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办公逸”发布微信办公路由器,从考勤切入做流量的生意 基于微信企业号的移动办公平台“办公逸”今日宣布发布一款微信办公路由器。 36氪此前报道过,“办公逸”是随着微信企业号而出现的、基于微信生态的第三方服务商,公司所遵循的逻辑是先做OA,然后再加上CRM等。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天焱微企”的iWORK365,和“畅移信息”等。不过“办公逸”创始人刘建华格外强调切企业考勤这块业务。 绝大部分企业都会有管理员工的需要,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员工日常考勤中,而市场上的传统考勤机约有90%未联网,统计人员需要把考勤机的数据导出来再连到外网上计算。所以此前“办公逸”通过OEM厂商定制了微信考勤机,一方面它能联网,数据能够实时同步到管理者后台,省去了大量计算考勤的工作;另一方面打卡前后员工都能在“办公逸”微信端收到打卡提醒,打卡后也能实时查看考勤记录。 但没有人愿意被管并且以往的考勤做得比较生硬,对此“办公逸”联合路由器厂商推出微信办公路由器,与普通路由器相比它直接链接“办公逸”的微信后台,也不同于微信考勤机的“按指纹、刷人脸”的打卡方式,员工上下班可实现“无感打卡、自动打卡”——到上班地点连上Wifi视为签到,最后一次断开表示签退。但是公司一般情况下都已配备路由器,“办公逸”创始人刘建华表示,不更换路由器也能实现员工打卡,但需将已有路由器的相关地址信息绑定办公逸后台,而且员工需要进入“办公逸”微信端的考勤应用点击打卡。相较于“办公逸”自己推出的路由器来说,操作起来繁琐一些。 除此之外,办公逸还有基于LBS的摇一摇打卡、iBeacon蓝牙打卡和二维码打卡等几种考勤方式。 刘建华表示,之所以注重考勤业务,是希望把考勤这件事做成流量的入口,把员工每次常规的打卡任务变成每次的互联网点击,最终通过广告变现。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办公逸其他产品是免费的,与考勤相关的设备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据悉,微信办公路由器售价499元。迄今已有20000多家活跃企业在使用办公逸。   原创文章,作者:刘慧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2450.html
    资讯
    2016年09月08日
  • 资讯
    除了空缺职位,新加坡求职网站 Glints还能为毕业生提供就职指导 初出校门的毕业生需要找工作,但由于学校所学知识与就业市场所需技能脱节,加之准备不充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属不易。 位于新加坡的Glints公司,就做了一个在线人才招聘和职业发现平台。与大多数求职网站类似,Glints 以职位机会门户的形式运作,同时也会针对毕业生选择的职业不同为其匹配相应技能,包括培训和发展机会在内的更为全面的“指导”。 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三名创始人Oswald Yeo(CEO)、Looi Qin En(CTO) 和 Seah Ying Cong(CTO)年龄分别为23岁、22岁、22岁。公司网站于2014年1月正式上线,分为两个版本,一是对求职者版本,另一个针对雇主。 求职者版本的Glints网站主要面向16岁至26岁的求职者,他们可以直接注册Glints并填写职业相关资料,一旦发现心仪职位,就能通过网站职业匹配百分比,来评估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与职位要求技能匹配程度。求职者还能了解目前所流行的职位,包含职位和行业相关的概况,以及职位从最低、最高和平均情况的薪资一览表。另外,Glints也会提供与该职位相关的一些就业机会。 若在流行职位中求职者没找到喜欢的职位,也能从譬如像金融、市场这样大的行业入手,找到其下包含的所有细分职业和相应的就职机会。值得一提的是,Glints设置了人才训练营,帮助求职者更好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Oswald Yeo表示,完成这些训练求职者既能获得一些经验,也能获得徽章奖励,所得徽章会显示在Glints资料上,雇主可以发现然后邀请求职者面试,“另外还有性格测试,因为潜在雇主寻找的不只是技能,他们还看重进取心和文化适应程度,”他说。据了解,Glints已聚集三万多名求职者,活跃度超过50%,还有25000多名雇主,如Adidas(阿迪达斯)、Puma(彪马)等。 商业模式方面,雇者发布空缺职位是免费的,只有在面试候选人时才需付费。另外公司可以选择支付月订阅费以访问Glints整个求职者库。 Glints公司已经计划将业务扩大到美国市场,并计划以在旧金山Blk 71定居的先驱者为基础,在这个领域率先建立自己的网络。 据悉,Glints团队从新加波创业加速器 JFDI Asia 毕业后,2014年就获得来自私人和JFDI的59940美元预种子轮融资,2015年2月公司获得 47.5 万新加坡元(38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East Ventures 领投,参投的有 500 Startups、SPH Media Fund、新加坡的 资讯通信投资公司(InfocommInvestment,即 IIPL)、8 Capita 以及 Pix Vine Capital。另外还有一些私人投资者参与,比如该团队加入 JFDI Asia 后予以指导的天使投资人John Tan 和 Darius Cheung。 原创文章,作者:刘慧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2514.html
    资讯
    2016年09月08日
  • 资讯
    企业级软件协作,没有数据怎么人工智能? 编者按:本文作者Lucas Wang,HWTrek智造协作平台CEO,HWTrek.com提供的在线管理和团队协作工具简化硬件开发过程,并帮助硬件开发者在线对接物联网产业专家和供应链企业。   近期几家企业软件大厂商做了几个有意思的布局,微软262亿美金收购了以商业人士为主的社区领英Linkedin,Salesforce.com 5.82亿美金买了线上办公文件协作初创公司Quip。Salesforce.com的收购很多人可能解读为客户服务的延伸或并购人才,而微软收购Linkedin则有许多不同的臆测,但我们认为这些巨头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下一盘很大的棋。   商业协作是人工智能的另一座大金矿? 一般大家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和机器下下棋、聊聊天,以及导航、医疗、游戏、机器人或工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其实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金矿就是企业服务,特别是在商业往来协作方面。根据西门子研究报告预测,企业应用AI智慧系统的市场价值为2.03亿美金(2015年)-111亿美金(2024年)。软件应用智能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单就机器学习而论,软件市场价值预估其营收从2015年的1.09亿美金,到2020年将达到65亿美金,市场规模可能是现今的几十倍。   市场的增量在哪里?传统的客户服务、客户管理方式都是透过单向客户信息来进行互动来往的,比如通过知道客户的联系方式,利用邮件、通讯软件、电话与客户沟通。而随着所谓的智能语音助手或网络服务机器人的出现,大家仿佛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商业协作领域的一些方向,但这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是相去甚远。传统的客户服务只是初级阶段,之后商务往来中如需更多的使用协助与效率增进就变得更为困难,而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商业协作领域的商机所在。   没有数据,怎么人工智能化? 无论未来人工智能在商业协作领域如何发展,算法如何迭代,仍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数据,怎么人工智能化”。而人与人之间的商业往来是最为复杂也最缺乏数据积累的地方,这也是企业软件或服务公司目前碰到的最大问题。拥有再高深的软件算法,再强大的硬件,没有所谓的商业逻辑与数据积累,任何商业的人工智能是没有意义的空盒子。   人工智能的企业级应用路在何方? 我们看看微软和SalesForce.com这两家企业软件的棋路。   微软买领英Linkedin为的是帮其新一代的云端办公室软件Office 360及客户关系管理Dynamics注入专业人士的灵魂。文件协作的数据来自于人,人也带来了数据的意义。现在各种协作方式都只看到简单的个人信息,我看不到对文件修改的律师是专长在公司法还是贸易法,就没有办法判别其意图并确定之后追踪的方向,这些数据的价值也难以判断,更难以为之后的人工智能运转做数据积累。或者我们在协作文件上产生法律问题时,我要怎么在既有协作文件基础上寻找专业的人士来帮忙?当然Dynamics产品就更不用说了,Linkedin不只是带来客户群,同时带来商业协作数据的意义,有意义的数据就是人工智能的基础。 Salesforce.com买Quip就简单多了。Salesforce.com身为企业软件CRM的老大,它一直没有介入文件协作领域。但以目前企业服务的复杂度,文件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覆盖的需求。试想,一个项目牵涉三家企业或不同业务联系窗口,客户又有阶段性需求在前进着,没有协作的平台来追踪事件任务与沟通的过程,如何继续进行客户服务?没有协作平台,怎么取得四散在邮件、微信、电话会议等的数据?但Quip可能将不只是文件协作,Salesforce.com在这篇文章撰写时也传出要抢亲微软与领英的并购案。   以上说明几点:协作平台、人与数据积累是迈向企业人工智能服务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资讯
    2016年09月07日
  • 资讯
    一个招聘创业者的反思:你的项目是否是大众创业时期的产物? 过去两三年中的很多项目,都是“大众创业”特定时期的产物。   来源:i黑马  麻策 近日,在由以太资本举办的“我的失败与伟大”主题活动中,前hiStarter创始人张乃忻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项目失败的反思。   hiStarter是2014年成立的一个针对创业公司提供服务的招聘平台,主要专注于帮助从种子轮到B轮的创业项目招聘前期员工。于2015年初拿到百万级天使投资,今年3月份停运。   张乃忻以亲身经历总结出“社交招聘不存在”的结论。他认为,招聘产品存在高营销成本、低用户留存率以及品牌效应差的特点,且商业模式相对缺乏创新。   “我们认为创业公司招人都特别急,愿意为服务买单。后来发现大部分创始人或者这些公司其实没有任何使用猎头、为服务买单的消费习惯。”张乃忻称此为其对招聘行业最大的误判。   在张乃忻看来,过去两三年中的很多项目,都是“大众创业”特定时期的产物。   此次活动主办方,以太资本创始人周子敬表示,做公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很有挑战,创业都是不断突破自己,不断的去成就更大一个事情的过程,中间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核心的事,只要学的够快就能完成。   以下是前hiStarter创始人张乃忻的分享: 分享之前想说明两点。第一我的创业经验不适用于所有行业,我个人对一些内容专业性的行业了解有限;第二这个项目没有拿到A轮融资,因此对项目中后期的经验没有办法提供。   回归正题。   2012年到2015年我认为是整个创业服务的爆发期,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一个大众创业的黄金时期,当时移动互联网结合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项目井喷式发展起来。创业服务规模式的爆发,个人觉得就是找钱、找人、找流量。hiStarter就是针对创业招聘方向去做的产品。   2012年我就想创业了,原本想了一个旅游方面的创意,就兼职做,但当时发现找合伙人比较麻烦,拉勾网这样的招聘网站还没有出来,后来就想到要做招聘这个事。我们设想社交招聘能否帮助中国创业者或者HR解决招聘问题。   2014年我找了一个同事出来做运营,另一个做产品开发,到9月份开始正式研发产品,想先做出产品再做融资。谈下来发现,因为我的背景经历不是从人力资源、招聘出身,所以感觉“卖”我个人有点难。而且当时正赶上资金紧张,团队就比较着急。后来产品上线,报道也上了一些科技媒体,这时候投资人开始源源不断找过来了。个人认为产品先上线比先找融资好。当然如果你的背景跟你的项目非常相关,可以先去融资再做产品。   当时我认为是创业资本的一个泡沫期,而且基本上达到了顶峰。很多非常同质化的项目在同一时间都可以拿到挺多的钱。大概在2015年4月份以后我们开始觉得行情有点不对了。流量成本快速上升。之前我们在微信订阅号下面做广告,获得有效关注用户成本是5块钱1个人。这个成本现在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比较便宜),当时很多初创公司拿到200、300万的融资,用户增长也可以起来的非常快。但从同年的5、6月份开始,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最后我们发现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成本涨到30~50人民币。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承担不了了。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而言,如果下一轮融资不顺利就需要尽可能把现金流、收入做起来,第一流量尽可能的廉价,第二个尽可能找到第一桶金,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比如说同一家基金的一个项目,它的用户到达百万规模,而且已经基本做到收支平衡,回到两三年前像这样的项目估值绝对不会低于5000万,但是现在可能同样的规模是不足以帮助你进入A轮的。所以说,现在的项目可能收入比获得用户数量更加重要,这是我的理解。   主要有三方面的分享: 首先从招聘行业来说,招聘产品本身它的拼次是非常低的,而且绝大多数用户获取在于营销。招聘其实跟做电商有比较类似的点,用户流失率非常高。一个人找到一份工作,不管通过哪个方式,可能下次再找工作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了。如何在短期内得到一批人的信赖?就是投广告。招聘产品本身的品牌粘性是非常非常差的。   创始人或者HR都知道,招人是非常难的。他们会广洒网,只要是渠道我就会用。而且招聘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不管有没有效,它们都在做同样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卖简历,第二个是做猎头。如果纯线上的话,商业模式就是把钱投到广告上去,然后把简历捞上来,再批发。或者专门做猎头。这是我对招聘行业商业模式的理解。   我们当时有一个错误的判断,觉得创业公司招人都特别急,都愿意为服务买单。后来发现大部分创始人或者这些公司其实没有任何使用猎头、为服务买单的消费习惯。可能有些大公司会有一个预算猎头费,但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客户是没有的或砍价,这使我们现金流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次因为我们是一个创业招聘,不是行业性的招聘,后来发现只是根据不同的招聘公司按不同的行业来区分的话,最后会落到你的平台对每个行业的人才简历充不充沛,有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   通过亲身经历,个人认为社交招聘是不存在的。在中国还是人与人关系的网络,人的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在海外市场,我给你介绍朋友,只要你信任我你会非常愿意,中国都是在酒桌上、饭局上完成的。   我想说,大众创业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流量成本非常非常贵,不是说你有一个点子就能成功的。你现在想成功的话必须要有行业资源的积累,其次融资难度会比之前大很多,从种子轮到天使轮对你们团队的要求更加高。   第二,创业行业选择,我个人认为并不存在风口不风口一说,而是要抓住一个机遇。前两年是移动互联网,现在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什么时候看风口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握住当前的时机。   就推广而言,可能两三年前微信订阅号非常重要,当直播时代来临,现在比较廉价的方式就是一个人通过直播平台导向了个人微信的粉丝数量,然后再通过微信粉丝数量导入,这是目前来说找流量比较廉价、方便的方式。现在的流量获得成本非常高,做项目时首先要把商业模式做好,千万不要想着说先把钱拿到,然后产品做出来积累用户,等用户起来融个A轮再去想赚钱的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现在你融天使的时候,很多人对你的收入是有要求的,不是像以前一样说我比用户数量就可以了。   是否要开发APP,现在需要考虑的第一点是,你的产品除非用户非常非常需要,否则千万不要把钱砸到APP里去。大家手机里面有多少APP了,怎么样让大家用APP、存下来、使用下来都是问题。另外,开发一个APP便宜一点要30万,贵一点要100万,还需要开发周期。   分析市场的时候,要分析是单边还是双边市场。单边市场比如说工具,双边市场比如说我之前做的招聘,有一个用户端和一个求职端,如果服务两个市场的话,建议要优先于一端。   第三,合伙人股份的分配和融资。我们有3个合伙人,因为股份分配的相对比较均匀,就出现了问题。如果合伙人之间股份没有进行差异化分配的话是一定会出现问题的。我们当时3个人,每个人平均33.3%,前期大家觉得没有问题,后来会发现当出现关键性决策的时候会出现,比如A说我认为往这个方向,如果B说服不了A和C,会尝试拉其他人,形成一个拉帮结派的情况。我认为建立公司股份必须有一个人的股份要大于50%以上,如果考虑上融资稀释的话,个人建议第一轮要占60%以上。从长期考虑讲,合伙人股份不能均匀分布。   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项目一出来,就说我希望这件事情改变世界,希望改变行业痛点。大家做用户调研,最起码需要和你周围的朋友,以及潜在的比较熟知的客户,让他们反馈一下对你产品、想法的见解。   做BP的时候也要好好思考。你们去见投资人的时候通常会被打6.8折,这不是说你的项目不靠谱,而是项目太多了。我去听过很多路演,也见过很多投资人,注水太多了。投资人自然而然形成定式思维,会在你路演的真实性上面打个6.8折,所以在做BP上或者是跟投资人交谈的时候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可以稍微把数据往上提一提。大家的期望值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当去实际聊的时候可以把实际情况讲出来,但在BP设计上最好以最高水平展现出来。   融资的时候,通常参与的核心创始人不能超过2个人。关于融资的技巧,我最开始融资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讲,就按我的故事讲,投资人不愿意了我就跟他撕逼,如果我吵得过他我就继续,后来发现吵不过投资人。尽量让投资人跟你的故事走,不要让投资人把你带偏掉。   很多创业者说这个投资人不懂,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投资人不是万能的神,他们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非常精通,在很多情况下他当时做出的判断不是正确的,但是从大方向讲,如果出现分歧时,直接跟投资人说你不懂这个行业,这是一个大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跟投资人分析一下,在有些问题上大家理解偏差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跟他们进行详细阐释。短期内每次约谈最多两小时,你没有办法改变他的想法,对于融资你只需要把融资约谈完成,不是要在这件事情上把投资人压下去。   融资渠道,要看周围人脉资源积累。个人感觉朋友圈、公关是有效的方式。很多时候跟投资人光说你的产品怎么怎么好是没有用的,你需要把事情分享出去,让他们主动找你聊。其次,FA是很好的方式,它能够在短期内,广洒网情况下帮助你大量的找到一些对你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   hiStarter是今年3月份停运的,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下一个项目怎么做,基于之前的思考,我想这一个项目需要更加偏向于单边市场,以及更加靠近收费这么一个环节。   [本文作者麻策,来源:i黑马]
    资讯
    2016年09月06日
  • 资讯
    专帮年轻的应届生找工作,招聘平台 Glints 获 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编者按:这是戈壁投资又一笔东南亚市场的投资交易。 本周一(9 月 5 日),新加坡招聘网站 Glints 宣布获得了 2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据了解,本轮融资是由两家风投联合领投,分别是 Golden Equator Capital 和戈壁投资。   此外,之前曾投资过该公司的 East Ventures、Singapore Infocomm Investments (IIPL)、Pix Vine Capital、99.co 公司创始人 Darius Cheung以及新晋投资方  Wavemaker Partners和 Fresco Capital 两家风投也参与了本次投资。   根据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Oswald Yeo 透露,他们计划利用这笔最新投资拓展新市场,并加强产品开发力度。他在一份声明中说道: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好的年轻人求职平台。现在,有一批强大的投资人支持我们,有助于快速实现公司愿景。   去年二月,该公司已经募集了 47.5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Yeo 表示由于业绩表现不错现阶段他们并不想募集太多资金。事实上,他们只用了十八个月时间,公司用户量就从 7000 人激增到 17 万人,不仅如此,目前其业务也从新加坡拓展到了印度尼西亚。   打造一座连接年轻人的桥梁 Glints 希望在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线上招聘桥梁。该公司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他们进入专业职场之前,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和“求职招聘”有效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年轻人快速找到心仪、合适的工作,也帮助企业节省了大量入职培训成本,实现双赢。   在求职招聘行业领域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业务模式,吸引了戈壁投资投资主管 Victor Chua 的注意,他说道: 企业主通常很难找到高质量的应聘者,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删选简历,在其他很多不相关的流程上浪费精力。特别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职场经验。Glints 公司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他们有望成为亚洲最顶尖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平台。   本文作者:Farmer 来源:鸵鸟电台(微信:鸵鸟FM)。
    资讯
    2016年09月06日
  • 资讯
    华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面临五个关键问题 9月1日,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华为2016年全联接大会上,针对华为今年“塑造云时代”的主题对云计算、云生态、云技术等方面的趋势和观察,做了一番演讲,号召企业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可能遇到的问题。   华为希望在进一步扩展云计算制造商设备和软件市场,从云计算基础设施切入成为主要供应商,并在2020年达到100亿美金的规模,可见云计算已经成为了华为未来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   “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会改变企业的IT架构和运营商网络,对华为来讲,这是进入企业、政府市场的机会,也是增强我们在运营商竞争力的关键,”徐直军表示,华为公司要成为ICT行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成为一家IT公司。   在8月31日,华为轮值CEO 胡厚崑曾表示,下一个十年将会是云2.0时代,企业是云化的主角。预计2025年将会有85%以上的企业应用会被部署到云上。胡直军在随后的演讲中,分别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价值、挑战来重点解释云战略。   数字化企业要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全连接 要成为数字化企业,首先要实现企业的人与人、物与物和人与物的全连接,同时也要把企业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连在一起。企业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开展运营。   另外,把实时决策融入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使运营更加简单、高效、智能。数字化企业的关键是要给客户、合作伙伴、员工提供ROADS体验,这也是最难实现的。   未来无论是从企业还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在购买产品和服务、享受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应该能够实现实时、按需、全在线、DIY和通过社交网络在朋友之间进行分享、推荐。   徐直军分享了哈雷摩托的例子:哈雷摩托在世界上是最高端的品牌,它的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哈雷。由于进行了数字化转型,所有生产线实现互联互通,1200多个零件组装成一辆摩托车,仅需89秒,哈雷的生产管理,几乎能精确到秒。在数字化转型之前,一台哈雷摩托车从客户下单到交付,要21天。通过数字化转型,把所有的订单下单进行了在线化,消费者可以选择发动机的型号、颜色,并把交付的时间缩短到了6小时。   华为希望以后消费者在华为商城下单时,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定制一台手机,这个订单能够全自动地传到生产线;在制造完成后,又自动地通过物流发到消费者,也就是生产一台手机,只有生产的时间和物流的时间。在企业竞争中,如果有一家企业坚定不移地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成为一家数字化企业,它的体验、效率、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它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相反,没有采取行动的企业,可能就会竞争中死亡。   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成为数字化企业 “要拥抱云,融入云,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体验和效率,”徐直军表示。在过去10年,那些生于云的互联网的公司,已经构筑了非常好的体验,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但是试想一下,我们传统的企业、传统的行业,或者说我们的政府机构,如果也能够用云的这些理念和技术,去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自己的运营模式,那也许我们有些行业,就不会被颠覆。”   届时,客户还是我们的客户,产品还是我们现在的产品,但是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有可能能够通过云的理念或者技术进行改变,让它实现简单、高效和低成本。   拥抱云,融入云,是非常挑战的,有传统应用和新应用的问题,有所有的流程和软件要转变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解决云化的问题和挑战的答案依旧要从云化本身来寻找,企业应从建好云、用好云和管好云三个维度思考实施策略。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关键问题 1. 怎么做到应用的敏捷开发,IT应用的开发怎么快速地随业务的变化而变化? 徐直军了解到华为用自有3,000员工和大量外包员工,在做内部IT的应用,去年在IT外包的整体投资是十五亿人民币,总体投资很大。   徐直军跟很多企业交流发现,大量企业都有庞大的自我IT应用的开发人员,还有庞大的外包人员。每一个IT应用,其实都在单独和重复开发很多相同的功能,每一个应用部署都很耗时,很难自动扩展。“如何把这些共同的功能统一起来,开发一个PaaS平台或者引入一个PaaS平台”成为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但是,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去开发一个PaaS平台的话,大家也都是在做重复的工作,各企业PaaS架构是碎片化的,各自打造的PaaS平台的成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徐直军认为,最好有一个统一架构的PaaS平台,不仅有公共的、标准化的服务,同时面向每一个领域,也能够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这样使得不同的企业,包括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都能更加聚焦于应用的开发。   2. 如何解决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安全问题? 在安全方面,大家会认为用云以后没有以前安全。   其核心的原因,一就是在云化以后,由于数据分散,这样数据的泄露和非法的访问风险加大。二就是资源,原来每一个应用都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它是物理隔离的,用了云以后,全部从物理的到了逻辑的虚拟的,这样安全的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漏洞也会被放大,虚拟机和虚拟机之间还要进行防护。   另外一个方面,从应用的方面角度来讲,我们希望快速、敏捷地提供应用,但安全匹配又跟不上。还有,从管理的角度,企业都希望资源提供更敏捷,这是云计算最大的优势,但是授权有可能是静态的,也匹配不上。所以这是云时代在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   客观地来讲,公有云肯定比中小企业更安全,因为没有一个中小企业能够有这么庞大的安全投资和灵活的安全服务。徐直军认为应对云化以后的安全,“关键就是要构建一个全栈的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同时要让全局可视化,这也是云带来的优势。另一个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的、智能的感知和预防。最后,要选择一些可信的合作伙伴。”   3. 如何负荷和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流量? 现在的数据中心,是用一个传统的架构,把网络分三层,最下层连接服务器。这样的网络架构,按目前的能力,只能支持百Tbps级的容量,而且还面临单点故障风险和功耗的问题。在大型的数据中心里面,维护几十万对的光纤也非常困难。   徐直军认为这不是我们面向未来应对大数据流量和大量的数据存储以及计算需要的数据中心。如果把云的理念用于数据中心架构,从Scale up的方式,变成Scale out的方式,就可以实现Pbps级超大容量,并大幅度地减少光纤。但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希望产业界可以共同努力,运用云的理念,用一个分布式的架构,去替代现在的数据中心架构。   4. 如何解决云化的过程中,数据的迁移,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迁移、公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迁移的带宽问题? 亚马逊通过特快专递,让企业把一个装有数据的盒子快递到亚马逊,每50TB收费200美金。如果从云上把这个数据拷下来,收费是一千到两千美金,靠盒子运输既不够安全也不方便,所以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就更需要运营商按需提供带宽,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海量数据迁移。   5. 需要专业人员维护企业园区网络管理 对于企业的园区网络管理,因为园区网络非常复杂,都需要通过认证的专业人员才可以管理、维护,每一台设备都要去配置数据,华为全球200多个机构,每一个机构还要有专人,去做这些数据配置。   但如果说把云的理念,引入到企业园区网络,把园区运行维护、策略管理、配置全部把它融合并云化,这样不管是企业自己、还是供应商或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企业都只用买盒子,即插即用,把服务集中化、云化,便能大幅度降低园区网络的OPEX。   来源:36氪,作者:方园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2179.html
    资讯
    2016年09月02日
  • 资讯
    在见证了1000多家公司的兴衰灭亡之后,YC创始合伙人总结了创业公司的6个不死法则 本文节选自YC的创始合伙人Jessica Livingston的博客。在YC工作了11年,一手创立YC并见证了1000多家公司的兴旺和消失,Jessica总结了创业不死的6条法则。恰逢,前几天艾问节目采访,这个回答应该更加直接而全面。   今天,我想先说一下个人消息。在 YC 工作了 11 年之后,我明年想去休假。我希望把精力放在一些项目上,说实话,我有点累了。 YC 是这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但它也很费精力。 11 年不间断的耗费巨大精力工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也想花更多的时间与我的儿子们一起。他们一个 7 岁一个 4 岁,我将来无法再拥有他们的这个年纪。因此,这次会议结束后,我将开始我的休假。   接下来就是我要谈的话题。我会告诉你,我走了以后,希望你仍然记住的东西。我曾想过,如果我离开了,我希望 YC 的创始人们记住什么。我发现,我要对他们说的,也适用于你们所有的人。所以,我给你们完全相同的建议。   1.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做别人想要的东西 这是 YC 的座右铭, 11 年后,见过了 1000 多家的初创公司,我知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座右铭。如果你不是做人们想要的东西,其他你做的事情都毫无意义。你可以是最好的代言人,最好的募资者,最好的程序员,但如果你没有不是在构建一个满足真正需要的产品,你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对那些仍然在寻找一个想法的人的建议是:解决你自己的一个问题。这样你知道这东西至少有一个人真的想要。而当你如果是目标市场的一部分时,你就具备关于市场的洞见,否则你不会有。   但是,你必须尽快的从为自己做东西进入到为其他人做东西。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你必须理解他们。他们是不是喜欢现在的产品? 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喜欢?尽可能的和你的用户交谈,即使这意味早期你做的事情都是不能快速扩张的。我不知道有任何一家创业公司会觉得他们在和用户交流上花费了太多时间。   对于调整你的想法持开放的态度,因为大多数好的想法会不断演进。   YC 的公司里面,关于这种演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Airbnb 。他们开始目标会议人群分享地板上的充气床,然后分享充气床但不限于会议,然后分享实际的卧室,然后整个房子。这最后一步的发生,信不信由你,是因为 Barry 要巡演去了。他的鼓手是一个早期的 Airbnb 的接待人,那个时候,每个房子都有接待人。有一天,他告诉 Airbnb Barry 要去巡演,能不能他离开的期间把自己的房子全部出租? Airbnb 还真的不得不考虑一下。他们那个时候还是 AirBedandBreakfast ,而不是 Airbnb ,客人们都是要有早餐的。但是,最后他们还是说可以,而今天这种类型的住宿是 Airbnb 最主要的业务。   你的用户是你的路标。创业的早期阶段,确保你待在正确的道路上的方法是开发产品并和用户交谈。没有其他的路。   2. Stay fo­cused. 保持专注 我们资助的 1000 多家的创业公司中,最显著的一个模式是:最成功的创始人一直完全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他们的用户。专注到狂热的地步。最好的创始人不会把时间花在别的上面。   下面的清单,是我常见的创始人分散注意力的地方。这些创业公司,就像披着羊皮的狼。 Grab­bing cof­fee” with in­vestors 和投资者喝咖啡聊天 Talk­ing with po­ten­tial ac­quir­ers 与潜在的收购者交谈 Net­work­ing 社交应酬 Re­cruit­ing boards of ad­vi­sors 寻找公司的顾问 Doing a “part­ner­ship,” think­ing it will get you more users 建立一个 “ 伙伴关系 ” ,希望它带给你更多的用户 Spend­ing time on PR be­fore you have made some­thing peo­ple want 还没有做出来人们想要的东西就花时间在公关媒体上 Ar­gu­ing on so­cial media 在社交媒体上争论 Going to con­fer­ences 参加各种会议   请注意这个名单意味着你不应该在这里。在这里,在这样一个会议上,我告诉你你不应该参加会议。诚实的说,作为一项规则,你不应该参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希望办好这次会议。因为我们知道,它必须对你更有用,甚至超过你花时间在产品和用户对话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3. Mea­sure your growth. 度量你的增长 如果你做了我讲的前两件事情,做人们想要的东西和保持专注,增长就只是个结果。这意味着,你可以使用增长来测试你是否做了这两件事情。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增长速度,对创业公司这意味着至少每月增长 10% , 那么你就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你达不到这个速度,你肯定错过了我所提到的两件事的其中之一。你要么做了错误的东西,要么专注不够。   在 YC ,我们经常引用一句话:你做的事情必须能度量。选择一个你希望的增长速度,专注于它。最好的度量指标是收入,虽然老套,但是货真价实。没有指标比这更能说明你是否真的在做别人想要的产品。   专注于增长能防止你陷入拒绝接受现实的状况,这对创业者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出于某种原因,你在创业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会让你拒绝承认现实。也许只是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很棘手的。   那些没有做对产品的创始人往往拒绝承认。那些成天浪费自己的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的创始人往往拒绝承认。拒绝承认现实是初创公司的无声杀手。但是,如果你让你自己坚持增长目标,你就无法停留在拒绝承认现实。这些数字,好或坏,都盯着你的脸。   当然,如果你拒绝承认你需要保持自己的增长目标,那就没什么可说了。不管你信不信,这居然也时常发生。我们经常听到创始人说: “ 我们现在不会专注于增长。 ” 有些时候,这么做没错。但我甚至不需要告诉你,当我们听到创始人这么说的时候,通常事情的下场都是什么样。   4. Know if you’re de­fault alive. 知道你缺省是死还是活 尽管如此,增长是不够的。你有一个良好的增长速度,还是会死,如果你的钱用完了,并且不能筹集更多钱。   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是我们所说的 “ 缺省是死 ” 或“缺省是活 ”。“缺省是活 ”意味着如果你的支出保持不变,你的收入保持现在的速度增长,你能在现金烧光之前达到盈亏平衡。“缺省是死 ”意味着你做不到。   我们现在要求我们所有的 YC 创始人在给我们投资人情况更新的时候,明确说明他们是哪一种状态。除了告诉我们公司的运行情况如何,这是一个逼迫创始人面对现实的,避免拒绝承认现实的好方法。因为快要烧光钱是令一个创始人常常拒绝承认的危险问题之一。你会惊奇地发现,多少创始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缺省是活还是死。   5. Keep ex­penses low. 压低开支 为什么创业公司会烧光钱?花费太高。而且,由于大多数创业公司的主要支出是工资,花费太高 = 雇佣太多的人。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最大的错误是做一个没人要的产品,创业公司第二阶段最大的错误是雇佣太多的人。   我知道,雇佣太多的人是多么危险,因为 YC 的创业公司不断地犯这样的错误,尽管我们不断的警告他们。   雇佣太多人的问题是,它让你失去犯错误的空间。你银行里的钱烧的越快,你需要达到盈利的时间越少。但初创公司,通常创始人也没有经验,而且做得都是新的事情,这种类型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到目标。这是一个致命的组合,因为如果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钱已经用完了,你就不得不在公司还是一个 “ 丑小鸭 ” 的时候去筹集更多钱。投资者不喜欢这样的公司。   所以,你融资以后,一定要极其保守的花钱。按照最悲观的情况来招聘。要假设,事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来。如果创业里有一件事你可以预见,它就是不可预见的问题。   我经常看到创业公司死去,即使他们是在正确的轨道上,仅仅因为他们招聘太快。   6. Fundrais­ing gets harder. 融资变得更难 现在,初创公司还是丑小鸭的时候,出去融资变得饱受抨击,是因为后期的融资变得越来越难了。创始人融种子轮时候很容易,以为 A 轮也是一样容易。事实不是这样。   我们经常收到创业公司的电子邮件说: “ 我们钱花完了,所以我们要融一个 A 轮了。 ” 好像这就像去 ATM 提款机再取一次钱一样。当我们问他们做的如何的时候,通常的答案是:缓慢增长加上高费用的组合。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他们没有希望融到 A 轮,并且为了生存,他们将不得不做出重大改变。   A 轮的投资者和种子投资人的态度完全不同。种子投资人寻找希望。 A 轮投资者寻找业绩表现。他们知道,所有的风险投资的回报都集中在大的赢家。因此,他们只有清楚的看到你在成为一个大赢家的道路上,才会希望投你。如果你是,他们会付出高价格。但是,如果你不是,他们根本不会投资。所以,即使你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仍处于从希望向业绩的转化过程中,他们仍然不会投资。对他们来说,一个创业公司,是在一个正确道路的中途上,还是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他们没有看到足够的进展,他们不在乎为什么。   Conclusion 结语 说到现在,创业公司听起来相当可怕。我很抱歉,有时候,我没有办法。我只是见过了太多。好消息是,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列表。如果你避免了所有我在这里警告的错误,你的情况相当不错。如果你开始就做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专注于让用户高兴,保持一个好的增长速度,并且不过度招聘,你会处于一个开心的位置。你将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很少有人能够这样。
    资讯
    2016年08月31日
  • 资讯
    AWS 会吞噬整个云计算的天空吗? 编者按:8月25日是 Linux 和 AWS 这两个对 IT 影响巨大的产品的周年纪念日。《经济学人》为此撰写了一篇回顾文章,讲述开源软件和云计算如何让 IT 界掀起一场二、三十年一遇的大战。   就老板的角色而言,Linus Torvalds 和 Andy Jassy 的差别简直不能再大了。Torvalds 生活在波兰,在自己的家外面工作,常常穿着浴袍,他带领着一支志愿开发者队伍,他们的软件是可以不要钱的。而 Jassy 通常身着商业休闲装,办公室位于西雅图的一栋高楼里,运营着全球十几个数据中心,致力于创建新的在线服务,而他的公司是要对这些服务收费的。   尽管如此,他们的组织仍然有着共同的周年纪念日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1991年8月25日,Torvalds让其他开发者点评一下自己写的一个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 Linux。此后它成为了全球此类软件使用程度最高的一个。2006年的同一天,Jassy 的团队推出了“弹性计算云(EC2)”的beta版,EC2是电子商务巨头Amazon云计算部门 AWS 的核心产品。过去12个月,该部门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10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对云计算、互联网上各种数字服务的提供者的崛起尤为重要。遍布全球的庞大数据中心(类似AWS运营的数据中心)成了全球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如果没有像 Linux 这样的开源软件,云计算可能就会胎死腹中。老式的“专利”软件采用起来太贵太难。通过自己写程序,Torvalds先生实际上是给自己止痒:他只是想给自己的 PC 用上后来成为Linux的操作系统。现在,大约有1500位开发者在给每一个新版的 Linux 做贡献。至于AWS,Jassy 认为由于母公司的快速发展留下了“一地鸡毛式的 IT 系统”,所以需要把它们整合成单个的平台,或者一整套可重用的服务,后来就成为了AWS。   首先取得大规模成功让 Linux 和 AWS 都利用了网络效应的优势,使得热门的产品变得更加根深蒂固。Linux 的腾飞还得益于它的竞争对手,尤其是 IBM 和甲骨文,他们都希望抑制 Windows 的发展,所以背后支持这个开源的操作系统替代品。AWS 进入的时间窗口,正好是在智能手机出现并引领app 经济之前,所以这个时间点尤其合适。它成为了初创企业都要找的服务,因为它的费用不固定,用多少收多少费用。AWS 仍然是初创公司的天堂:它的客户超过100万家,将近2/3都是初创企业,尽管它现在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服务,比如 GE 和 Netflix。   对于 IT 的老巨头来说,开源软件和云计算简直就是灾难。新公司几乎永远都采用云端开源数据库,而不是数据库最大供应商甲骨文公司贵得很的专有版本。使用云的公司越多,购买Dell、HP等硬件制造商的设备就越少。云计算供应商对传统的计算引擎供应商并不感兴趣,相反,它们向中国的合约制造商购买东西。最近几年,既有者眼睁睁看着其核心业务停滞不前或者开倒车。比方说,IBM的收入已经连续17个季度下跌。   如果说 Linux 和 AWS 有着类似的过往,那么它们的未来可能会各走各路。用Torvalds 的话来说,Linux可能会“开心地慢悠悠地走”,整个开源软件大抵也会是这样的节奏。与此同时,AWS 却没有脚步放缓的迹象,仍然咄咄逼人地朝着统治整个云计算的天空进发(参见下图)。根据Gartner的数据,它的计算能力足足是后14家云供应商之和的10倍。上一季度,AWS 的销售额大概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微软Azure)的3倍。这项业务是亚马逊在常年只能提交凑合的财报之后,最近已经连续3个季度实现盈利的原因。 亚马逊的盈利水平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高,即便AWS为了攫取市场份额已经经过了多轮的降价。原因之一是除了提供基础存储和计算能力以外,亚马逊还销售分析、电子邮件、搜索和工作流等成百上千种其他的计算服务和功能;而提供这些附加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因为必要的软件早已经写好了。   其他人有的在努力跟上。惠普已经拱手认输;2013年,IBM 收购初创企业 SoftLayer,SoftLayer 后来成为了 IBM 云业务的核心,但 IBM 仍然落后;Google也在挣扎,去年聘请了著名的 IT 高管Diane Greene 来提振业务,据Forrester的Paul Miller说,目前只有微软的Azure能够“摸到”AWS。   从我的云下来 所谓的“云计算之战”尚未结束。因为获胜的奖励很诱人。Gartner估计,2016年全球3.4万亿美元的IT预算里面,约有2050亿美元,也就是 6% 将用于云计算上面,而明年预计将增加到2400亿美元。最新的战场是数据。云提供商不断吞噬数字信息以便能掘出矿藏,并利用洞察来提供新服务或者改进旧服务。今年早些时候,比方说,IBM 就收购了Truven Health Analytics,因为后者拥有2.15亿病人的数据。   然而,AWS 又一次比竞争对手先走一步。其最新数据库产品Aurora和Redshift的需求尤其高。去年它开始提供一项名为 Snowball 的服务,在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内打包了50T的内存,让公司可以把海量的数据迁移到AWS的云上。   由于用户会不断寻求其他的供应商,AWS 的增长可能最终会受到一定限制。许多客户都害怕被AWS“锁定”。初创企业使用 AWS 的还是都是留有后路的,可以随时换用其他的供应商。据Forrester说,在欧洲,大概有2/5的公司使用的云服务都不止一家。这有助于其他玩家跟上AWS。   AWS 的势头仍然很猛。虽然 Salesforce 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但它最近也宣布将开始使用 AWS。据Gilbert 估计,到了一定时候,甚至IBM可能都要采取相同的行动。   AWS 可能最终会像1980年代IBM的大型主机System/360一样统治 IT 业。如果这种事情发生的话,反垄断部门可能最终不得不介入进来,就像当年对 IBM干的事情一样。如果时光倒流,Torvalds 或者 Jassy 都完善了自己的产品时,那现在的结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来自翻译:www.economist.com
    资讯
    2016年08月30日
  • 资讯
    美国观察:创业不一定要去硅谷,美国中西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编译自《VB》的文章,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原文标题是《In 5 years, the Midwest will have more startups than Silicon Valley》。文章作者曾在红杉资本工作,随后创立了自己的风投基金Drive Capital。   如果单独来算的话,加州是世界第十八大经济体,而美国中西部是第十五大经济体。与巴西,俄罗斯,印度这些早就备受风投青睐的经济体相比,美国中西部的经济体量要更大。   中西部拥有美国25%的研究资金,还有比其他所有地区和国家更多的计算机科学毕业生。当地大量的科技公司估值可以与其他任何地方相提并论。然而,目前中西部只得到了4%的风投资金。   如果你想发现创业机会,可以去参观任何一个中西部的城市。例如Ann Arbor,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只有11.3万人。它不是那种繁华的大都市,是一个典型的中西部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地区,当地有非常多的高速发展的种子轮公司。   “下一个伟大 的风险企业会在中西部。” Mark 说。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被吓坏了。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开始逐渐认同这种想法。   调查数据显示,今天的企业家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大量十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数量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但是,为什么顶级风投公司不选择安娜堡、印第安纳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哥伦布、芝加哥、底特律、堪萨斯城、匹兹堡和路易斯?   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你必须和科技保持接近。科技,是由硅谷的天才们创造,并且由硅谷的体系来维持发展的。   但2012年不再是这个样子。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朗。一个公司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建立、部署一流的技术。但是,如果你不把自己定位在接近先进的技术。那么该如何定位自己呢?答案是,你应该尽可能接近你的客户。中西部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消费者群体。跟随客户就好。   我们离开了红杉,2013年开始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并有幸找到2亿5000万美元的承诺,以支持我们的第一个基金。我们发现,搬到中西部增大了大多数公司的成功几率。   当我们创办 Drive Capital时,我们发现了以三点: 首先,这里的市场很大。在我们创办的第一年,我们看见1800家公司,上一年,我们看见3500家公司。美国中西部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   其次,这里的创始人雄心勃勃,和你会在任何地方见到的人一样活力四射。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建设“下一个电话公司”,“增加世界粮食供应的技术,”或者“SaaS是奥巴马赢得上次大选的原因”。如果你认为中西部的人缺乏远见,缺乏改变世界的勇气的话,那么你错了。   第三,每次我们去海岸,我们都会听到一种古老的说法,中西部地区将不适合创业公司。可是还没有看到有人用数据来验证这些说法。事实上,我们发现的每一条信息都印证了相反的事实。当人们花时间去看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他们将愿意留下来,因为这里有诱人的机会。   回顾现实,红杉没有错过任何东西。红杉的许多优势之一是,他们专注于市场。红杉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级的风投。如果你创业的项目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领域,那么你不去找红杉做你的投资人,那你就是个白痴。我们也相信,如果你在2016年创业,如果你不考虑在中西部建立公司的话,你同样是个白痴。   中西部城市超越最近新兴的风险城市,如上海,斯德哥尔摩和孟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同样,现在中西部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建立了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比过去50年的总和还多。这些企业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增长的引擎,将重塑美国经济。   我们的想法与海岸流行的观点相反,可是万一我们对了呢?   本文来自翻译:venturebeat.com
    资讯
    2016年08月29日
  • 资讯
    简化企业运作流程,企业移动平台SkyGiraffe获600万美元A轮融资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8月26日报道(编译:田小雪) SkyGiraffe是一家企业移动平台,总部位于加州旧金山。它提供REST终端,帮助用户整合Slack及其他第三方应用程序。同时,它开放了自己的代码,帮助任何有需要的人或企业创建属于自己的Slackbot,既方便又快捷。 日前,公司宣布完成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SGVC领投,Trilogy Equity Partners和诸位天使投资人跟投,其中包括Heroku的创始人兼CEO James Lindenbaum、Parse的创始人兼CEO Ilya Sukhar,以及Lookout的创始人兼CTO Kevin Mahaffey。 SkyGiraffe主要处理企业与Oracle、SAP和Salesforce这类终端数据库的复杂连接。 举个例子,假设某家零售商希望在Slack内部提供一个存货管理系统。那么,分店经理需要与店铺经理就存货问题进行讨论。通常,这两方需要利用另外的App来查看供应链。但如果他们选择使用Slackbot,则能够直接在聊天窗口互换存货数据。这款App利用简单的命令来调取信息,与聊天机器人呈现数据的情形非常类似。 此时,零售商可以利用SkyGiraffe的REST终端,来开发一个Slackbot,随后在Slack内部将其与后端数据库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够减轻开发商的负担,尽量减少他们在挑选颜色、创建用户界面,以及设计前端应用程序功能等方面遇到的麻烦。 SkyGiraffe的创始人兼CEO Boaz Hecht表示:“在创建一款Slack应用程序时,你只需要复制粘贴我们的前端代码。之后SkyGiraffe会提供所有需要的逻辑代码,让你直接与企业系统进行互动。” 此次融资不仅对SkyGiraffe来说很重要,能够进一步开发和巩固平台。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更为重要。他们可以更加快速地与Slack进行整合,简化企业的流程,提高运作效率。 James Lindenbaum在SkyGiraffe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如今,各家企业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创建以移动为主体的应用程序,以便与SAP、Oracle和Salesforce进行整合。而SkyGiraffe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服务,它极具创新性地帮助开发商,更加方便快捷地与这些应用程序互动。” 在此轮融资之前,SkyGiraffe已于去年获得了一轮45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500 Startups、Microsoft Ventures、Trilogy Equity Partners及几位天使投资人。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09949
    资讯
    2016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