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协作
关于泛中小企业轻协作,我想不明白的
直到同事跟我说,我才发现,对于国内泛中小企业轻协作这个市场,我们都有过困惑期。
所谓的泛中小企业轻协作,是指不如 Saleforce、SAP 和 Dynamics 那样有专业积累、超强客户响应能力和高度定制性传统企业 ERP,同时又不垂直于某个细分行业的团队协作产品。
传统企业真的死了吗
“SAP 已死”、“Office 已死”,或者把“已死”换成“太复杂”,是你和这个领域从业者沟通时最容易听到的字眼。事实呢?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只有这些拥有长期行业和客户服务经验积累的公司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直到伊利采用 SAP 之后,蒙牛才幡然醒悟需要用专业服务来解决自身的中层危机。你们会看到有专门的工程师和客服团队入驻企业,为每一条生产线定制相应的管理环节,为每一次生产环节调整做出最即时的响应。这是他们的服务能力和价值所在。
和创业公司的“活下去”不同,大型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内管理软件对他们而言是硬需求。但在创业公司和管理相对水平(松散)的新时代企业而言,整体效率高一点点,在投入产出比上的效益并不明显。这是“刚需”和“非刚需”的区别。
在此之外,“传统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先入为主意识的称呼。Salesforc、SAP 和微软都各自有研发或投资用于客户画像、潜在价值挖掘和未来用户定向的数据分析服务,这些方面他们有技术和市场的优势,同时又没有销售压力。
轻协作工具抓住的是什么需求
上面说了泛中小企业轻协作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型企业需求的。虽然很多这类公司喜欢在自己的客户里放上类似“微软”这样的知名跨国企业,但微软内部是有 Yammer、SharePoint、Lync (现 Skype for Business)、Skype 和 Office 365 这样的完整体系,使用或采购其它协作工具放着功能重复不谈,在安全性和流程上都会受到内部调查。
那么中小企业呢?我们抛开理论上的“效益提升”来看看他们的工作现状。互联网行业和创业公司一般看来是最容易接受新工具的企业,但他们的工作流程如何呢?这类企业肯定不陌生的一个概念叫敏捷开发,小至施凯文的 Blink 大到腾讯电脑管家这个量级的产品都在这种节奏下完成。这种节奏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他们舍弃传统大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工具,采用简单而相对独立的白板 + 便签条的规划和汇报流程。以现在的人机交互水平,再好的交互都不可能在效率和自然度上超越这种原始形式。至于版本管理和代码回溯,放心,这些在 GitHub 之外还有其它专业工具。
QQ 和微信理论上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轻协作工具,有个人版、有企业版、有 P2P、有群聊、有文件共享、有屏幕分享,还有附属的邮件(企业邮箱 if you like)体系。说个真实的小故事,猎豹移动的几个工程师曾经买过 Trello,最后他们又自主回归到 QQ 群。
从业者如何想
对于创业而言,“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情况肯定是不成立的。即便数据只是辅助,也不妨碍它说明问题。目前为止讲到协作首先能想到、用户自发使用且粘性高的几家公司(三四家)用户量都在 8 万上下(以团队或公司为单位),实际活跃量也都在 10% 到 15% 之间(这还是官方数据)。
有些比较特殊的公司,稍后会提到。
回到需求上。这些工具大家会发现一点,他们在功能和交互上都高度趋同。如果初期采用比较特别的交互形式,最终也会在产品迭代中向微信靠近,更有甚者推出同账号体系的 IM 产品。是的,最终就做出一个微信。甚至有些公司选择 1:1 复制一个早期版本的 QQ 声称自己和 WebEx 叫板。
曾经有从业者跟我说过这样一个困惑:轻协作工具的初中是为了避免过度频繁的口头、开会沟通,希望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做一个陈列和工作流。但最终这些工具又会推出自己的 IM 工具来加剧信息冗余,延长信息沉淀需要的流程。产品上的解释是对项目或工作流做实时讨论或微调,换言之,叫做“线上文字会议”。
似乎和初衷有些相悖。
机会何在
无论如何,现阶段这类产品累积了这么多的用户必然说明有需求存在。它们在哪儿呢?
上面说的“特殊公司”就在这里出现。这些公司很早进入这个市场,也相对新创业公司对这个市场看得更透彻。所以他们给自己的定义就是很明显的“销售导向”,从很早起开始对产品的要求就只是不存在明显功能确实,然后靠线上、电话销售,和地推团队来瞄准传统行业里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盈利稳定,发展和危机都不明显,只要价格合理就能争取到一定数量订单。
这类公司最终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传统企业的老板和员工也确实能够适应他们购买的产品。老板希望事无巨细地监控自己哪怕最下层的员工,而基层员工在垂直的管理体系下平日无法接触领导就会选择在这类工具上活跃。
在这类特殊企业的带动下,其它轻协作工具也纷纷改换投入重点,争取新的投入放在公关、市场和销售上,组建各处地推团队。
这种销售和需求的组合严格意义上已经不算科技或互联网行业产品,只是以互联网的旗号用传统形式和思路向传统企业推销软件。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产品和生产力方面追求,可以选择细分市场。
在某些细分领域市场,确实存在生产和管理流程改善的空间。设计师、财会、后勤、法务,他们都需要一种有效、直观的和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互换的工具或机制。这些工具可以单独围绕这类人的需求和工作流程来定制产品,同时和企业内原有的主流平台实现对接。这样一来,既不会出现公司内多种管理、协同工具之间的分类,也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功能重复。另一方面,这种受众精准的垂直产品在未来平台化之后也能有更理想的转化率。
结
就如我标题和前文提到的,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信息和看法,因为我确实对这个行业和领域存在困惑。国内这个市场已经存在基数可观、产品也明显不弱用友和金蝶,他们在泛企业协作之外也有细分领域的工具和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提出开辟新的“协作工具”市场,且创业公司数量惊人,资源、资本都高度分散,这场游戏要到什么时候才算结束?
[36氪,作者: sinCera]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