络招聘一年推广预算大约为40亿-50亿元规模,但在中高端招聘市场国内目前预算达到400亿元-500亿元,与竞争激烈的入门级招聘网站相比,面向中高端人士、提供定制化的招聘网站目前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戴科彬预计,猎聘网预计2014年将实现3亿元的总营收规模,他还透露,猎聘网已经有明确的上市计划,但短期内没有上市压力。     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则表示,拉勾网的目标是做小而美的垂直招聘领域公司,国内目前大概有500万IT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其中70%的人平均2到3年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找工作,也就说每年有大概120多万在线招聘目标用户,拉勾网的目标是做到60%的市场份额,每年实现数亿元收入并不太困难。     拉勾网目前注册用户数近100万,已有超过2万家互联网公司入驻,而本月初,获得2000万美元B轮融资、定位于工作版微信的社交应用“脉脉”,目前也仅有80万左右注册用户。     据了解,目前拉勾团队60人左右,负责销售地推的仅有1人,而传统招聘公司的销售团队都高达数千人规模,对此,智联招聘CEO郭盛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人员规模都比国外企业都大很多,因为每个城市都是不一样的市场,这是市场特征决定的。     “企业客户需要更多的服务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更多的人才,此外,O2O的兴起,也说明在中国纯粹的互联网已经很难满足用户需求,客户需要一站式的服务。”郭盛告诉记者,销售人员除了完成销售工作以外,还需要给企业提供其他增注服务,包括指导企业的职位说明、跟进反馈、推荐合适人才等。     智联招聘正在加大移动端的投入,郭盛透露,手机端流量现在大概为30%左右,接下来会把地理定位、拍照、社交等功能和线下场景服务整合在一起。     不过,拉勾网并没有推出自己的APP,目前只有网站和微信公共账号的服务。许单单认为,在移动端,APP的时代已经过去,除了用户量高、打开频次高的一些APP应用,更多的APP未来将无法生存,微信的公共账号已经能替代大部分功能。     “过去招聘领域上百家企业竞争时死了一批,现在又进来一批,关键是谁能活到最后,真正剩下来的不会很多。”对于目前招聘市场新的竞争格局,郭盛如此表示。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范晓东】
    观点
    2014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