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内部孵化的投后项目ZhenHR,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
投后管理作为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四要点之一,涵盖了实施投资后到项目退出之前的这段期间。由于项目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投后管理的作用是管理和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最终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比如说真格基金的投后管理会为被投公司提供人员招聘、PR品牌、资本对接、财务法务顾问等服务。
但投资机构做投后需要占用管理费,一方面机构没那么多财力支持,另一方面投后团队人员有限,难以满足被投企业的需求。另外,对初创团队创始人来说,他们往往深耕某领域,在HR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薄弱:不知道是否应该雇HR以及雇用什么样的HR。而且搭建初创团队,要明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非笼统的诸如BAT出身等要求,但事实上团队目前可能只需要一个专员就够了。
基于此,真格基金切中初创团队HR投后服务的刚需,内部孵化了一个投后商业化项目——ZhenHR,为CEO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目前主要面向真格系初创公司。“易人事”是其推出的P1产品,包含有员工入职管理、薪资激励、员工管理、离职管理和增值服务。ZhenHR CEO 杨莉告诉36氪,这相当于人事管理综合的数据库,里面可以收录员工相关数据信息,以便初创团队后期融资以及管理需要;另外,也可通过平台下载相应的模版,如合同等。
ZhenHR其实还做了P2、P3两个产品,其中P2提供招聘外包的服务,通过有RPO服务经验的组合团队,帮助初创公司管理招聘渠道,并选择与公司现阶段需求更为匹配的候选人,整个过程包含从邀约到面试到Offer发放。 P3主要对接高端职位需求,比如说CTO、联合创始人等。
不少做HR企业级市场的公司,如薪酬SaaS公司“薪人薪事”、Tower推出的“知人”、以及哪上班团队做的“大象人事”等。杨莉认为,“薪人薪事”更专注于薪酬服务方面,而“知人”主要是想把P1的产品做得极致化,未来再通过这些数据做大数据化的管理。而在P3产品这块,其与猎头公司的差别在于,脱胎于真格基金的ZhenHR对真格系创始团队更为了解。
商业模式上,ZhenHR P1产品早期可能会免费,其收费主要来源于P2和P3。
据了解,目前ZhenHR团队有十多人,其中CEO杨莉也是真格基金的人力资源总监,拥有超15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她曾创业4年,担任过腾讯旗下团购电商高朋网的全国人力资源副总裁,后又作为第一号创始成员参与了社交产品:“碰碰 ”从0到B轮的全过程。ZhenHR已获得真格基金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杨莉表示,未来也会向真格系外部的初创团队拓展。
来源:36氪,作者:刘慧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52805.html
-
真格基金
又一个社保领域的互联网+ “社保通” 玩家入场,11月获真格基金千万融资
前言:今年是人力资源社保领域百花齐放的一年,自从51社保开创了互联网社保后,全国各地社保领域创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如51社保、仁云HR、金柚网、亲亲小保、点米科技、爱员工、各种宝。。。大部分均获得融资、上市(新三板)或由母公司提供发展资金,这个行业未来机会如何,是否与当年百团大战的团购一样呢?相关评论文章将于元旦后推出,请期待。
这不又出了一家 社保通。详细报道具体看下面:
————
不论是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是独自打拼的自由工作者,为了能在日常医疗及日后养老等环节有所保障,缴纳社保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由于社保内容品类繁多,缴纳手续也较为复杂,不少公司都会将该业务外包给传统的人事社保机构,而个人从业者也会因为社保流程的复杂往往在缴纳和理赔的环节中遭受损失。
“社保通” 就在这样的市场刚需环境中诞生,和提供员工招聘、社保、福利、薪酬、员工关系等人力资源服务的 “金柚网” 与专注打造 “互联网 +” 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开创了互联网+社保的 “51 社保” 不同,社保通目前将业务重心放在大中型企业的社保、公积金缴交、理赔、咨询、账单、转移等服务上,非常注重交付质量和速度。当前合作的企业包括一号货车、我厨、屋牛、图讯科技、大都会人寿、招商银行等企业。
而对于零散的小型企业以及创业团队,社保通则通过开放 API 接口与优客工厂、绿狗等机构合作,为这些三方机构合作的小型公司提供标准化的社保服务。自今年6月 份上线以来,5 个月已经为超过 100 家企业提供服务并为SAAS 平台提供 API 接口。
另外,针对大企业、小公司、个人用户的差异化属性,社保通在业务层面上推出 Web 端、移动端、微信端。其中网页端可以为企业用户实现规模化的社保缴纳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的人员架构预测来年的社保缴纳总费用;而 App 与微信则适用于创业公司与个人的社保缴纳服务。
谈到与市场上同品类应用的竞争优势,社保通 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社保账单的交付能力是公司的优势所在,比起其他人力服务平台利用人工客服平台点对点办理社保,社保通在缴纳社保流程上更为快速准确,通过与支付宝、招商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社保通在后台构建了一套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公司与个人提交的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快速审批。
另外,社保通在线下的服务网点铺设已经实现了全国 400 个城市的交付能力,目前月流水已达千万。11月 份,社保通获得了真格基金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CEO 李贤威告诉 记者,拿到融资后还会继续把业务重心放在社保公积金交付质量和速度上面,除了引进更多人才成立营销部门以外,还会上线社保通的 3.0 版本和云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asHR,进一步扩大线下服务网点的范围,实现通缴全国社保。CEO 李贤威在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多年,曾任职仕邦人力资源、英格玛等机构。
注:融资数据由社保通提供。
作者:苏建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531.html
-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李剑威: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
随着消费类互联网市场(To C)的格局渐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将目光投向了企业级(To B),“风口猪论” 又起。业内不少投资人把2015年 视为企业级应用 “元年”,并大胆预测在未来几年内,SaaS领域或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摸准了,下一批独角兽可能就在其中。分享人介绍:李剑威,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IO。李剑威主要关注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领域。加入真格之前,李剑威曾担任红杉资本副总裁,负责红杉在智能硬件以及企业级服务方向的投资。再之前,李剑威曾任富达亚洲基金的副总裁和波士顿咨询集团咨询顾问。李剑威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管理工程硕士、学士以及计算机辅修学位。近期,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在巷内加速器第二期培训课程中,做了以“企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投资机会”为题的分享,以下为分享整理。我在2011年底加入红杉,主要聚焦在企业级服务方面,其实当时没什么VC关注企业级服务。我个人是2008年开始看企业服务,当时我在富达,我记得当时最早接触几个SaaS公司,包括像八百客、xtools,其中最关键的idea,比如说SalesForce,2008年它已经有几个million的市场,发展势头也很快,当时Amazon也在做cloud service,我们感觉其实中国有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看下来,看一圈,其实我觉得SaaS业务,包企业级服务,还是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到2011年底我加入红杉的时候,我们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会,但是说实话整个感觉还是挺朦胧。过去三年,我们确实也看到企业级服务,发展很快,虽然现在还不是一个投资的主流,但很明显很多基金开始把精力集中在企业级服务上面,大家听到的投资案例越来越多,相对会把2B或者企业及服务作为一个核心的方向。我大概投了14个企业级服务的公司,很明显现在的感觉跟2012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最早开始投了的是数云,那时候其实很多case 都在angel的阶段,现在像数云这类的公司,其实收入,当然用美国的标准并不是很大,但是从中国的角度其实已经小具规模,收入可能已经过亿了,也看到其他很多业务发展很快。
SalesForce是企业级应用发展的关键标杆
其实整个企业级服务最关键的标杆我觉得是Salesforce,它其实代表的是SaaS在美国的兴起。从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到现在超过500亿美元的市值。从Salesforce上市以来,把它所有的投行报告拉下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他是怎么从SFA,慢慢进入平台服务,在上面又有很多延伸的服务,变成一个生态,现在基本上是ecosystem,至少在美国国内是牢不可破,而且在revenue在4个billion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40%、50%的增长,这很明显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趋势。
其实企业及服务在美国我觉得另外一个标的或者说标杆性企业就是AWS,我记得2008年、2007年的时候,AWS还是比较早期,刚刚上线EC2,2008年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创业企业像Drobox开始build on AWS。今年比如说Q1刚刚发布财报,每一次财报,过去三个Q,每一次发财报股价第二天都会涨10%以上,所以这也是一个云服务核心的一个标杆。如果我们看美国的市场,它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价值?从2011年以来,整个SaaS或者说新一代企业级应用创造超过1300亿的数据,为什么有发展非常蓬勃的情况?
美国新⼀代企业应用从2011年以来创造了 超过1300亿美元的市值我觉得最核心的跟中国不一样的一点是,美国其实IT服务在没有SaaS之前,或者说没有云之前,本身已经是非常大。你看IBM、SAP,其实在每个领域都是非常大的公司,包括像oracle。SaaS的出现,包括像Salesforce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所谓的替代性服务,原来的服务是license软件问题,其实你没有current revenue,你的销售周期很长,用户的试错成本也很高,但是有了SaaS之后,你是可以charge by account,无论公司大小,部署都非常方便,资本负担不会太大。如果以前要上一套系统,可能一百万美元起,但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小企业,一百元你可以用Salesforce,你也可以用其他各个function的软件,其实它是一个replacement的市场,只不过在2008年或者2011年之后,replacement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随着大家对云的拥抱,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看持续了可能有七年的时间,就从Salesforce上市到2011年这个市场加速的发展,这可能六七年的教育时间,但是我们觉得在中国可能速度更快。只要你做得好,做到一定的size,很多大的巨头可能就会对你比较感兴趣。中国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现在至少还没有很明确的先例,因为其实还没有非常大的SaaS公司的出现,但在美国并购其实是非常普遍,而且他们愿意付的premium是很高的,包括像Concur,SAP用了80亿以上去买它,这些其实都是用十几倍来买的。其实如果企业级服务能做到一定的size,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说top 2,我觉得MA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exit。美国的2B公司,在每个function都有非常多的选择,其实很多都做得不错,做到一定程度不一定是IPO。做到比如说产品很有特色,在细分市场有地位,其实很多大的卖家就会把你买进来,补充整个生态系统。中美经济体量类似,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企业服务软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其实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GDP的体量或者说中国2C的应用,其实跟美国我觉得在很多程度是可比的,比如说用电子商务来讲,Amazon可能是两千多亿的市值,加上eBay,这两家接近三千亿。在中国,阿里巴巴跟京东加起来也有两千多亿。然后,市场规模比如说公司的数目,美国可能两千多万家,中国可能三千多万家,当然他们的组成有点不一样。中国的公司可能比美国相对会小一点,但是中国的企业数量其实是多于美国。但如果我们看中国的企业应用跟美国的企业应用已经上市了一些,其实相差非常非常大,美国的前3或者前5,如果加起来它的市值能超过六七千亿,包括像IBM这类。中国如果用友和金蝶加起来是非常小的size,用友在A股这种所谓的premium,就非常疯狂的股价加进去,两个上市公司其实加起来可能也不到一百亿美元。所以,横向对比的角度来讲,其实空间是非常非常大。虽然说空间很大,但是为什么过去一直没发展起来。以CRM领域为例,08年我们看八百客的时候,发现他们增长速度很快,约40%-50%左右,但是基数小(1M USD revenue左右)。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计算机普及率高,每位销售人员均配有laptop,他们的计算机普及率是很高的。但同期,在中国大部分的sales,甚至是很大的公司,配laptop的都很少,中国个人电脑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造成信息输入不方便。所以在PC时代,中国企业服务相对困难。 但是突破点在哪里呢?正在智能手机的的普及,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计算机,输入就不在成为一个问题。其实从业务本质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销售总监跟美国的销售总监,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有销售管理的需求。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它会迎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中国新代企业级应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什么?
关于新一代企业应用最关键的驱动力,首先就是cloud/mobile,还有subscription这种收入模式。红杉2012年在内部很明确的提出来,虽然SaaS的startup收入很少,但是我们就定了一个规矩,基本上不会再投非SaaS的startup。SaaS的startup可能刚开始base比较少,但是只要你做了对的事情,比如产品和销售这个架构没问题,在这种云计算、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如果你在用subscription model,发展速度还是会比较快。另外一个驱动因素,其实现在整个外部环境我觉得非常好。这其中,一个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上涨,2008年到现在基本上工资涨了一倍,这个时候管理效益就非常重要,很多CEO愿意用软件来代替冗余的人提高效率。第二点是国家去IOE的政策导向以及对国产软件的扶持。从2012年开始,由阿里巴巴开始掀起了所谓“去IOE”运动,后来普及到国家层面,很多政府机关、银行或者央企都不愿意再用IBM这些公司的设备,这对于本土的startup,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点,企业和政府对云计算/SaaS形态的接纳。政府和企业其实现在对SaaS和云计算拥抱的程度,我感觉是非常成熟的。每一年Gartner都会发布CIO对SaaS或者Cloud明年预算的采纳程度,我记得2012年大概是20%,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接近50%,所以其实他们现在越来越open。比如说中型的企业或者小型的企业,他们其实不太care这个数字是不是放在服务器上,你放在阿里云上面,只要说清楚我的灾备怎么办,我的SLA怎么办,其实他们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说,我这个关系国计民生,那我是不是应该还是放在我这,不要在公有云,那没问题。通过on-premise的SaaS Model,也就是说,我把Solution放在你的服务器上,但它还是按SaaS的形态来计费和更新,也没有问题。当然在技术上就会增加一些难度,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投的portfolio里面,已经有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这样其实会大大的提升客户的安全感,同时,通过这种所谓的on-premise deployment,你可以收到更多的钱,通常要求on-premise solution的公司不会太差钱。除了外部环境,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2012年以后,这一批做企业级的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了。像销售易,他们两个founder,一个是SAP,另一个是EMC,之前都是重度的Salesforce的用户,对国外的情况也非常的了解,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像这一类的人我觉得眼界比较开阔,而且有比较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我觉得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SaaS公司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投资来说我们看企业的成功,其实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团队,外部时机是一方面,产品是一方面,但是团队素质本身是非常关键。如果你的眼界够开阔,之前接触过足够多的产品,而且理解它的业务逻辑,设计出来的产品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不会单纯复制海外产品,更利于产品创新。
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对企业应用领域的启示
业内不少投资人认为14-15是企业应用元年上图是所谓的SaaS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很多小的category,已经开始有很多startup在做,可能每个领域都有四五家,甚至七八家这种startup在做。对于新的startup来讲,我觉得很核心的一点就要琢磨清楚,究竟我们的竞争模式在什么地方,目前的人做得有哪些不好,我的亮点在哪里,我怎么去切入这个市场,我觉得竞争对手的调研对正在做startup来讲还是比较关键的。因为我个人投很多智能硬件,我是觉得觉得中国智能硬件现在已经走到国外去,而且很多细分领域已经拿到全球的冠军,比如说ninebot,包括像大疆,包括小米手环,我觉得小米手环肯定要干掉fitbit,这是个人看法。但其实我作为一个投企业服务的投资人,其实我特别希望看到哪天中国的startup,中国的企业服务startup至少在全球市场,可能未必在美国,有可能在东南亚、俄罗斯甚至欧洲的市场,澳洲的市场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觉得从两个行业有可比性的。我总结了智能硬件公司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具,比如有国际视野而且有进取心的管理层,充足的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快速的迭代周期,庞大的国内市场,供应链优势造成的杀手级价格,这些对于企业级应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最近有些公司也招了一些美国同行的一些技术高管,我们就问你感觉中美企业服务的差距在哪里,他们说一个是产品上的差距挺大,可能很多领域差三四年、四五年,但是中国公司的迭代的速度其实远远比美国快。从这个发展速度、迭代速度的角度来讲,在美国推一个版本的更新可能三个月甚至半年,很多工程师都在做螺丝钉;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在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团队,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之内或者一两年之内走弯,但有可能美国同行要走八七年的路,这是非常可能的。再加上我们的工程师努力,我相信可能三年之后,不少的中国优秀的企业服务有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企业服务公司怎么做创业路上的判断
中国企业客户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作为企业startup来讲,在有些关键问题上怎么做判断,其实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CEO是非常关心。1收费 VS 免费2C一般来说是免费,收费比较难做大。如果你观察,就能发现美国最好的SaaS公司,都选择收费。免费也有好的,但是做不大。我个人观点,前期可以选择免费,但最终需要向用户收费。2B的应用,如果不收费,我觉得在逻辑上有问题。免费软件最终会选择客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后,会将用户数据等累积的资源转化为收入。而大多数具有规模的盈利性组织不大会选择这种产品,也是企业隐私保护方面的需要。2大客户 VS 中小客户从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是服务中型以上的企业客户。譬如Salesforce,他们年报显示,在14万付费用户里,80%的收入来自最大的两千家大企业,对大客户的销售能力也是它加速增长的原因。Workday也是类似,其客户没有2000人以下的。对于中国市场别人有不一样看法,但我的观点是做中大型企业的团队更容易成功,成功概率更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残酷,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导致服务中小企业的产品的客户更容易流失。公司收费模式也会受影响,会更倾向于给高额折扣去吸引长期的单,会造成很多收入其实是渠道押款而来的状况。相对而言,服务中大企业的利润增长会快很多。达到同样销售额所需年份会短很多。3生态 VS 单点做用户生态,需要在自身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比较有意义。SalesForce就是在客户量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开始做生态。国内大部分SaaS企业还没有到做生态的时候,其用户覆盖率和活跃率都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大多数国内2B创业公司一开始定位为生态级别,是很危险。最好是从单点植入,将自己的优势做到比竞争者高一个量级的情况下,再进行生态方面的尝试。4直销 VS 渠道这是一个从license软件时期就已经开始争论的话题。直销付出代价比较高昂,人员培训消耗也很大,渠道可以快速铺货。对于SaaS产品,直销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创业公司前两年。只有直销,才能直接面对客户,获取他们一手的反馈,这些对于产品的迭代至关重要。SaaS产品前期的收入会比license要低很多,费用和利润也较难支撑优秀渠道体系,除非将未来的reoccuring 利润与渠道商大幅分享。 所以个人建议是直销。打造公司内的销售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最终会成为团队自身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不仅是因为在团队组建和扩大过程中需要对效率、速率等指标,以及拓展节奏进行掌控,也可以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地掌握和积累用户相关的数据,例如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usage,upsell posibility, customer feedback等。 而对于前期通过渠道迅速铺货,将大量利润分摊给渠道商,这种模式能否成功,还是需要时间去检验。希望这些分享对大家有价值,同时也期待中国新一代企业应用公司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
真格基金
首届蓝领互联网招聘研讨会苏州开幕 58赶集打造蓝领生态圈
2015年12月18日,由58赶集集团主办、真格基金、欧凯集团协办的首届蓝领互联网招聘行业研讨会在江苏苏州举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主任李天国、苏州工业园区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局长刘广立、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局副局长兼知识产权局局长许文清等政府领导以及三星、富士康、英格玛、博尔捷、欧凯等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代表,与行业知名互联网蓝领招聘创业企业、知名投资机构高层等百余位代表欢聚一堂,就蓝领互联网招聘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探讨。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和欧凯集团董事长黄正林作为主办和协办方领导出席了会议。据介绍,这是首次针对蓝领互联网招聘市场举办的高规格行业研讨会议。
图为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 张川
会上,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发起行业内首个针对蓝领求职安全的扶助基金——蓝领扶助发展资金,首期启动资金规模为1000万元人民币,该基金将用以保障在58赶集平台及合作方求职者的求职安全。现场包括欧凯集团、维创集团在内的十余家公司加入该基金,共同为蓝领求职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蓝领群体接近 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30%以上。针对这个规模巨大的群体,58赶集集团资深副总裁张川在研讨会上表示,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蓝领招聘进入移动互联网化的窗口期。目前蓝领招聘领域存在着求职和招聘的双向痛点:对于求职者而言,求职太慢甚至上当受骗、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而用工企业方面,人手紧缺,缺乏有效的招聘工具。作为专注蓝领招聘的58赶集集团,本着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首倡“让工作不再难找,让员工不再难招”的行业使命和愿景,未来将通过58赶集平台的数据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投资能力助推蓝领招聘服务领域的生态发展。
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对于蓝领招聘服务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乐观期待。他认为,蓝领互联网招聘的市场规模超千亿级别,随着互联网化的推进,这一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重量级玩家的蓝海市场,未来商机无限。
会议对话环节中,蓝领招聘领域的新兴力量——众多创业型公司代表在研讨会上就蓝领招聘的模式、市场空间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斗米兼职董事长赵世勇、我的打工网CEO邱俊炜、闪聘CEO刘康、小美工作CEO刘柯志等“大咖”分别对兼职、服务业、制造业三大领域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来自蓝湖资本、IDG、赛富基金等多家机构合伙人也对蓝领招聘这一新“风口”下如何找到黑马进行了深入探讨。
事实上,蓝领招聘市场在人员需求、时间性、流动性上都有极高要求。蓝领招聘行业拼的不是员工的学历、颜值,而是速度。这样的供需结构使得蓝领互联网招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作为主办方,58赶集深耕蓝领招聘市场多年,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用户群体,占据着市场90%以上份额,拥有绝对优势。随着90后“新蓝领群体”的成长,58赶集集团也在持续发力移动端招聘,为新蓝领群体搭建起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带来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 主题演讲:白领、蓝领、兼职
本文是真格基金副总裁张子陶 主题演讲:白领、蓝领、兼职
首先是白领,只讨论社招不讨论校招,因为校招的频次、地点、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并且有成熟的招聘流程,无论是宣讲会,网上申请和面试,每年对应届生来说大家安排得非常成熟,不集中讨论。
而社招的特点是发生的频次比较随机,中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同时整个招聘流程对于白领来说是非常长的。在这个产业链中间传统的猎头公司和求职网站,包括社交平台和熟人推荐成了所有的白领主要的一个招聘途径。
我们在这个模式上进行一下反思的话:
综合招聘实际上是如何从一个广告的展示平台能够进入到 B 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我们认为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方向。
对于垂直招聘来说如何在你特定的切入领域做深做细,形成在这个垂直领域的综合的一个数据库,实际上我认为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对于新兴招聘来说,其实就是如何大量的引入用户,然后让用户在这个里边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社交的元素让雇主和员工之间形成互动,增加粘性。
再看蓝领,我看得比较多是蓝领,这个也写过一篇文章《白领招聘已饱和,蓝领招聘还空着呢》,不做赘述。
关键成功要素,我简单分析一下:
对于工厂蓝领想做的话,第一个切入区比较集中,我们不认为能够出现一个全国化的公司,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工厂比较密集的城市,甚至是集中的城市昆山、苏州等等进行深耕细作,还有不要尝试代替劳务派遣,因为这中间有灰色的链条,作为创业公司,或者是作为想要寻求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来讲有一些环节还是不适合进入的。再有就是说这个创业团队,需要工厂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无论是在座的投资人还是说创业者,我们考察一个优质的工厂蓝领的创业项目,实际上对于创始团队的要求非常高,非常了解这个行业才可以。
城市蓝领这边我们认为第一个是应该切入的领域比较集中,就是说你可以从餐饮,导购等等来切,而不是说你想把整个的这个北京的所有的服务行业全部切入,保安、保洁、按摩等等全部做。这个我们目前来看有不少创业公司尝试这么做,几乎没有发展出来。
另外一个可以推荐的,就是说要尝试切入连锁企业或者是 O2O 的公司,比如说尝试服务于美团和麦当劳和顺丰,服务于这些的公司可以有助于你比较迅速的获取用户。这个对于比较零散的城市希望蓝领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最后就是说要努力实现服务闭环,什么是服务闭环,就是说我们都知道招工,你去投简历,看简历和面试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给我送多少人,尤其是针对蓝领来说我需要五个人今天或者是这周到达,你能够多快的实现。
再说一下这个兼职,我看来这是最透明一些的。其实比较简单,就是说作为大学生、职校生,他们想去公司做很简单的活动或者是说短期的零工,基本上走的是兼职的渠道,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区别于蓝领的特点是它对于赚钱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诉求,他可能的一个关注点是我想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以便更好的走入社会。
兼职的频次非常高,而且更容易实现交易的闭环,我当天工作,我当天就可以拿工资,这个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频繁的,大量的当天发工资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而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恰恰是切入的良机,我可以帮你发工资,统计入职的人数,统计一个人在哪天做了什么,这是实际上为什么很多初创公司愿意从兼职来切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兼职的弊端是因为市场相对小,而且他的市场的用户时间相对短,一个大学生可能中间只有四年的时间,相当于一个蓝领,22-30 岁的工作周期。成功要素方面来讲,简单讲讲就是说从推广的方面,如何去获取更多的数量和岗位,更多的有质量的岗位,并且对真实性,对于整个的岗位的信息的丰富性来讲,是一个可以让一个创业公司脱颖而出的。
从产品研发方面,我们也认为兼职的这个方向,实际上比较容易做增值服务,所谓的增值服务就是说现在像比如说分期和购物,以及分时租赁等等是比较容易切入的,因为他们相对高频,这个活跃度以保证你在做这些增值服务的时候的转化率相对高一些。
圆桌:58 赶集高级副总裁张川,找萝卜网 CEO 付浩,拉勾网的 CMO 鲍艾乐,Boss 直聘 CEO 赵鹏
主持人:招聘业务下一个可能的爆发点在哪里?
赵鹏:我心里认为招聘这个任务的频次低,毕竟是 12-18 个月搞一次的事,所以这种事情很难出一次爆发性的东西,不像蓝领人群差不多六到四个月换一次工作。但是有五亿人要上班,有一千五百万的企业要回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机会一直存在,我们也一直活着。不过,像今年的 to B,去年的 to P,前年 to C,大前年是 to VC,每年都有爆发的,但我们这个领域是冷门,所以不要笑我们,我不觉得我们有爆发点。
鲍艾乐:我觉得这个爆发本身就是伪命题。如果非要说,假设智联、51 是第一春的话,可能我们现在正在第二春,我们的第二春正在发声。
付浩:找萝卜真正是在看现在中国整个广告招聘时代下现在发展到这个状况,HR 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不是一个获取 CN 的入口,不是做平台,其实就是做一件事,帮助 HR 做职位的分发。结合自己的业务来说,未来除了招聘就是之后可能也会有薪酬的管理,像今天我们看到的瑞普特,过去四五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招聘向薪酬管理的方向去走,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简单的增值帮助 HR 的用户。
张川:因为我一直是研究分类信息,其实分类信息在国内和国外都一样,这个业务本身的特征都是有爆发式的增长。为什么这个行业发展的慢,和刚才讲的低频有很大的关系,体验好要下一年,甚至是十年以后体验好,这是典型的生活服务业的特点,我觉得在本身这件事服务的基础上做什么事情会做得更好,低频的业务上首先把业务的本质做好。业务的本质有两特点:第一个是量大,一个是流动性高。
至于什么地方有爆发点或者是突破点。我觉得整个招聘市场上其实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创新,从突破点上来讲我们一定要从一个贴广告,或者是贴信息的模式慢慢走向不是卖简历,而是卖人的过程。这个模型越慢,越稳的企业,五到十年之后,突然发力的企业,往往是最后的胜利。
主持人:大家与自己客户的交流过程中,觉得一个企业应该为招聘付出怎么样的精力和成本呢?
付浩:我们有关注二十到两百个人规模的公司,大多是中小规模,这个群体足够大,需求足够的统一和规范。我们今天招聘严格意义上来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真正有效做招聘,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内推,内推是我们过去研究过,其实对一个企业招聘效率最高的一个方式。真正的投入到这个企业内部的推荐,包括可能用一些奖励或者是提供其他的方式去做。剩下其实我们会理解为是通过渠道的方式,甚至是我们会理解为有 RPU 的业务存在,所以说这个里面,针对企业的 HR,必须要活用这些方式,无论是内部推荐还是外部的其他的管理使用,可能归占用 HR60%-70%的精力。
鲍艾乐:其实拉勾自己也是从几个人走到现在的几百人,现在我们服务的企业里面很多是创始团队,也有很多的超大型上万人的公司,像 BAT,小米,360 都是拉勾非常重要的招聘方。在这个平台上,我个人会觉得说一个企业怎么样去分配招人的精力,不同的阶段的做法不一样的。
我个人的感受,如果你是一个初创企业,在早期,花再多的精力都是不为过的。所以我非常建议早期团队的 CEO,一定要舍得把事情交给其他人来做,自己花更多的时间找到牛人,无所不用其极,因为这是你杠杆最大的地方。
更大一点的公司不一样了,比如说到三四百人的时候,我们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了,这个时候你会形成自己招人的方法论,会拥有一个比较专业的 HR 的团队,这个事情会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了。
再大一点的团队,比如说叫做 BAT 这个阶段的公司,他的人力资源的体系变得非常的强大,他会更加看重我招聘的效率和人员的组织结构的建设,包括我的人员的特质,我要什么样的特质。
赵鹏:雷军是 BOSS 直聘的投资人之一,他有一句话是 “我用 80%的时间招人”。招人这事首先看成本,钱是最容易衡量的。然后是时间,还有一种成本叫做机会成本。例如企业通过猎头买到了什么,你是花钱了,但是你节约了时间,同时你还保护了自己的机会成本。
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年轻的企业的会在招聘上分为钱、时间、机会成本去看待,如果每个都想省的话肯定每一个都赔了,看看什么状态上什么事情最重要。早期的企业,特别重要的人让他进来的时候,慢一点下决定。如果说觉得不合适的话,走的时候快一点下决定。
张川:在赵鹏兄的后面回答压力很大,我觉得两个方向,一个是 58 和赶集的客户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和在座的关系不大,我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大体上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五百块钱,着急的话就付这个成本,不着急就不付这个成本。
企业招人需要看具体业务需求。例如 58 和 58 到家,58 招人的时候更喜欢招稳重一些,年纪比较大,甚至是 30 岁以上的产品经理和技术,而 58 到家很容易招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人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我自己的经验是 for B 的更愿意招一个他更愿意长期为这个事业付出的人。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0821.html
-
真格基金
谷露软件获真格基金及云天使基金近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谷露软件最近确认已获近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真格基金和云天使基金。
谷露软件致力于为猎头提供高效的招聘管理系统。团队中研发人员占70%以上,到目前为止,谷露软件80%以上的客户是通过口碑推荐接触并购买谷露的产品,续约率接近100%。据了解,此次融资的资金将用于加速产品的迭代研发以及提升现有客户的服务质量。
谷露目前平均每天会发布一个新版本。除了不断提升功能性易用性之外,谷露还在探索更多的新领域,比如近期发布的微信门户、微信版招聘系统等。
据了解,目前谷露的客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全球500强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比如Manpower、Fesco Adecco、Kelley Services等,这类国际型的优质客户是谷露在高端市场扩张及走向海外市场的信誉保证。
国内细分专注领域的领军公司,比如智邦、商壤、顶才、嘉驰、普仕英才等,他们近几年的业务提升与谷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量小而美的猎头公司,他们大部分规模不足20人,人均年度单产却能接近或突破50万,部分甚至可以高达100万。谷露为这类公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业务管理工具,他们的成长也代表着国内猎头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正是谷露软件创办的初衷。
融资历史:
2014年8月谷露软件宣布获得真格基金及云天使基金数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
真格基金
谷露软件获真格基金和云天使基金数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给猎头提供高效的招聘管理系统,谷露软件最近确认获得了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和由宽带资本、红杉资本、北极光创投、金沙江创投、双湖投资共同发起创立的云天使基金。
在融资前谷露仅有三名员工,甚至还没有固定独立的办公场所,目前谷露团队正在稳步扩张。在产品上线后签约了数百家付费公司客户,其中包括Manpower,Fesco Adecco等人力资源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
谷露软件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招聘渠道的整合及大数据分析,帮助招聘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在互联网时代自我颠覆,顺应招聘市场发展和行业变迁,提高专业程度和服务质量,进而改善应聘者体验。
除软件产品之外,谷露软件还协助客户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及传播细分领域内的招聘经验,提供针对招聘技能的培训等。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