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微信
伙伴认可!北森荣获「2023年度企业微信优秀ISV合作伙伴」
日前,2023年企业微信年度ISV合作伙伴大会圆满落幕,北森受邀出席,并荣获”2023年度企业微信优秀ISV合作伙伴“殊荣。
企业微信表示,作为企业微信的优秀合作伙伴,北森在招聘业务中,通过对接企业微信互通能力,让智慧招聘贯穿整个招聘管理流程。感谢北森助力企业微信上千家中大型企业完成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未来,期待与北森合作更深。
基于北森与企业微信的互通能力,企业可以在招聘管理系统一键直聊候选人,预约面试时间,同步面试日程,同时,在企业微信,一键查看候选人简历,邀请更新简历和安排面试等。让智慧招聘和体验提升贯穿整个招聘管理流程,为企业和候选人搭建更高效沟通的桥梁,塑造更有吸引力的雇主形象。
目前,双方合作已经得到数百家企业的认可。
北森表示,基于一体化HR SaaS、北森鲁班aPaaS平台以及北森生态等内容 ,期待与企业微信更加深度合作,为更多的招聘企业、招聘HR和面试官们提供面向未来的产品解决方案。
-
企业微信
最福利携手企业微信,定义数字化福利未来
2020年9月1日,互联网福利生态开创者,最福利推出企业微信版本解决方案,正式成为继滴滴出行、携程商旅、京东企业购后,又一家加入企业微信的企业服务板块服务商。
据悉,最新上架的最福利应用,专注于服务企业微信的中长尾用户,借力平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数字化福利生态解决方案,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福利需求。此次上线的福利消费生态,涵盖了电子卡券、生活服务等超过50多家知名品牌及消费兑换场景,其中不乏京东商城、网易严选、哈根达斯、盒马鲜生、星巴克等深受企业员工喜爱的品牌和产品。企业管理员可以通过简单设置,搭建和选择本企业专属的的福利平台风格和橱窗方案,按需挑选员工福利消费场景,以获得员工的集体归属感。亦可通过活动策划,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未来,最福利还将整合战略合作伙伴众安保险的健康资源,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健康类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雇主对员工的吸引力。
此次最福利在上架促销期间,更是协同企业微信带来超值的5大优惠权益。其中,企业授权应用即赠送价值100元的体验券;签约首次充值,即可返还最高价值3500元的体验券,价值2000元的员工生日体验券等,更可免费获得专业化的福利方案咨询等多重权益。
事实上,这并不是最福利和腾讯在业务层面的首次合作。早于2016年,最福利的姐妹品牌简简办公就已经与微信企业号共创探索办公SaaS的生态应用,目前已形成了涵盖智慧行政、企业文化、内推招聘、智能硬件的四款产品,包括数十项功能,专注移动办公领域的产品体验及企业管理效能的提高。累计服务企业已超过10万家,服务员工超过500万。
目前,企业微信用户管理员可打开企业微信工作台,添加最福利应用,即可快速安装。*简简办公与最福利均为宜员网络旗下品牌*
-
企业微信
非常时期,聊聊办公协作产品
“开工是不可能开工的,这阵子不可能开工的。”
正月初十的时候,一个朋友如是说。他自己有一家小公司,几个核心员工都是湖北籍,短期内别说返京,离开湖北都很困难。
在经历一个加长版的春节假期后,复工复产成为和抗疫同等重要的话题。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大量企业,采取线上复工或者错峰现场办公,办公协作产品成为恢复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疫情终会退散,企业经营将恢复常态。但长期来看,办公协作和远程办公协作,仍会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场景。近期特殊的环境,正好为观察这一用户场景和相关产品,提供了样本。
春节期间我的远程协作经历
这个春节,基于我所在的Yo!群成员成立的“支援湖北”志愿者组织,用一周时间募集和捐出近五十万元的善款和物资,对接超过110家医院。
参与者位于国内外的不同地点甚至不同时区,其中25位核心志愿者分为资源组、医院组、财务组、物流组,需要高频交流和协同工作。活动虽然较为圆满的结束,却也暴露出办公协作的一些痛点:
1.弱工具场景下,对参与者的要求高。
相信大家都体验过在微信上处理工作的无奈和艰难。微信作为一个IM通讯工具,并不是为办公而生,这种“弱工具”的场景,对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我们这群人都是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彼此又非常熟悉和默契,但相信大多数办公协作的团队,不具备如此高的起点,则以微信作为平台,效率和效果往往很难令人满意。
2.沟通+共享文档+日程协同,是办公协作的三大核心场景。
当下的办公协作,往往是IM+在线文档+团队日历这样的实时系统。这三大系统各自的产品成熟度,和彼此之间的耦合度,决定了办公协作的效率。如果选用两个或者三个独立产品来分别满足三个场景,彼此割裂的体验非常糟糕。
3.敏感业务的安全性问题。
涉及到资金流动、物资采购和发放,仅靠微信交流,其实是有风险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对财产、物资和信息交换的安全需求,使得大众的、非私有部署的平台,更加不适合敏感业务。
办公协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前几天,我参加了职业社区“职人社”举行的线上沙龙,主题是“如何高效地开展团队远程办公”。三位分享嘉宾分别位于新加坡、巴黎、杭州,同时也都参与了前述春节期间Yo!群的志愿活动。
分享中,嘉宾提出了几个办公协作普遍存在的需求,与解决思路:
信任的建立,是协作的基础。“见面三分熟”是人性使然,涉及会议和重要沟通,视频好过语音,语音好过邮件和IM。
小范围讨论,大范围执行。讨论沟通的分级分层,以及形成决策后的文档传递下发,是决策和执行的保障。
远程协作会丢失大量信息,如语气、语境,因此充分的信息铺垫,和恰当的传达手段,是很重要的。
团队的状态、进度是需要“对齐”的,通过工具而不是口头协调日程,是“对齐”的关键。
文档的版本管理、权限控制、高亮变更、批注,项目进度记录的更新、项目管理手段的线上化,是在线办公工具需要支持的。支持多人协同编辑、实时在线共享,已成为在线文档必须完美支持的功能。
由于内部与外部(客户、供应商、协作方、政府机构等)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尤其涉及与传统企业的对接,文档交换和信息格式转换的效率,需要提升。
用QQ、微信“土法治大病”
大多数企业对办公协作的理解,还停留在“协作=拉群”的阶段。
十多年前到现在,很多传统企业的协作,依赖于QQ和QQ群,因为其提供临时对话、群文件、群内音视频会议+文档共享,能满足许多基础的协作、会议、培训需求。2017年我所在的某科技企业,办公协作也是以QQ为主。
而在微信时代,仅提供群内聊天和九人通话的微信群,用于办公协作就显得极为勉强。
与在PC上演进多年的QQ不同,微信是一个原生的移动产品,为迁就手机应用场景,砍掉了大量的冗余功能,仅保障了聊天沟通的基础体验。电脑才是典型的生产力工具,微信原生于移动的设计理念,削弱了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员工意识到了微信办公的低效,和工作生活不分对两者的负面影响。
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的对比
以Slack、Notion为代表的国外产品,很难满足IM+在线文档+团队日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且由于并非原生的中文产品,对国人友好度较差。钉钉、企业微信和后来者飞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
理论上,SaaS + ISV(独立软件开发供应商)的模式,以及技术实力相当,会导致同类产品设计逐渐趋同。但现实中,三家企业的理念和战略侧重不同,最终还是使产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
我本人在过去的一年,用钉钉和飞书比较多。总的来说,产品设计理念上,钉钉更关注过程,侧重管理;飞书更关注结果,强调协作。这也体现了阿里和字节跳动两家企业的不同文化。
我有个朋友,去年到今年,在两家企业先后深度使用了企业微信、钉钉、飞书三款产品。她认为,之前在使用钉钉时,主要是打卡+大文件传输的场景让她印象比较深。而飞书产品功能乍一看和钉钉差不多,但日历共享和文档协同编辑体验更流畅。
“之前一直用企业微信和钉钉,突然冒出一个飞书,期待不是很高,反而惊艳到了,觉得是个非常成熟的产品。”她说。
飞书是字节跳动为了满足自身办公需求,内部孵化的产品。并且,考虑到字节跳动本身是个国际化的公司,飞书提供对话、文档翻译和时区功能,利于跨时区跨语言协同。
在产品设计方面,飞书在移动端和电脑端,都把日历和文档这两个协作的高频应用放在一级菜单,界面也比较简洁清爽。而钉钉的功能更复杂,从主界面到对话框以及二级界面,充斥大量按钮和入口,5.0又推出了对标微信朋友圈的“圈子”,意图服务外部客户,进行企业私域流量运营。
在易用性方面,飞书是一站式办公套件,不同模块之间信息可以互联互通,比如在文档中直接 @ 同事,同事就可以在 IM 信息流中收到提醒。而钉钉的在线文档集成的是WPS,企业微信集成的是微文档,与IM信息流没有打通。
关于易用性还有一个细节差异。电脑上,使用钉钉从主界面到新建日程、以及使用企业微信从主界面到新建文档,一共需要打开三个窗口(包含产品本身),其余操作需要打开两个窗口。而飞书除了文档操作需要打开新的浏览器标签页(不单独占用浏览器之外的窗口),其余操作均在主界面内进行。
飞书这种自研模块之间的高耦合性优势,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在日历中可以订阅和预约其他同事的时间安排,可一键拉会议群。群组中可以一键开启线上办公室,然后大家随时可以口头交流,模拟在办公室的场景。
在线文档方面,有Google Doc珠玉在前,三款产品选择走了不同的路线。钉钉的WPS文档和企业微信的微文档,在电脑端更强调排版能力,提供字体字号颜色等类似word的编辑器功能。而飞书的在线文档更加重视协作能力,支持插入多媒体内容、投票、任务列表等丰富内容。由于是完全的云端编辑,可以实时产生、聚合内容,官方也提供了大量模板供用户选用。
有趣的是,钉钉在学习飞书,例如表情快捷回复横向排列、IM thread(对话盖楼不丢信息)、对话翻译,在刚发布的钉钉5.0中都有体现。而飞书也在增强过程管理方面的能力,如审批、打卡等细节。
至于企业微信,在我与其他朋友的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它更侧重CRM(客户关系管理)而非协作办公平台。企业微信可以与微信协同,因为你无法强迫你的客户安装微信之外的app来与你交流,所以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通就成为一种优势,但这个优势也带来许多迷之困扰。
譬如,前段时间,企业微信开放了朋友圈和200人的外部客户微信群(前100名外部微信用户直接扫码可进入),却又施加了各种限制,需要申请和审核。作为一个企业产品,很难想象其功能开放的策略,竟然是不透明和不可预见的。
同时,企业微信一方面需要考虑保留微信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又需要考虑企业客户的需求,这种又要对齐又要有差异的拧巴,在功能设计上造成的挑战,会长期存在。
例如,与移动端不同,企业微信的电脑端群聊不显示成员头像;而其移动端和微信一样保留一个“我”的一级功能(在企业微信场景下几乎用不到),用“工作台”替代微信的“发现”位置,将日程、文档等常用功能收纳于二级界面。
在部署企业微信后,两种微信同时使用是常态,但是,混用时因为同时操作两个信息互通、逻辑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产品,经常会让人感到困扰。
究其原因,企业微信首先是一个防御性产品,还依赖于微信这个核心产品的拉动,在设计上和产品理念上,无法完全推翻重来。其次,企业微信更多注重的是企业的营销和客户维护需求,以及“员工离职别带走私人微信上的企业客户”,而非办公协同需求或者“效率工具”。
总之,如果你有大量的外部客户需要维护和运营,内部的协同要求较低,那么企业微信更适合你。
如果你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与协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效率,钉钉和飞书都可以满足要求。当然,钉钉的“钉一下”可能更受到部分老板的欢迎。
如果你的企业和组织具备如下特点:
从办公协同到远程办公协同,比如国际化企业
采用小团队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平均产出
强调自下而上的效率驱动(少数优秀的人联合)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驱动,如工程师文化的企业
则字节跳动“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方法论具象化的飞书,更加适合你。
以上由AI翻译,仅供参考!
来源:36氪
-
企业微信
崩了!远程办公第一天:钉钉、企业微信崩了 飞书有点卡
今日,各大企业线上远程开工,但有网友发现,钉钉和微信视频会议功能均已出现严重延迟、卡顿或无法进入等情况,且不少用户反馈钉钉IM功能也出现系统Bug。
在微博上有用户反馈,企业微信延迟太过严重,或“一个多小时了都没能进去视频会议功能”。一位用户在微博上@企业微信 官方并反映,“企业微信崩了…开了一会儿不断有人掉出会议进不来,重新建立完全死机…我以为就我这样,换别人建会议也是,消息收不到,语音拉不出…急的我浑身冒汗。”
钉钉也没顶住。不少用户提到,目前,钉钉视频会议也出现了延迟、卡顿问题,IM存在消息收不到、发不出,以及收到消息均显示未读等系统Bug。钉钉客服在一则微博底下评论,目前视频会议流量过大,工程师正在紧急扩容中。
据悉,钉钉对外开放在线直播课堂时,就曾有用户“神预言”:就等大家在钉钉群里直播上课,以后把钉钉都搞崩。企业微信的用户则直接吐槽,“说好的支持一百人会议呢?”目前,字节跳动旗下的企业办公产品飞书,视频会议功能虽然没有崩溃,但也出现了一些卡顿的情况。
疫情期间,对企业的远程协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钉钉、企业微信和抖音、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是大多数公司选择的新一代企业协作工具。他们也先后对外宣布免费提供更完整的远程办公功能。
随后,企业微信向媒体回应称,企业微信会议功能访问量激增,出现短暂限流情况。企业微信团队已做紧急修复,并做了扩容保障,现在该功能已经恢复。
而飞书方面暂时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作者:周小白
来自:TechWeb
-
企业微信
今日头条将对外推出企业IM产品Lark,对标企业微信和阿里钉钉。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互联网公司都一个情怀,就是把自己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整吧整吧作为独立的产品对外发布。比如亚马逊老板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以后,开发了一条CMS管理系统,也开始对外售卖了~~~。
今日头条近日对外推出企业IM 产品Lark。这不是第一个对标企业效率应用的IM,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曾记得美团也有一个大象的企业内部应用,也对外开放过。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类似的案例嘛?
下面我们来看下来自界面新闻的报道:
据界面新闻报道,Lark原是归属于“效率工程组”的研发项目,去年11月份,完成研发后在公司内部全员内测,或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对外上线。目前,今日头条在北京、深圳已有研发中心,上海、武汉研发中心正在筹建中,而Lark的研发团队则在北京。
他表示, Lark主打效率。目前,整体功能和企业微信、钉钉大同小异,但有很多独到设计。比如,和其他及时通讯产品不一样,Lark所有的聊天对话都在左边呈现。“这个团队里有很多业内顶尖的人,其中,腾讯一款类似产品的中高层高管已来到团队。”
随后,通过检索“今日头条、及时通讯”相关信息,界面新闻记者发现,目前,今日头条在北京正大量招聘音视频实时通信专家,大都要求工作经验3到5年,主要负责实时通信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实时通信服务端的开发等。
进军及时通讯领域,对于风头正劲的今日头条而言,一点都不意外。毕竟,其依靠信息流起家,通过信息流广告变现,拥有众多企业级客户,研发企业级及时通讯产品,做增值服务的同时,还可以继续下沉企业级用户粘性。
不过,它面临的依然是一场恶战,目前,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依然是企业级IM的主流战场。
-
企业微信
张小龙现场“约战”跳一跳,发布2018微信全新计划(内附演讲全文)
刚刚出现的是我打游戏的画面,被大家看到了,那个不是我最好的水平,因为有点紧张,我最高分曾打到6000多分。当然我是练习了很久了,并不是我比大家更厉害,而是我有很多时间去练习,这个游戏我觉得挺好玩,我自己在游戏里面获得了一个称号,叫“无聊大师”,像上个星期我打了到6000分,我发现我获得了一个称号叫“立地成佛”,一不小心变成了佛系。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朋友的排行榜可以看到,所以很多朋友会问我,你这个分数是自己打出来的吗?是不是一个外挂或者直接修改后面的数据库得来的分数,但这个引发了我挺多思考。
跳一跳这个游戏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Demo来做,其实是微信新版本里为了体现微信的小程序、小游戏这样一个平台的威力,所以我们其实是很匆忙做了一款特别简单的游戏。
这个游戏发布以后,其实它的效果有点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自己开玩笑说,这个游戏突然变成了有史以来可能用户规模最大的一个游戏,因为它的DAU大概到了1点几亿,但同时出现了很多外挂,我没有想到这么小的一款游戏也会有那么多外挂,我朋友圈的朋友也打出了特别高的分,但是我相信不是他自己打出来的。
1.跳一跳遭遇很多外挂,引发的两点思考第一方面,当我看到我的朋友用外挂打了一个很高的分的时候,我的意识里对他的信任度可能会降低一点点,朋友之间的信任会出现问题;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像在跳一跳这样一个小的游戏里面,如果一个用户看到里面有一堆外挂得了很高的分,对其他一些每天在练习,试图把自己的水平提高,而打一个高分的人就很不公平,他可能就没有动力继续去练习,继续超越自己个人的最高分数。所以这样一个行为,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变得失效。
所以,我们这个小游戏发布以后,我们就开始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来打击外挂。
对于外挂来说,其实这种对抗是无止境的,你今天用这种能力对抗,可能第二天外挂又提高了一种新的办法。我们采取了一些特别的办法,这里可以泄露一点点,对于这样一个游戏来说,其实它的成长是非常艰苦的,我并不认为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不经过练习就立即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按照这一点,我们会判断每个人是不是有一个成长曲线,如果不符合这样一个成长曲线,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是你作弊的一种行为。所以大家应该看到了,最近朋友里面的外挂高分突然就少了。
我们也看了一下,系统里面超过3000分的大概有30个人左右,我们游戏的同事跟我说,希望通过我在这里发一个邀请,在目前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想请现在能够打到3000分以上的用户到我们的办公室,当着我们的面打一下,并且他可以获得一个很特别的礼品。当然其实我们是想看一下,人类在这样一种运动里面,最快的一个进步速度可以有多快。
顺带说一下,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我把跳一跳的分数打的这么高?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无聊的游戏,但是在我看来,它可以让我很放松、很平静,是一个放松的手段。可能跟大家对它的认知不一样,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是这个东西让人更紧张了,心跳加速了,但是在我看来完全不会,“跳一下”、“跳一下”只是一个很平静的过程而已,所以大家如果花一点的时间,练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你也会像我一样把这个游戏当做让自己放松的一个办法。
2.对于产品的几点思考
这是我在公开课的第三个年头,其实我特别开心每年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在座的各位聊一下关于微信的一些思考。
■ 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自己会说话的,但现在我认为微信到如今将近10亿用户的一个时间点,也许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把我们背后的一些理念、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助于用户和整个生态对我们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所以大家也看到这么几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开过自己的发布会。
我记得很早以前微信有一个版本,它的启动页是一个大幕,然后它拉开了,出来一些文字,我一直认为那样的一个东西才是微信的发布会,就是每一次一个新版本,出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就像这次我们在启动页里面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为什么我们会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就像刚才解释的一样,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很放松的方法,我也很期待这样一个小游戏,因为它简单到让你可以有一个面对自己,一个最个人的时刻。大家在微信上的时间,因为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消息要处理,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要你去点赞、评论,可能还有很多工作的信息也夹杂在里面。这个时候玩这样一个小游戏,反而是一个非常正经的事情,当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小游戏能像跳一跳这样,跳一跳不是我们刻意做的游戏,它只是我们小游戏平台的一个实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游戏能够像跳一跳这个游戏一样得到用户的喜爱。
■ 微信怎么做一个最好的工具?关键是做好对或错的选择
回顾一下微信到底是什么,微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我之前我们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这个目标其实挺大,也挺难,因为我们确实只是希望做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我们很少去谈平台,其实也很少谈生态,对用户来说平台是什么,生态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工具?我觉得除了要有最专业的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会面临有很多很多的决策,可能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很多决策,作为一个最好的工具,我认为是经常要做出一种选择,在你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是那样做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在对和错以及利益最大化方面我们经常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微信来说,我认为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
有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微信很有情怀,但是内部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情怀”两个字,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做一个好的事情并不是克制什么,而是要判断什么样的事情是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错,这样一系列的判断很理性的过程,而不是靠一个感觉我这样很有情怀就好了,所以大家看到微信好像每一个版本的变化不是非常大,但是包含了很多选择,更多是一种舍弃,很多事情我们做了,但是我们觉得不好,就舍弃了。
关于对错,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大人只讲利益,小孩才谈对错,我觉得做产品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越走越偏,变成它里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这样我认为会失去产品更本质的东西。
■ 尊重用户和个人,是微信必须坚持的
我觉得做好这样一个产品,可能我们需要很多专业的能力,以及对于一个事情的判断有很多,但是在产品之外,我觉得对微信来说,有一个价值点是我们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在这一点上我蛮自豪的,我觉得微信在这一点上比其他很多产品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也经常用这一点提醒自己,这是我们最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怎么样去坚持它。
之前看朋友圈,有朋友贴出来一个图,是微信新注册用户收到的微信团队发出的一段话,这段话是从QQ邮箱开始的传统。
举个例子,我们在很多产品里面都会看到“您”这个字,但是在微信我们说不能对用户称“您”,而是“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这个写进我们的产品条约里面去了。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在产品中对用户过于尊敬,因为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
所以我们说尊重用户和尊重每一个个人,意味着我们可能把用户当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意味着别的什么——我在这里可以简单罗列一些: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去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从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它的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觉得从技术的角度,大家可能会有很多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做到聊天记录云端的同步,换一个手机,所有的聊天都还在那里。我要感谢当时的Tony(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他说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聊天记录都没有保存其实是最好的,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坚持我们的系统设计是不保留用户的聊天记录的。当然很多用户会挑战我们,说我们居然连这样一个云端同步的能力都做不到,但是我们只有苦笑,因为我们相信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角度来说,系统里面没有用户的聊天记录其实是最安全的。
当然我们也更加不会有其他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包括我们从来不会给用户发任何的骚扰信息。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大家在微信里面有没有收到过任何一条系统下发的营销信息,应该是没有的。
在尊重用户的层面来说,我觉得我们算是业绩做得最好的一个产品,当然它会体现到每一个小点里面,包括我们不发任何系统的推送,我们不去做任何诱导的行为,也包括我们不允许第三方做任何诱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不想做太多的活动去感动你,然后带来一些流量。
举个例子,现在快到年底了,可能每个产品都会把自己换一个节日的LOGO,并且帮助你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来感动你,但我们并不想做太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故意去感动一个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现。整体来说,我觉得我们在产品里面要保持特别高的专业度,同时我们希望真正能够把用户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听从我们驱使的群体,这样都不是太尊重他的表现。
对于微信,从它第一批用户开始,直到现在,它已经经过了好几年,甚至到了如今将近10亿规模的时候,反而是我们自己要提醒自己更多,其实我们到现在还是把它当成一个几年以前刚刚面市的一个产品来看待,我们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心态。
3.关于“用完即走”去年提到“用完即走”,我发现大家对于这个词有特别多的一些误解。大家都会说,因为大家都离不开微信,所以才会说“用完即走”,去年对这点可能没有解释得特别清楚,我其实只说了上半句话,用完即走,但其实还有下半句话,走了还会回来。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用户能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个工具里。
比如说用微信,我们当然希望微信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希望用户一直低效率地在微信里处理事情,如果他一天信息的处理要用两个小时,那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处理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两个小时的任务变成三个小时,让他在微信里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用完即走的概念。
所以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我们现在说的小程序也是这样的,小程序应该是帮助用户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一个任务,并且离开这个小程序,这样的话他才会有很好的体验,下一次他会继续回来用这样一个小程序。
当小游戏发布的时候,也有人说小游戏是不是用完即走?我觉得小游戏也是小程序的一种,它跟过去的APP带给用户最大的不同是,它比过去APP使用都更为方便、更加快速。像我们在一个群里面,以前如果有人说我们斗地主吧,我发现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大家并不是下一个斗地主的APP,而是宁愿买一个扑克牌回来。
我们在小程序做了一个斗地主的小游戏,往群里一发,发现这个效果比APP好很多,因为对群里每一个人来说,只要点开这样一个小游戏,立即可以跟朋友玩一局了,这样一个体验我觉得是比APP要好很多的一个体验,并且它是一种真正的用完即走的概念,就是群里面有这样一个消息过来,点开用完了,不用再去管它。
4.关于“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概念,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它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内容,比如订阅号、小程序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态度,即我们是怎么面对这样一些平台内容的。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觉得“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微信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App了,所以微信本身是不是就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
我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跟前几年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每个人可以浏览无数的网页,在各个网页之间跳来跳去;但现在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的App里面,微信可能是这些头部APP里面用的人最多的,或者说最耗用户时间的。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微信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因为微信里面可能会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的公司来提供的,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一个特别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
微信平台一直想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应该去影响各个服务的存在,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我们去左右,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去尊重用户的一个体现。所以之前的公众号,我们也是这样一个思路。
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用户在微信里面,系统不会推荐他去订阅某一个公众号,将来也不会。同样的,对于小程序、小游戏来说,我们也希望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自己来做。这是关于“去中心化”的思考。
5.关于公众号的一些思考我知道在座的朋友对于公众号、小程序会有很多的期待。我们最近一年在小程序里面投入了特别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公众号还是很多人特别关注的,我自己也觉得在公众号这里,我们的进展可能会比小程序慢一点,但我们还是继续在努力改进它,我也把大家对于公众号的几个期待,以及我们的行动简单的说一下。
■ 第一件事,是关于大家很期待的App
之前,有很多朋友在期待公众号App的发布,其实我们之前是做了一个App,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发布,因为我觉得它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一个预期,当然我们也会看是不是对它的预期太高了。
大家也会看到,公众平台的发布后台其实是在PC里面的,这其实是挺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微信是为手机而生的,我们对于PC版本很慎重,我们故意不去做重它,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说PC版本只是一个输入的地方而已,它不应该是一个特别独特的版本,但是对于公众平台的管理平台,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PC端平台,所以我认为我们很早以前就应该要出这样的手机端了,只不过后来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一直没有出,其实挺可惜的。后来,当我们想要出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想,应该把电脑的东西直接移植过来,还是我们要针对手机平台单独设计一个更好的公众号的App?在这个点上我们纠结了特别长的时间。
当然,现在这个App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快会对外发布出来。
■ 第二件大家可能很关注事情,就是关于公众号赞赏的事情
对赞赏这方面,我们在2017年跟苹果做了一些很好的合作,可能是因为红包和赞赏这样的一些行为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它不一定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功能,所以它可能挺难理解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的。后来经过一些协调,大家取得了一些共同的认知,所以我们很快会把“赞赏”恢复回来,并且我们会做一个很大的改动,就是对于赞赏来说,我们之前的赞赏其实是对一个公众号做赞赏,但其实这里的本质应该是对作者做赞赏才对,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思考,我们现在的赞赏对公众号这样一个行为,是对的吗?还是我们应该直接对公众号背后的作者赞赏?这是不是一回事。
在跟苹果这次协调里,反而让我们思考更多的东西,我们觉得要改造我们的作者体系。在之前公众号的体系里,我们并没有把作者当作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对待。我们新的改版中,赞赏将会是针对作者进行赞赏,而不是针对一个公众号进行赞赏,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将来在公众平台里,你会看到作者是一个独立的栏目,每个作者我们会看到他的介绍,看到他历史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一个作者可以对不同的号进行投稿,所以作者会被我们更加重视的重构一下。
另外一个也有很多人提出来“公众号只能写长文”,我觉得这与我们早期公众号没有做一个独立的APP有关,因为如果是一个手机里的APP,我们可能在很早以前就会想到我们应该更多的鼓励用户用手机做创作,而不是一定要在电脑上写长文出来,我们也会想有没有别的方式使我们在系统里面产生一些短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公众号体系里面下一步会做思考的问题。
■ 第三件事情,有人问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事情也让我挺惊讶,很多人在讨论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的问题,你们觉得应该做吗?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把订阅号作为一个所谓的信息流,订阅号只是大家订阅的一个集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去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对用户订阅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找到它,找到重点,这个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但到最后就变成大家以为订阅号本身要做成一个所谓的信息流,这个就很奇怪,这是两回事情。
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看一看”,在里面看一些信息,但是订阅号本身是用户自己订阅的,所以我们只会去改善阅读效率,而不是胡乱变成不受掌控的信息,以上是关于订阅号的内容。
6.关于小程序自从去年,我们在这里提出小程序以后,这一年过得有点风风雨雨,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最初的预想达到了。
最初的时候我们特别害怕,有了公众号那样一个积累,我们特别害怕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被炒的很火,有一堆人过来说这是一个风口,这是一个绝对不能错失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变成一种被透支的流量,然后它就挂掉了,我们特别担心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其实看起来特别保守,说我们在小程序方面什么都没有,大家不要指望太大了,它真的只是针对线下这样一个场景做的一种应用。
■ 小程序作为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很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各式各样的、很奇怪的,我们预想不到的、营销性很强的行为,使得我们屡屡要跟他做一些对抗,所以在小程序这样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宁愿在一开始采取一些更保守的策略。我们在发布以后,大家可以在小程序这里不断更新自己,逐步提供自己的能力,让整个小程序平台的能力能够丰富起来。
一直到这个版本小游戏的发布,通过一个游戏他才明白了什么是小程序。我承认对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他其实并不关心什么是小程序,什么是游戏或者小游戏,但我特别高兴我们通过类似于跳一跳这样的例子告诉他,他不用关心什么是小程序,也不用关心什么是小游戏,对于他来说他能立即触达,并且使用它。
关于小程序我还想多说几句,对于小游戏,应该说这是我们抱以最大希望的一个项目,也是我们花了最多的时间努力做好的一个事情,我们对它有足够的耐心,可能比第三方更有耐心一些。
那是因为我觉得对一些面向未来的基础的架构性设施来说,我并不觉得说我们设计好它的功能,用户立马卷入进来就获得成功了。相反,我觉得我们需要更长的周期铺垫它,需要它慢慢成长起来,对于小程序我只能说,我们对这样一个形态耐心非常足够,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我们并不希望它突然变成一个被催肥的东西,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们一样,比较有耐心去看待它。
■ 小程序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
我们为什么这么看好它?所有的概念在上一次的公开课已经讲的特别细了,在我们看来小程序还是代表了一种表达方式,我认为在未来万事万物可能都是包含信息,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用某一种方式被人触达,跟人沟通,小程序刚好是这样一种信息的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所以小程序最终的目的不光是在线上可以玩一个游戏或者获取一个服务的信息,对于线下,对更多的一个场景它就代表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它背后的信息以及对于它背后信息访问的方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小程序作为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它就是做沟通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这是我对小程序更为抽象的一种表达。
■ 微信拥有最好的时间和机会来做这个事情
对微信来说,我觉得我们有最好的机会来做,可能历史上很多公司也曾经尝试过要通过一种更轻量的方式让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但是我认为,我们甚至可能比其他包括手机厂商在内的更多平台,更有一些优势来做一种跨平台,让信息无处不在,随时可以访问到的一种信息技术的组织形式。
所以对于小程序来说,可能外界也会对它有一些误解,
■ 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
比如说很多人会把我们的一些系统性、平台性的行为影射为当前的风口,但我们从来都不是为任何一个风口去做任何特定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说小程序是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承认其实会有很多的电商会用小程序这样一个形态,做了很多很有创意的一些电商的应用,对此我们特别鼓励,但是我们不会说小程序是专门为某一个领域去准备的。
就像小游戏也是一个小程序,但是我们不会说小程序是为游戏准备的,就像公众平台一样,我们更多希望小程序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我们不会专门去扶持一个平台里某一个领域的应用,我们希望把一个平台做的足够抽象,反而使得不同的行业可以在里面获得一些更好的、创新的空间。
■ 微信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
大家还会有一些误解的地方,是微信会不会给小程序做一些中心化的导流措施?其实我们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小程序是一个基于去中心化而存在的一个更大的平台。
当然,在新的版本里面会发现,很多人说微信给了一个很大的入口,就是一个下拉的窗口,可以下拉到一个小程序出来了,对不对?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演示一个特别神奇的东西。
打开微信的第一页,使劲往下拉,你会看到底下有一行字。很多人会说上面是一个入口,它到底是不是入口呢?我不太愿意回答,我是希望你往下拉,那个回答就贴在那里了:“这不是入口”,它不是吃的,不能入口,它如果一个入口的话,那我们说了半天的“去中心化”岂不是毫无意义了吗?所以它是一个什么?它只是一个任务栏,是一个快捷方式,是我们对于小程序的一种切换快捷方式。如果大家用过Windows或者别的操作系统,你可以回想起来在不同应用间是怎么做切换的。
通过上一个版本,我们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我们通过下拉这样一个方式,使得小程序的切换更为简单了。每一个小程序的右上角有一个圆形的按钮,这个按钮是用来关闭的,当然你长按它也可以看到一个任务的切换,但是我们认为那个圆形的按钮其实跟之前大的版本圆形按钮很像,所以你一按它那个小程序就缩回去了。所以,这里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入口,它只是我们对于小程序切换更好的一个任务栏,是一种切换的方式。
■ 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
还是会有人问我,小程序跟App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我们并不认为小程序是要来取代App的,相反小程序是要去丰富APP的很多场景,在很多场景里面可能一个App太重了,反而变得不方便,比如说你在线下看到一个东西,你非要针对这样一个东西下载一个App的话,是一个挺难做的事情,门槛太高了。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我们希望小程序的触达是通过扫描一个二维码,甚至在更遥远的某一天,是通过一个眼镜直接可以打开一个小程序,这是真正能够做到所见即所得的事情,我们看到任何的事物可以立即打开小程序,我们希望是这样的东西,而不是去下载一个App。
对于线下来说,我们更多是希望扫描二维码,那么对于线上来说是什么样的方式呢?当然大家首先想到是通过一个入口,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对于线上我们一直在推动一个事情,大家也看到今年的微信和去年的微信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是,里面有“搜一搜”功能,可能大家用得还不多,但是没关系,我们也特别有耐心,我们希望这个功能打磨的越来越好,有更多的人慢慢用得多起来,搜一搜里面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能够搜到小程序的数据或者搜到小程序提供的服务,如果大家现在打开手机搜一个航班号,其实你会看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关于这个航班的实时的信息,这个信息不是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小程序来提供的。我们把这个航班号的搜索直接转移给了小程序去完成,并且把小程序的结果反馈回来了。所以在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线上小程序的触达是通过搜索这样一个能力做到的。
7.关于小游戏另外,这里想提一下关于小游戏,小游戏也是特别多的人关注的东西,后面有关于小游戏介绍的专场。
跳一跳发布以后,我看到很多用户的反馈,其中有一个反馈我觉得讲的特别有意思,很多人说跳一跳有毒,想把它给卸载了,我就很开心,因为他卸载不掉它,因为他也是根本不需要去安装的。
当然这个看起来好像引起用户的困惑了,因为他不玩了,居然没有办法卸载它,但其实这才是小程序本身的定义,就是你不用它就可以了,并不存在要把它卸载这回事,它并不需要你卸载。
小游戏是我们在小程序这样一个平台很好的实验,我们希望通过小游戏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戏开发厂商进来,并且是基于小游戏所定义的这样一个平台规则。我希望它是能够让用户发现和体验到更多更好的一些游戏的存在,这次在小游戏的发布里面有一个小游戏叫做纪念碑谷,我觉得它的制作质量非常高。所以小游戏应该是我们近期最大的探索,当然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解决,这里还是挺值得我们去期待的。
我们希望在微信平台里面有很多高水平的小游戏,玩一个小游戏变成一个正经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浪费时间的事情。
8.关于企业微信最后在这里我想提一下关于企业微信。
外界可能对企业微信也会有很多的期待,其实我们自己在用微信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体会到很不方便的一点,我们微信里被各种各样工作的信息所充满了,特别对于腾讯来说,大家也知道有网上工作的习惯。有了微信以后,我觉得大家的工作的强度更大了,并且更辛苦一些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内部也说,能不能把工作信息转移到企业微信里面去?
企业微信这里想要提的一点是,很多企业会提一个需求,我们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接触到企业之外的客户,这些企业之外的客户目前都是在用微信?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需求,企业微信里面的员工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去直接跟微信的客户发消息?我们最近正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让微信和企业微信之间的消息可以互通,也就是一个微信的用户加了一个企业微信的用户,但是在他看过来并不用区分微信的帐号到底是在微信里,还是在企业微信里,所以我们正在做这样一种消息的互通,希望通过这一点能帮助企业员工,给他们更强的能力,使得他不必再用个人微信号去添加一些微信的顾客、微信客户,而是用企业微信就可以做这样一个事情,这是关于企业微信下一步的展望。
9.微信下一步的重要计划:探索线下生活其实说到这里,我想我讲的东西可能也差不多了。
我们刚才回顾了一下微信的基本态度,以及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我们对它的一些看法,这里我们还有下一步想要探索的事情,可以跟大家聊一下。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看到互联网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实现线上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我记得在最早的时候,我们上网,我们叫上网冲浪,当时你有一个电脑,有一个浏览器,有一个网线就可以上网冲浪,每个人都觉得很兴奋,因为通过一个电脑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在为什么没有这个提法了?因为现在每个人拿一个手机就在冲浪,这个时候我们也不把拿手机叫上网了,我们把它叫做“沉迷于手机”。
所以这里面给人一些思考,最早的时候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够帮助人们把生活搬到线上,更多的进行线上生活,包括这几年共享经济、智慧零售的发展,看起来都是把我们的生活引导到一个方向,就是线上生活。
包括我们自己,包括微信,也都是在整个互联网或者说世界互联网的领域发展的特别快,包括我们的线上支付等等,其实是比国外发展的更快一些,当然这些点都让我们特别自豪,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的更快一些?我觉得这也是跟中国这样一个国情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特别密集,并且大城市化的环境里面,每个人都疯狂的追求效率要更高一些,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线上,我们可能除了工作之外,我们一有时间就拿出手机来,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下放到一个手机里面。
所以微信一直在给我们这样一些提示,包括很早以前我们就说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之类的东西,这些确实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包括微信在内,我们正在帮助人们越来越多实现了互联网早期的梦想,就是尽可能的线上生活,但是到现在我们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因为现在看起来每个人,甚至一个人他放假了出国旅游,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还在看手机,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被手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时间。
这个事情如果再往下一步想,也许除了我们的大脑跟手机有一个关联,可能其他的一些体验变得都不重要了,有的时候我们会反思这一点,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线上服务,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不是希望人们完全把生活搬在线上去,这个就跟《黑客帝国》的场景差不多了,这个也是挺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下一步在微信里,可能会去做跟线上相反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探索线下这样一个事情。其实探索线下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探索线下的功能,叫附近的人。这是探索人,我们其实是更多希望能够把目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样的生活设施里面去,探索下面的生活,所以2018年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尝试,我认为探索线下的精彩生活,这是我们下一步想要尝试的一个方向。
非常感谢大家,我觉得我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微信和微信团队背后的一些想法。
-
企业微信
钉钉、企业微信的阴影下,中小SaaS玩家们的未来在哪儿
文∣二楞 螃蟹
编辑∣强强
来源:虎嗅网
11月19日,阿里巴巴钉钉在深圳召开了战略发布会,CEO无招介绍了新推出的多款智能硬件产品。
关于定价,无招说了句“保持初心”。无论软件硬件,统统免费。
2014年2月,美国企业级沟通工具Slack横空出世,当天就有8000多家公司抢着注册。在媒体的疯狂报道下,引发了国内SaaS企业竞相开发通讯模块的热潮。
同年12月,钉钉也发布了它的第一个测试版本。
“钉钉出来后我们就发现,以后Teambition要解释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和钉钉到底区别是什么。”Teambition CEO齐俊元告诉锌财经潘越飞。
为了应对巨头带来了威胁,比钉钉早整整一年半上线的Teambition选择了断臂求生。而免费巨头的存在,也成了大部分OA和IM企业、乃至SaaS行业的共同心病。
“除了少数垂直行业的SaaS以外,通用领域已经一片肃杀。即便是CRM、HR、ERP等分支,也难以避免和免费产品的竞争。”明道CEO任向晖表示。
面对巨头的挤压和别无选择的用户,中小SaaS玩家们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01. 被免费惯坏的市场
Slack大火、钉钉入局,众多竞品跟风增加聊天模块,而齐俊元却选择将发展势头正好的团队协作即时通讯工具“简聊”直接开源,放弃在企业即时通讯领域已经取得的优势,就打团队协作牌。
“其实当时我们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经过讨论后我们判断,IM加上OA可能会是大部分企业标配的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不会有任何商业化的机会。”齐俊元解释,因此“专注协作”就成为了 Teambition最核心的战略。
“Teambition是关于事的,你在Teambition跟进工作事务,而不是找到某个同事。这就是协作工具和沟通工具的区别。而事实上,Slack上集成度最高、用户使用最多的工具正是类似Teambition的 Asana、Jira、Trello这样的协作工具”。
Teambition在企业微信、钉钉大火的2017年获得了比往年更高的增长速度,或许正是这一战略的成果。
以此来看,在免费的巨头面前,差异化或许是最保险的路线。
一位和钉钉狭路相逢的资深从业者欲哭无泪,他说:“我们的确比他们做的要细、要好,但是你拼不过人家不要钱呀。”
相较付费市场,免费策略似乎更像是一种逃避。“通过免费,可以规避一些难以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比如通话质量、接通率等等。我都是免费的,你还要求什么?”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虽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对于钉钉、企业微信这样的人民币玩家来说,砸钱铺路,短时间的输赢无所谓。而这对于中小公司,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大量SaaS公司都处在活得不那么滋润,但也死不了的状态。当免费成为市场主流,SaaS似乎变成了一门“熬死对手”的苦逼生意。
那些已经进入付费市场的SaaS企业,又活得怎么样呢?
企企通CEO徐辉告诉锌财经潘越飞:“你看国内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财报就会发现,大部分公司的年费客户平均客单价就几千块钱。而欧美成熟的SaaS企业,客单价几十万、几百万美金的比比皆是。”
大量低成本替代方案的存在,进一步拉高了企业的付费门槛,SaaS公司的日子确实不如前几年那么好过。
“有免费的谁用收费的,老板又不管员工用得爽不爽。”一位项目经理直言。
一名投资人补充,国内SaaS市场不愿付钱的小企业太多,门槛高的大企业也不少,中间有需求、能付费、门槛一般的中型企业太少。而要拿下这块市场,SaaS公司必须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产品。
02. 最终比拼的还是产品和服务
“因为涉及14家线上店铺,运营、设计、客服等多个环节,我们的第一个双十一过得非常混乱。”依视路电商部门的Todd表示。
作为眼视光行业的老牌外企,依视路在中国的电商部门用谷歌等工具并不能完全适应公司业务。双十一的混乱过后,依视路开始尝试使用协作类SaaS产品Teambition来对工作进行管理。“Teambition让大家的工作更清晰有条理,在双十一这样的大挑战面前,我们也能有更多精力做得更好。”相关负责人说。
尽管SaaS被普遍认为是比软件更理想的企业工具,但在美国的头部SaaS企业年收入都以数十亿美金计,市值已经飙到数百亿美金的同时,反观国内,“吃不饱饿不死”是大多数企业的真实写照。
明道CEO任向晖告诉锌财经潘越飞,SaaS公司卖的东西不贵,但是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呢,他觉得也不明显。最典型的一种反馈是,企业做项目任务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执行力,这是一个很笼统的话,客户也明白,也不反对,但是客户依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齐俊元也认同,产品本身的问题是现阶段行业的主要问题。他说:“很多SaaS公司做的东西很薄,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他说在解决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命题和方向上匹配了,产品实力也好,服务实力也好,都还没做到。”
从卖软件到卖服务,SaaS产品能不能代替软件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能不能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效益,是说服企业掏钱买单的终极指标。
很多人困惑的是,这么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入,SaaS行业为什么还没出现像2C市场那样迅速崛起的明星企业?或是说,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似乎比预期的要慢很多呢?
齐俊元解释说:“SaaS不像消费品市场,你只要找到一个刚需,人人都是你的消费者。企业是你找到一个刚需,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是这个刚需,它是非常精细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件事情迭代是最多的,因为这件事情是最难的。”
SaaS企业做一代产品的周期是2年~3年,不仅要满足新增用户的需求,还要兼顾老用户的使用习惯,对产品逻辑和设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持续的打磨迭代。
在Teambition近200人的团队中,销售有50余人,而研发团队有近100人,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美国的SaaS公司做到IPO,或者在行业上立足,可能要15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内即便能加速,8年、10年也还是需要的。”齐俊元显然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正视了这一点,任向晖显得格外从容,他说:“SaaS这么新生的行业,5年~6年的时间大家在探索,(目前的进展)我觉得很正常,没什么不正常。”
光砸钱砸不出好产品,SaaS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而产品和服务,则是付费SaaS玩家留在牌桌的必备筹码。
03. 挖深护城河,然后等风来
随着SaaS行业的不断发展,赛道也越来越细分,但可挖掘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专注团队协作的Teambition正在产品和服务的纵深上持续发力,齐俊元透露说:“除了大家能想到的产品发展策略,我们已经开始做的事情是,利用前沿研究去看数据、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看能不能抽象为对企业本身管理的一个洞察,然后给管理者赋能。”
最近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任务逾期率和员工绩效不一定是负相关的。逾期完成任务越多的人,反而绩效越高。
Teambition以项目为核心的产品逻辑
“这家公司的问题在于能干的人有限,所有人都找这些能干的人,所以他们任务逾期率高。”齐俊元说。管理赋能就可以通过给这些人增加助手、调整他们和其它部门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
“我认为3年~5年之后,管理赋能这件事将本质地决定了大家评价企业软件的标准。仅仅跟我谈效率提升、仅仅跟我谈管理效率,这样的软件就不再有价值了。”齐俊元的语气非常肯定。
SaaS软件的另一种可能,可以参考专注于供应商管理的软件企企通。企企通从供应商管理切入市场,从大企业用户着手,利用核心大企业的关系网把上下游的供应商拉到平台上,形成网络效应,为平台获取大量流量。
企企通CEO徐辉告诉锌财经潘越飞,对于走平台路线的企企通而言,SaaS只是入场券,后面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才是重头戏。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出一个Salesforce这样的公司概率大吗?”徐辉爽朗一笑,“我可以这么说,中国一定会有Salesforce,但中国的Salesforce和美国的Salesforce一定不一样。”
浏览企企通的相关新闻可以发现,今年以来,企企通与高信隆、中子星、京东金融、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机构达成了合作,通过为平台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收取增值服务费。平台的收费显然是远超SaaS产品本身的,而供应链金融仅仅是企企通的一小步尝试。
锌财经观察到,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很多SaaS产品的逃生之路。“不少公司卖不动产品了,就开始吹嘘自己要做供应链金融,找下一轮融资。”有资深人士分析称。
“这个观点不一定对,你看Salesforce或者Slack都没有做供应链金融,依然是持续增长的美股上市公司。”齐俊元认为,提高效率才是现阶段的关键。至于供应链金融,就国内的SaaS公司而言,还言之尚早。
想靠一款SaaS产品改造供应链,甚至改变整个行业,目前确实难以让人信服。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场巨头挤压的混战中活下来呢?
“场景和产品,做好护城河,自然能够很好地增长。”齐俊元说。
-
企业微信
帮你减轻微信办公的痛苦,正在成为创业公司的机会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快公司,项目由钛媒体Pro数据库TMTPOST推荐】
当微信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那道墙,从此工作进入#7X24小时#模式,每个员工被推送不停的微信群绑架,而且每个公司、部门,每个项目、每次活动、每伙小团体都有一个微信群,微信群成了活动通知、上班打卡、员工交流、工作安排、商务拓展……的地方。
管理微信群,在不同群之间无缝切换,在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间无缝切换也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虽然从微信刚刚入侵开始,就一直有人抱怨“工作生活界限的消失”不堪其扰,然而天长日久,这样的“变态”已经变成了常态。每个人早已都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当然,致力于将职场人“解救”出来的专业团队协作、沟通工具一直层出不穷。而企业级IM市场也被视为阿里在社交领域的一次机会,企业微信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然而,这些封闭办公系统不仅未能减轻职场人的心智负担,反而“撕裂”了他们的工作沟通。让他们奔忙于微信群与钉钉(或企业微信)之间。如果说钉钉与微信的互相封闭可以理解,那么企业微信与微信之间的壁垒高树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刚建立企业微信被领导骂了,老板说这是什么玩意儿,完全闭门造车,和外界无法联通,还不如微信群聊,赶紧滚回去建个微信群聊。
企业微信竟然还要单独下载安装,微信放弃了固有的自身优势,本来可以在现有微信中集成的功能,非要搞成单独的APP,那不如用钉钉了。
这两条来自于用户的亲身吐槽“戳中”了企业微信的最大软肋。
虽然在企业微信产品产品介绍中,将“转发微信聊天记录”排在第一位,以示与钉钉的差异化之所在。然而,用户需要的远远不止于聊天记录转发微信,而是与微信的深度融合、打通,基于微信群的功能拓展。不过,微信肯定不会主动戳破工作与生活之间这层窗户纸。
以前都说因为微信和QQ是两个事业群,微信主打移动社交,QQ主打办公桌,日程表是办公功能,但是现在无论是社交或是办公约事都是在微信上约,为什么微信不能直接侦测并建立提醒功能?我每次约吃饭还得跳转到日历上建立新约会和提醒真是一个累人的事,希望微信团队能给个解答。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反应出公司人对于微信的“求全责备”之心。也正是因为独立企业协作工具与微信之间的这种“撕裂”,才给了很多创业者以开发提升微信内工作效率的工具的创业空间——比如日程管理类应用。
如果说上一代的日程管理是“日历+邮箱”模式,那么这一代的创业者瞄准的是“日历+IM”模式。
Google Calender和Microsoft Outlook是“日历+邮箱”模式的代表,由于中国并没有欧美国家的邮箱文化,这种模式始终未能深度渗透。
这一代起步于微信的日程工具,则希望利用微信社交网络与自然交互,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推荐等技术,帮助用户随时将信息流中的事项“结构化”为日程,并可通过微信快速实现多人分享,实时提醒。这种打入微信内部提供效率工具的思路与企业级SAAS服务自成一体的模式完全不同。
当然,这些日程、协作工作的野心都不只在于做一款微信内效率工具,而都想通过微信积累用户,然后将社交关系链转移到自己的App。而起家时身兼GTD工具与日程共享的日历工具,后来则走上了不同的岔路口。一些继续主打日程共享与团队协作,并努力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转移到App上,另一些则转向了个人GTD工具。
微约日历是前者的代表,为了确保转移到App上的用户关系黏性,微约日历就主打多人共享时间表的概念:在添加好友,设置日程查看权限后,伙伴间可以互相查看对方日程详情或忙闲时段,实现实时快捷的时间协调,方便组织会议、活动、聚会、户外等事项。
日程的共享带来的是工作透明度的提升,办公协作效率的改善,以及团队整体同步性的增强。对于扁平化的创意团队,以及跨部门乃至跨公司的协作团体,都是一款打破层级藩篱的协作利器。
而朝夕日历则是从“社交日历”转向了“智能时间助理”,其开发的朝夕万年历、番茄闹钟等GTD工具以及“GTD微课“为它积累了百万级粉丝,也让它意识到基于微信的GTD工具是一条快速增长的捷径。
发展路径的分化也意味着基于微信的日历工具所面临的瓶颈。
“日程+提醒”模式本身就是在工作、生活截然分开的时代,一种必要的工作安排。微信群这种实时沟通、无缝渗入生活的模式已经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种模式。微信活动群组在活动组织、通知、变更、参与情况跟进、实时协调反馈等方面的灵活度、方便性明显要高于这些“时间定死”的日程应用。(朝夕日历在添加日历之后添加了讨论页面,这明显是再向微信群组的一次“倒退”)。而这些日程工具至多只能以“群插件”(小程序)的方式做“增强”的工具,其自身独立性及延伸价值存疑。
当然,这也是所有工具类小程序共同面临的问题,转移社交链到自身平台还是专注于爆款工具,究竟哪一种策略能够走得更远,将是小程序创业时代一个绕不过去的拷问。
(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升级2.0版本,企业号与企业微信正式合并
2016年3月,“企业微信”的内侧版截图流出,开始正面PK阿里钉钉。在此之前,腾讯也多次涉水企业办公软件,例如:2005年推出的RTX腾讯通;2010年推出的营销QQ;2012年推出的企业QQ;2014年推出微信企业号。
这些产品中,“企业号”可以说跟“企业微信”是内部竞争关系。
社交一直是腾讯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覆盖用户大部分的空余时间,但症结在它没有分开工作和生活。当你的好友数量增多,微信会经常打断你专注的事情;当你的朋友圈里多了老板、客户,你便不能随意更新一些“范二”的状态。所以微信虽然做了企业号,还是需要单独做一款企业App。
而就在近日,企业微信2.0上线,企业号与企业微信正式合并,原企业号的所有能力保留在“微信插件”中。对于原企业号的用户,数据及应用将自动迁移至企业微信,成员可以继续在微信或企业微信中使用应用不受任何影响。原企业号管理后台将迁移至企业微信管理后台(work.weixin.qq.com)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企业号原有API与服务商也会和新企业微信实行同步对接。
新版企业微信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亮点:
IM是最基本的属性,所以除了文字、信息、语音,企业微信还提供了视频等多种沟通形式。
管理员可在企业微信管理后台的微信插件处获取二维码,企业成员扫码关注微信插件(原企业号)后,即可在微信中接收企业通知和使用企业应用(已关注成员无需再次关注)。
企业微信预设了打卡、审批、日报等官方原生OA应用。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企业需求,企业微信还作为聚合入口,提供了第三方应用和多种API,覆盖移动办公、团队协同、客户关系、文化建设等,管理员前往管理后台即可挑选安装。
在中大型企业里,可以通过“微信插件”打通员工内部、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让供应商等松散组织关注微信插件,就能在微信中接收订单提醒,使用信息查询、服务跟进等应用,员工则可以在企业微信中进行迅速回应处理。
来源:36氪 ,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82332.html
-
企业微信
QQ 也开始动脑筋团队协作了~ 发布TIM 办公聊天轻应用
不知道你的公司现在还用不用企业微信,从今年 3 月份起,还未正式发布的它就广受关注,微信想以此试水企业服务市场,媒体想搞个大新闻,大家也想在生活和工作夹杂的、铺天盖地的微信消息中喘口气。
不过,至少从我自己的使用经历来看,企业微信没能实现任何一个目标。它没有帮我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就像我们自己本身就做不到一样。
现在,微信的“老大哥” QQ 也要尝试一下类似的事情:今天,有媒体发现,腾讯悄悄发布了一款新的聊天应用 TIM(域名为 office.qq.com),除了“昭然若揭”的域名,TIM 的页面还写到,“轻聊的 QQ 更方便办公”。
腾讯客服的 TIM 页面介绍:
TIM,轻聊的QQ,办公更方便。还支持高效的多人协作文档,可以在线编辑 Word、Excel 文档。支持免费的音频、视频通话。也继承了 QQ 的超快传文件体验。
TIM 使用了 QQ 的账号体系,你可以使用 QQ 帐号号登录 TIM,登录后联系人、消息、群、多人群聊与关系链相关的数据均是双向同步的。
目前,TIM 的官网提供了 iOS 和 Android 版的下载链接,但是,iOS 版使用的是企业分发的模式(即不通过 App Store,仅限企业内部使用),目前这种方式已经无法下载,App Store 中也搜索不到。但 Android 版已经可以下载。
QQ 和 TIM 的聊天信息及用户关系是完全同步的
从 Android 版截图以及腾讯官方的介绍来看,TIM 使用 QQ 号登录(和最初企业微信只能用微信登录一样),好友、消息完全同步,在界面上,TIM 也和 QQ 非常相似,只是将底部导航栏的“动态”换成了个人主页。
TIM 添加好友的方式和微信类似,可以搜索手机号或 ID、直接点击“加手机通讯录好友”、绑定 QQ 添加 QQ 好友,也可以使用扫一扫。
在腾讯客服页面,还出现了 Mac 版 TIM 的使用说明(虽然现在还无法下载),其中介绍了 TIM 还有“创建组织”的功能,这清晰地显示了它是一款企业服务软件。组织创建成功后,创建者、管理员还可以添加子组织,并向子组织中添加或删除成员等。
TIM 还有一个很“商务”的特性,你可以自行选择打开或关闭“QQ 空间”。
而出现在“个人主页”界面的新功能更能透露 TIM 的意义,协作文档、邮件、收藏、日程、电话、我的文件。这些功能有微信和 QQ 的影子,但将它们放在一起的组织方式也更符合团队协作软件的使用习惯。
新增的协作文档和日程是很有用的功能。目前,TIM 的文档协作支持表格和文档两种格式,它还允许在 Web 端查看以及导出。具体操作上,文档创建完成后,你可以分享给 TIM 好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邀请别人进行协作。和 Google Docs 类似,TIM 的协作文档采用自动保存机制。
和企业微信不同,TIM 和 QQ 完全打通,甚至连聊天消息都是双向同步的,这甚至比微信手机版和电脑版做得更彻底,后两者只有在同时在线时,才会互相同步聊天消息。
这也体现了微信和 QQ 的一些细微差别,在我接触到的创业者中,一些需要大量的文件传输和协作的团队,坚持把 QQ 作为主力协作软件,原因就是 QQ 在 PC 和移动端之间的无差别同步,以及更长的保存聊天文件的时间。
从现有信息来看,TIM 就是一个在 QQ 上“动刀”的团队协作软件,它去掉了 QQ 的娱乐化内容,并增加了以团队协作为目的的新功能。和 QQ 的双向同步或许会让它显得有点多此一举,但是你仔细想一下,它或许才是真正能让你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工具:你可以在 TIM 上处理公司事宜,在 QQ 上回复女朋友的约会,而在和客户、合作伙伴、采访对象交流时,你也不用费尽心思劝说他使用“企业版 QQ”,你要做的就是添加他们的 QQ,然后在 TIM 上和他聊天。
腾讯鼓励内部竞争,TIM 看起来就像 QQ “对抗”企业微信的产物,单从上面一点出发,这次我把票投给 TIM。
作者:蒋鸿昌
http://www.pingwest.com/qq-made-a-new-app-tim/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