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十大最危险的云计算错误观念 云计算概念自诞生以来就无法摆脱误解、困惑和炒作,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普通消费者到财富500强CEO依然经常陷入云计算误区。近日Gartner总结了十大最危险的云计算错误观念如下:   一、云计算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虽然云计算价格在不断下降,尤其是亚马逊、微软、Google等云计算巨头的价格大战导致IaaS等云计算服务价格不断降低,但是并非所有云计算的价格都必然下降,例如SaaS。将云计算与降低成本之间划等号是狭隘而短视的,而且也不是必然的。     二、无云不计算 这是典型的“云洗脑”,“没上云计算你的IT就落伍了”之类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只要跟云计算扯上关系的产品/方案/服务都是好的。     三、任何应用都适用于云计算 与第二个误区类似,人们往往认为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可以一股脑把应用都丢到云端,实际上并非所有应用和工作负载都是和在云端处理都能取得更好收益或效果。     四、CEO的要求就是云计算策略 很多企业其实没有真正的云计算策略,或者说,在他们眼中,CEO的要求就是云计算策略。实际上云计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云计算策略需要首先弄清楚业务目标,然后再去分析云计算的收益和风险控制。     五、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云计算策略和一个云服务商 实际上云计算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和划分标准繁多(IaaS、PaaS、SaaS、DaaS,公有云、私有云等),而且不同的业务需求也需要不同的云计算策略与之匹配,不要为了标准化去统一云计算策略。     六、云计算的安全性比企业内部IT系统差 人们通常认为云计算的安全性是要差一些的,这实际上只是信任问题,而非基于事实和分析。实际上,直到今天,公有云的安全入侵事件非常罕见,而企业IT系统和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数据泄漏事件则是屡见不鲜。     七、云计算不适合关键任务 云计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阶段主要是用于非关键业务,但是很多度过初期阶段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在云端处理关键任务,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云一代企业”,他们的业务从一开始就完全在云端运行。     八、云计算=数据中心 绝大多数云计算策略都不会完全关闭数据中心将一切都转移到云端,实际上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没有对等和替代关系。数据中心有数据中心的用处,云有云的用途,两种并不矛盾。同样的,数据中心外包、数据中心现代化等也不等同于云计算。     九、迁移到云端意味着获得云的所有特性 实际上,云计算有“深浅”之分,仅仅是将应用迁移到IaaS和购买SaaS服务之间的效益是不同的。     十、虚拟化=私有云 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常见技术,但并不是部署云计算唯一的(充分的)手段。而且采用虚拟化技术并不意味着云计算,尤其是在私有云的讨论中,很多高度虚拟化和自动化的环境被错误地认为是私有云。   来源:人称T客
    观点
    2014年11月18日
  • 观点
    89%的高管表示他们认为大数据将彻底改变做生意的方式 大数据已经在媒体上流传几年了,现在营销人员将大数据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他们表示大数据给他们生意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变化,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2014年4月Accenture 调查了全球高管眼中大数据的最大作用,只有5%的人表示首要作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做生意的方式,约四分之一受访者将其列入前三项。     受访者更可能表示大数据主要作用在改善消费者的关系、完善产品开发和经营企业方面,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商业实践。     尽管如此,调查也发现受访者十分希望大数据能够改变他们的世界。 89%的高管表示他们认为大数据会彻底改变做生意的方式,就像互联网一样。超过一半人强烈同意这一想法。他们还相信会有其他巨大变化。     这将从梦想变成现实,但是,仍有待观察。     编译自:eMarketer 译者:孙莹  来源:199it
    观点
    2014年11月18日
  • 观点
    有那么多企业级软件 ,还需要用 Facebook 工作吗? 两年前微软收购 Yammer 时, CNNMoney 上一篇文章预测了企业软件未来的5个趋势,其中一个是“企业软件社交化”。果然,在今年,除了整合了邮件、信息、文件和社交功能的企业级沟通工具Slack火了(HRTech China曾报道过《又一个神话!企业沟通协作平台Slack 8个月估值超11亿》);现在连 Facebook 也要进军企业级市场(《Facebook欲推出企业社交产品,抢夺LinkedIn市场份额》)     据 金融时报报道,Facebook 正在计划推出一款名为“Facebook at Work”的服务,要让它的 10 亿多用户不仅将 Facebook 用于生活娱乐,还得满足他们在工作时间也能光明正大地刷 Facebook。     据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 内部其实早就在使用 “Facebook at Work” 进行工作协作了,公司也曾多次讨论要不要将其推向其他企业。而 Facebook 正式考虑推出企业级服务是从去年开始的,目前这项服务正在几家公司进测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软件市场,Facebook 的举措似乎并不太会受用户欢迎。 Slack 和 Yammer 已经做得很好了,Facebook 要再整出个类似的东西看起来很不明智。     不少用户在评论中都提到了现有的企业沟通工具 Slack 和 Yammer。目前 Slack 已经整合了包括 Google Drive、Google+ Hangouts、Twitter、Dropbox、Asana、GitHub、RSS、Trello 等各类通讯服务、团队协作服务以及开发工具。而 Yammer 也具备了社交协作、云储存和文档管理等功能,何况其还背靠有大量企业用户基础的微软。     此外,除了这两者,Google、微软和 LinkedIn 也是企业级软件市场很有份量的竞争者。主打企业社交和人脉关系的 LinkedIn 目前月活跃用户有 9 千万;Google’s drive 的邮件和企业版聊天工具,微软的 Outlook 及 Office 系列产品也都是多数企业已用习惯了的工具。     扎克伯格曾在今年 6 月份说过 Facebook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说美国人每天花在电脑、手机上的时间有 9 个小时,而分到 Facebook 上就只有 40 分钟了。《金融时报》的分析称,“Facebook at Work”有可能通过免费策略来吸引企业级用户,以延长用户在 Facebook 上花费的时间,而这也将会直接促进 Facebook 广告收入的增长。   来源:爱范儿
    观点
    2014年11月18日
  • 观点
    移动招聘,从网络购物中所想到的...... 最近的一连串网上促销活动标志着网上购物季的开始。对于我们HR来说,更是学习的好日子。我们可以从网上购物的过程总结出于移动招聘和求职的经验。     虽然今年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前零售商开始大幅削价出售商品,但网络星期一将仍是网上销售的大日子。周末过后,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全国的员工返回到工位上也会涌向网上零售商继续他们的假日购物。     避免了黑色星期五疯狂的人群,消费者可以在舒适的桌子前买到打折商品,然后轻松迎接工作周。其中许多人不想让别人对自己周一到底在忙乎什么有所怀疑。他们悄悄地在移动设备上而不是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上疯狂采购。移动设备越来越多的用于购物,企业提高移动体验以促进销售,同时又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只在感恩节这一天,收入就增长了258%。同一天,城市交通只增加69%,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通过移动设备购物很舒适。     移动购物持续增长的原因很简单:它使购物更容易。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机会花时间购物,如办公室职员、护士、卡车司机,他们的工作对时间和精力的特别需求和要求使他们不管是去商场还是在电脑上,都不能在节假日购物。     这种情况听起来是不是与招聘者和招聘经理们很相似?应该是很相似。使移动购物受欢迎的工作压力和束缚,与使移动招聘成为一个可行的资源来源和招聘技术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是相同的。求职者和购物者也一样,只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不同,两者都在通过移动设备研究、发现并接近这个产品。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消费者通过这些设备消费所花费的钱也在增加。下面是移动购物和移动求职的其中一些相似点——以及移动购物网站已经在做的事情如何影响和改善移动招聘。     浏览职位的随机性 人们网上购物时常常只是随便看看,或者比较价格,或者只是看看热销商品。很多时候,已经就业的人查看目前空缺职位只是心血来潮,或纯粹是打发无聊。     知道吗?不是所有浏览的人都是申请者——就像不是所有浏览的人都会买东西一样。许多求职者浏览你的求职网站时,可能只是随便看看。如果他们看到喜欢的职位,但还不准备申请,那么只有你描述的内容真正能抓住他们的心,他们才会回来。     正如零售商给未来消费者建立印象,企业也可以同样这样做来吸引未来员工,但如果没有可行的移动设备存在,这是不可能的实现的。     移动支付=移动投递 想想完成一次购物所需要的信息,姓名、收货地址和账单信息,这是为了完成交易并及时将商品送达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大多数零售商都设置功能使回头客保留他们的信息以便将来购买,这个选项本身存在就是为了使消费者能继续购买。     移动申请过程与此十分相似,企业需要申请者的基本信息以便辨认和追踪他们,不同的是申请工作所要求的资格。零售商需要付款信息,信用卡或其他方式,而企业至少需要一份求职者的简历。尽管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都存在各自的问题,这些会在下文中提到。     目前,应聘者的求职体验目前主要是基于PC平台的。他们经常被长长的申请表困扰。申请表格的很多内容与职位需求并不相关或者反复重复,这都使求职者放弃申请几分钟前他们那么渴望的工作。云和社交档案相结合,使求职者申请工作更容易,能减少这种情况并增加可选择的优质求职者的数量。     安全性的考虑 个人信息非常重要,需要有安全保障。一些公司对保护申请者的私密信息的担忧是毫无根据的,许多消费者毫无疑虑地向网上零售商、社交网站等提交他们的个人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如果企业采取了合适的预防措施,他们申请工作时还有什么理由担心呢?     从人气高涨的网络星期一和网上购物中,企业能认识到移动招聘可以实行,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正在用了。如果你正在找利用移动方式改善招募、选拨和聘用的例子,只要看看数量庞大的零售商就好了,他们不仅存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还占据着智能手机和平板。     Andrew O'Brien/文 老金/译   原文标题为:从网络购物看移动招聘// // //
    观点
    2014年11月17日
  • 观点
    调查显示安全、移动和大数据是是未来三年企业IT三大要务 在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商业创新空前活跃的今天,战略方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主要表现为对新技术优先级的判断。近日发起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418名企业CXO级别高管和部门级人员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高管和非高管人员对未来三年企业面临的重点技术趋势的判断大致相当,但也有些分歧:但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提升IT安全视作未来三年最重要的IT要务: 从上图可以看出,提升安全、应用改进与业务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和项目管理在企业高管和员工眼里的优先级都很高。其中CXO高官们为以下几项事务给出的优先级高于平均值: 项目管理 业务流程的移动化运营部署 IT员工培训 应用改进与业务流程优化   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等新兴技术未来三年对企业IT的价值,CXO高管和IT部门的看法也略有不同,但双方都认为安全、移动设备管理和大数据分析未来三年对企业的意义最为重大,但是CXO为物联网、数字营销和SaaS云服务三项新兴技术给出的优先级明显高于调查的平均值(下图) 企业IT优先级评估统计 (所有受访者,包括CXO) 企业IT优先级调查(受访者为CXO)       文章来自IT经理网
    观点
    2014年11月17日
  • 观点
    图解大数据:大数据如何转化为成果?——信息图 图解大数据:大数据如何转化为成果?    
    观点
    2014年11月17日
  • 观点
    未来业务流程工作者将被淘汰50% 数字商务经济正在导致每个业务单位都成为一个技术新兴部门,因此,分析师建议大家接受和相信公司内出现的数字新兴部门。据调查,2015年的全球IT支出预计将超过39000亿美元,比 2014年增长了3.9%,而且许多开支将由数字工业经济带动。数字商业经济正在对IT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自2013年起,已有6.5亿新的实物联机。 3D打印机成为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汽车市场的10%相互连接;职位为首席数据官(Chief Data Officers)或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在2015年,所有的这一切将再次翻番。 将数字业务定义为新业务的设计,融合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且如何通过物联网改变流程和行业。“今年企业将花费超过400亿在设计、实施和运行物联网上,” Peter说。 “每一件装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会有嵌入式传感器。这意味着,到2020年,领先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将有五十多万的IP寻址对象。”     每个业务单位都是一个技术新兴部门 IT支出的权力有一个戏剧性的转变。更贴近客户的需求和控制发生了转变,远离IT转向数字业务部门。“IT总支出中有38%是IT之外的,这是不成比例的。到2017年,这将超过50%,” Sondergaard说。 “数字初创设置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在你的营销部门,人力资源,物流和销售。您的企业部门作为技术新兴部门在发挥作用。”预计,50%的技术销售人员都会积极进行直销业务,而不是IT部门。数以百万计的销售人员,以及成千上万的经销商和渠道合作伙伴正在流动的数字世界中寻找新的资金流,他们正在不断找寻到热情的买家。     智能机器人将不只是出现需要体力工作的生产车间,也会出现在在工作场所,甚至在家里。智能机器将自动决策。因此,他们不仅会影响基于体力劳动的就业机会,他们也将影响基于综合知识的工作者的就业机会。     数字商业对就业的影响 数字商业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就业。到2018年,数字企业将需要减少50%的处于业务流程的工作者。同时,到2018年,数字业务将带动数字就业机会提升500% 。     数字商业中的最热门技能 眼下,CIO们必须雇用或外包的最热门的技能有: ·移动 / Mobile ·用户体验 / User Experience ·数据科学 / Data sciences 在未来,从现在起三年内,最热门的技能将是: ·智能机器(包括物联网)/ Smart Machine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机器人 / Robotics ·自动判断 / Automated Judgment ·道德规范 / Ethics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将会有新的专门职位激增。热门的数字职位将是: ·集成专家 / Integration Specialists ·数字业务架构师 / Digital Business Architects ·监管分析师 / Regulatory Analysts ·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 Risk Professionals     在你的业务部门,新的数字初创公司都渴求的数据分析师、软件开发人员和云供应商管理人员,他们往往雇用这些人才比IT快。他们可能会尝试用智能机器,寻求IT通常专往往不具备的技术。” “你现在必须为2020年的企业培育数字人才了。不只是数字技术部门,而是整个企业。人才是数字领导地位的关键所在。建立信任,并且建设双速企业。”   来源:任斐菲
    观点
    2014年11月14日
  • 观点
    MOOC巨头Coursera将提供与教授线上视频讨论功能,回顾Coursera的变现之路 拥有海量公开课程视频的Coursera近期宣布他们正在探索为学生提供在线视频讨论的功能,学生除了视频课之外,还可以与教授通过视频的实时沟通和讨论,甚至于在线举办一个小型的研讨会。若这一功能成功上线,将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个消息是 Coursera 新掌门 Rick Levin 在 Wall Street Journal’s WSJD conference 宣布的,产品会在明年上线。这不是 Coursera 推出第一款收费产品,早在 2012 年,这个 MOOC 巨头就开始了自己的变现之路。     2012:Headhunting 在 2012 年底,Coursera 拥有 200 万用户的时候,它推出一款收费的职业服务,为 Coursera 平台上优秀学生与优秀的公司进行对接。Coursera 向有兴趣的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他们提供潜在的人才资源。使用过这一服务的公司主要是科技公司,如 Facebook,Twitter 等。     不过这个项目已经停摆了,甚至于你也无法在 Coursera 的官方网站找到它曾经存在痕迹。但这是 Coursera 利用自身产品走向变现的第一步。     2013: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 在推出 Headhunting 项目不久,Coursera 又推出了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产品。Coursera 的课程依旧是公开且免费的,但是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个具有权威的证书,那么你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虽然每张证书的价钱只有 49 美元,但这个产品的推出让 Coursera 在短短 9 个月内就营收了 100 万美元。       2014:Specializations 在 2014 年,Coursera 又在变现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他们推出了新的课程项目Specializations,学生可以通过 Specializations 中几组课程的学习以深入掌握一个学科。例如如果想要了解如何制作 Android 应用,就会给你推荐一个课程包,传授给学生制作应用的系列知识。Coursera 对 Specializations 上所有的课程项目都收取费用,49 美元一组课。     根据 Coursera 提供的数据,Specializations 产品上线 5 个月以来,已经有 14000 多名购买了 Specializations 上的付费项目,而同时 Specialisations 项目同时刺激了 Verified Certificate/Signature Track 产品的销售,目前保守估计,Specializations 为 Coursera 带来了 100 万美元的收益。     国内越来越多人加入 MOOC 的创业大队中,Coursera 也一直是他们参照和追赶的对象之一。Coursera 如何从一个免费的 MOOC 网站一步步探索增值盈利业务的心路历程,或许能够为国内创业者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36氪,作者: 小荔枝]
    观点
    2014年11月13日
  • 观点
    2015年亚太地区十大科技趋势 今日公布了2015年亚太地区十大科技预言,预计移动客户体验将推动数字化转型。 Forrester Research副总裁、研究总监兼亚太地区经理Dane Anderson表示:“面对数字化需求日益增长、预算不断缩减的国际形势,首席信息官们需要更明智地下注。2015年的成功首席信息官应改善与企业领导的合作,以期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     2015年,Forrester的十大预言及其意义如下:     1. 数字化转型将推动科技支出增长4.9% 广大客户在技术的推动下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79%的组织考虑在2015年将改善客户体验作为各自业务的重要优先事项或关键优先事项。同时,在2015年,该区域57%的企业将客户期望不断上升看作投入更多资金采购ICT的首要原因。     2. 大多数的区域组织还未做好数字化颠覆的准备 尽管在中国,如阿里巴巴和海尔集团等巨头正引领该区域迈向数字化商业成功,然而真正知道如何建立数字化业务的本地和区域公司寥寥无几。2015年,区域组织惰性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障碍,而Forrester预计亚太地区组织将对全球数字化商业巨头不断涌入的浪潮盲目乐观。     3. 中国将成为数字创新的中心 中国数字化人口庞大,不仅缺乏可供借鉴的传统方法,而且具有资金雄厚的数字化巨头,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到2015年必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在线销售(B2C和C2C)1的市场收益将达到3153亿美元。中国的社交媒体领域也正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展,如今,中国大城市使用社交媒体的在线成人的比率高达95%。2     4. “数字化印度”将遭遇棘手障碍 印度政府投资170亿美元的雄心勃勃的“数字化印度”计划有可能成为游戏规则颠覆者。在我们为印度政府推出的将印度转变成数字化知识经济体的计划喝彩之时,Forrester预言该计划在基础设施运作与标准以及技术管理参与度缺乏等方面将面临关键的基础性挑战。     5. 移动业务将滞后于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 Forrester预计,至2015年底,亚洲地区成人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达36%,具体各国差异明显,新加坡高达86%,中国为44%,印度最低,为23%。但是,在这些科技型客户需要之时,真正准备好在智能手机上为之提供服务的企业寥寥无几。移动业务在支出方面仍将保持较低水平——尤其是广告支出。     6. 组织将超越基本的企业移动性 2015年,Forrester预计在亚太地区大量的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将开始采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混合型设备,以此开始他们的企业移动化之旅。远见卓识的企业将开始检验其员工的移动时刻,其中成功企业将考虑客户移动化,而不是企业的移动化。     7. 客户体验——CIO-CMO协作的桥梁 2015年,区域首席营销官们将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及缺乏合理的集成规划、应用管理规划、安全性和合规性规划对其营销敏捷度的拖累。同时,首席信息官们会将其重心从后端IT系统转变至面向客户的业务技术。这两股力量的交会点将是客户体验计划。     8. 亚洲将转向应用于客户互动的移动通讯应用程序 基于微信、Line、KakaoTalk、Viber和WhatsApp上十多亿用户,Forrester预计区域组织将越来越多地转向应用于客户互动的移动通讯应用程序。Forrester预计移动通讯将开始从Facebook攫取广告费用,尤其是亚太地区一些价格敏感性企业将越来越质疑平台的效益。     9. Apple Pay将打破移动支付僵局 2014年,我们的预言是亚太地区的移动支付前景将保持分散状态。2015年这一状态有望改变,Apple Pay技术将加快支付并实现全新的客户体验。尤其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将领跑移动设备的Apple Pay应用。     10. 客户洞察力和大数据分析将扩张 随着对分析的依赖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蔓延,2015年将成为大数据加剧分裂的一年。该地区的分析支出将至少增加10%。但是其相对于IT预算的占比将缩小。营销团队将带头在客户互动中寻求数据驱动的改进。     自 zdnet
    观点
    2014年11月13日
  • 观点
    发生社交媒体公关危机,公司该如何化解? 经常登录Twitter的童鞋或许有过发错状态的囧事,大概短时沦为朋友圈中一干哥们儿姐们儿的笑柄,删改过后不久这事儿也就算完了。但你可曾想过一个品牌或一家公司发错了状态或公告会引来怎样的社会效应?他们又将如何改变成为“话柄”的局面呢?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有新闻就比没有强”,意思是说对品牌商家和公司来说,有人关注比没人关注强,即使所报道的新闻是出人意料或者负面的。这种说法当然值得商榷,但在社交媒体上犯错几乎不能引起任何积极情绪。这种情况通常和丑闻、令人尴尬的事件和人力资源问题相关。     在数字时代来临的今天,就这一点而言,公司正搭上时间和金钱来增加自己在公共朋友圈的认可度。如何谈论、以什么姿态谈论、哪些内容具有信息和娱乐价值以及哪些是社交媒体应该报道的,哪些不应该报道等等,这些都有衡量标准。     尽管这已关注到每一细节,但社交媒体仍是与品牌和倡导者一起扩大认可度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提高衣服、有机食品产品和新音乐的质量上,还是提供类似24/7新闻科技用户支持或个人训练一类的服务上。     一家公司如果拥有训练有素的知识型员工、精心策划的项目内容和为数众多的目标受众,那么怎样才会出错?答案就是:“粗心大意”。 或许将“粗心大意”这个标签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就像最近DiGiorno的例子。DiGiorno是美国著名的披萨品牌,但它在其冰冻披萨的广告中却错误地使用了#WhyIStayed这个热门标签,它原本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家暴的重视而设计的。     在这个例子中,此类失言是由于缺乏对内容的整体理解而导致的。社交媒体的发布者认为这种Twitter标签很聪明,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会冒犯那些在此类引发社会问题的个人故事下跟帖的激愤大众。     还有些错误来自社交媒体的管理不当,有人偶然性地使用公司账号而非个人账号发布信息。这种事可比你想象的要多!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的员工就用公司账号发布了一条有关底特律的沮丧的负面评论。 “讽刺的是底特律以#motorcity(注:底特律以汽车名扬世界,被贴上了汽车城的标签)著称,但这儿的人却他妈的不知道怎么开车。”     如果这都不算尴尬,那么我告诉你这条Twitter可是在克莱斯勒公司举行的底特律广告庆祝会上发布的……       错误确实产生了 人们容易出错,技术也同样。但就算社交媒体出了错也不是世界末日;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商业交易也将继续。     为了避免品牌公司遭受任何长久的伤害或造成任何不好的社会影响,请按下面的步骤做,可以将后果减少到最小。   我们能补救吗?是的,我们能! 每个社交媒体所犯的错误都是独一无二的,后续的补救措施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对一个公司有效未必对所有公司都有效。     针对事件的具体细节需要考虑哪家公司受了影响,怎么受的,哪些部门(管理部、公关部、法律部或是人力资源部)受了影响。     如果你有条件删除发布的相关言语,那么请花点功夫和你的团队深入严肃地讨论一下删除的利与弊。删除评论可以阻止已经发布到网络平台上的原文被继续转载,但如果原创足够有爆炸性,媒体会抓住截图不放,相关言论也就不能被彻底忘记。     但是,不再“拥有”该言论的所有权却是公司躲开风波继续前行的好办法。     花时间制定策略并推迟公司所有社交媒体发布新信息。如果之前使用Hootsuite等工具设定公司账户在恰当的时间自动发布公告,那么记得删除所有的预定信息。     Tesco这家英国连锁超市就因为没删预订公告而中招了,它的牛肉货架上被检测出有新闻中曝光的马肉。在处理负面影响的时候,Tesco 的官方Twitter显然忘了删除预先设定的发布,马肉事件风波未平,“击中干草”的言论又讽刺性地不幸被发布出来。 “现在有点犯困,我们出去打干草吧!明天早上8点见喽~#TescoTweets”     在你准备好就错误公告发布声明之前最好保持沉默,公司要避免在不恰当的时候抛头露面谈论不相关的内容。       最大程度了解公众的反应 如果公司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上出了错,即将传来褒贬之声,那么任何时候公司都应该第一个认清局势。了解情形意味着有能力做出最佳解读、最好的管理并控制局面。     使用类似Hootsuite上的uberVU的工具可以提供实时警报,提醒品牌所提到的事件、活动与情绪中的问题。     你对所发生的事件和公众当下对你公司的看法了解越多,你就越容易在必要情况下派出公司发言人,发布新闻和媒体公告。       如果已经搞砸了,就别越抹越黑 如果已经搞砸了,就别紧抓着不放。我们必须明白,具有行为范式、情感和个性的会喘气儿的大活人都会登录社交媒体账户。重要的是对那些犯错的公司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而不是将个人偏见掺和到已经复杂的状况中。     艾米烘焙公司在亚利桑那州Scittsdale地区开设的餐馆由一对夫妻所有,他们在一集“Ramsay的厨房噩梦”之后在网上一举成名,随后,Ramsay离开了节目,因为这对夫妻很难共事。     这家小公司的社交媒体账户随后发布了多个自保的、咄咄逼人而又富有威胁性的言论,直指这件事的负面公共效应。出事后,这对夫妻非但没有道歉或重申公司的价值观,反而宣称他们的账户被黑客袭击,他们正在配合FBI进行安全漏洞调查(这似乎不可能发生)。   “滚回去睡觉吧,臭小子!做你成功的黄粱美梦去,因为我们和支持者们有好几百万的生意可以做!你打不倒我们!”     “我是个完美的女人,一个了不起的厨师,一个贤惠的妻子,同时也是我孩子的好妈妈。而且有一天,我们能再生一个孩子并做一对好父母。你等着瞧吧!”       面对负面压力,这是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你应该平静的回应,保持冷静,并用符合规范的行为尊重你的公司品牌。       诚实是对策 犯错后,你的最佳选择是真正地道歉。这听起来容易,但一牵扯到科技因素就能编造出100万个理由。     DiGiorno只用了非常简短的话语为在用错标签事件中指责用户缺乏知识而道歉。然后用公司账户给每位在Twitter上参与到这件的人回复道歉。     菲尔基就是一个验证“不诚实会毁掉公众的忠实与信任”的活生生的案例。公司虽然控制不了快餐店总裁提出的反对同性恋婚姻的观点,但能控制面对社交媒体强烈反对时的行为。     然而当公众就该观点对公司提出抗议时,菲尔基却创建了一个假Facebook档案,作为公司的维护者,从公司利益出发反击负面评论。很显然,公司跌入了自己为自己挖的坑里,创建假档案成了另一个丑闻。     所以,控制好你的反应,拖延或造假都显得业余且更有罪恶感。       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麻烦 对于参与品牌公司社交纠纷的观众给予独一无二的回复是很重要的。大量复制粘贴的模版信息是不凑效的。     公司得下功夫另找时间弥补损失,否则,受害者会觉得公司搞得一团糟,不够重视此次事件。     不要用类似“我们很傻”或“我们不明白”的语句降低品牌的智商——你可能已经犯过这种错了——而要用直截了当的白话表明品牌的任务和价值观,从而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像多数我们24/7报道的新闻一样,你的品牌失误可以很快平息下来,除非进一步扰乱对事后伤害的控制。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失误,所有管理员在使用品牌社交媒体渠道发布信息之前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       社交媒体宣传的黄金法则     不包含容易引起争议性的话题或词语。如果你质疑这点儿信息是怎么引起负面影响的,那或许会引发更多潜在的不安。总的来说,发布的内容要避免宗教、性、暴动、种族、政治观点等特定的话题,就像你身在鸡尾酒会那样。如果还有疑问,那么让你同事出出主意吧。记住,幽默本来就容易在互联网上引起误解。不论是线下的真实生活还是线上的虚拟世界,品位高尚者和品位低下者理解问题总是不一样。   校对其他商用和个人账户上语言的语法、拼写和标签。(信息内容涉及不该涉及的公司或个人对所牵扯的各方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儿。)     多次确认链接没有失效,用鼠标点开目标网页。毕竟有图有真相,说什么都没用,所以一定要确保使用正确的图片,千万别把老板在公司节日派对上出糗的那张发上去。     根据不同的社交媒体发布不同的品牌宣传内容。公司Facebook页面上的发布变成Twitter上140字的状态就没什么意义了,Instagram上的图片在Pinterest(照片分享网站)上也没多少意义。     许多社交媒体的管理者通过移动设备收集并发布消息。确保公司账户连接正常,以保证Instagram上的自拍照不会分享给公司Tumblr(Twitter)的上千个关注者。     别急于发布任何东西。第一个在朋友圈里分享新鲜事或使用热门标签的感觉固然很好,但一定要保证所发布的都是事实、内容已得到许可,而且要选用正确的社交媒体账户。     社交媒体一旦产生错误,对所涉及其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好玩儿的事。不如利用#fail来后退一步,重估贵公司的社交媒体策略吧。     Source:TNW  编译:朱宁
    观点
    201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