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Salesforce推出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云服务Wave
明天, 在旧金山举行的 Dreamforce 大会上,SaaS 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将会由 CEO Marc Benioff 发布名为 Wave 的新分析服务。据称此项服务已经在其应用商店AppExchange上出现(但我们未能搜索到)。
Wave 是软件即服务提供商 Salesforce.com 推出的一项商业智能与分析云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销售、营销、服务的分析与可视化展现。
Saleforce 称此项服务将非常容易使用,而且强调要给用户以消费者式的体验,为此引入了游戏设计师来增强产品的趣味性。此外 Salesforce 还引入第三方参与分析服务的开发,包括 OEM、咨询顾问及第三方开发者,目的是帮助客户连接外部数据源,然后基于此平台开发更复杂的应用。其数据既可从 Salesforce 产品内部获取,也可导入微软、SAP、Informatica 等第三方的信息。Wave 可以将数据进行切割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可按照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排序,建立不同的数据集的关系,按照不同的方式展现数据等。
但是,尽管数据之间可以建立各种连接,可连接的实现似乎还是使用标准的 SQL 语言( “join”语句),还有标签页还是数据库风格的,用户还需要建立连接才能浏览数据。因此,这项 BI 服务貌似没有那么傻瓜,用户还是需要一些专业培训才能使用(当然,这些用户一般都有少量的 IT 人员)。
虽然如此,但是业界普遍认为 Salesforce.com 必须要做这件事,因为大数据的爆炸使得人必须靠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才能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但是 Salesforce 涉足大数据的时机显然已经晚了,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不仅有 IBM、HP、SAS、微软、Tableau 等巨头,而且zoomda、lOOKER等初创企业也层出不穷。从目前来看,Wave 的功能和使用性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突破,要想在这个几百亿美元的市场取得份额并非易事。不过 Salesforce 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客户群,说服那些使用其 CRM、客服云服务的客户采用同一家供应商的产品似乎是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但前提是 Wave 必须做得更好。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boxi]
-
资讯
为什么说网络招聘是个大坑
这篇文章开始分析网络招聘面临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说网络招聘是一个大坑呢?因为在国内,网络招聘至今就没有一个做的特别好的,满足了企业招聘和用户求职需求的网络招聘平台。
网络招聘的第一波是三大招聘网站:51job,中华英才网和智联:这三家也只有51job财务表现不错,成功上市,但市值也不是特别理想,只有不到10亿美元,而Linkedin是280亿美元左右,以中国目前通过网络招聘的市场体量来说,收入和价值太不成比例了,至于另外两家更加每况愈下。
在三大招聘网站之外,当年三大门户网站也都尝试过网络招聘业务,其中网易尤其重视网络招聘市场,还和来自香港媒体集团成立合资的的1010精英招聘开拓这块业务,也曾经仿照51job发行纸媒拓展招聘市场,结果也是惨败;此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人力资源银行网站开拓大陆市场折戟而归。
既然门户型网站做网络招聘不行,Web2.0和SNS又如何呢?第二波做网络招聘的网站分为两类:
一类是仿照Linkedin做中国职业白领社交网站,这样的公司曾经非常多:天际,若邻等等,前仆后继的死了一个又起来一个,坚持了很多年以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做起来的;
另一类是Web2.0玩法,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有做招聘职位搜索的;有做简历分享、工作经验展示的;甚至还有做SNS掮客的,就是说猎头悬赏,让用户推荐自己的朋友,推荐成功有分红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这第二波也偃旗息鼓了。而第三波做网络招聘的来头更大,百度做的百伯,声势很大,来头不小,最后还是失败了。
目前做网络招聘的已经是第四波了,就是拉勾,猎聘,大旗这些网站,融资和估值都很不错,势头看着也很好,那么他们能够在网络招聘市场成功吗?
曾经和不少投资人交流过,所有人都觉得网络招聘市场,特别是白领的求职招聘市场是一块明显的没有被解决好的需求,不但是刚需,而且是很深的痛点,那么为何这么多年这么多公司前仆后继都没有做好这个刚需加痛点呢?我的观点是:网络招聘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类”需求,不是单个产品体系能够满足的。
这句话有点不太好理解,打个比方:上班族周末放假休息,想好好放松娱乐一下。这个周末“娱乐”的需求就不是单一的需求,有的人娱乐方式是宅在家打游戏;有的人是在家读书;有的人是约朋友看电影、吃饭或者逛街;而有的人是一家人出门自驾游,还有人是带孩子去上辅导课等等。
所以没有办法提供一个通用的娱乐服务,让各种各样年龄层次,家庭状况,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满足。你或者针对兴趣爱好分类,提供电影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或者针对收入水平分类,为高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低收入家庭提供什么娱乐;或者针对家庭状况分类,为单身男女提供什么娱乐,为无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什么娱乐。
网络招聘市场面对的需求更复杂,因为它分为招聘方和求职方两个大的维度,从招聘方来看:
一、不同行业的招聘需求差异非常大:例如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差别就非常大,以至于影响整个招聘的过程。比方说,互联网公司招聘程序员,非常强调你的编程水平,那就更倾向于通过笔试考察编程能力,传统企业应用看重行业背景知识,就不强调编程能力。
二、不同类型的公司招聘流程差异很大:例如创业公司可能只有一轮面试,直接见直属领导招聘;大型公司有若干轮面试,从HR到业务主管,到HRD,到业务总监等等。流程的差异会极大影响网络招聘产品的形态。
三、不同职位等级的招聘流程和招聘方式差异也很大:例如实习生和应届生招聘走的是校招,一线业务人员招聘走的是招聘会和网络招聘;高级职位和总监走的是猎头和朋友圈推荐,方式迥异。
四、不同的招聘岗位其招聘目的和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岗位急缺人,就是立马招过来填坑的,急且名额有限,招聘要求降低,入职时间要求高;有些岗位就是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用的,大批量的招,看重基础素质;也有抢夺市场紧缺人才,恶心竞争对手的,招过来闲置的,那么给的待遇就不同常规。
从求职者来说,差异也同样大:学生求职者,初级职位求职者,高级职位求职者,职业经理人求职者,他们的求职方式,渠道都完全不同;基于不同的行业,公司类型,个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对求职者来说,需求都很不同。甚至家庭情况也会影响求职者的需求和意愿,例如有的求职者加班太狠,他的求职需求是去加班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公司离家太远,想找离家近的公司;有的求职者看重全额社保甚至补充保险,这些都会影响求职需求和决策。
在招聘和求职需求差异化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双方能够互相直接掌握的信息却非常有限:招聘方只有一个招聘描述,而求职者只有一个简历信息,双方都对对方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带来网络招聘当中极低的效率问题,例如传统招聘网站海投简历,但靠谱简历聊聊。
要解决网络招聘面临的问题,至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招聘描述和求职简历单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招聘和求职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适用的规则,不能企图通过单一产品解决问题
3、招聘市场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类市场,不找准目标细分用户,就无的放矢
传统的招聘网站,包括百度百伯的策略是:试图将网络招聘市场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而网络招聘市场唯一能够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只有“简历”这一项。所以传统招聘网站的核心模式都是围绕简历展开的: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尽可能多的积累简历数量,包括衡量KPI的核心指标都是每份简历的获取成本。
标准化的“简历”运营方式对于普通的非高端职位招聘是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的威力就来自于快速的规模化扩张,对非高端的普通职位,招聘需求可以尽量标准化,标准化的招聘过程可以提高招聘的效率。所以传统招聘网站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传统招聘网站正是因为过于标准化,所以存在我上面提到的三个大的问题,对于更加强调个性化的高端职位来说,越来越没有效果。
拉勾网这类新的招聘网站对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针对性的解决了两个问题:定位互联网细分市场,找准目标用户群体;严格约束招聘公司对招聘职位的发布需求,加强招聘职位和简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对于招聘效果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拉勾网可以说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了。
但是拉勾网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拉勾网定位的互联网招聘这个垂直的行业,恰恰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合格人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互联网公司的人才需求量,并且整个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对于低端职位的需求缺口却并不大。而传统以简历运营为核心的模式,并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高端职位的招聘问题。因为高端职位招聘需要考察候选人的方面更多,沟通次数更频繁更深入,这些都不是单薄的简历能够支持的。
所以拉勾网在面对互联网高端一点职位的招聘需求的时候,仍然是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这也许是拉勾网下一步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
第三类招聘网站在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即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以社交网络为模型招聘网站。以后我还想专门研究和探讨Linkedin模式,所以这里不展开讨论了。Linkedin无论从资本市场的认可度(250亿美元市值),还是高端职位招聘效果来说,都是相对比较理想的。中国将来的高端职位招聘,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肯定是越来越依赖于社交路径的,目前互联网公司招聘,来自于社交关系例如朋友圈推荐,公司同事引荐,同学好友关系的招聘已经越来越多了。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职业社交网络没有发展起来呢?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些原因:
1、职业社交网络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积累时间,是一个慢生意,Linkedin是2002年就成立的,10年以后才上市,算得上一个高龄的互联网公司了。哪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能够给你10年时间慢慢发展呢?
2、互联网人才的短缺也是最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以后才凸显的,只有高端职位,人才供给短缺造成的招聘高成本市场才更加依赖社交路径来招聘,至少在2010年以前,社交网络招聘没有足够的生存土壤。
3、招聘说到底还是需要人面对面的沟通才能完成的生意,线上产品并不能解决招聘所有流程,专业人士介入招聘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猎头存在的价值。社交网络招聘只能完成招聘的前期流程,最终的落地仍然要依赖猎头或者公司直接用人主管。仅仅只是提供前期的线上互相认识的工具,没有后面的专业招聘合作方,仍然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社交路径的网络招聘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并未看到在这方面做的好的创业项目,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只是做社交网络招聘这件事情时间会很漫长,也许需要5-8年的积累时间,而且需要你相当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垂直的行业领域,例如互联网行业,并且你不能光做线上产品,还要有配套的线下专业的招聘服务。这样说下来,似乎网络招聘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而是一个创业大坑呀。
来源: 作者:robbin 公众微信号:肉饼铺子
-
资讯
微信企业号,如何重新定义工作方式?
浓缩观点
从第一波红利到第二波红利,微信完成了从订阅号,服务号到企业号的华丽转身。然而微信的野心不仅限于占据流量入口,相比于个人,微信更喜欢占领企业办公入口,让企业为其买单,这对于商业化的微信来说更加有意义。
知名自媒体人金错刀曾撰文称“微信十条”的公布标志着微信第一波红利时代的结束,虽然此观点让人有些存疑,但微信第一波红利的时期已经结束却成了大部分人的共识。或许真的是由于错过淘宝的缘故,以至于现在微信每出一次新规就会在圈内引起不小的骚动。从第一波红利到第二波红利,微信完成了从订阅号,服务号到企业号的华丽转身。
微信的“爆发”空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微信已经完成了“连接一切”的使命,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让选择与微信并肩的人和商业走的更远,更稳。微信的两波红利给个人和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传统企业看到了曙光,让个体创业者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可能。
第一波红利:微信成就了朋友圈和第三方公司
在订阅号推出不久后,微信就推出了服务号,笔者将这个时段的微信称为第一波红利时代,一个新生实物的出现,大家必然都会有一种好奇心——跃跃欲试。突然发现朋友圈不仅可以和好友互动还可以卖货、代购,于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感让自己感觉再没有比微信更好的神器了。各种面膜,黄金首饰,农家蔬菜充斥在朋友圈,各种风情万种的照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潜伏”在订阅号里。
由于恶劣的朋友圈营销,加上用户长时间的审美疲劳,微信不得不颁布条文法令,还朋友圈一方净土。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微信又不想失去这部分用户群体,迫在眉睫的针对于商家的服务号就这样悄然而生。
服务号的诞生客观上推动了微信营销第三方公司的发展,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第三方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笔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超过3000多家第三方公司在从事微信营销。事实也证明最早吃到螃蟹的人活的是最滋润的。
据最新“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最开始在朋友圈卖东西的人做得好的日赚过万,在第三方开发者里,最早的一批也受到了风投们的青睐。据悉,微盟已获得华映资本A轮3000万元人民币融资,估值或达3个亿;点点客也获得了2500万元融资。
微盟创始人孙涛勇曾预测,未来5至10年,基于微信生态将会诞生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在笔者看来这种预测似乎还过于遥远(主要是因为微信本身的商业前景不明朗),但是这并非不可能。基于微信的服务号就有不少公司获得了资本的肯定,估值已达上亿,后来居上的企业号更是让人浮想翩翩。
第二波红利:微信企业号将造就千亿市场
伴随着阿里的上市,微信也从服务号时代走向了企业号的时代,微信“连接一切”的野心,就像小孩子玩滚雪球,越滚越大,根本停不下来。
在业界看来,微信企业号的推出对腾讯微信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微信此举旨在完善企业应用生态圈,既提升了个人和企业在微信平台上的用户黏性,又打开了企业移动办公这一蓝海市场。对微信而言,企业号的出现将为用户的工作带来更大便利;同时,企业号也为利润最丰厚、商业价值最广阔的企业级软件厂商提供了用户入口和平台,留住了最具商业价值的企业用户。
移动办公将迎来“黄金十年”
今年5月底,百度CEO李彦宏在百度联盟论坛上公开指出,企业级应用是与大数据并列的未来不可错过的绝佳商机。
微信企业号推出的一大背景,是目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加速向企业界渗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在2013年达到10亿美元,2017年将达到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业界认为企业级移动应用将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一个主战场,并有望开启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黄金十年”。
微信第三方或再次获利
腾讯早年间曾以即时通讯工具RTX高调进军企业级市场,但不久便遭遇惨败。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级市场与个人消费级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产品需求。在个人消费市场,产品设计追求的是一致性与统一性,而在企业级市场,围绕不同行业客户甚至不同规模企业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才是王道,这也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所无法跨越的门槛。
随着微信将企业号平台向第三方开放,这将给中小开发团队带来发展机会,它们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在移动互联网上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局部细分市场会形成热闹局面,从而给市场上一些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主打协作沟通为核心应用的协同办公厂商构成较大冲击。但是在中高端OA市场,由于大型企事业业务的复杂性,微信企业号缺乏对复杂的业务流程审批能力,将与专业OA平台形成互补关系。
微信的野心不仅限于占据流量入口,相比于个人,微信更喜欢占领企业办公入口,让企业为其买单,这对于商业化的微信来说更加有意义。同服务号一样,微信的一贯做法是将大批第三方开发者集中在平台上,为第三方牵线搭桥,让他们去培养用户习惯和使用场景,自己随后坐收渔翁之利。目前最大的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微盟已推出iwork365移动化企业办公完成测试,相信微信会给第三方公司开放更多的接口。
企业号将重新定义工作方式
企业号是基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碎片化,空间化和场景化”推出的一款轻应用产品。在千亿级的企业级市场,微信作为一款为移动而生的轻量级应用,利用庞大的用户群体,其想象空间还很大。从微信连接一切的目标到企业级市场的现实因素再到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企业号将重新定义人们的工作方式。
(文/褚伟 本文 来自钛媒体)
-
资讯
Oracle将Google前工程主管PM招至麾下,意在发力云平台业务
2014年10月9日,在Oracle全球大会上,Oracle宣布为进一步创新和扩展Oracle云组合,与此同时,Oracle聘用了前Google工程部主管Peter Magnusson,其主要的职责是帮助Oracle客户在云端处理更多的科技任务。
Oracle 已聘用了前 Snapchat 和 Google 工程部主管 Peter Magnusson,其主要的职责是运行一个被重新调整过的 offering,以此来帮助企业客户在云端处理更多的科技任务。
这么高调的任命事宜展现了 Oracle 已经在所谓的 Oracle Cloud Platform上做足了准备,这是一套帮助公司为员工和客户创建高度自定义的App的技术,依赖于 Oracle 的数据库和其它技术工具。
Magnusson 已经在 Oracle 工作两周了,在这之前他是一家只有120名员工的初创公司的工作者,这家初创公司主要是提供用户信息给一些软件制造商,软件制造商再向这些消费者推荐包括数据库、电脑服务器等等信息。Magnusson 目前的职务是 Oracle 云开发部门的高级副总裁,他将帮助组建 Oracle 团队处理云平台事务。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产品开发主管 Thomas Kurian。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来看看 Magnusson 的其它工作经验,就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他被Snapchat招至麾下来支持该创业企业的技术基础。以前更是在 Google 的 App Engine 部门工作过,这个部门也就是帮助开发者更加容易的创建App。其实 Magnusson 在 Oracle Cloud Platform 的运作方式和在之前的 Google 公司部门是很相似的, 但针对大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帮助企业加快技术的现代化步伐。
Magnusson 说当他第一次和 Kurian & Larry Ellison 交谈的时候,他很怀疑 Oracle 已经下定决心并能够克服云平台业务上的主要障碍!“Thomas 和 Larry 在我的入职之前也是 Oracle 最困难的时候,Oracle 能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云平台的发展任务是个未知数。但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真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工作机会,虽具有挑战,但充满可能性,另外就是受到 Oracle 目前所专注的事情的感染,我觉得我可以带领我的队伍出色的完成任务。”
2014年10月9日,在Oracle全球大会上,Oracle宣布为进一步创新和扩展Oracle云组合,Oracle公司推出了6款最新Oracle云平台服务,以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开发及部署新应用、扩展Oracle SaaS应用并实现应用的个性化以及将现有客户端应用迁移至Oracle Cloud。
新的Oracle云平台服务包括:1、Oracle大数据云(Oracle Big Data Cloud)。2、Oracle移动云(Oracle Mobile Cloud)。3、Oracle整合云(Oracle Integration Cloud)。4、Oracle流程云(Oracle Process Cloud)。5、Oracle Node.js云(Oracle Node.js Cloud)。6、Oracle Java标准版云(Oracle Java SE Cloud)。
Oracle 公司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 Thomas Kurian 表示:“如今的云计算技术拥有创造大量商机的巨大潜力,不过为了真正获得云提供的益处,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支持性平台。凭借这些新推出的平台服务,Oracle甚至准备得比以前更充分了,可以更好地帮助客户从云计算中获益。Oracle将以基础设施服务为核心基础,继续扩展功能丰富、整合、安全的平台服务,助力开发人员开发满足未来需求的现代化应用。”
来源:CSDN 作者 SHIRA OVIDE
-
资讯
社交网络如何给我们职业发展带来意义?看看旅游卫视主持人如何讲述
社交网络其实是能够带来很多实际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后来国内兴起了不少社交网络,包括我们常用的微博、微信,相信很多人都从中得到帮助。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善用社交网络必然都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最近我刚好在一个活动上分享自己用社交网络的经历和感受,也是第一次真正去思考社交网络在我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带来的意义。我毕业时开始做投资银行,后来转行做主持人,虽然我们的职业道路不尽相同,但经验应该是相通的,希望这些经历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我从2007年开始用以LinkedIn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当时是因为感到新奇,而且周围的朋友在用,于是就加入到这股潮流中,没有去想会有哪些实际的好处。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总结起来,我觉得社交网络至少在三个方面帮助了我的职业发展:开拓眼界、展示自己、拓展人脉。
1)看得到才能想得到,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看得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看到了才可能去思考构想,才可能最终实现。2007年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用社交网络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
那时我们希望毕业之后去投资银行,觉得那是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但对于这个行业知之甚少,于是就在网上大量查找资料,包括在社交网络上看这个行业的人。很有益的一点是社交网络上往往有他们的资料档案,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的背景和经历。
国际投资银行一般只招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海归,或是北大清华最优秀的学生,我这样的其实很难进入他们的法眼,往往简历筛选时就会被淘汰。于是我开始思考究竟怎样可以增强自己的背景,接近他们的条件。
在社交网络上看了那些人的经历后发现海外背景很重要,即使没有去海外留学的人也至少有些海外经历。于是我从大三开始申请国际交流的项目,参加海外学校的活动。实践证明这些经历为我增色不少,让面试官感觉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人。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行业不一样,但对于职业的规划应该都是在不断进行中的。在社交网站上多看看别人的经历,看看行业里的人是怎么做的,往往能够打开思路,给自己的下一步带来启发。
2)只有让别人知道你,才能让他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你
我在投资银行工作时,几乎周围每个做PE、VC、投行、咨询的人都在社交网站上挂着自己的档案,因为这样才会让别的公司和猎头知道你的存在,才能让他们在需要找人的时候找到你。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巴克莱,后来跳槽到了瑞信,就是因为一个伦敦的猎头找到我。他告诉我瑞信的这个部门准备在中国组建团队,想招一位我这个级别的人,问我是否有兴趣试一试。
这些海外的猎头在找人的时候也多是通过职业社交网站直接搜索同类的公司在这个级别上有哪些人,从而与他们取得联系。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人都会把自己的资料放在社交网站上,也算是行业惯例。
也许以前用这类网站的多是做PE、VC、投行、咨询的人,多是有海外背景或在外资机构工作的人,但现在这些网站都大力的拓展中国市场,在不同的行业里做宣传推广,相信此后会有更多人习惯于将自己展示在网络上,获取职业机会。
3)你结交的人也许在不知什么时候就能助你一臂之力
后来我转行做主持人,一开始的时候做人物访谈的节目,需要自己联系嘉宾。而我做的第一期节目的嘉宾就恰好是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的,也是投资圈里很知名的人物。
认识他的时候我才工作没多久,不知道多少行业里的人。一次在社交网络上随便逛的时候看到他,感觉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于是试验性的发了一个朋友邀请,没想到对方也接受了,就这样建立起了联系。
我做第一期节目的时间很紧,需要在一周内完成,而我们的节目定位于高端访谈,还必须找商界的知名人物。这时我想到他,和他取得联系,还好对方也很支持,特地抽出时间进行拍摄,使得我最终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
在社交网络上其实可以结识很多人,来自不同公司甚至不同行业。也许最初对方与自己没有太多交集,但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可能带来帮助或是产生合作,也算是我们常说的广结善缘吧。
社交网络其实是能够带来很多实际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后来国内兴起了不少社交网络,包括我们常用的微博、微信,相信很多人都从中得到帮助,我只是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谈谈感受。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善用社交网络必然都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作者:颜桦,旅游卫视节目主持人,原瑞士信贷投资银行经理】
-
资讯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方式
相比小数据,大数据一定是复杂的。然而,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机会而不应是一个问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而来,如何拥抱大数据,我们需要从思考方式的转变开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大数据的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相比小数据,大数据一定是复杂的。然而,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机会而不应是一个问题。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而来,如何拥抱大数据,从思考方式的转变开始。
从“基于预设的结构化数据库”到“无需预设的非关系型数据库”
小数据时代,我们对于数据的存储与检索一直依赖于分类法和索引法,分类和索引是一种清晰获取数据的机制设计,这种机制是以预设场域为前提的。这种结构化数据库的预设场域能够卓越地展示数据的整齐排列与准确存储,毫无疑问,这与追求数据的精确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数据稀缺与问题清晰的年代,这种基于预设的结构化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回答人们的问题,并且这种数据库在不同的时间能够提供一致的结果。
面对大数据,由于数据的海量、混杂等特征会使预设的数据库系统崩溃。其实,数据的纷繁杂乱才真正呈现出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想要获得大数据的价值,承认混乱而不是对抗或避免混乱才是一种可行的路径。为此,伴随着大数据的涌现,出现了非关系型数据库,它不需要预先设定记录结构,而且允许处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数据。因为包容了结构的多样性,这些无需预设的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能够处理和存储更多的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应对手段。如微软的数据库设计专家Pat Helland所言:“我们再也不能假装活在一个齐整的世界里。”
从“随机样本”到“全量数据”
统计学家通过分析发现,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加关系不大。这个发现对于小数据时代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随机采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现代社会测量领域的核心思想。随机样本的基础是采样的绝对随机性,然而,如此严格意义的随机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一旦采样过程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将相去甚远,况且随机样本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事先预设问题的答案。这种缺乏延展性的结果,无疑会使我们错失更多的问题域。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问题不再成为我们的困扰,采集全量的数据成为现实。全量数据带给我们视角上的宏观与高远,这将使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级全貌看待问题,看见曾经被淹没的数据价值,发现藏匿在整体中有趣的细节。因为拥有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数据,就能使我们获得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更全面的观察研究数据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大数据的分析过程成为惊喜的发现过程和问题域的拓展过程。
从“数据的精确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到“数据的混杂性和结果的容错性”
小数据时代,由于可获得的数据量比较小,为此我们必须尽量准确的记录下所获得的所有数据,从而引发了测量工具的优化工作;由于数据处理手段的限制,能被我们利用的数据基本限于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由于采用的是随机采样,因此采样过程的精确度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显然,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涌现一定会增加数据的混乱性且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如果仍然执迷的依循准确性,那么我们将无法应对这个新的时代。与数据的混杂性可能带来的结果错误性的增加相比,由数据量的扩张带给我们的新洞察、新趋势和新价值更有意义,因为大数据通常都用概率说话,何况大数据的处理之前是可以对之进行数据清洗从而减少部分的错误数据。所以,与致力于避免错误相比,对错误的包容将会带给我们更多信息。其实,允许数据的混杂性和容许结果的不精确性才是我们拥抱大数据的正确态度,只有让步和接受甚至欣赏不精确性,才能看到大数据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未来我们应当习惯这种思维。
从“复杂算法”到“简单算法”
算法是挖掘数据价值的工具,因此算法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提升数据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小数据时代,在数据的限制无法突破的情形下,对数据信息和价值的获取渴求使得对算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明的算法越来越复杂。而事实表明,当数据量以指数级扩张时,原来在小数量级的数据中表现很差的简单算法,准确率会大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在少量数据情况下运行得最好的复杂算法,在加入更多数据时,其算法的优势则不在显现。为此,更多的数据比算法系统显得更智能更重要,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
从“为什么”到“是什么”
小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对于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并探究“为什么”,而始于假设的分析研究非常容易受偏见支配。
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等系列技术群,为我们对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有价值的预测,并使我们获得更多以往所不曾被关注的联系与动态,探究“是什么”成为我们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更便捷的途径,且不会受先验假设的偏见影响。
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小数据时代,信息的匮乏会使我们趋向于采用因果关系范式去快速理解问题并做出决策,虽然这种因果关系可能并不存在,但这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条捷径。在人类力量有限性凸显的时候,这种认知捷径往往能带给我们一种认知上的安慰感和安全感,仿佛世界就是因果性的存在着。
由于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究,这将会使我们完全有条件向关联、非关联等相关关系探究的转变。类似啤酒与尿布存在相关性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海量数据不断被制造与我们对于数据搜集、存储、传输、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是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特征。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性的搜索、比较、分析、归纳,我们会发现,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这是传统的因果分析、逻辑推理调研难以解释也无法企及的。
当然,相关关系并不是大数据洞察的终结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朝向因果关系的研究,寻求“为什么”,并且基于相关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寻求因果关系将会大大降低其分析成本。其实,因果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
从“审慎的决策与行动”到“快速的决策与行动”
小数据时代,我们基于对社会运作情境的假设,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设;通过数据的检验,原有假设不成立,意味着我们将重新开始新的假设并重新收集和分析新的数据,直到我们的验证通过为止。因此,小数据时代,我们的决策与行动是审慎的。
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隐含的假定,我们需要对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理论,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会为我们呈现出新的深刻洞见和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我们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探索世界并且不再受制于各种假设,这将使我们势必要以积极的姿态随时接收着来自数据的洞察,并做出快速的决策与行动,因为机会和价值很快就会被刷新,大数据的价值也正是在于将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及时需要的人手中并及时的做出决策和行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其实,我们只是站在一个很长过程的起点上。
(本文来源钛媒体)
【作者:platoguo,现供职于上海求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资讯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平台大全
一、外语教育
1、ChineseSkill。创立于2014年5月,主打外国人学汉语
2、魔方英语。创立于2012年3月。主打看电影追美剧学习英语
3、爱语吧。创立于2012年1月。主打英语新闻学习
4、蓝轨迹。主打在线外语学习。是YY上最早的综合外语教学公会
5、英语说。成立于2014年1月。主打条件配对、语音聊天练习英语。未来这可能是社交平台,学外语反而成了引线
6、沪江网。成立于2001年。主打外语教育
7、云海螺。成立于2008年。主打外教1对1口语
8、快乐学。成立于2013年4月。主打中学英语测验
9、好外教。成立于2013年8月。主打外教1对1口语。从金山词霸拆分而出。
10、应试宝。成立于2014年1月。主打四六级备考、练习、直播。
11、一起作业网。主打中小学英语趣味教学
12、拓词。创立于2010年10月,主打背单词。新东方徐小平投资
二、出国留学
1、智客网。创立于2014年2月,获得百度投资。主打托福雅思的教育与考试
2、极致批改网。创立于2012年2月,获得百度投资,主打英语写作批改指导。这两家网站同属创新伙伴公司。
3、优择教育。创立于2014年2月,主打留学申请服务
4、世纪明德。主打青少年夏令营、游学
5、ChaseFuture。成立于2013年11月。主打留学咨询服务
6、啄木鸟教育。成立于2006年8月,主打留学咨询、备考、出国培训、申请
7、新足迹。成立于2014年1月。主打中小学生海外游学。
8、时差网。成立于2011年8月。主打出国留学、海归招聘
三、K12小学中学教育
1、巨人教育。成立于1994年。覆盖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
2、猿题库。成立于2013年2月,主打历年考试真题练习测试、找答案
3、那好教育。成立于2014年6月。建立直播互动平台,服务学校
4、闻题鸟。成立于2014年5月。中小学作业答案平台、作业问答平台
5、校讯通。建立于2004年5月。主打家校信息互动
6、东方皆冠学习宝,成立于2014年5月,主打中小学作业答案平台
7、爱考拉。成立于2012年9月。主打通过拍照和语音向专业老师提问
8、学霸君。成立于2013年6月。主打初高中学生在线答疑
9、Pipe of Insight。成立于2013年10月,主打面对中学生,直播名师专题讲解
10、优问答。成立于2013年11月。主打在线题目问答,可语音,可白板。
11、解铃网。成立于2012年8月。主打题库答案、测验
四、研究生/公务员考试
1、GMAT加分宝。成立于2013年10月。主打MBA入学考试备考学习。专做手机
2、跨考教育。主打考研备考、辅导。
3、华图教育。主打公务员考试
4、万学教育。成立于2006年。主打考研、公务员
5、好学教育,成立于2006年。主打考研、建筑考证、公务员考试
五、幼儿/少儿教育
1、元子。创立于2014年3月,主打辣妈萌宝宝养成教育
2、新知堂。创立于2000年1月,主打剑桥少儿英语
3、睿稚教育。创立于2004年,主打少儿英语、天才宝贝才艺
4、九龙蓝海。创立于2012年7月。是幼儿园的家校通。
5、ROBOROBO。创立于2008年。主打少儿韩国机器人教学
6、真朴教育。成立于2007年。主打古琴、围棋、亲子课堂
7、宝宝树。成立于2007年。主打幼儿APP游戏式教育
六、考证/素质教育/兴趣教育
1、魔力学院。创立于2014年6月。2014年9月获得天使投资。主打思维训练、评测。新东方系的人创业。
2、东方华尔。创立于1994年。主打金融理财教育
3、GTA国泰安。创立于2000年。主打金融/财税行业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现在扩展到幼儿教育,和许多学校建立攻坚合作、资源共享、实验室
4、小叶子。创立于2014年1月。主打学琴、打分、分享。
5、乐易考。主打自考学历(教师资格/秘书资格/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内审员/项目管理师)、职业教育、素质训练。
6、学尔森。成立于2004年。主打建筑、地产行业职业资格
7、天下网校。成立于2013年10月,主打艺考
8、33IQ。成立于2013年12月,主打IQ题库、培养用户计算力、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观察力。
七、IT类教育
1、萝卜网。于2014年8月上线,主打泛互联网IT职业技能培训
2、优课急送,互联网从业者终身学习平台;
3、实验楼。主打linux环境下各种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的使用
4、邢帅。主打平面设计
5、麦可网。成立于2012年5月,主打移动开发
6、极客学院。成立于2014年2月。主打移动开发
八、平台类
1、云学堂。创立于2012年5月,主打帮助企业和教育机构搭建网络课堂
2、多贝公开课,最大中文互联网免费学习社区
3、传课网。主打在线课程播放、直播教室。金山系人创业,被百度收购
4、孩子学啥。2013年11月成立。主打为家长给孩子选课程、选教育机构而用。阿里系人创办
5、江海云霄。2010年7月成立。主打为二三线城市学校建设视频云课堂,并且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高考培优课程
6、技能银行。创立于2014年7月。主打人人可分享赚虚拟货币、人人可通过虚拟货币消费在线课程。各种个人技能都可以成课
7、好知网。创立于2013年10月。主打在线课程发布、编辑、管理、播放服务。
8、泡面吧。创立于2013年4月。类似去哪儿垂直搜索门户
9、365好老师。创立于2013年5月。主做家长-家教老师的对接、预约
10、芥末堆。创立于2014年1月。主打面向教育行业的科技新媒体
自:互联网分析沙龙
-
资讯
2014年企业服务市场获得风投一览
2014年企业服务市场获得风投一览// // //
目的:看看企业服务市场,到底有哪些新兴的热点动向和机会
一、智能硬件
1、云子客户识别器
2、上海瑞技(土木工程安全监测仪器)
3、上海悠络客(视频监控云)
小结:都在监控、识别方面
二、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
1、青云、Ucloud、七牛、群核云计算、云杉网络、燕麦企业云盘、无锡华云数据、南京鹏云网络、麦德云、多备份木浪科技、思必驰(语音云)、杭州数云、刻通云、UnitedStack、Apakau、AVOS Cloud
2、大数据:永洪商智、华傲数据、爱拼网(职场信息挖掘)、数据堂(科研数据共享)、星图数据、广州巨杉软件(NOSQL)
3、视觉识别:格灵深瞳
小结:在云计算/云存储基础方面获得投资不少
三、基础服务软件应用
1、安全:绿盟安全、江南天安、珠海汇金(金融安防)、瀚思安信、杭州合众
2、百思(采集和分析社交媒体数据的 SaaS 软件平台)
3、创业服务:启创卓越(为产业园区提供IT及云服务)、创投圈(早期投资对接服务平台)、创客极速(提供创业园区信息)、缘创派、伯乐区、创业宝
4、商鹊网(多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5、招聘:八爪搜职/雇得易、拉勾网、医疗人才港、新手党(校园招聘)、猎上网、猎聘网、内聘网、178人力银行(主打台湾市场)、周伯通、蚂蚁招聘、上海大岂(千寻)
6、展视互动:网络视频直播系统
8、广州网脊:IT运维监控SaaS服务
9、数据库营销:万维思源、杭州树熊(智能Wi-Fi营销)
10、广州邦富:舆情管理系统
11、活动管理:爱会客、会小二
12、调研服务:访工场
小结:安全、创业服务、招聘三个方面获得的投资企业多
四、普遍企业软件应用
1、供应链系统:易订货
2、销售系统:图搜天下、麦客CRM、纷享、销售易、北龙中网(易企秀)、杭州蔓藤(微步)
3、HR系统:宝库(差旅)、上海谷露软件(招聘管理系统)
4、协同系统:伙伴聚力、蓝信、九州智通、今目标、杭州亿方云科技、云循科技(流程云)、上海汇翼
5、电商系统:59ET(ETSHOP商城系统)、锦云外贸B2B管理
小结:在销售、协同方面创业的企业多
五、行业企业软件应用
1、翌飞锐特(跨境航空物流信息平台)
2、上海暄睿(房管通)
3、别样红云(酒店)
小结:应该说点什么呢?我是看不出来,大家评说吧
六、老牌借风
1、鼎捷(中小企业ERP)
2、中信21世纪(药品流通)
3、畅捷通(中小微企业财务)
4、浙江创联(烟草、粮食行业信息化)
5、上海石川(餐饮)、天财商龙(餐饮)
6、东兰(智慧城市)
7、安全:亿赛通、书生电子(电子公文数字化及安全)
8、天云动力(机房建设)、四川艾普网络(宽带建设)
9、江苏物泰科技(物联网)
10、远江公司(通信系统集成)
11、招聘:中国人才热线、智联招聘、中华英才、JOB DB
12、四川浩特通信(交通安防监控)
13、短信/数据库营销:亿美软通
小结:多年的媳妇终于借风投大风、概念大风获得风投,活得不容易啊。当然这里面获得投资的猫腻也不少,各有算盘目的
七、总结
1、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安全,大家还在基础这方面投资最多
2、招聘算互联网企业,不能算做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服务
3、销售、协同是目前企业应用创业热点
4、老牌借风发新芽的很多,各位“老不死”“小老头”们,你们的春天来了,赶快包装找风投吧
来源:简化ERP
-
资讯
当人力资源管理遭遇“大数据”
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由于大数据的数据源充分,并且具备抓取能力强、刷新及时等特点,在大多数领域都能精准地指导资源分配,因此无论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公司都开始运用大数据来整合和管理人才。
“大数据”早已应用 只是缺乏推广
“‘大数据’是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采集大量的数据,为企业的决策和支持,进行很多数据的分类和挖掘,”曹轶凝首先对“大数据”做了解释,“目前每天的数据增长量很快,根据这个数据分析,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是主流,比如网购、车票,甚至高速公路的统计,都用到大数据,它是与我们的生活分不开的。”
曹轶凝的说法得到了董锴的认同。“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大数据就已经得到应用了,包括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只是那时候因为数据存储困难、存储量大,缺乏大数据的支持,所以得不到推广。”董锴进一步解释说,数据是被记录下来的符号,本身没有什么作用,但如果把数据解释成人力资源工作中所需要的某些方面,那么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很多猎头公司和大型招聘网站,都有类似的数据储备或数据库,但对于单独企业来说,只掌握自己公司员工的数据,对企业外的人才掌握的很少。”董锴补充说,“当人数特别巨大时,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些东西,对人员结构、未来发展和人才支持,大数据都能产生积极作用。”
“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哪些环节会借助到大数据。数据越多、越大,得出的结果越精准,因为它把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最后得出一个‘合理值’。作为HR,借助大数据到自己的企业中,把自己想要的内容与数据结合到一起,得出结论,帮助自己制订计划。”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用途广泛
在此之前,杨丽云与同事探讨过大数据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作用。“比如一些招聘网站、企业培训等,都需要有数据的支持,甚至在薪酬方面的调研、工作计划等,尤其是全国性调研,需要后台大数据的支持,才能从中得出自己想要的关键数据。”因此,杨丽云认为,大数据对每个企业的HR来说非常有用。
对杨丽云的话罗直深有感触。10年前,罗直在上海的一家集团公司做人力资源,当时罗直请了一家数据开发公司做系统。那家公司为罗直公司设计了一个大型框架系统,任何信息都可以按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我们的集团比较大,全集团有几千人,到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有100多个子公司了,这样庞大的数据如果用Excel表进行手工统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罗直说,当时他就跟开发公司商量做这套系统,将全集团每个人的晋升、调动、职业通道,甚至家庭背景,都整理出一套方案,然后将它们与企业内部需求、组织结构结合起来。“这个系统对我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如果HR能够对每个员工70%-80%的信息都了如指掌,那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件好事。”刘桂平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把一个员工的状况和每天的行程都记录下来,一年之后,这个人就完全“透明”了,管理者可以对该员工的未来发展、能力、前景、积极性等进行分析,那么这个员工的发展就是可以预测的。
对此,马淅濛也表示,管理者想要了解哪个员工,只要把他的资料调出来,那么他的兴趣爱好、曾经做过什么、跑过哪些城市、谈了什么业务,这些信息就会完完全全展现在眼前。
有方便之处 也有“可怕”之处
“数据的可怕之处在于,你自己都不记得、不知道做过什么,可它比你记得还清楚。”李朝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数据库,而是多个数据库串联组成的具体资料。”
“大数据固然方便,但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董锴接着抛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人力资源的数据完全公开化,全部汇总到一个数据库,实际上是实现了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理想化状态,但其安全性、隐私性则不容易把握。
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侯荩说,她所在的猎头公司拥有庞大的数据库,能拿到很多“先机”,掌握着大量的优秀候选人信息和大量的企业信息。“安全性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侯荩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别人拿走,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如果他们拿走做不好的用途,那么信息源在我们这里,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对候选人和客户也会造成损失。”因此,侯荩的公司所采取的方法是禁掉所有外网。“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登录外网的。”
“我有个客户,他的公司数据量就很庞大,只要给出一个模糊的信息,半小时之内就能把这个人找到。”罗直说,“所以这个公司有摄像头,老板监控员工的一举一动,技术方面还有一个定期监控系统,每隔30分钟或一小时,系统就会自动给电脑拍照,图像自动储存。”罗直解释,这种监控设置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从这个信息库中找到责任人。
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最终决策该由人决定
“大数据是趋势,目前它已经运用到很多领域了,但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还不是很得心应手。”马淅濛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看我的这些数据对于我所需求的、所设定的项目,哪些与之匹配,抓取数据进行分析,使其产生帮助。但以目前来讲,大数据给出的分析大多是宏观的,还不能给出比较具象化的结果。”
“比如企业内部对每个员工的关注。”罗直举例说,“如果大数据可以分析整个企业对于人的使用、岗位的设置、组织结构、用人政策等,这一系列信息就会形成海量的数据库,一旦有人提出需求,数据库就会自动开始匹配。我觉得这可以是将来的一个趋势。虽然做得不算太好,但我知道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这样的方式了。”
“大数据的应用应该根据HR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公司在特定阶段的需求来决定。”曹轶凝接着说,IT行业给出的只是一些已经成型的算法,把这些数据推荐给企业,但行业内部的需求,需要行业内部的人来判断和提供。这些数据只具有借鉴意义,最核心的决策权还是应该掌握在HR手里,大数据只是一种辅助决策的工具,即便再有说服力,最终的判断标准还是要依据HR的经验和需求。记者/白颖文 宋珅
以上参与嘉宾:
当人力资源管理遭遇“大数据”_网易新闻中心
天保基建人力资源经理 杨丽云
浪潮集团天津分公司 总经理助理 刘桂平
天津城建大学 教师 董锴
城建大数据中心 马淅濛
浪潮集团天津分公司行业总监 徐以晟
艾杰飞人力资源天津分公司 经理 侯荩
艾杰飞人力资源天津分公司 主管 于荣
天大北洋科技公司 副总经理 李朝阳
天安怡和 副总经理 曹轶凝
中轩猎头总经理 罗直
作者:白颖文 宋珅
本文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
资讯
云智慧获千万级美元 B 轮融资,希望从技术端入手覆盖企业前后端管理
IaaS 混战的当下,云智慧选择以服务监控为切入点打造 IaaS 和在其上运行服务的中间件。继去年获得戈壁领投 A 轮融资,云智慧在近期完成由国内顶级 VC 领投、一 A 轮资方跟投的千万级美元融资。这笔资金会被着重用在研发和基础设施当中。
提到性能监测,New Relic 是难以绕开的一个话题。在我意料之外,云智慧 CEO 殷晋却乐于谈起它,谈起它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为这个市场带来的机会。面对这家早在 2008 年起步的国外竞争者,殷晋认为从技术上缩小差距,继续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稳定性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目标。目前为止,智慧云仅有五十人,其中有 60% 是技术人员。殷晋希望总人数能在年底达到七十,明年初扩展至上百,而暂时维持以技术人员为核心的架构不变。
中国之外,云智慧还在欧洲、美国和其它南北美地区的主要市场布有监控节点,但当前云智慧旗下的服务还仅以中文为主。尽管如此,还是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通过在线自助平台选用他们的服务——英国天空电视台大概是他们最意想不到的用户之一。为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海外地区分别选用 AWS 和 Azure 作为基础服务,而国内则几经筛选最终确定 UCloud。“我常和公司的工程师说,我们的运维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殷晋笑叹着说。所幸,根据他的描述,他们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法可以高效地同时在不同 IaaS 上维护同一个服务。有趣的是,UCloud 也是他们的客户之一。
如今,机房面临 IaaS 们和彼此之间的价格竞争,正在寻求增值服务方向转型。由于着重在研发,云智慧在自销的同时也选择与这些机房或服务分销商合作。此外,今年 4 月监控宝产品与华为展开合作,将其服务打包至华为云解决方案中一同出售。对于政务云这块市场,云智慧也找到其中一家主要服务提供商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其中。
云智慧已经上线的产品有监控宝和透视宝,主要用于企业内外网服务的实时监控和性能分析。对于大公司而言,他们能够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图标为用户提供故障和性能分析报告,明确展示每个问题的根源所在。对中小团队,他们还能让自己的工程师根据报告提供性能优化和软件架构优化等顾问服务。对偏重于产品和销售的团队而言,这一项不小的开支节约。而年底即将上线的告警宝则可用于其它 APM 服务,为更多用户带来日志告警信息的智能筛选和原因追溯,后续还将通过大数据让这些告警信息分别向项目中响应的负责人员推送。
做凌驾于普通 IaaS 平台上统一中间件已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云智慧并不寄望止步于此。他们相信大数据和智能分析算法的能力,希望以企业的技术端作为突破口,将自己的服务拓展蔓延至管理、销售等前端当中,为企业提供整体的监控、追溯、任务分派、分析和优化解决方案。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sinCera]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